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诚心之作!全彩增订!
  送给千万年轻人的心智开启读物!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揭示孤独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看到关系真实样子,用爱照亮彼此的生命。
  在各种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与金钱财富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中,你是否一直隐藏着从未消散的孤独感?在本书中,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揭示了我们的孤独感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解答了人们各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你觉醒自我,走出小我。见识通透,是一本帮助你了解自我,解开自我探索谜团的绝佳读本。不同时期来读,你将会有不同的收获。
  本书特色:
  1.在武志红老师的指导下对全书内容做了全面的精校和修订。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我。
  2.四色印刷,封面特邀著名插画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范薇为本书专门绘制。内文特选90g画萱纸,新增多幅范薇老师的手绘精美彩插,品相精美,值得收藏。
  以《十诫》和《蓝》《白》《红》三部曲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武志红


【内容简介】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帮助你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利与控制的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使自恋变为自爱。

  能“救人”的心理医生固然不错,但*重要的,还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武志红


【作者简介】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开办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室,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身体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媒体评论】

Shirley:
  武志红的书*的好处在于读得懂。任何一个有点文化的人都能把那些心理机制看懂。他在文章中所讲的那些道理,甚至是所做的那些分析,作为读者读下来之后,会觉得真的讲得非常清楚,也很透彻。从这种清楚和透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真诚,他一定是用心去体会和理解过,甚至是践行过才能写得出这些文字的。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肯定是真诚并认真地面对了自己。

紫色的百合
  有很多人的情感经历一直不顺利,不断恋爱,分手,结婚,离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巨大痛苦。有一些人和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整天处于对立,逃避或争吵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是啊,这些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呢?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都是自恋惹的祸。我们自以为很爱对方,实际上是爱上了自己强加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根本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一直纠缠在糟糕的关系中痛苦万分。这本书非常实用,会给你指明方向,拨清迷雾,让爱从此流动起来!推开自恋那堵墙,我们才能进入别人的世界,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

三月妈:
  我们习惯性地将爱理解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甚至是,可以掌控对方的一切。如果将爱理解成“控制”,那结果必然是“越爱越孤独”。
  通过阅读此书,对我们来说能引起我们深思的不止是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等。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每一篇文章都以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案例的过程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进入了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里,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他们的内心,直到*后,看到作者的分析结论,才仿佛如梦初醒,就像是接受了一堂心理辅导课。


【目录】

Part1拆掉自恋的高墙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002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010
我们都是受虐狂吗?- 020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033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045

Part2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打破迷思——“你爱我就该按我想的去做”-058
支配欲太强的人内心逻辑是怎样的?-070
因为强加,爱成了咫尺天涯-081
过火的自信=自卑?-087
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097

Part3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108
调皮的孩子更有能量-116
他们为什么好吃?-122
成熟意味着同时接纳好与坏-131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142

Part4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誓死的忠诚可能是爱的炮灰-154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163
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176
多少感情因逃离孤寂而生?-188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191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195
阿凡达:一个万物有灵的童话-199
蝙蝠侠的俄狄浦斯情结-208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211
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221
雨果的“悲惨世界”-228


【免费在线读】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有没有可能,我们在心中建一座足够坚固的墙,足以抵抗一切打击?”
  近,去一家咨询机构做关于灾后心理干预的讲座时,一位听众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它不可能坚硬到“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其中,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与其他人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并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获得真正的解脱。
  并且,在自己构筑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例如,看起来谦逊的人,骨子里也是以谦逊为荣的;看起来痛苦的人,也是一边痛苦一边自大的。
  所以,我们本能上都是抵触改变的,因为那意味着要拆掉这堵自恋之墙。

  前不久,我一个朋友X去做近视眼手术。当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时,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中。
  “好像我要死了,甚至比死还可怕,”她回忆说,“好像一切都消失了,一切都不存在了。我胡乱伸出手去,却什么都抓不住,就像是自己溺水了,却发现周围连一棵可以起心理安慰作用的稻草都没有。”
  为了对抗这种恐惧,她做了一件事情——胡思乱想,想象自己是待宰割的羔羊,而到底会有谁来救她。
  这样一想象,她觉得好受了很多。
  然而,我对她说,假若她不这样想象,不做任何对抗,而是听任自己沉浸在这种恐惧中,她后就会得救。
  说得救,是因为她是一个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女子。她极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稳定而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在我看来,导致这一结果的核心问题是她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因为她越在乎对方,就越容易把她头脑中想象的恋人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而这时对方就会觉得离她越远。
  但为什么她会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呢?因为,当和恋人在一起时,或和任何人在一起时,她的心理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她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她的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道理,对于这个道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用八个字做过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不败的秘密

  王阳明是中国历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我看来,他堪与老子媲美。并且,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流的政治家,和他较劲的对手不管多强大,后都败给了他;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对方眼中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字箴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而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箴言。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然而,作为对手,如果王阳明的心也处于同样的“妄动”状态,他一样也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
  然而,王阳明的“心”可以不动。如果他的心不动,就像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就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而其致命的缺陷就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结果,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从而“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
  相反,如果我们的心先动了,并且还对自己的念头特执着,那么就会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敌人眼中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未尝有败绩。他去世前一年,两广再次叛乱,其他人均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孰料,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就立即投降了。

