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性心理学》中译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6大硬核入手理由——

1.内容全面,轻松读懂:一部关于性心理学的百科全书!读懂性心理,遇见未知的自己!

2.译自原版,原汁原味:以伦敦威廉.海纳曼出版公司1933年原版为底本译出,精准还原原著精髓。

3.名家名译,经久不衰:认准潘光旦经典全译本,译文精确典雅,被誉为中文世界的翻译典范。

4.特别收录,作者年表:新增作者年表,全方位展现心理学鼻祖的传奇人生。

5.经典彩插,图文并茂:精心选录6幅全彩主题插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核心要点。

6.真实评论,好评如潮:此版本为精装插图典藏版!上市以来口碑爆棚!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谨防山寨仿冒!


【内容简介】

英国性心理学鼻祖霭理士,他的经典代表作《性心理学》,是与《梦的解析》齐名的心理学里程碑式巨著,自1933年问世以来,时至今日,仍然受到读者喜爱。

翻开本书,你将了解关于性心理的种种知识:性冲动、性早熟、性梦、恋物癖、性虐待、性教育、恋爱的艺术……了解性心理,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性心理,读这本就够!


【作者简介】

哈夫洛克·霭理士

Havelock Ellis,1859-1939

英国心理学家,现代性心理学鼻祖。一生致力于厘清性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密切关系,揭示各种性现象的心理本质;著有《性心理学研究录》《男与女》《天才与遗传》《性心理学》等性学经典名著,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1926年,霭理士当选为国际性学会的常任理事,与弗洛伊德并称为人类性心理研究的两大泰斗。

《性心理学》是霭理士的集大成制作,深入浅出地讲透人类种种性现象的心理成因,问世百年不断再版,被誉为了解性心理的至高经典。

潘光旦

1899-1967

著名人类学家,出生于江苏。23岁赴美留学,27岁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归国后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与陈寅恪、叶企孙、梅贻琦并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

著有《优生学》《冯小青》《中国之家庭问题》等经典性学著作,《性心理学》是其代表译著,译文典雅,征引丰富,被誉为中文世界翻译典范。


【媒体评论】

1、以性为题目的书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却很少有几本能让人放心;但这部作品实在精彩,值得钦佩,我们完全可以有把握向所有的人推荐。

——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

2、霭理士是我所佩服的一个思想家。

——著名文学家周作人

3、这位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重天赋的传奇人物(霭理士),在科学史上以对性心理学的开拓性研究而广为人知,同时在哲学、美学、文学和文艺批评等各方面也取得了影响深远的成就,是当时英国文坛上的一颗明星。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4、在这个问题(性)上,霭理士称得上是文明人类的一个启蒙的良师。

——著名生物学家胡寿文

5、还有别的这么带劲的书吗?——说正经的,这样开明的思想放在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

——豆瓣网友


【目录】

译序

原序

章 绪论

第二章 性的生物学

 节 性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性冲动的性质

 第三节 所谓发欲带

 第四节 求爱的生物学

 第五节 有选择的求偶与性选择的因素

 第六节 性择与触觉

 第七节 性择与嗅觉

 第八节 性择与听觉

 第九节 性择与视觉

第三章 青年期的性冲动

 节 性冲动的初期呈现

 第二节 自动恋

 第三节 性爱的白日梦

 第四节 性爱的睡梦

 第五节 手淫

 第六节 影恋

 第七节 性的教育

第四章 性的歧变与性爱的象征

 节 性的歧变

 第二节 儿童时期的性歧变

 第三节 溲溺恋及遗矢恋

 第四节 物恋

 第五节 兽毛皮革恋与动物恋

 第六节 窃恋

 第七节 裸恋

 第八节 虐恋(施虐恋与受虐恋)

 第九节 性的衰老

 第十节 社会对于性歧变的态度

第五章 同性恋

 节 性的逆转

 第二节 性逆转的诊断

 第三节 性美的戾换现象

 第四节 治疗的问题

第六章 婚姻

 节 引论(绝欲的问题)

 第二节 婚姻的可取性

 第三节 婚姻美满的问题

 第四节 一夫一妻的标准

 第五节 生育的控制

 第六节 不生育的问题

 第七节 阳痿与阴冷(性能不足与性感过敏)

 第八节 贞节

 第九节 经绝

第七章 恋爱的艺术

 节 性冲动与恋爱的关系

 第二节 何以恋爱是一种艺术

第八章 结论

 节 性冲动的动力性质

 第二节 升华

附录

 一 性的教育

 二 性的道德

 三 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

霭理士年表


【前言】

我以前做性心理学的研究,前后曾经出过七本《研究录》;读到过这《研究录》的人时常谈起好再有一本篇幅较少、内容比较简括的书,来做一个引论。他们说,普通做医生的人或青年学生,寻常的工作够忙了,再要教他们来精研熟读大部头的《研究录》,事实上是很不可能的;何况,在他们看来,性心理学多少又是一种额外的学问而不是非读不可的呢。不过,性的题目,就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看来,毕竟是一个中心的题目;到了今日,它的重要性也多少已经为一般人所公认,甚至于过分的受人重视。1 从事于医学卫生的人要不加注意,事实上也有所不可能,他不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把这题目搁过一边,而还可以照常从事他的工作;即使他不搁过,而予以适当的注意,事实上也不至于受人批评,认为这种注意是不切题的或有伤大雅的。普通从事于医学卫生的人固然都懂得一些性的解剖学、性的生理学和性的病理学,但就目前的需要而论,这是断断乎不够的。


