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秀、*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中国92一代,将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誓他们的主权。 (《’92四无青年》)

共享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在资本与故事的合谋下,一群“猪”在风口上漫天飞舞。 (《共享主义社会来了》)

2017年,青年人被追捧,老年人被呵护,“尬中年”身处时代夹缝,被挖苦“油腻”,被“枸杞”与“保湿杯”调戏。 (《尬》)

世事纷乱,但阅读者清醒。时代越是速朽,阅读者越能保持从容和安全感。 (《越读越性感》)

唐诗里有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的五万种活法。 (《生如唐诗》)

今天的小鲜肉,也有成为老戏骨的潜质。时间是鲜肉的大敌,却能滋养和成就老戏骨。 (《人民需要老戏骨》)

2017《新周刊》,记录着2017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媒体评论】

《新周刊》是一所学校,他培养了很多人,他的精神在很多地方发扬光大。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在我心里,《新周刊》就是中国的《Time》。

学者 于丹

我一直觉得《新周刊》就是一个小孩的形象,他童言无忌,他永葆好奇。他会追问为什么,他会在大家都对某些规则习惯于隐忍和忽视的时候,他突然说那个皇帝好像没穿衣服。

资深媒体人 杨澜

特别喜欢这本杂志的文字,它对时代的脉络把握得特别好,有的内容批判精神特别好,有的内容有前瞻性。

江苏卫视主持人 孟非

《新周刊》之所以成为文青的阵地,是因为他有很强很坚定的立场、很鲜明的态度,对人文有很强烈的关怀。

著名演员、教师 黄磊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

这就是《新周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新周刊》创办人 封新城


【目录】

《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

2017生活趋势报告..

关于2017年的50条预言..

谁洞察人性,谁就会*终流行..

人人都将拥有AI小秘书..

无品质的生活不值得过..

看脸时代更需深度与优质内容..

四房、七座、四口之家..

失落之城必有可悲之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马拉松新中产的广场舞..

中国马拉松热大批判..

你不懂的跑者江湖..

一场价值300亿元的路跑盛宴..

马拉松死亡报告..

苏琦:越专业的跑者,对赛事的选择越挑剔..

为什么把本该享受的长跑变成苦役?..

马拉松是中产无声的广场舞..

让中产们健康地跑起来..

哪座城市值得歌唱?.

有故事的城市更值得歌唱..

李皖:一把吉他一张嘴,这就是民谣!..

城市文艺鄙视链..

邵夷贝:不爱唱城市,爱唱城里人..

马頔:我越来越回避“民谣”这个词了..

低苦艾:调子一起,你就知道,这是兰州..

郝云: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理”..

城市越硬,民谣越软..

县之荣耀——中国县城贡献榜..

县城到底为大城市贡献了什么?..

中国县城贡献榜..

叶檀:很多大城市其实是大县城..

刘老根:如何搞定深圳人..

沙县小吃:大都市角落的小县城美食梦..

北大保安:蚁族的逆袭..

'92四无青年..

没有“四有”基因,就没有“四无青年”..

张颐武谈92一代:前所未有地自由,但也前所未有地软弱..

都听我的:92一代生活方式报告..

不做城里人,要做国际人..

飘一代与飘二代的36个区别..

金一伟:七年后,我成了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刘俊伟、白灵:在东海岸念书,去西海岸攀岩..

陈王乐:既要放低身段,又要机敏周旋..

邱寅晨:飘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以前往外飘,现在往回飘..

00后CEO李昕泽:创业就像过家家..

我们今天怎样做子女..

我们今天怎样做子女?..

阿福:我没房没车也没钱,却老丈人疼、丈母娘爱..

我终于从受害者的位置离开..

与父母相处的七种幻觉..

越放手,越在手..

共享主义社会来了..

共享,让生活变轻..

中国式假共享批判:大家*都不提的是如何赚钱..

从希腊城邦到印度药丸:共享进化简史..

共享博物馆:永续人类文明,从线上开始..

开源社区: 开源是一种精神,它为自由平等而生..

共享Wi-Fi:地上地下,流量共享..

抱歉,我不想和你共享..

世界是轻的..

轻轻地活着..

这是一个“轻”大获全胜的时代..

轻资产:甩掉房子,轻装上阵..

轻城市:二线城市想变重,一线城市想变轻..

