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功用*利便就在此。

——梁启超:《读书法讲义》

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

《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等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初接触,实资于此。

——梁漱溟

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石头记》宝玉读宝钗之《螃蟹咏》而曰:“我的也该烧了。”今我读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该烧了!”

——徐志摩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导书。考虑到梁氏编纂这三种书思路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取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其中《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但此书绝非是原书的简略本。《明儒学案》现在学界和读者一般是把它当做学术史著作,或者是资料的汇编来使用,而黄宗羲原来的目的之一“示读者以入道之门”(梁氏语)则湮没不彰,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原书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可以说,已经是与《明儒学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书。另外,节本只有二十七八万字,与原书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与康有为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其文字不论内容属于政论还是文化教育,均脍炙人口,万人传颂。在很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并创获甚丰。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修身之学浸润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传统的修身之学充实国民教育。 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其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出站报告题为《古代人生哲学在晚清民国的生存状况——以梁启超为中心》,其中详细介绍和评价了梁启超所编篡的三种修身德育读本。

【目录】

编者前言 刘海滨/1

导读 彭树欣/1

节本明儒学案/111

节本例言/113

原本发凡/117

师说/127

崇仁学案/138

白沙学案/155

河东学案/167

三原学案/182

姚江学案/189

浙中王门学案/217

江右王门学案/247

南中王门学案/306

楚中王门学案/319

北方王门学案/323

粤闽王门学案/330

止修学案/334

泰州学案/338

甘泉学案/380

诸儒学案上/394

诸儒学案中/410

诸儒学案下/422

东林学案/446

蕺山学案/480

附案/501


【前言】

编者前言

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

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

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

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

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

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

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

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

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

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

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

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

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

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

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

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

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

“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

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

衰落。

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

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

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

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

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

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

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

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

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

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 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

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

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

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

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

目与世人。

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

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

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

视之!

刘海滨

2016年4月7日


【书摘与插画】
启超自学于万木草堂,即受《明儒学案》,十年来以为常课。每随读随将精要语圈出,备再度研览,代书绅云尔。乃今取旧读数本,重加厘订,节钞以成是编。非敢点窜《尧典》,涂改《清庙》,良以今日学绝道丧之馀,非有鞭辟近里之学以药之,万不能矫学风而起国衰。求诸古籍,惟此书*良。而原本浩瀚,读者或望洋而畏,不能卒业。又或泛泛一读,迷于蔓枝,仍无心得。抑今者当社会现象日趋复杂之时,学者应读之书无量,祖国古籍占位置十之一耳;祖国古籍应读者又无量,语道之书,又占位置十之一耳。以至有限之日力,而治多数不可缓之学问,其安能殚? 故公此本于世,亦为同志略节精力云尔。(《节本明儒学案• 节本例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