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金庸先生94岁生日的献礼作品!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作者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增补了许多生活细节,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金庸,一个传奇的文坛侠客,一个倍受争议香港巨子。
☆近40年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故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的谚语。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金庸用十四部作品将侠义小说带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在虚拟的江湖中思考历史、政治、人性。"

【内容简介】
全新的传记,传奇的一生。 《金庸传》讲述了武侠宗师金庸的传奇一生。 本书作者深入采访,拿到一手材料,依托原始档案,讲述一代武侠宗师的家国天下,揭秘金庸小说的江湖风云。《金庸传》通过金庸家族的兴衰,突出了其童年至青年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多个细节入手,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将金庸的日常经历同日后的小说表现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找寻现实生活的影子,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认识一个真实纯粹的金庸。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传》是献给金庸粉丝的一份厚礼,也是给金庸先生九十四岁的生日献礼。
【作者简介】
"上官圣泓 著名小说家、作家、诗人、历史学者,*近十几年主要研究当代武侠小说,特别是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也曾以多个笔名发表过数百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荣获过长城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民国大军阀》。 上官圣泓是金庸的忠实粉丝,阅读过金庸先生的全部著作,并从事金庸武侠小说的研究,成为当代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权威专家。

"
【媒体评论】

金庸是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称做通俗文学大师,还是有必要通过他的小说进行一番文学雅俗观的论辨。
——中国文学网

不仅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浩然正气,金庸也会描写细腻婉转的儿女情长,相信有不少读者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对爱情的*初观念。金庸所宣扬和赞美的爱不是出于赤裸而自私的欲望,也不是不择手段的欺骗和占有。
——腾讯新闻

金庸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厚意蕴确非古龙、梁羽生所能及,他不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家。
——凤凰网评

金庸对武侠小说的革新曾被严家炎教授赞誉为“一场文学革命”,曾引起广泛争议。我们且不论金庸的革新是否称得上为“文学革命”,但论之为“武侠革命”应算贴切。作为新派武侠的领军人物,金庸博采众家之长,广纳各样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 孔庆东

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
——著名作家 王朔


【目录】

前言

Chapter 1 天降奇才——生逢乱世的查氏后裔

1. 江南风烟里的海宁查家

2.乱世之下的懵懂童年

3. 侍女月云:纯真的少年陪伴

4.启蒙学堂:与书为伍的少年时光

5. 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6. 才华初显,碧湖的艰难时光

Chapter 02 曲折求学——狂气贯身的文学大家

1.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查理”

2.“笔垒”间的正气——人比黄花瘦

3.陪都求学记

4.从创刊到农场打工

5.返乡后的转折——再圆大学梦

Chapter 03 新派武侠——豪气干云的别样武林

1.《大公报》的机缘:梦醒时分

2.梁金联手:笔墨艳惊人

3.三剑楼随笔:文人不相轻

4.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5.从“毒草”到殿堂的转变

Chapter 04 才子佳人——熔炼现实的侠骨柔情

1.意中人轮廓,原不应清晰

2.侠骨柔情无奈好梦由来*易醒

3.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4.龙女娇妻,演绎不老传奇

Chapter 05 政治智慧——从《大公报》到《明报》

1.别了,《大公报》

2.“长城”缘浅是路人

3.《明报》出山,祈望龙门

4.夹缝生存:或成明日黄花?

5.笔战江湖,《明报》的祸福论

Chapter 06 华山论剑——百家争鸣的武侠世界

1.喧宾夺主的“金氏武侠”

2.祖师与宗师的较量

3.金庸VS古龙:大侠与浪子

4.江湖挚友*难求——倪匡

Chapter 07 江湖沉浮——“明报”家族的跌宕起伏

1.“明报”大家族的实力

2.生死存亡之间,是《明报》也是金庸

3.急流勇退:文坛之后便是江湖

4.“明报”易主:几番轮转,何处归宿?

Chapter 08毅然封笔——武侠宗师的千锤百炼

1.金庸“退役”——一鼎封存退武林

2.痛下杀手——十年修订不寻常

3.金字招牌的跨国之旅

4.“云松书舍”——憧憬的不过简单而已

5.封笔后的积淀——学无止境

Chapter 09 改编影视——洋洒文字的华丽转身

1.联姻影视——金庸武侠绽放别样光辉

2.一元版权的“笑熬浆糊”风波

3.浅谈:金庸小说联姻影视的资本在哪里

4.另一个角度的转身:是小说还是课文

Chapter 10 荣辱不惊——文坛圣侠的快意江湖

1. 光杆博士导师的“错位”尴尬

2. 名气之罪:加入中国作协的舆论“辩论会”

3. 又一场激烈的笔战——“拒绝金庸”

4.“朔迷”与“金迷”的荣誉之战

Chapter 11 情到深处——江湖之外的偏重晚晴

1.大陆,远处瞭望的故乡

2.香港,江湖中永远的家园

3.台湾,不忘初衷的期盼

4.妻儿,晚年之人*重晚情

Chapter 12 弦外之音——武侠与现实的双重演绎

1.一个并不完美的“圆满结局”