轻心理:生活太重,让我先飞一会儿..

轻身体:该填满的是日子而非肚子..

轻社交:“你好,在吗?”..

那些不能舍弃的东西,才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轻时代的七个悖论..

新中产家装指南..

废纸堆里淘出的千万富翁..

去湖畔大学听马云讲失败学..

嘻哈现实主——2017中国视频榜..

2017中国视频红皮书..

编剧宋方金:好戏还在后头..

娱乐节目报告:你有Freestyle吗?..

“清流”综艺报告:生活里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视频平台报告:你愿成为谁的VIP?..

说唱有自由,中国有嘻哈..

马伊琍:我不是女明星,我是女演员..

好故事永远打动人心..

《和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

古典范儿..

潮流易逝,而古典永存..

止庵:和时间里不灭的东西击掌相笑..

李健:有生活才有诗意..

张岂之:像石匠和拓荒人乐此不疲..

田艺苗:小心那些“正确”但无趣的琴声..

彭敏:诗歌会改变你对命运的看法..

九大伪古典行为批判..

古典范儿养成指南..

别看了节目就摁着孩子背古诗..

什么样的古典范儿*迷人..

越读越性感..

阅读是生命的化妆..

性感阅读22法则..

用阅读重新定义性感..

金士杰:一位老王子的阅读历程..

柳岩: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华少:把深夜时间还给阅读..

蒋方舟: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人的冒险..

白岩松:我的研究生,一个月读三本书,没商量..

生如唐诗..

唐诗里有五万种活法..

新版唐诗阅读手册..

谈“诗”,更应谈“唐”..

现代人读唐诗要破除三种迷信..

一张地图,一群诗人, 一部唐代生活史..

重走“一带一路”,发现边塞诗里的荷尔蒙..

唐代人教给我们的好生活..

水墨画里的金庸武侠世界..

阿加莎:我常常假装自己是成功作家..

见信如晤——云中谁寄锦书来..

写信的人,是这个时代*后的贵族..

肖恩·亚瑟:让我们在书信中彼此深爱..

读一封信,就是读一段历史、一面人性..

20万件名人信札里的秘闻逸事..

人民需要老戏骨..

一个小鲜肉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老戏骨?..

十大鲜肉型老戏骨..

十大戏骨型小鲜肉..

张志坚:低调而沉默的“野心家”..

张凯丽:演戏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吴刚:演员要摸着心脏去工作..

许亚军:如今爱演内心戏.. 。

周梅森:我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

李路:和会演戏的艺术家合作是一种快乐..

鲜肉易得,戏骨难当.. 。

你好,请来一打“业界良心”.. 。

“小戏骨”:在大戏里演活了成人世界.. 。

小姐姐传.. 。

人人都爱小姐姐..

港星邱淑贞:直男票选的*美小姐姐.. 。

舞者王亚彬:茧子、淤青、色斑成了身体的包浆..

游戏主播石悦:选游戏就是选世界观..

李银河:很多女人都想当男人..

小姐姐前传..

小姐姐的自我修养..

我的妈妈是超人..

中国女性角色百年变迁史..

龚琳娜:妈妈心安,孩子才会平安..

全球中产都有育儿焦虑症.. ……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

初恋是选择性遗忘的幻觉.. 。

沙溢&胡可:爱是不善言辞却照亮彼此.. 。

陈晓夏&王晨岑:生死考验让两颗心靠得更近..

心理咨询师梁朝晖:过度的依附出于自私,和爱无关.. 。

哪座城市值得歌唱?.

有故事的城市更值得歌唱..

李皖:一把吉他一张嘴,这就是民谣!..

城市文艺鄙视链..

邵夷贝:不爱唱城市,爱唱城里人.. 。

马頔:我越来越回避“民谣”这个词了..

低苦艾:调子一起,你就知道,这是兰州..

郝云: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理”..

城市越硬,民谣越软..

加拿大之魅.. 。

来,让加拿大人教会你如何生活..

加拿大辞典.. 。

乘风破浪,去原始森林观熊..

我欲骑鲸遁沧海..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加拿大..

怡人温哥华,全世界*宜居的地方..

加拿大让全球美食团结起来..


