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绘本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本薄薄的小书可以读出百种滋味。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它还可以全面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体系。

世界上每一部好绘本都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绘本对孩子视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绘本对孩子情感、想象力以及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快乐的源泉;绘本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有不可或缺的贡献。所以,每个父母都不应该错过好绘本的魅力与魔力。

然而何为好绘本?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绘本?如何才能读出绘本的深意吸引孩子?如何让二维的图片和文字生动、鲜活起来?这就是我们想告诉您的。希望帮助更多的中国父母和孩子愉快地踏入阅读之门。


【内容简介】

《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是作者多年从事儿童阅读与教育研究的心路历程。在书中,作者从儿童认知发展和心理特征入手,针对0~5岁儿童的不同阶段给出了比较详尽的分龄阅读指导;根据工作中收集到的实践问题,总结了亲子共读的方式、技巧与误区,并加入了绘本创意拓展的单元。同时,收录了截至2017年出版的*绘本精华,涉及情绪、成长、教养、亲情、爱好、生活等多个主题。其中,作者对亲子共读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对绘本游戏功能的开发,颇具特点。


【作者简介】
王叡:专注儿童阅读与教育研究的出版学博士,童书出版顾问,倡导“绘本育”,用阅读开启孩子的早教之路,至今已翻译图画书和文学作品十余部。
【媒体评论】

绘本怎么选?怎么读?怎么玩?既是困扰每个家长的问题,也是家长们乐此不疲的兴趣。在众多儿童绘本导读中,王叡的《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讲究,既讲究方式、技巧的运用,也讲究各种误区的疏导。松居直说:“图画书是童年幸福的种子。”你家的“种子”(绘本)从选好这本书开始。

——绿茶 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

这是一本清晰、好用的儿童阅读分龄指导书。在亲子阅读、绘本阅读的热潮中,王叡的书写*可贵的是理性和系统性,她从儿童认知发展和心理特征出发,告诉你0—5岁的孩子为何要读绘本、怎样读绘本,也分享了“读什么”的丰富选择。她提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书单,而是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

——喻盈 儿童绘本杂志《锋绘·故事飞船》主编

叡在绘本研究方面专业度高、经验丰富,此书更从孩子的发育和心理学角度,对孩子的绘本阅读和认知启蒙进行了详尽的分龄阶段的指导,并且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共读方式、误区和技巧,都做了进一步的示范和很好的总结,让父母都能够很清晰地获得全方位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绝佳的绘本启蒙的教材。

——萌芽 育儿微信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创始人


【目录】

自序 7

*章 绘本之旅的起点 001

第二章 绘本家族大点名 017

第三章 好绘本如何读? 033

第四章 绘本育分龄阅读方案 055

第五章 用绘本启蒙五感 117

第六章 绘本创意玩 145

第七章 绘本阅读Q&A 165

第八章 主题阅读书单 175

索引 187


【前言】

004 年,我*次参加全球*规模的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出版专业的学生。也就是在书展上,我接触到了大量精美的儿童图画书,从此打开了通向童书世界的窗口。

绘本在中国并不算是新生事物。早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丰子恺等民国时期名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大批充满质朴童趣的图画书。在我的童年时期,也就是 20 世纪 80 年代,我也有幸读到一些翻译的外国图画书,比如《11 只猫开饼店》、“奇先生妙小姐”系列等,这些书至今仍然为孩子们所喜爱。但整体而言,图画书(绘本),伴随着亲子阅读和儿童早期阅读观念的普及,还是在 2006 年以后逐渐“走红”的。

2007 年,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以八旬高龄访华,成为当年童书界的一大盛事,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童书出版机构,都诞生于那一时期。不过,绘本真正在我的生命中发生化学反应还是在我的儿子出生以后,就像许多因为孩子而改变了事业目标的父母一样,当你成为父母以后,你看世界的角度会发生变化:装得满满的书柜,不仅代表知识,也意味着倾倒的危险;面团既可以包饺子,也可以带来一个下午的欢乐时光;而在小小的图画书里,有所有的人生和一整个宇宙。

2015 年,我赶时髦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睿的绘本育”,陆陆续续写了几百篇有关育儿和绘本推荐的文章,也受邀请为一些儿童教育平台写过专栏、做过线上和线下的讲座。在与父母们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经过出版界和广大阅读推广人的努力,新一代中国父母为孩子买绘本、读绘本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但同时,他们对于亲子阅读指导的需求也格外迫切。比如,有的妈妈从网上搜来各种书单,买了几百册绘本却发现不知道怎么读;有的高知家长甚至会问“给孩子读书的时候是抱着他还是用别的姿势?”这一类专业研究者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诚然,网络上对于绘本和亲子阅读有海量的免费内容,但是,如何才能帮助父母们迅速地获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在漫漫育儿路上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呢?我暗暗萌发了写一本绘本阅读指导书的想法。“绘本” 一词来源于日本,日本绘本文化的发达不仅表现在绘本出版的繁荣,各 类阅读指导和研究资料也极为丰富— 尤其是面向普通家长的家教书, 理论点到即止,内容活泼生动,可以让一个“小白”迅速上手成为故事达人。从这些日文读物中汲取了灵感的我,也希望能做一本属于中国家长的、实用又接地气的“绘本育”图书。

以上就是这本《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诞生的缘起。为了表述更清晰,在本书中,我选择从儿童认知发展和心理特征入手, 针对 0 — 5 岁儿童的不同阶段做出比较详尽的分龄阅读指导,根据收集到的实践问题,总结了亲子共读的方式、技巧与误区,并加入了绘本创意拓展的单元。同时,鉴于目前很多经典的亲子阅读指导书中的书单较为陈旧,而*近十年,尤其是*近四五年,又是童书尤其是绘本佳作辈出的繁荣时期,所以,我在本书中收录了截至 2017 年大陆出版的绘本精华,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

