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

◆1950年,初次获得提名,一生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拉斯·福塞尔说:“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格雷厄姆·格林备受欢迎和公认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剖析美国人精神的巨作。

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成长的文学巨作,被《纽约时报》誉为“每个记者都应该人手一本”的著作。

◆入选2003年《卫报》有史以来100部伟大小说;2002年《书》杂志1900年以来100大“小说角色”。

◆两度改编成电影。2002年版由迈克尔·凯恩主演,获得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多项提名。

◆本书是格林对政治、战争、爱情的探讨,讲述了一个天真无知的理想主义者的破灭,一个渴望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抉择。

◆如果你无法逃避你不喜欢的,那就试着去勇敢面对。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格林对政治、战争、爱情的探讨,讲述了一个天真无知的理想主义者的破灭,一个渴望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抉择。如果你无法逃避你不喜欢的,那就试着去勇敢面对。

  二战结束后,性格安静的美国人派尔来到越南,与英国战地记者福勒结识,并喜欢上了福勒的情人凤。与此同时,派尔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制造多起恐怖事件。在得知派尔的疯狂行动后,原本想置身事外的福勒被迫卷入了这场战争中。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国际艺术节,世界各地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媒体评论】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 ——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关注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他的焦虑无处不在,始终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

——V.S.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林在这些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王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读者。格林也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

——J.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一个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记录战争、革命、疾病的冒险家。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拉尔斯·福塞尔(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直到他去世,格林一直是20世纪大师级作家。在任何语言里,他都是无比细腻的作家。

——约翰•欧文(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格雷厄姆·格林是我们这个年代中极富技巧、极有创造力和令人兴奋的作家!对真实存在的人类有着准确的刻画和动人描写! ——《时代》杂志

在这之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伟大的美国梦,这种梦将把东方的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而且也将搞乱阿尔及利亚。比起我写过的任何一部小说,《安静的美国人》更具直接报道的文学特色。 ——格雷厄姆·格林

《安静的美国人》是我们记者在后口袋都会放上一本的伟大小说。——《纽约时报》

自从格雷厄姆·格林写出《安静的美国人》之后,关于越南的小说,就注定再也没有能超过它的了。——《哈泼斯杂志》

《安静的美国人》出版已有60年之久,但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人们对越南和西方关系的认知。——《Wanderlust杂志》

这本书远远好过比海明威的绝大部分小说,而且更真实。——美国读者Peter C. Mead

《安静的美国人》是一部永恒的作品。很可能是格林的至高杰作,也可以说是本世纪极重要的一部作品。这本书比两部改编电影都要好看。 ——美国读者Robert Zuch

格雷厄姆·格林一辈子活出别人五辈子的容量,荒废自己的人生无所谓,荒废才华才是犯罪。

——蒋方舟

要是让我选出一个作家能代表20世纪英国作家的话,我会粗鄙地想到格林。就像有时候提到英国时,我会马上联想到波洛先生和007。 ——张悦然


【免费在线读】

第二章

1

  那天早上,派尔到大陆酒店的广场之前,我早就看够了美国记者同僚的那副模样:高大,喧闹,人到中年却孩子气十足,对法国人满是挖苦和讽刺。其实,说到底,这场战争还是法国人在打。每隔一个周期,一场战事顺利结束后,伤亡者从战场上挪走,记者们就会被邀请至河内,坐上四个小时的飞机,聆听总司令的演讲,在记者营里暂住一晚,他们经常吹嘘记者营里的酒吧侍者是印度支那好的,再飞到三千英尺的高空中(超出重机枪的射程),巡视一番刚打过仗的战场,然后安全地、吵吵闹闹地回到西贡的大陆酒店,就像学校里的一次郊游。

  派尔很安静,看起来也很谦逊,那天有时我必须身体前倾,才能听清他在说些什么。他非常严肃。有几次,美国记者在门廊上争吵时,他露出一些厌烦的表情——大家都认为门廊上更安全些,不会遭受到手榴弹的袭击。但他没有批评任何人。

  “你读过约克•哈丁的书吗?”他问道。

  “没。没有,我想我应该是没读过。他写过什么?”

  他注视着街道那边的奶品冷饮铺,出神地说:“那间店就像一个碳酸冷饮柜。”我猜想,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场景里,他唯独注意到这个,不知道他是害了多么严重的思乡病。但我自己刚来这里的时候,走在卡提拿街上,先注意到的不也是摆着“娇兰”香水的商店,然后想着毕竟欧洲到这里不过是三十个小时的距离,并借此来安慰自己吗?他的目光极不情愿地从奶品铺子上面移开,然后说道:“约克写过一本名为《红色中国的进步》。这本书非常深刻。”

  “我没读过。你认识他吗?”