【前言】
马拉松是中产无声的广场舞

文/蒋方舟

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说实话,我很害怕在朋友圈看到人晒长跑之后的照片,直视镜头的脸面色潮红,全身汗湿,裹在紧身衣里。我有一个朋友是超级马拉松(一种在野外环境里长达100公里甚至300公里的马拉松)跑者,我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很紧张,晒伤的身体,起泡的双脚,皮开肉绽的肩膀。

我是青春期受张爱玲影响的文艺女青年,对于文明世界有着畸形的向往,贪图享乐,喜欢吃奶油蛋糕,喜欢包裹在华丽的袍子里——即使袍子上长满了虱子,也胜过青筋毕露的身体。

我仔细想了想,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就和张爱玲抱着牛奶瓶面无表情地穿过病人呻吟的病房一样,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中产爱跑步?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食物过剩,糖分过剩,卡路里过剩。而互联网创业的热潮中,很多人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让别人更懒一些,人和食物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食指一动,就等着外卖小哥敲门。

我们的社会充盈而饱和,由一个肥胖者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厌食症的社会。

中国*先胖起来的一代诞生于饥荒之后,饥饿的记忆告诉他们的大脑要不断储存热量,因此对于食物有着穷凶极恶的热情。肥胖者说:“我什么都缺,所以我什么都吃。”而新型的城市中产说:“我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什么都不吃。”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受苦对于中产是陌生的身体经验,对于富人阶层更是。跑马拉松的潘石屹和登珠峰的王石是中产看齐的对象,我相信潘石屹和王石并不是为了作秀以及为了征服的虚荣而运动,而是真的享受这种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说遥远而陌生的身体痛苦,痛苦放大了人对身体的知觉,痛苦让人感觉到自己正在活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其说“解放了身体”,倒不如说“剥离了身体”,工具代替了身体的功能,中产要借助马拉松找回自己的身体。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或一个快递小哥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决定在城市公园跑个步。

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者很爱说的一句话是“跑步是一种宗教”。

我在东京居住时住在皇居附近,绕着皇居跑步一圈刚好是五公里,沿路有专门为跑者提供饮用水和休息的地方,是东京的跑步圣地,据说是村上春树爱跑步的地方。我为了偶遇村上春树,连续半个月每天去跑步。

跑步的人很多。他们白天是坐地铁的上班族,穿着米色或黑色的商务装,地铁门一开再一关,他们的疲惫和麻木又加深了一层。到了晚上,他们换上专业的跑步服,上百人的群体呼吸在同样的频率之下,在窄窄的跑道上连绵不绝,其仪式感就像参加弥撒。

波德里亚这样刻薄地形容跑者:“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唇上泛着白沫,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倒计时,全神贯注于他进入反常状态的那一刻, 此刻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人群聚众,大脑中分泌出一种欢愉,因为聚众,这种欢愉又变得更为强烈。

中产急需这种欢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中产的压力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是日常的琐碎,刘震云二十年前写的《一地鸡毛》依然没有被扫走,妻子、孩子、保姆、单位的是是非非确凿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天;另一方面是“均质”的焦虑,是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享的,房价和养老,股票和医疗,它们既抽象又具体,如乌云般遥遥而至,压在每一个中产的头顶上。

跑步所带来的愉悦成为缓解这种焦虑*好的方式。关掉糟心的新闻,远离唠叨的妻子和讨厌的同事,把孩子的吵闹留在身后,关上房门,换上跑鞋,戴上耳机,美妙的协奏曲取代了嘈杂与抱怨,肉身与灵魂瞬间进入真空。

“运动让人产生愉悦”这一点似乎有科学的解释。在几年前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中,作者写到人的身体里有一个内在的止痛机制,效果就像吗啡。内啡肽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同时在心理上产生快感。

在剧烈运动的时候,内啡肽能够镇静大脑并且缓解肌肉疼痛。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马拉松选手在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在起跑线附近就被塑料袋绊倒,膝盖着地摔在人行道上,他爬起来继续跑,直到接近29公里时,肿胀的膝盖罢工,大腿骨折了,而跑者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是内啡肽的麻痹和镇定作用。

后来,也有科学家指出,长跑者的内啡肽是无法进入大脑的。无论如何,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大脑里产生“运动会让我心情好”的自我暗示,当他的双脚踏实而轻快地落在地面上,不管那种化学物质是否瞬间在他的大脑中绽放,跑者都认为它奏效了。

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所有的运动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比如打篮球、踢足球,再比如广场舞。为什么中产会选择长跑呢?