2.弄巧成拙的“副作用”

3.《连城诀》:*独特的“坏书”

4.一部“扑朔迷离”的怪小说

5.主角是坏人的“悲喜剧”

附录一:金庸小说创作时间顺序表:

附录二:金庸所获荣誉:

后记


【前言】
"金庸的武侠江湖 金庸热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奇特现象。作为一个综合现象,它既是文学性的,亦是超文学性的。这里所说的“金庸”,不仅仅指金庸本人,还包括他的所有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文化形式。 金庸热源自于20世纪中后期。对于金庸的作品,*受欢迎的便是他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形式大多与古典传统存在密切的关系,就此引发了诸多古代文学学者的浓厚兴趣,但它同时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们无法忽视的课题。于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论辩就此拉开了帷幕,并且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在文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金庸”、谈“金庸”、拍“金庸”、印“金庸”、收藏“金庸”,甚至是骂金庸……金庸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深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看到金庸的人生经历,有人受到鼓舞,就此走上了小说创作或是影视创作的道路,并且在特定的领域里名利双收;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人得到了爱情的启示,从而迈开了追求幸福的*步;即便是对金庸产生一定的怀疑,在骂金庸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 金庸热的出现绝非偶然,张五常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也看金庸》的文章,文中指出金庸热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大环境。战后,很多地方满目疮痍,到处是废墟。人们在颓废的环境里不甘心颓废地活着,总想在来之不易的下一刻里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刺激。自那时起,金庸热就开始慢慢发酵了。到了当今社会,时代的步伐带起了一阵阵强风,也催生出了一个个矛盾,生存的压力不断打压着人们奋斗的脚步。夜晚静下来的时候,人们便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让精神释放和舒缓,于是,金庸的作品便成了众人的生活解语花和精神寄存站。 要谈论金庸,自然无法避开雅俗之辨。在文学领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原本便大相径庭。所谓雅俗之界,也并非难以逾越。一些卓越的通俗文学便可以打破所谓的界限,进而栖身阳春白雪的阵营,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便是一个典型。 当然,雅俗的评定也并非*,这其中犹如“品位”之类的主观因素太多,不见得“严肃”就是高雅的象征,而“插科打诨”就难进高雅之列。同样有制滥造的“巨著”占据着高雅文学的位置。 “修订”工作历来艰辛,只看《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便可窥见一二。能够走上一条比肩创作的修订之路,需要莫大的勇气,而能够把旧作润色至雅俗共赏,并使其广为流传者,莫如金庸。 有的文学评论者目光高远,非高雅文章不得入眼,进而忽视了受众面积*广的大众文学,对其看法向来偏苛。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学研究愈发重视雅俗共赏,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雅俗共通,超越界限或可成为中国文学史论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很多文人开始致力于走雅俗融合的道路,创作通俗作品的时候,总会多少为其增添一些“高雅”的色调;而在创作“高雅文学”的时候,又不遗余力地为其罩上一层大众文化的外衣。这些文学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雅俗共荣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显露出了生硬搭配,甚至不伦不类的缺点,若论水乳交融、转换自如,当无人能与金庸匹敌。在把雅文化灌输到通俗文学的过程中,金庸总能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就像他把易理毫无痕迹地化入降龙十八掌,不仅赋予了武功无尽的文化底蕴,还衬托出了郭靖的人物性格,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畅快。在金庸的众多武侠小说中,这类运用不胜枚举。金庸这种推雅入俗的努力和成功,为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同时也昭示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实现相应的“合流”。 严家炎对金庸的推崇程度比张五常更胜一筹,以至于他的狂热态度成为了业内诟病金庸的一大根源。推崇也好,批评也罢,金庸热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社会尚存在生存压力,人心尚流动着侠义意识,爱情的力量尚可以改变命运,金庸热就一定不会消失。 有人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纸质“金庸”或许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一些与科技结合、加入新鲜元素的“金庸”依旧会伴随着我们前进。从看金庸小说,到拍金庸的武侠小说,再到拍金庸音乐剧,引入金庸武侠游戏……金庸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不一而足。如今,金庸热经久不衰,依然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
"
【书摘与插画】

