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丛书总目

《周易表解》

《易学史发微》

《易学史丛论》

《读易提要》

《周易虞氏易象释》

《过半刃言·黼爻·衍变通论》

《易与佛教·易与老庄》

《易老与养生》

《道教史发微》

《道教史丛论》

《道藏书目提要》

《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

《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种。 第十种,《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目录】

道教文化

引言 /1

凡例十则 /8

*章由今推古,略述主要的道教教派 /12

*节今日仅存的两种教派 /12

第二节认识隋唐以前的道教 /17

第二章由古迄今,略论中国地区的原始宗教 /34

*节概述客观的时空条件 /34

第二节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 /36

第三节中国各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和

原始宗教 /40

第三章由原始宗教而来的道教中心内容 /46

*节封禅之源与人类生存 /46

第二节仙境的憧憬和洞天福地 /49

第三节长生的追求和医疗养生 /52

第四章道教中心内容的发展与三教合一【阙,存目】

*节儒释道三教的形成

第二节汉末至隋的佛道交流

第三节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

简短的总结 /55

图片说明 /58

一、 道法自然与洞天景色凡七十二帧 /58

二、 黄老学说与炼丹养生凡七十帧 /67

三、 三教缊与三教合一凡七十一帧 /73

四、 仙趣传说与文物艺术凡七十三帧 /79

五、 历代高道与道派兴衰凡六十三帧 /87

凡三四九帧

附: 《道教文化》任选若干章节示例 /94

一、 道教之名实 /94

二、 老子与孔子——《史记·老子列传》疏释 /95

三、 孔望山之汉石刻 /95

四、 道教中心是否为龙虎山 /96

后记 /98

原始宗教和易学初创 /99

中国的时空背景 /107

《易经》与中医的理论会通于象数 /112

详论《汉书·艺文志》,以见中国的“目录学”犹今日的

“系统学” /116

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实质,本诸宗教的信仰 /126

论三茅公 /133

玄武与波粒 /135

道教的内外丹 /137

《周易参同契》源流版本考略 /143

《周易参同契》易象释 /146

魏伯阳自序 /146

经文上篇 /148

《参同契》简释 /168

魏伯阳自序 /168

《参同契》经文 /170

《〈参同契〉笺注》徐从事景休序 /186

《参同契》传文 /187

《参同契》笺注·《三相类》序 /197

三相类 /198

参同契·鼎器歌 /200

概述《参同契》两孔穴法 /202

附: 提纲 /213

概述《参同契》重视箕斗之乡 /216

《列子》记要 /219

综述三葛(葛玄、葛洪、葛巢甫)各有所承的仙道 /224

寇谦之简要年谱 /229

陆修静简要年谱 /233

陶弘景简要年谱 /237

陈抟的易学及其成就 /241

陈抟事迹考释 /244

一、 名字号释义 /244

二、 出生地在四川 /245

三、 陈抟智慧的来源 /245

《悟真篇》注释 /246

卷一七律十六首 /246

卷二 /255

卷三七绝三十二首 /264

《悟真篇》浅解 /266

《悟真篇》批语 /278

《关尹子》记要 /288

明初所认识的道教纲领 /290

附: 《道教宗源》表解 /293

明代道教仅囿于正一、全真之辨 /295

记《道藏》中所收录的易著 /297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299

一、 中国之原始宗教 /299

二、 殷周之际的宗教 /300

三、 春秋战国之宗教(前770—前221) /300

四、 秦、西汉之宗教(前221—前25) /301

五、 东汉之宗教(25—220) /301

六、 魏晋南北朝之道教(220—589) /302

唐代至今的道教 /303

气功历史讲义 /317

*讲: 先秦气功——老庄讲义 /317

附: 孔孟 /319

第二讲: 西汉气功——《内经》讲义 /320

第三讲: 东汉气功——《参同契》讲义 /322

附: 《安般守意经》 /323

第四讲: 魏晋气功——《黄庭经》讲义 /324

附: 达磨与《楞伽经》 /325

第五讲: 隋唐气功——《天隐子》等讲义 /326

附: 禅与密 /327

第六讲: 宋元气功——《悟真篇》讲义 /328

附: 理学 /330

第七讲: 明代气功——《性命圭旨》讲义 /330

附: 王阳明与王船山 /332

气功开发人体智能提纲 /334

今日研究《道藏》的现实意义 /336

附录一拟写《道教史》之目录 /347

附录二吴承仕《道藏》阅读笔记跋 /355

附录三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 /358

后记张文江 /361

修订本补记张文江 /364


【前言】

后记