宣称“跑步是种宗教”的中产阶级并没有资格嘲笑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妈除了装备不如跑者,背景音乐落后了二十年,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欢愉,同样缺乏对抗性,同样切割城市空间,参与者同样热情地伸出双手邀请你加入他们的队伍。

可鄙视链依然真实地存在着,*的原因就在于:广场舞不够中产。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

当中产刚刚开始在俄国流行时,纳博科夫是这样刻薄他们的:“他们被两种相抵触的渴望煎熬着:一方面他想和所有人一样,用这个用那个,因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这么做;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加入某个特殊团体,某个组织、俱乐部,成为某个宾馆的贵宾或者远洋航班的乘客,然后因得知某集团的总裁或欧洲的某伯爵坐在自己身边而欢欣雀跃。”

跑步不仅仅时髦,而且像某种成功人士的标配。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为了显示自己的追求,纷纷把马拉松的奖牌当作自己的勋章。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乐观的人会把跑步的中产看作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产在财富以外,开始关注健康,并且以此为起点,开始关注一些大于自身的东西,比如大气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公众权力、财富安全。跑步既是一种焦虑下的反映,也是一种自救。而跑者彼此抱团,更让人有一种集结号已经吹响的想象。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中产并不认为自己有着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而仅仅是想通过长跑和吃秋葵把自己修炼得百毒不侵、水木清明。

然而,我们并没有办法指责中产的犬儒和自私。他们仅仅是无力,在无力与无力每天交替的缝隙中,大脑借助运动而产生内啡肽——那半真半假的愉悦与沉醉,变成了生活中*的安慰。

什么样的古典范儿*迷人

文/陈艳涛

古典范儿没有时代性,甚至没有地域性。无论放在彼时还是今天,放在太湖还是伦敦,都一样魅力四射。

作家林语堂称《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序中说:“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在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去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钞本?”

芸娘的这种“可爱”,就是一种古典范儿,没有时代性,甚至没有地域性。无论放在彼时还是今天,放在太湖还是伦敦,都一样魅力四射。

到底什么才算是古典范儿?

古典范儿是一种情趣。

在林语堂看来,芸娘是因情趣而可爱。她邀月畅饮,联句遣怀;她发明了“活花屏”:在花架子上种扁豆,让枝蔓盘延屏上,夏时透风蔽日,恍如绿荫满窗。她用旧竹帘做平台栏杆,既节俭又雅致。她将茶叶放到纱囊中,置荷花花心,荷花晚含而晓放,次日清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她和丈夫呼朋唤友恣情畅饮,联诗作画,喝到没有酒钱的时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她把生活过成了艺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红楼梦》里不识多少字的贾母也颇有生活情趣,她会吃、懂茶,爱热闹、爱说笑,她让黛玉以银红窗纱来衬托潇湘馆外的翠竹,她送给宝钗四样东西——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水墨字画白绫帐,来冲淡她住处的寒素之气,这几样东西高雅古朴,简约大气,让宝钗“雪洞一样”的屋子顿时有了灵气。

贾母喜欢被年轻人围绕,玩也玩得雅致有品位,她时时花样翻新,猜谜语,说酒令,赏花弄月,各有精彩。元宵家宴,贾母让芳官清唱,只用箫伴奏。中秋赏月又提议“如此好月,不能不闻笛”,还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就够了”,“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明月清风之下,天空地净,笛声清越悠扬,从远处的桂花树下传来,让众人杂念顿消,物我两忘。

古典范儿是一种武器。

有古典范儿的人大多是性情中人,情之深者更易被世事的粗粝所伤。但情深又是一种武器,可以用来抵挡世事变幻和风雨无常。

清代文人归庄以“古风妻似友”这五个字道出了中国文人*理想的夫妻关系。李清照和赵明诚这种可以对酒吟诗、猜书斗茶的夫妻是典范。对沈复而言,芸娘就亦妻亦友,是亲密爱人,也是灵魂伴侣。归庄自己,也有着很幸福的婚姻。他的书房门上有联云:“一身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境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归庄门符》)——他对妻子的欣赏和他们夫妇相处的谐趣跃然联上。在现代,钱锺书、杨绛那样的夫妻,也是这种意义上的神仙眷侣。他们甚至愿意退出时代的、社会的大舞台,躲进一家三口的堡垒里,自成一统,有自己的学术事业,有属于一家人的小情趣,甚至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都能有自己的一个天地、一份情趣。如余光中的《伞盟》:如果死亡是一场黑雨凄凄/幸而我还有一段爱情/一把古典的小雨伞/撑开一圈柔红的气氛/而无论是用什么做成/用绯色的氛围或橙色的光晕/愿你与我做共伞的人/伴我涉过湿冷的雨地/如果夜是青雨淋淋/如果死亡是黑雨凄凄/如果我立在雨地上/等你撑伞来迎接/等你。

