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校名师原创作品。
2. 本书打破语文老师是“传声筒”和“知识贩卖者”的思想意识,唤起语文老师教学的个性化思考,激发语文教学的巨大生命力。
本书旨在阐述语文学习个性化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唯有形成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有“我”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境界。语文不是人云亦云的学科,语文是独到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独特灵魂的飞扬,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读出自我,写出自我,教出自我,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她蓬勃的生命力。本书在写作上秉持写出“自我”的风格,不阿谀奉承,不粉饰太平,不回避矛盾,秉笔直书,坦言直陈,尊重规律,总结经验,让语言随着思想和情感尽情流淌。本书的出版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语文老师是“传声筒”和“知识贩卖者”的思想意识,唤起语文老师教学的个性化思考,激发语文教学的巨大生命力。
来凤华,北京十一学校初中部首席语文教师,从教25年来,坚定实践“个性语文、诗性语文”的理念,先后获得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全国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是中国教育学会表彰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远程研修语文课程专家团队成员、山东省课程培训专家、山东省骨干教师、山东省中语会理事、课改实验教材(鲁人版)编委、临沂大学特聘教授。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参编课改实验教材(鲁人版)及《走进名师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等论著12部。长于课堂研究、课程建设和课程培训,先后参与山东省课程培训和山东省课改实验教材的建设;善于精研课堂,构建“个性课堂、诗性课堂”,有许多课堂教学设计被收编进语文教学书籍。
*部分.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 1
自我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自我救赎 / 2
文本解读的准确定位 / 8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 / 14
《小狗包弟》中的另一只“狗” / 17
周朴园:社会大网中一个普通的结 / 19
解读杨绛的心灵密码
——《老王》文本细读 / 21
细微之处更动人
——谈语文教学的细节挖掘 / 27
诗情画意的战斗场面
——《荷花淀》场面描写的特殊视角 / 30
花木兰真的是个“女英雄”吗 / 32
教学《杜鹃枝上杜鹃啼》:抓住三条筋脉 / 34
孔乙己——中国的“别里科夫” / 37
第二部分.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 45
利用工具,提高效能 / 46
运用资源,教出深度 / 62
营造情境,增强体验 / 84
巧妙设疑,锻炼思维 / 90
捕捉“留白”,促进创造 / 96
利用板书,点睛深化 / 102
第三部分.个性化的思考认识 / 105
课改的痛苦 / 106
当前语文教学必须树立三种意识 / 111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 116
语文教学应从“组织方式”向“学科内涵”延伸 / 118
与薛永胜老师的对话 / 128
儿子暑假作业给我的思考 / 138
《雨巷》教后反思 / 140
唤醒学生的生命 / 141
课堂教学宏观上是预设的,微观上是生成的 / 149
课堂应是学生展示才华与个性的舞台 / 151
《孔乙己》一课的教后反思 / 154
狼很聪明吗 / 157
矛盾泥潭中的困苦挣扎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管窥 / 159
《囚绿记》中的生命意识 / 163
“讨论”要货真价实 / 165
套在语文老师头上的紧箍咒 / 168
想一想当初我们是怎么学语文的 / 171
向前走一步,风景更美丽
——《孔乙己》“同课异构”给予我的撞击 / 174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 / 178
要注重课堂的整体建构 / 180
一次集体备课后的反思 / 183
“阴阳”结合谓之“道”
——论语文教学中诵读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 / 186
语文教师不能做无根的浮萍 / 190
语文教学应该营造一个文化的“场” / 192
语文应该“美丽多情” / 194
站在语文教学的门槛前 / 196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迷失与出路 / 198
语文教育中的两种流弊
——“形而上”和“形而下” / 203
语文课改中应当破除的几种迷惑 / 212
整本书阅读的思与行 / 218
第四部分.个性化的评教论课 / 233
文化外衣掩盖下的语文贫血
——程少堂先生执教《荷花淀》课例观后有感 / 234
难以入睡
——观摩天津实验中学刘砚斐老师执教《拥你入睡》有感 / 239
语文本体教学的真正践行者
——观摩洪镇涛老师执教《乡愁》有感 / 243
典型的“课堂美容术”
——观摩上海谭轶斌老师执教《美容新术》有感 / 246
繁华掌声的背后
——观摩湖北江汉油田向阳中学郑凤梅老师执教《俗世奇人》有感 / 250
黄群芳拳打“真学习”
——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 / 253
靓女耀“三峡”
——观摩湖北宜昌市第十中学陈靓老师执教《三峡》有感 / 257
“智能说”辉映下的语文课造型
——观摩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鸣老师执教《石钟山记》有感 / 260