  为什么越爱越孤独

  以上都是太伟大的例子,有点扯远了,我们再回到X的小故事上来。
  其实,X的心也是先动了,而且动得很厉害,结果看不到事实的本相。
  事实的本相很简单——医生是帮她的,而她已先动的心是恐惧中藏着被迫害的念头。即她对周围所有人都有戒心,她潜意识中认定所有人和她建立关系都是为了攻击和控制她。
  她有这样的念头,也是因为她童年时有过这样的人际关系,这意味着她妈妈一直试图过分侵入她的空间。同时,她妈妈还一直给她讲人多可怕,让她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这些加在一起令她的心很容易处于“妄动”状态——认为“别人都是来害我的”。所以,尽管她意识上知道医生是来帮自己的,但潜意识里却认为医生是害自己的,并因而充满了恐惧。
  这不仅是她躺在病床上那一刻的感受,更是她时时刻刻的感受。这种恐惧就像是一种背景音,一直弥散在她的内心深处,令她时刻都处于不安全感中。为了对抗这种弥散的恐惧,她会忙碌地做事,喋喋不休地说话,拼命地学习和思考,总之是不能停歇下来。如果停歇下来,这种恐惧就会将她吞噬。
  这样一来,对抗似乎是有道理的。
  但是,假若她听任自己沉浸在这种恐惧中,不去做任何对抗,而是让念头或意识像水一样在心中流动,后那一刻,她就会全然明白,这种恐惧到底是怎么来的。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称,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假若X能在那一瞬间全然明白那种弥散的恐惧是什么,就意味着她在这一角落上的光被点亮了,这时就会立即得救。
  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
  一个读者在我发在天涯论坛的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留言中写道,她发现自己冷酷无情,经常不合时宜地哈哈大笑。近一次是看体育比赛时,有两个运动员猛烈地撞在一起,其中一个被撞得鲜血淋漓。看到这一幕后,她哈哈大笑了起来。这引起了一起看球的丈夫的不满,他斥责她为何如此麻木。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她也不懂,自己为何如此冷血。
  后来,她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做了一下,先是回想起她冷血时的画面,然后让念头自然流动。结果,念头终于停歇时,她脑海里映现了一个暴力画面:爸爸一拳打在妈妈的脸上,妈妈血流满面。并且,这个画面出来后,她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
  这个画面就是答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对运动员撞在一起不自觉地幸灾乐祸,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有“妄动”。具体而言,是她渴望爸爸揍妈妈一通。原来,她的妈妈喜欢挑剔和唠叨,爸爸喜欢沉默,而她觉得爸爸对妈妈忍让得太过分了,所以曾希望爸爸揍妈妈。可是,打人本来就不好,而她作为女儿又怎么能希望爸爸打妈妈呢?所以这种念头初一产生,她立即和它进行对抗。对抗貌似成功了,这个念头她再也意识不到了。但这不过是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而已,并终变成令她失控的“妄动”源头。

  “小我”由无数妄念组成

  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对于这个读者而言,她产生希望爸爸揍妈妈一顿的念头乍一看是不好的,但这个念头的产生却是源自她对父母失衡的关系的自然反应。从这一点而言,这个念头的产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她继续让思维自然流动,那么她还会发现这个念头背后还藏着其他的念头。而一旦后那个念头出现,她便会明白她与父母的三角关系的实质,然后自动放下前面那个暴力的念头。
  埃克哈特·托利认为,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因此,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与别人相爱,但这个普遍的欲望却很容易成为奢望。
  并且,这时我们越自以为是,越以自己的“小我”为荣,我们相爱的渴望就越会成为以我的“小我”消灭对方的“小我”的战争。
  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写了一本名为《钝感力》的“心灵鸡汤”。其大意是,相对比较迟钝的人才更易与人相处,也更能忍受挫折,因为他的心比较钝。
  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例如,心理学中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是难与人相处的一种人,因为他们非常情绪化,渴望亲密关系,但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又会忍不住大肆地攻击恋人。而恋人受不了想离开他们时,他们便容易有自伤甚至自杀的行为。
  不过,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很容易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相处,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普遍既自大又迟钝,由于他们心中那堵自恋的墙太坚硬了,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的情绪化或许会给别人带来很大困扰,但却刺透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自恋之墙。

  心不动的瞬间有洞察力

  不管我去哪里做讲座,后都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请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或我的配偶变得更好?
  提类似问题的人,都是缩身于“小我”的墙内,并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墙内,这怎么可能呢?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然而,如果你想发现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须有空隙。
  以前,我经常自诩看人的眼光很厉害,一般是眼,多也不超过5分钟,我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也几乎从来没有欺骗过我。
  现在,我明白,这不是我多厉害,而是因为和人初相识时,我容易有不那么自恋的瞬间。在那样的瞬间,我的念头之河停止了流动,心中出现了空隙。这时,我的心会自然而然地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正如王阳明所言,我这时是“此心不动”。
  对我而言,这样的时刻一般都是不自觉地出现的。假若我一开始就抱定一个念头,我非要把对方看清楚,那么,我反而容易出错。也就是说,这时我的心动了,而心一动,我看见的就是我的心投射到对方身上的自己的“妄念”,而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了。
  所以,我赞成这种说法: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若想看到别人和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你至少要有某个时刻,可以放下你的“小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