  他一本正经地点点头,然后陷入沉默。没多大一会儿,他又开口说话,并对之前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加以修正。“我跟他并不熟,”他说,“只是见过两次而已。”我喜欢他的这种态度——认为说自己认识——那人叫什么来着?——约克•哈丁——未免有些吹嘘的成分了。我后来才知道,他对他所谓的严肃作家有着巨大的尊重。他所谓的“严肃作家”,并不包括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除非他们也有当代主题的作品,即便那样,他还是认为阅读直截了当的作品更好些,比如约克所写的那些。

  我说:“你知道,要是你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便不会再去阅读关于它的文字。”

  “当然,我一向喜欢听听那些在场的人是怎么说的。”他谨慎地回答。

  “然后再拿它跟约克的描写比对一下?”

  “是的。”也许他已经觉察出我的讽刺意味,因为他又很有礼貌地说,“如果你有时间跟我说说这里的大概情况,那真是我莫大的荣幸。你知道,约克在两年多前也在这里待过。”

  我欣赏他对哈丁的忠诚——不管这个哈丁到底是谁。派尔的态度,跟那些热衷于抹黑事实、喜欢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批评言论的新闻记者是完全不同的。我说:“再来一瓶啤酒,我跟你谈谈这里的大概情况。”

  他专注地望着我,那种神情很像一个得奖的好学生。我开始给他解释北方的情况,在东京(越南河内市的旧名,也被法国等西方国家用来指代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越南人则称该地区为北圻。),法军当时正在坚守红河三角洲,包括河内和北方的港口——海防。大部分稻米都产自那里,当收获季节到来时,争夺稻米的战事也就拉开帷幕了。

  “这就是北方的情况,”我说道,“法国人,那些可怜的家伙,在那边也许还可以守一阵子,如果中国人不来帮助越盟的话。一场丛林、山地与沼泽的战争,你走过稻田,水淹至肩膀,敌军却一下子就消失了,他们将武器埋藏起来,并换上了农民的衣服。但在河内潮湿的天气里,你也可以舒适地腐烂掉。他们不朝那里扔炸弹。天知道为什么。你可以称它为一场正规战争。”

  “南方的情况呢?”

  “法国人控制主要干道,直到晚上七点为止:七点之后,他们控制着瞭望塔和城镇——一部分而已。这并不意味着你是安全的,也不意味在酒店门前就可以不装铁栅栏了。”

  这一切,我从前不知道解释过多少次了。我仿佛是一张唱片,总为刚来到这里的人播放——来访的英国议员,刚上任的英国公使。有时我在夜里醒来,也会说“以高台教的情况来说吧”,或者是说和好教、平川派,这些都是私人军队,给足了钱就可以为任何人服务或者去帮忙复仇。不熟悉的人会觉得他们这些组织神秘有趣,但他们猜忌与背叛起来就毫不吸引人了。

  “现在,”我说,“又出现一个泰将军。他原来是高台教的参谋长,但现在已经把队伍带到山上去了,跟两边同时交火,法国人、共产党……”

  “约克,”派尔说,“曾提到过,东方需要一支第三势力。”也许我早该看出那种狂热的光芒,对他的只言片语,对第五纵队、第三势力、第七天这些具有魔力的数字快速反应。我就可以省去我们许多的麻烦,甚至还能救了派尔的命——如果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个思想顽固的年轻人到底在动什么脑筋的话。但我没有继续待下去,留下他去啃枯燥无味的局势这块硬骨头,我则像往日一样沿着卡提拿大街散步去了。他只好独自了解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特殊气味般的真实背景:夕阳下稻田里的一片金黄;渔夫虚弱的像蚊子一般盘旋在田野上的白鹭;老方丈法坛上的一杯杯苦茶,他的床和他的广告日历,他的水桶、破损的杯子,他穿了一辈子已经用到头的挂在椅子上的旧衣裳;公路上的爆炸之后,赶来修复道路的女工所戴着的蚌壳形帽子;南方到处可见的金黄和嫩绿以及鲜艳的衣服,北方则是一片深棕色和黑色的衣服,以及四周环绕的敌人占领的群山与飞机的轰鸣。

  刚来这里的时候,我总在计算委派我出来的日子,像一个学生数着还有多少天就要放假;我那时还惦记着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广场和乘着七十三路公交车穿过尤斯顿的拱门,还有托林顿广场上的美妙春景。现在,广场花园里的兰花应该早已开放,我却根本不在乎了。我只要每天有抢先的新闻发出去,或是汽车爆炸,或是手榴弹爆炸,我只想在潮湿闷热的午后欣赏那些穿着丝绸裤子的女人的优雅身影,我想要凤,我的家已经搬到八千英里之外的此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