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道德经》五千字影响世界

开创中国文化另一个源头

滋润世世代代人心灵的甘泉

一章一句彻底读透老子哲学


【内容简介】

《老子》五千字的玄言,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揭示了人如何在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方法。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老子却能看到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老子却能看到反面。老子讲求精神生活、讲求体法自然。他的思想,就好像荒漠中的甘泉,滋润了世世代代人的心灵。


【作者简介】

余培林,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玄奘大学讲座教授。著有《诗经正诂》《新译老子读本》等书。2002年获台湾“薪传奖”、2003年获选资深优良教师。


【媒体评论】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这套书,上下古今,纵横万里,为中国文化传香火于天下……《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的编印,将是一扇现代人开向古典的窗;是一声历史投给现代的呼唤;是一种关切与拥抱中国的开始;它也将是一盏盏文化的灯火,在漫漫书海中,照出一条知识的、远航的路。

——高信疆


【目录】

【导读】人生价值的体现

认识老子其人其书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老子思想形成的因素

四、老子思想流行的原因

五、本书简介

正文解析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结 语

一、老子思想的系统

二、老子思想的精神

三、老子思想的价值

四、老子思想的影响

附录:重要参考书目


【书摘与插画】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意】

文字没有办法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没有办法完全表达意思,语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所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至于那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没有形状,看也看不到;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没有实体,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变,那就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解说的了。同样道理,一个普通的真相,还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至于那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的真相,恒久而不变,是没有办法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的。因为你称它为甲,它就不是乙,你称它为彼,它就不是此了。因此,要了解大道,可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和名相,完全要靠心灵去领悟,否则,就要走入迷途而永远无法清醒。明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谈谈天地万物创生的情形了。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物体,没有形象,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而这“道”就是宇宙的本源。当“道”一产生创生的作用,万物就随之而生。在万物创生而没有形体的时候,可称之为“有”,这“有”就是“道”的作用。所以,常想到天地的本始是“无”,就可以了解道的本体精微奥妙;常想到万物的根源是“有”,就可以了解道的作用广大无边。“无”和“有”一是道的本体,一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可以说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并且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那就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本源──“道”了。

【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个“道”字是名词,指宇宙的本源。关于宇宙的本源,古代希腊哲学家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火,也有人说是空气,中国的阴阳家认为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老子却认为是“道”(说见第四、第二十一、第二十五各章)。第二个“道”字是动词,讲说的意思。“常”的意思是恒久不变。“常道”,就是恒久不变的道。*个“名”字是名词,指“道”的真相。第二个“名”字是动词,称谓的意思。“常名,就是恒久不变的名。”老子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讲说的,但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立了这五千余言。佛家讲到*境界,也只是说:“不可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家都默然不响,只有迦叶尊者绽颜微笑。世尊只是以花示众,并未说破,迦叶参悟禅机,也只是微笑而已,不用语言解说。因为形诸语言,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佛教禅宗所谓“说是一物即不中”。就是这个道理。老子立了五千余言,怕后人把这五千余言就当作“道”的全部,所以开宗明义就要人不要过分执着语言文字,这五千余言并非“常道”,只是通往“常道”的桥梁而已。事实上,对所有的书籍,都不应该过分地执着它的文字,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就是这个意思。《淮南子•道应训》里有一段桓公和木匠轮扁的对话,把这个道理说得*为清楚:

轮扁:“您所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是圣人的书。”

轮扁:“那个圣人在什么地方?”

桓公:“已经死了。”

轮扁:“那么,您所读的只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我在读书,你一个木匠竟敢讥讽我!你说得出理由来,还则罢了,如若不然,我可要你的命!”

轮扁:“是的,我有理由。拿我造轮的例子来作一个说明,斧头挥动得太快了则感到很苦,而且砍不进去,挥动得太慢了则感到轻松,又做得不够完好。要挥动得不快不慢、得心应手,那才是至妙的境地。但这种境地,我无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要亲自造轮。圣人所说的话也一样,事实真相说不出来,已被圣人带到坟墓里去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些糟粕罢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实的东西,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达的。反过来说,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那就不是真实的东西。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苏东坡在《日喻》一文中,对这个道理有一个很精辟的譬喻。他说:“有一个天生的瞎子没见过太阳,就问人家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就跟铜盘一样,他敲敲铜盘而晓得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认为那是太阳的声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就跟蜡烛的光一样,他摸摸蜡烛了解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认为那是太阳。”太阳是有形的,人人可以看到,但经过用语言解说给没有见过的人听,结果却由铜盘错成钟,由蜡烛错成笛子。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没有见过,比太阳要难知道得多,如果要透过语言的解说,那还不知道要错成什么样子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的源始是“无”,万物的源始是“有”。“始”和“母”的意思相同,是根源的意思。这是《老子》书中的常用语,其他如“门”、“根”、“宗”、“本”意思都一样。这里的问题是,“无”和“有”,“天地”和“万物”究竟有什么关系。“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两者虽各为道的一面,但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可见“无”的层次要较“有”为高。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可见天地比万物的层次也较高。它们之间的次序是,无─有─天地─万物。这两句话以前都读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直到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才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细细寻思文意,以“无名”、“有名”对读,虽也可通,但究竟不如以“无”、“有”对读文章较为顺畅。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是说常以天地的本始为无。“常有”,是说以万物的根源为有。两句的“其”字都是指道。“妙”,精微奥妙的意思。“徼”,王弼解为“归终”,引申有广大无际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常以天地的源始为无,是为了要观照道体的精微奥妙;常以万物的根本为有,是为了要观照道用的广大无边。这两句也有读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但(一)老子反对欲,怎么教人“常有欲”呢?(二)“常有欲”又如何能够“观其徼”?(三)本章在叙述道体(无)和道用(有),所以下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指的无和有,如果这两句读为“常无欲”、“常有欲”,下句的“此两者”当然是指“常无欲”和“常有欲”;但“常无欲”、“常有欲”怎么会是“同出而异名”?又怎么会是“同谓之玄”?由此看来,还是以读成“常无”、“常有”较佳。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无”和“有”,上文已说过,“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同出”是指同出于道。由于“无”和“有”都是抽象的,并非有形的物体,但却能创生出有形的天地万物,所以说“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字本来的意思是小,引申而有精微玄妙的意思。“玄之又玄”,指精微玄妙的极处。“玄”指“无”和“有”,“玄之又玄”,指“无”和“有”的尽头,那当然是指“道”而言。而“道”是万物万理的出处,所以说是“众妙之门”。

【说明】

本章在说明“道”的体和用。老子首先教人不要执着语言和名相,以免走入迷途。他说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这和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天地万物的形成,其前因后果,大致相同。然后他又从万象纷纭的世界,往上推到本源的“无”和“有”,再从“无”和“有”上推到宇宙的本源──道。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道”当然是*重要的了。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法则,更是天地万物*后的归宿。因此,无论我们把老子哲学分成多少部分,如宇宙论、人生论、修养论、知识论、政治论等,道都是各部分的*指导原则。本章虽没有直接说到道,但却介绍了道的体和用,那就是“无”和“有”。“无”和“有”各是道的一面,“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无”虽是天地之始,“有”虽是万物之母,但它们并不是有形的物体,而只是概念而已。就层次上说,“无”的层次要比“有”为高,因为四十一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于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只是说“有”和“无”两个概念是相对而生的,这和层次毫无关系,不可混为一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