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水石书店年度力荐

◎美国亚马逊图书生活家居类、室内设计类、木构造类三榜榜首

◎同名网站点击量破1000万,粉丝超过35万

◎畅销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

◎10则动人的造屋故事,图文版的《瓦尔登湖》

◎200幅至美小屋风景,隐匿于自然的“乌托邦”

《木屋之色》,献给每一位想要放慢脚步,在世界的隐秘角落静一静的你。

10种木屋,10种生活方式:

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在远郊建起森林社区。

——初学者们在摸索中营造理想居所,共担辛苦与享乐。城市之外的乌托邦。

一对父子在世外桃源搭建山林隐居。

——亲手搭建木屋,和珍爱的人在梦幻之地终老。远离商业社会的隐居生活。

一对夫妇于沙漠中翻修残旧农舍。

——辗转迁居世界各地后,在沙漠中发现动人风景。极致环境中的美。

一对情侣合力打造17世纪复古风旅舍。

——合力搭建的复古旅社,接纳世界各地的风尘旅人。建造家,也建造爱情。

一群朋友为煮枫糖浆搭建木屋。

——凝聚着家族的传统、工作的乐趣和友人的朝夕相伴。年轻人的创业梦。

一名不甘平淡的年轻人,在后院森林设计并建造了一间卧房。

——三十英尺高的树屋,脚踏自行车悬空上树。超越想象的酷炫生活方式。

一名建筑学徒在沙漠中重建旧屋。

——年轻建筑师翻新前辈的荒废旧作。建筑精神的传承。

一名艺术家在山坡上凿出穴居空间。

¬——说走就走的冒险家为自己凿出山中秘境。真实版“霍比特之家”。

设计师亲自操刀,兄弟为废弃建筑注入新活力。

¬——废弃旧谷仓成为时尚新居。唤回旧时的记忆。

父与子,两代人在家族的离网度假地烙下各自的印记。

——用创意打造的木质“蒙古包”,两代人的心血。在一起就是家。


【内容简介】

2009年,年轻的美国创业家、Vimeo视频网站创始人扎克·克莱因在纽约市远郊的山里买了一块地,和朋友们一起盖了几间木屋,结伴而居。他的网站“木屋之色”应运而生。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了超过1.2万幅小屋的照片和造屋故事,其中的200幅精美照片和10个动人故事,构成了这本《木屋之色》。 《木屋之色》不只展现自然的大美、木屋的精巧,更呈现人对生命、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10个故事中,人们或隐世而居、或改建旧屋、或凿穴而住,在离大自然*近的地方动手建屋,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营造梦想的生活。 而200幅世界各地的木屋风景里,有深山、荒漠、丛林、河海、高崖、土坡……它们告诉你,只要愿意,人可以在喜欢的任何地方惬意安居。



【作者简介】

扎克·克莱因(Zach Klein)

美国视频网站Vimeo联合创始人、儿童创意学习网站DIY执行总裁。2009年,他在社交网络上开通“木屋之色”(Cabin Porn)账号,截至2015年,改账号收集并分享了超过12000张世界各地小木屋的照片,吸引了35万粉丝,浏览人数超过1000万。


【媒体评论】

简单、自然生活的圣经。——《明镜周刊》

令人上瘾……献给渴望的篇章。——《观察家》

充满魔力的手造木屋兔子洞。——《纽约时报》

一份美丽的视觉刺激,它鼓舞人们与自然为邻,过更简单的生活。——《大西洋月刊》

让人望眼欲穿的概念。——《现代家庭》

一本时尚佳作,探索全世界的美丽木屋和隐匿之所。——《孤独星球》

令人感动!看着这些美丽的木屋能让人内心得到平静,而木屋背后的故事则令人惊奇。——鲍威尔书店

杰出的木屋灵感合集。——《户外》

逃离日常琐碎的绝佳方式。——《GQ》英国版

忘了Gucci的乐福鞋和Prada的大衣吧,木屋才是今年时尚界的心头好。——《卫报》

远离尘嚣对很多人来说难以实现。幸好有《木屋之色》,让我们保持梦想。——《家居疗法》

这本书给疲惫不堪却无法抽身的人们来说正合适,养眼的图片可以让人短暂逃离都市。世界各地的简单小屋告诉你,小即是美。——《奥普拉杂志》

书中的故事值得反复阅读,因为它们印证了硅谷精英引领的新潮流——回归自然。——《T Magazine》

想逃离喧闹狂乱的都市?拿起这本质朴简单的书就够了。——《纽约邮报》

地球上不可思议、超越成规的家。——《Huck》杂志

对真正的旅行者——他们热衷于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专门往人迹罕见、风光旖旎之处行去——而言,*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和温暖的落脚处,并非豪华酒店抑或狼藉的汽车旅馆,却是小屋,在林中、在海边、在险峰、在荒漠,甚至在石缝之间。——澎湃新闻


【目录】

引言:“比弗溪”