一个并不完美的“圆满结局”
1959年初,《明报》初立,想要在名报云集的香港占得一席之地,着实不易。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一定的知名度,确保《明报》的销量。但是《明报》初出茅庐,人气过低,竟至勉强支撑维系。之后,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明报》版面开始网罗非常广泛的内容,虽然能够照顾大众,却背负上了“市场定位不明确”的评语。
当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已经连载完毕,一举俘获了港澳地区及东南亚诸国的众多读者,其反响不可谓不大。金庸了解到,很多报社因为连载《射雕英雄传》而销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他由此获得灵感——倘若《明报》也连载一部武侠小说,想来也一定能够造就别样的辉煌!于是,《神雕侠侣》便在这样的境地之下诞生了。
《神雕侠侣》是与《明报》一起成长起来的,见证了《明报》从创立到崛起的过程,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印记。《神雕侠侣》上接《射雕英雄传》,是郭靖和黄蓉下一辈的故事,下承《倚天屠龙记》,是金庸武侠从大宋行至元明的桥梁。
这是一部写“情”的武侠小说,一首《摸鱼儿》,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奏出了整部小说的悲戚旋律。陆展元和李莫愁的爱情悲剧为整部小说开辟了情伤的源头,之后便围绕着杨过与小龙女展开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曲折爱情。
两位主人公的身世各自附带悲剧色彩,杨过是“卖国贼”之子,小龙女终日生活在古墓,这样的身份原本并不会成为爱情的阻碍,但是造化弄人,小龙女偏偏成了杨过的师父,“师生恋”在当时的社会被视为乱伦,二人的纯洁爱情便由此走上了一条“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道路。
为了更加突出悲剧色彩,金庸把杨过的人设定为满身缺点的顽劣孩子,给了小龙女一副阴冷孤傲、不近人情的孤僻性格。在之后的情节,更是令杨过断臂,小龙女被毁清白。在外人眼中,他们都已不再完美,而就是这样两个“残破不全”的人,却铸就了一段“白璧微瑕”的凄美爱情,他们在彼此心中自始至终都是那个*。这是一种令人称颂的爱情,读来催人泪下。
有人说,这样的爱情不够真实,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的,因为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童话。但也请相信爱情的力量,这是一份纯真而又艰难的爱情,只得片刻,便是永恒。避世的小龙女能够为了杨过走出古墓,向往花花世界的杨过也肯为了小龙女远遁尘世,这是爱的成全,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是属于他们彼此的幸福。
读者读完《神雕侠侣》之后,有人为圆满的结局破涕为笑,也有人指责这是艺术角度上的一个败笔。或许,小说在小龙女跳崖之后就应该完结了,这样才能为小说的悲剧情调和杨过的悲苦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至于小龙女坠崖后不死、杨过跳崖后寻得水下洞天、蜜蜂翅膀刻字引路都好似“妄谈”一般,实在太假。但是,读者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并且偏生要从这些“假”中找寻“真”的影子。圆满的结局成为了读者们所公认的*“王道”的结果。
杨过和小龙女原本是两个世界中的人,但是因为爱情,“在一起”成为他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小说发展的主线,倘若这条主线到头来断掉了,那这一生的追寻还有何意义呢?一直以来,“大团圆”都是众望所归的欣赏习惯,也是善良读者们的*终愿望。喜剧向来都是把一切丑恶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悲剧则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为什么一定要把“艺术”界定为“美好事物的破碎”呢?难道完美就没有艺术性了吗?杨过和小龙女早已不完美了,这个圆满的大结局实际上也并不完美,又何必再徒增凄凉?
《神雕侠侣》不是金庸所构造的爱情“乌托邦”,他的本意是在向世人宣告:这个世上是有真情存在的,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此情不变,终会收获爱的果实。
当然,结局的安排只在金庸的一念之间,那些站在艺术角度点评《神雕侠侣》的观点,金庸自然也考虑过,但当时的现实环境却迫使他营造了这样的圆满结局。诚如开头所说,《神雕侠侣》连载正值《明报》初立,同《射雕英雄传》一样,也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并且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明报》的运营。《神雕侠侣》的情节牵动着万千读者的心,二位主人公不知不觉“成为”了大家身边的孩子,茶余饭后,读者们总会挂念着坠崖的小龙女怎么样了?16年后没有等来小龙女的杨过会怎样?大家都在心心念念着一个圆满的结局,真心希望这对苦命鸳鸯能够走在一起,若是就此让小龙女一去不回,留下杨过徒然惆怅,便会伤了读者的心。金庸很担心读者因此愤而不再阅读《明报》,因此,圆满结局算是给读者们的一个宽慰。
若把《神雕侠侣》放在汲取商业价值的位置上似乎有些不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商业价值也是小说的价值体现,有了它的推动,《明报》的人气迅速从无人知晓达到了竞相争阅的境地。但这并不代表《神雕侠侣》的艺术成分有所减弱,金庸把所有的作品都看作为自己的孩子,每一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之作,既然提笔,自然会倾注百分之百的情感。
《神雕侠侣》的连载关系到《明报》的未来,除了要创作小说,金庸还要写社评、管理报社,实在是分身乏术,在之后的修订工作中,金庸每每看到一些情节,便会想起当年与同事们一起披星戴月忙碌的岁月。《神雕侠侣》承载了金庸许多深刻的记忆,是金庸武侠路上的重要推动作品。如今,这部小说引起了一定的争论,这表示它依旧在牵动着人们的心,也恰恰说明了它的成功和魅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