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公共历史教育(public history education)作为学校之外的历史教育,倡导“人人都是史学家”的思维方式,具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严谨的学术品格,并非那种随意性很强的通俗历史故事的传播,更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戏说历史”。


【内容简介】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由上海博物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骨干中青年教师执笔,旨在为历史爱好者(包括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入门途径,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历史记忆的传承”、“历史文化的视野”、“历史实践的维度”和“博物馆与历史教育”,体现“历史是人类的教育,是人文的基础”,让读者充分把握“能生长、能发达、能演进的事实”。


【作者简介】

陈曾路 上海博物馆主任、副研究馆员。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

黄爱梅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朱 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李 磊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王进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肖 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

李炜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郎 净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副教授。

蔡乐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15级研究生,中国当代史方向。


【目录】

*部分 历史记忆的传承

*章 多重证据法

第二部分 历史文化的视野

第二章 历史时间

第三章 历史空间

第四章 历史个体

第五章 历史诠释

第六章 历史书写

第三部分 历史实践的维度

第七章 历史实践的维度

第四部分 博物馆与历史教育

第八章 文物上的中国历史:几个案例

第九章 世界博物馆与历史教育


【前言】

序:开拓历史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余伟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前系主任、上海版中学历史教材主编)

十五年前,我在主编《历史教育展望》时曾对新世纪的历史教育发展前景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来克服片面的应试教育和工具理性对历史教育本质的异化。我认为,历史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知识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全面、综合地为人们提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累积经验,其*的功能就是在价值理性层面通过历史经验的观照来确立人类社会的自我意识,矫正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人性的悖谬,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这方面功能的开发在新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并由此带来发展性危机。面对20世纪的遗产,进入新世纪的人类社会必须在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空前机遇和社会机制的缺陷所导致的严峻挑战中作出新的选择:是继续沿着20世纪的发展惯性走向一个更加失衡的未来,还是对20世纪的发展失衡进行矫正,在回应挑战中开创新的发展机制,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选择权将掌握在目前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人手中,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将决定着这一选择的方向。

很遗憾,囿于观念和体制的惯性,目前的学校历史教育尚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尽管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其应该承担的本质性教育功能距离尚远。我们是否能寻求在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性历史教育机制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开展“公共历史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公共历史教育(public history education)作为学校之外的历史教育,它发生在非特定教育机构的社会公共领域中,由职业历史学家或历史爱好者通过序开拓历史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各种公共媒介手段传播历史知识以及学习历史的方法。这种历史教育具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但同时具有严谨的学术品格,并非那种随意性很强的通俗历史故事的传播,更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戏说历史”。它与学校历史教育的差异主要在于:教学主体和受众的多元、教学载体和方法的多样、教学目标的多维。这种相对宽泛和灵活的教育方式比学校教育更能够适应动态发展的社会客观需求和各类社会成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选择,不仅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且可以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公共历史教育的特性给历史教育本质性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它不受学校课程标准的限定,也不与应试教育挂钩,大大降低了工具理性的约束,从而为价值理性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光大创造了条件,这恰恰是历史教育本质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走出学校课堂的公共历史教育开拓了面向公众的社会大课堂。

我国的公共历史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近几年,一批青年学者在这个领域开拓创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热忱为历史教育突破学校围墙做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借鉴国外的经验,立足中国的实际,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将史学发展的新成果引入公共历史教育,为社会公众(包括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并为社会公众的历史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一个与娱乐性“戏说历史”截然不同的、内容严肃而形式生动活泼的历史教育社会大课堂正在形成。

公共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博物馆。无论是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还是自然博物馆,其展品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人类历史发展作为陈列主题的博物馆更具有直接的历史教育功能。运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公共历史教育是国外成功的经验。因此,当中国学者探索公共历史教育的有效途径时,与博物馆的合作就是一个*的方案。同时,博物馆作为开展公共历史教育的主体之一也在积极寻求与历史学者的合作,以更好地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功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与上海博物馆建立了共同推进公共历史教育发展的合作机制,《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编写就是这一合作的成果之一。

《手册》旨在为历史爱好者(包括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入门途径,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历史记忆的传承”、“历史文化的视野”、“历史实践的维度”和“博物馆与历史教育”。其中涉及史料的鉴别、历史时间和空间、历史人物和历史诠释等历史知识的基本元素,还提供了如何从各种学习方式和文化活动中吸取历史知识、体验历史场景的指导性案例。以《手册》命名,体现了编者将其作为入门工具书的用意,但这本工具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即使在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时也是通过具体的历史情景引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的故事,并配上相应的视觉图像,有效提升了历史理论的可接受度,十分有利于实现公共历史教育的教学目标。

《手册》的内容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在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这些内容往往阙如,需要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自主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加以补充。而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很多教师疲于应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应试记忆的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备课和教学往往被放弃,这是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手册》的编写对于学校历史教育也是很好的帮助,可以成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和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师益友。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本《手册》的作者主要是华东师大历史系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在专业学术领域风华正茂,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公共历史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本职岗位之外的一项社会责任,他们不辞辛苦,在完成学校工作之余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开展公共历史教育,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贡献公共历史教育事业的热忱,堪称公共历史教育的“志愿者”。作为同事,我对他们的奉献精神深表敬意;作为上海市高中历史教材的主编,我感谢他们编写的《手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并为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了借鉴。衷心祝愿历史教育社会大课堂在各方面的合作推进下日益拓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知识产品,也希望在《手册》之后能有更丰富多彩的适应公共历史教育需要的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料问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