古典范儿是一种不合时宜。

他们不懂得与时俱进,无论时代如何演进,科技如何日新月异,他们都保持一种钝感,活在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方式里。就像台湾著名作家舒国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里,闲散淡泊,品味独具”(梁文道)。在互联网时代里,舒国治坚持一种“家徒四壁”的生活,不用微信、没有微博、不装冷气,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写文章不用电脑,手写再传真给编辑。他的理想生活是“容身于瓦顶泥墙房舍中,一楼二楼不碍,不乘电梯,不求在家中登高望景,顾盼纵目”,“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件数稀少,常换常涤,不惟够用,亦便贮放,不占家中箱柜,正令居室空净,心不寄事也”。

舒国治并非井底之蛙。他曾在美国游历七年之久,归来之后却变得更古老也更中国。他的人生哲学是“流浪的艺术”,就是用尽所有姿势,享受旅途中的孤寂与满足,去千山万水熬时度日,不受人生种种羁绊与干扰。读者称其为“终身的晃悠者”。而他大半辈子所过的生活,正是多少文艺青年心心念念想达到的自由境界。

古典范儿是一种远离。远离权力,远离主流,远离庙堂。

合肥的张武龄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张家四姐妹被称作“*后的大家闺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宋氏三姐妹”。然而与宋氏不同的是,合肥四姐妹远离权力和政治,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作家董桥认为“张家四姐妹是当代中国大家闺秀的典范,境遇也许各异,吉凶祸福中流露的却始终是书香门第贞静的教养”。但作家杨早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觉得在传统文化中,大家闺秀*重要的特质是守礼,而张家四姐妹嫁的人在当时社会中全都是“非主流”。比如作为昆曲演员的顾传玠,当时优伶地位低下;沈从文则没有任何学历,与张兆和当时还是师生关系,两人的婚姻非常大胆;四姐张充和直接嫁了老外——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合肥四姐妹没有在政界呼风唤雨,也没有在商界叱咤风云,甚至不是社交界的所谓名媛。但她们有着很好的艺术修养,都找到了自己专业上的归宿,如昆曲、文学、书法等,一生平凡而丰富。

古典范儿是一种情绪,有点感伤,但更多的,是一种笃定和坚持。

英剧《唐顿庄园》将两次世界大战放在了剧中,一战以后,日不落帝国已是几度夕阳红,新世界带着不可扭转的势头直逼而来,罗伯特伯爵和他的母亲依然想努力维系贵族世界的秩序,可惜时代的脚步谁都无法阻挡,伯爵投资失败,即将失去唐顿庄园的时候,来自美国的外婆上场了。她像个暴发户一般出现在庄园的门前,言辞犀利,思想前卫,她一直强调the world has changed。虽然她想帮助唐顿的家人,但她不会再为唐顿投入钱财,她希望唐顿人能适应新时代。这个美国富婆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衬托英国贵族精神,既用她的彪悍无理衬托她们的优雅,也用她的强悍生命力衬托她们的无用和过时。美国老太太和英国老妇人斗法时,她们身后是上个世纪初期欣欣向荣的美帝国和渐渐日暮的大英帝国。

但我们仍然热爱那个英国老夫人,在保留传统与适应时代的冲突背景下,更突出了老夫人所代表的英式文化的丰富厚重。在每一个时代来临,每一个变故发生时,老太太都有符合她价值观和性格的反应,或强硬,或无奈,或变通,世事洞明又固执保守,睿智清醒又温暖可爱。她是唐顿庄园的定海神针,也是某种英式古典范儿的捍卫者及代言人。正因为我们知道她行将日暮,所以更平添了一份感伤和珍惜。


【免费在线读】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