以整理者之愚钝,尚不能知一本以残篇为主编成的著作,是否有可能成为天下奇书。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本书可以作为试验之一。潘雨廷先生的《易学史发微》,有《易学史丛论》相配合;那么他的《道教史发微》,也应该有《道教史丛论》相配合。相对而言,本书在潘先生所有著作中使用的材料*不完整,除了少数篇章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完成,有的甚至只是开了一个头,但是不妨碍此书仍然极富启发力。

全书以一本极其特殊的《道教文化》开场。这本小册子原来是潘先生应友人之请,为香港一本大型画册所作的文字说明,然而写作过程却经过了多种磨难。首先,当时潘先生已在病中,体力渐衰,写作时先后有多人参与,文字也不统一。其次,作者的构思和出版社的要求不完全一致,编辑通俗、再通俗的反馈,使稿件修改了好几次,其间的协调并不整齐。根据整理者当年的笔记,此书初步完成于一九九年十一月,后来几经波折,还是没有出版。多年来整理者一直在处理作者的其他稿件,等到终于松口气来考虑此书时,手边所有的是二种不同的稿本,此外还有若干零碎的篇章。尽管受到干扰而有所变形,本书依然是潘先生总结性著作之一,其主要构思和大体轮廓还是不可遏制地表现了出来。在整理者看来,本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大致相近于另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易学史大纲》。《大纲》已散开编入《易学史丛论》,《道教文化》还相对独立成篇,虽然阙一章没有完成,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整体形象。此次整理所成的文本试图复原潘先生的原来构思,其中引言和图片说明由整理者缀合成文,所阙一章仍然保留题目。本书篇幅短小,气象阔大,代表了作者对道教的*后结论。

除了置顶的《道教文化》,以下的其他诸篇收入了作者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如果和《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而且全书来源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既有整篇的著作,如《参同契简释》;也有写给自己参考的纸条,如《列子记要》、《关尹子记要》、《悟真篇批语》。既有作者本人手写的讲座提纲,也初次收入了学生听课的记录稿(整理时有所修订)。经过整理者多次排列组合,诸篇之间彼此联系呼应,渐成整体之象。研究者和爱好者认真研读,必然会有所得。

本书有附录三。其一,作者拟写《道教史》之目录。《道教史》虽然没有完成,但是从目录中仍然可见全书的原来规模。其二,《吴承仕“道藏”阅读笔记跋》。本篇为作者受友人黄寿祺(1911—1990)先生之托而作,原稿已不存,从保留下来的跋中,可以考见当时学者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前辈学者的尊敬和支持。其三,《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此文写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是作者临终前还在力疾书写的*后文章。作者生前关于南北宗的文章较多,论及东西派仅此一篇,只是于具体内容未能留下相关论述。作者于西派传承有极深的渊源,而所获证量未能于此表见一二,令人深为痛惜。以整理者所见,作者*后的文章共有三篇,一是《论朱熹以易学为核心的思想结构》(未完成,收入《易学史丛论》),一是《略论净土宗及六字佛号》(已完成,收入《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还有就是这篇《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未完成,收入本书)。写作的三篇文章,恰成儒释道三教之象。

*后,试介绍《道教文化》合作者金宝源。金宝源,上海人(1926—2002),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从事出版摄影工作近四十年,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画报》摄影记者,擅长风光摄影,除了在《中国风光》、《江山如此多娇》、《九寨沟》等大型画册上发表作品外,还摄有《中国岩溶》、《中国矿物》、《中国五大连池火山》、《绍兴石桥》等画册,深得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多次获奖。

本书的编纂酝酿了较长时间,在黄德海先生协助下完成了整理,另外一位谦让而不肯具名的朋友也参与了部分工作。

张文江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

修订本补记

此书和《道教史发微》一起,于2012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修订,校正了若干错字,将原来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

张文江 2012年12月2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