【免费在线读】

第2 节 婚姻的可取性

现代的医师比从前的多了一种任务,就是在婚姻的可取性一点上,向他请教的人比以前多了许多;凡是将要结婚的人,对于未来夫妇的幸福或子女的健康发生疑问时,总要找他帮同解答。医师在这方面的意见,在以前是比较不受人重视的,现在也更有分量了。因此,做医师的从今要特别小心,不应再轻率地用些老生常谈把请教的人打发开,而应尽能力所及,在替他作一番郑重与周密的考虑后,然后发言。这种考虑所必须依据的科学资料现在还不完全,也还没有整理清楚;至少对一大部分婚姻的例子,这种资料还不很适用;不过整理的工作目前已经开始,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应用,到那时我们或许可以预料一桩婚姻的可能的结果,此种预料虽未必完全准确,总要比目前准确得多。就目前论,霍尼女士(Karen Horney)在一度研究这问题之后,也说,就是精神分析的方法(她对这种方法是有很大信仰的)也不能教我们窥见婚姻问题的底蕴,而知所预测。不过婚姻问题终究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我们若穷根究柢,不免越出我们的题目的范围。我们在这里所能讨论的,事实上只能限于这问题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这一小部分的一些端倪而已。

举一个时常发生的简单的例子罢。一个青年男子或青年女子,事前既不向家人亲戚朋友说明,临事又不听任何旁人的劝告,突如其来地宣告行将和某某人结婚;不过这样一桩婚事,即使表面上并不违反什么优生的原则,而实际上从别的立场看,是人地不相宜的。也许第三者看不过去,总希望这样一个恶姻缘可以打消,于是便向医师请教,并且有时还指望他明白地宣告,说明那轻率从事的对方实在是一个精神上不健全的人。对方精神上究属健全与否,是应该仔细探讨的一个问题,不过,就大多数的例子而论,这是一个迹近罗织罪名的说法,那所谓轻率从事的对方或许在遗传上有一些轻微的神经变态的倾向,但此种变态,即使可以叫做变态,在分量上实在是很轻微而并不超越寻常生理的限度,因此,单单把医师找来而凭他的片言只语,是不足以断定的。莎翁剧本里所描写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一类的爱侣,因为不胜一时兴奋之故,把反对他们结合的社会障碍完全置之度外,这是有的,但他们并不疯狂,除非是我们从文学的立场接受勃尔登在《愁的解剖》(Anatomy of Melancholy)一书里反复申论的说法,认为在一切恋爱状态中的人是疯狂的。就大多数的例子而论,我们所碰见的绝不是两个疯狂的人,而是两个还没有从“狂风骤雨”里钻出来的青年;新发展的性爱的生活原是这番风雨的一部分,当其突然来临的时候,势必至于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惊扰与此种惊扰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失其平衡。一刹那风息雨止,生理的惊扰既消,精神的平衡自然恢复,并且更不至于发生第二次。

再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个行为正直而操守纯洁的青年男子,或因一时的好奇,或偶听朋友的怂恿,或完全因偶然巧合,认识了一个妓女,情投意合,竟想和她结婚,他的动机是极理想的,他以为妓女是俗人眼里下贱的东西,既受人糟蹋于前,又永远得不到翻身于后,他这一来,就可以把她搭救出来,永离苦海,岂不是功德无量;至少这是他当时自觉的动机,在他比较不自觉的心理里,一种正在暗中摸索的性的冲动固然也未尝不存在,不过在那时是不免被搭救的理想所隐蔽而看不大出的。和妓女结婚,在原则上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事实上结果美满的例子也未尝没有,不过在男子方面总得是个成熟而有经验的人,并且在成婚之前也一定有过一番谨慎的选择。若在一个初出茅庐的男子,天真一片,再加上理想所唤起的一般热情,莽撞做去,结果大概是不会圆满的。我们碰到这种例子,好的方法是暂时取一种虚与委蛇的态度,然后相机劝止。直接与强烈的禁遏手段不但不行,并且适足以煽动他的热情,使大错的铸成更不免急转直下。虚与委蛇的用意是让他把婚事延缓下来,在这延缓的期间,就可以设法教他对所爱的人有一番静心观察的机会,结果,他对于对方所估的价值也许会降下来,而和亲戚朋友所估的相差不远。到那时,这样一桩婚事便不打消而自打消了。

再假如一个青年女子,一时为情感所驱,想草率地和人家成婚,做家长或监护人的往往可以想法使她改换一个环境,让新的兴趣和新的友谊取而代之。有时候(在次世界大战时,这是屡见不鲜的)一个青年女子,一时意兴所至,想和一个社会阶级比她自己低的男子结婚。无论我们对于阶级的观念怎样不重视,这样一桩婚事是应当竭力加以反对的,因为它很不容易有美满的结果,而当事的女子,如果能悬崖勒马,自己也绝不追悔这马是不应当勒的。近年小说里的恰特里夫人虽一时爱上了一个农家子弟,但若真要嫁给他做他的妻子,未来的生活是绝不会幸福的。这一类拿一见倾心做根据的造次的结合往往要产生一系列悲惨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在成婚之前,能设法加以阻碍,这种设法总是合理的;固然我们也承认在“远亲远亲”或“近看一面麻,远看一朵花”的说法下,障碍越多,在恋爱状态中的青年越是一往情深,追求得越用力,越不甘放弃,即使障碍发生效力,使一段姻缘功败垂成,在当事人也许会引为终身的一大憾事。英国小说大家狄更斯(Dickens)的经验是很多名望赶不上他的人同样身受过的。狄氏早年曾经爱上一个女子,但终于被她拒绝,没有缔结姻缘。后来这女子在狄氏的想象中成为十全十美的女性典型,他的作品里的女主角,也无形中拿她做了蓝本,但后双方再度有机会见面时,狄氏终于不免大失所望,嗒然丧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