孤独的讲课人
——观摩天津新华中学冯振利老师执教《孤独的收割人》有感 / 265
图片宣讲中失落的羽毛
——观摩天津实验中学于金倩老师执教《泪珠与珍珠》有感 / 268
我站在“我”的对面 / 271
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迷失
——观摩天津耀华中学张军老师执教《大道之行也》有感 / 274
只见吊书袋,不闻读书声
——观摩天津南开中学程滨老师执教《秋兴八首(其一)》有感 / 277
第五部分.个性化的随笔写作 / 281
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纠结的存在
——参访哥伦比亚大学有感 / 282
拜谒普林斯顿 / 284
耶鲁是一个隐者 / 285
消失在时间里的繁华 / 287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个农夫 / 288
哈佛大学是一位绅士 / 289
这里的风景美如画 / 290
荡舟纽约湾 / 292
我站在了联合国的讲台上 / 293
伦敦眼 / 294
学校与城堡的传奇 / 296
参观大英博物馆 / 298
伦敦塔揽胜 / 299
拜谒帝国理工 / 300
剑桥朝圣 / 301
摆渡荷兰 / 302
遭遇滑铁卢 / 305
凡尔赛宫的艺术传奇 / 307
我的手被鼠标俘虏了 / 309
二十年后才相会 / 311
元旦放假后 / 313
雪夜,我在城市里 / 314
母亲的心 / 315
一个人的世界 / 317
难舍我家 / 318
冬…季 / 319
孩子们的情怀 / 320
爱在,心就在 / 322
郭宗昊 / 323
马…术 / 324
李筱佳 / 325
十一学校社团联合会 / 325
写在学校羽毛球比赛之后 / 326
第六部分.个性化的诗解课文 /329
松…鼠 / 330
0我的孤独 / 331
蜘…蛛 / 331
写给刘禹锡 / 332
写给父亲 / 333
柳叶的前世今生 / 335
背…影 / 337
写给范进 / 338
孔乙己 / 342
捅马蜂窝 / 344
第七部分.个性化教学的回声 / 349
评来凤华老师的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李景龙,北京合学教育研究院 / 350
与来凤华老师共读《雨巷》
——“无名抵达地”的博客 / 351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
——观来凤华老师《小石潭记》有感 / 353
文无定解,授之有道
——4月 12日课后记 / 356
听来凤华老师《黔之驴》有感 / 357
文、言教学的统一与差异
——听来凤华老师《黔之驴》有感 / 358
语文是位美人,让我们好好对待她
——听来凤华语文教学专题报告会有感 / 360
好课,原来是这样的
——评来凤华老师的《老王》 / 362
自我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熟悉教材进而把握教材,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当下的现实令我们深感忧虑:真正潜心于自我解读文本的教师罕有人在,大多教师上课前习惯于读教参、教案和教学实录,到课堂上忠实地做着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对*根本的教学媒介——教材文本,几乎无所触及。
作为教材的文本是*基本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冷漠,反映了语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这种功利和漂浮如不及时加以纠正,语文教学将会沦落为肤浅的鹦鹉学舌般的末技之流。
自我解读文本是把握文本的必由之路。自我解读文本的实质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透彻把握文本。只有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亲身感受文本,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文本的整体结构如何,文本的语言形式是否巧妙,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怎样,只有在切身的解读中方能了悟。置身于文本之外,没有对文本的真实感知,就不会和文本形成交流,也当然产生不了对文本的洞见,如果有任何见解也只能是人云亦云,不会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真知。
自我解读文本才能产生独特的文本体验。自我解读文本是体验文本,感知文本的过程,文本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只有走进去才能真切体验,这种体验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阅读主体自我的亲身经历和独特感受,这份阅读感受,是阅读主体带着“前结构”参与文本阅读过程中和文本碰撞交流的结果,是阅读主体自我的知识视野、性格气质、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参与阅读的综合创造,具有独特性。任何一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都是自己的,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阅读的个性特征。
自我解读文本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充分地阅读了文本,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透彻地理解了文本,才可能形成对文本的批判性阅读,也就是说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才能回归文本,这是个螺旋式的认识过程。回归文本不是回到阅读的起点,而是经过走进文本进而超越文本,然后站到更高的认识层次上审视文本(回归文本),是一种理性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批判产生的认识将是一种超越寻常认识的崭新认识,是一种阅读创造,这份创造的起点就在于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