——构建聚居群落

隐居山野

——在荒野中搭建居所

整修旧房

——让旧屋重现光彩

乡村生活

——打造“自备电”旅舍

特别建造

——制作枫糖浆

树屋

——在30英尺高空生活

现代风

——营造极简居所

地气

——生活在地下

改建

——让谷仓脱胎换骨

几何风

——建造“蒙古包”


【书摘与插画】

构建聚居群落

一名初学者在山林里打造共享静修空间。

在这里,人们共同学习和创作。

我需要一块地,偏远一点,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花了6年时间在都市搭建网络社区,现在想创建一个真实群落。确切地说,我想要一个为朋友们准备的户外场所,在那里,人们可以不用牵挂工作,而是需要彼此紧密协作、磨练新手艺。我心中已经有这样一片图景,一间间屋子错落而建—都是我和朋友们不受制于先前经验亲手盖起来的。

于是,我从纽约州北部开始寻觅,希望找到这样一处地方,当地人不介意我们对建筑进行各种尝试,*终可以打造出一个聚居群落。

和大多数北上寻觅的人一样,我*初流连于哈德孙河沿岸。这是美国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河流,它自北向南沿卡茨基尔山的背风面而下,流经一片开阔的河谷,河谷间的自助果园和17、18世纪的小镇洋溢着新英格兰风情。哈德孙河很美,但那里并没有我期望的荒凉土地。我决定再去别处寻觅一番。

整整一年间,我开着车绕纽约市越兜越远,终于发现一间不错的仓库和几块待租地产。它们地处壮观的特拉华河上游的山间,是我从未造访过的地方。

4月下旬,我和一个朋友去那里走了一遭。从杰维斯港一下高速公路,我就意识到,这儿不会有什么绅士经营的农场。特拉华河岸边的小山丛林密布,通向河岸的山势陡峭,仅容一条蜿蜒的小道通过,道路两旁点缀着散落的破屋。一路走去,水面上浓雾缭绕,涓涓溪流自泥岸淌向一簇簇蕨类植物。18世纪末期,这里的森林被砍伐殆尽,砍下的原木经水路运到费城,被加工成板材,有时也被用作英国船只的桅杆—英格兰国王曾经宣称,此处任何通航河道方圆10英里(约16.09千米)之内的大树都归其所有。如今大片的林木又长了出来。镇里的人们伐木烧柴,镇外的人则乘着木筏,带着装啤酒的便携式冷藏箱,沿特拉华河漂流而下。

因为太多房间缺少地板,性价比不高,我们没有买下那间仓库,但我喜欢上了这里。

稍晚一些时候,我们在汽车旅馆的餐厅吃了培根生菜番茄三明治,我拿起手机浏览房产信息。在房产中介的网页上,我看到一处地产的缩略图,那是特拉华河上游2.5英里(4.02千米)处,一片50英亩(20.23万平方米)的待售林地。我立刻知道,就是它,没错了。那片林地上,一条泥路穿过成片的山胡桃树通向一间简陋的棚式木屋,屋里没有通电,也没有管道,下方的小溪流向特拉华河,溪岸边矗立着北美白松,也就是东方红杉,这些树的树龄上百,枝干上扬,裸露的根系和一堆堆长满苔藓的湿滑腐石交错缠绕。

几个月后的8月,我和妻子考特带着20多位朋友去新买的土地上露营。在小镇的集市上,一群漂流客看到我们,知道一场派对就在眼前,跟着我们走了3英里(4.83千米)来到露营地,*后当然获邀加入。大家动手清扫外屋,搭了一只烧柴加热的澡桶。林间链锯声响不断,我们锯开桦木,储备*批木柴,又搬开山坡上的石头,开出了一条小径,取来溪水装满了澡桶。晚间,我们在荷兰锅下覆上煤块,炖了几锅羊肩肉—烹饪时间比预计的长了一些。日落后,大家就着头戴式照明灯的光线享用了晚餐,之后便挤在木屋*的房间里,躺在羊毛毯下,听我的朋友杰克·库克高声朗读。那一刻,在澡桶里泡了好一阵子的我周身暖和,环顾四周,看到了木屋里的每一个人。那个周末开启了我一生中*快乐的几年时光。

直到现在,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依旧会去那里共度时光。我们叫它“比弗溪”,这个名称取自流经它的一条支流。它是我们的露营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自然的美妙,建房子、搞艺术、烹煮食物。我们也尝试营造群居的环境,学新手艺,共同维系这个地方。原本散居各地的朋友和家人在这里欢聚一堂,共享好时光。

这个地方极度富足,却也异常匮乏。这里有大条的鳟鱼;夏日,萤火虫漫天飞舞;冬天,结冰的小溪上,松鼠的脚印夹杂着雪地靴的鞋印,多得数不清;但同时,多半房间里仍然不通管道不通电,又不隔热,手机更是在服务区以外(有人会去山顶寻觅某个点接收信号)。这里有时沉寂得让人耳朵发闷,有时又风声呼啸。隔夜放在外面的东西上,总会残留很多老鼠的排泄物。对此,我们已经安之若素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