“或许只有童年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希望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能帮助更多的中国父母和孩子愉快地踏入阅读之门。

2017年10月于北京


【免费在线读】

第三章 好绘本 如何读?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的人才是好的。

“看了无数亲子阅读理论,却仍然读不好一本绘本。”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妈妈这样沮丧地“自嘲”。“亲身践行从零岁开始阅读,家里有上千本绘本,可是孩子3岁多了还是不愿意听我读书。倒是每周去一次绘本馆,能坐在大垫子上,安安静静地听故事姐姐读绘本。”也有妈妈这样跟我抱怨。

孩子们的反应让妈妈们充满挫败感,“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欢听我读书?”造成这样的局面,往往是因为在亲子阅读中妈妈们一些不经意的错误—错误的态度,错误的选书、错误的方法。

四个绘本误区你中了几个?

误区,你中

了几个?

19世纪,在儿童文学丰富多样的德国,出现了早期绘本的雏形,这些插画故事集以《蓬头彼得》*负盛名。这部小书里讲述了许多荒诞的故事:一个爱玩火的小女孩被火烧死了,一个不爱吃饭的男孩饿死了,一个喜欢咬手指的孩子被剪断了拇指??统统都是一些不守纪律的顽皮孩子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本书是一位医生创作给孩子们的圣诞礼物。

虽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蓬头彼得》的故事未免过于恐怖,堪称黑暗童话,但却符合当时欧洲盛行的教育观点:儿童是充满了缺点的不完善的成人,需要道德教化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而训诫手段也包括恐吓。当然,除了“蓬头彼得”这样的反面典型,还有大量的儿童文学塑造“模范儿童”的形象,这些孩子的举止符合成人社会的行为规范,是说教和训诫的样板。

现代的儿童绘本早已经摆脱了训诫文学的束缚,但是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却似乎更倾向“蓬头彼得”的时代。有些出版社为了迎合部分家长走捷径的心态,在介绍绘本时会加上“好品德养成”“让孩子培养好人缘”甚至“一本书换个好孩子”之类的宣传语,主打绘本的训诫和教化功能。这些预设主题的绘本往往内容枯燥乏味,更加剧了家长读绘本的功利心。有些家长花钱买绘本不心疼,但买绘本的目的却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让本来轻松愉快的亲子共读变得沉闷压抑。

所以,在一起畅游绘本世界之前,有必要先在这里纠正几个常见的误解。

1.把绘本当成“治疗”孩子不良习惯的药

经常有家长向我求助:“有没有哪些绘本能让孩子改掉某种习惯呢?”“看什么书能让孩子明白某个道理呢?”虽然我在后面的章节会提供丰富的主题书单,有些确实能够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绘本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而绝不是借阅读绘本来批评孩子。

绘本育的本质是陪伴,而不是训练;是为了让孩子在书中世界欣赏一朵花开放,一片云飘过,把这些美好的瞬间收藏在心底,用爱与美锻造孩子未来人格与素养的基石。

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使用下面这些“毁灭性”的方式给孩子读绘本,这样的读,还不如不读,因为它会毁灭孩子对书的兴趣和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把亲子共读当成做“阅读理解”。“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是告诉你,不能乱发脾气,知道了吗?”

第二,借绘本故事来批评孩子。“你看人家这个,你看你,就知道怎样怎样。”

第三,阅读过程中指点认字。“这个字怎么念?我教过你的,怎么还是记不住啊。”

试问一下,如果有人这样板着脸给你读书,是不是再美丽的图画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且,长时间这样做会让孩子将“读绘本”与“被说教”联系起来,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爱读书。

有些绘本为了迎合家长教育的需求,刻意地标榜“养成好品德,改掉坏习惯”,这种功利心反而让绘本丧失了生命力,摧毁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好绘本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孩子借助阅读,被感动、受到启发或者单纯体会到乐趣,这些都是正面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种观察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所谓“润物细无声”即是如此。

家长千万不要把绘本当成是药,把孩子的行为出现某些偏差当成是生了病,照着方子开药,然后幻想药到病除。这可是亲子教养的偷懒!

2.过于追求阅读数量而忽略质量

有的家长可能会在网上看到或者在和其他家长聊天时听到一些“纪录”:“某某家的孩子1岁就读了几百本绘本”“某某家孩子2岁就有了共读500本的经验”等。很多数据都是“不明觉厉”呢!

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在我家里,好几个大书架加起来的藏书也不过2000多本,而孩子的绘本数量感觉并不多,数一数却也有1000多本了。照这个速度,孩子到幼儿园毕业时,藏书量可要比我们博士夫妻俩的多得多。

这是因为儿童绘本通常比较薄,阅读起来也比较快,一个3岁的孩子,每天读的新书加上旧书能有七八本,而成年人的书籍起码也有100多页,两天能读完一本都算神速了。这样算下来,坚持亲子共读的家庭,一年能读一两千本绘本也不奇怪。

但是除了可量化的成就感之外,绘本的阅读数量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不是说读了几千本绘本的孩子就成了神童。好书是值得反复读、细细品的。如果喜欢的话,一天可以只精读两三本,持之以恒,慢慢累积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只要一直坚持阅读,即便数量上少一点也完全不需要担心“我的孩子落后了”。

3.给孩子选择超龄的绘本

给孩子选择适合他年龄的绘本,是绘本阅读的重要一步。整体而言,选择绘本要遵循画面从简到繁、文字从少到多的原则。如果选择超龄的书,情节复杂,文字太多,会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要选择适龄绘本,家长可以参考本书后面章节中的分龄阅读方案,也可以听一听周围家长的建议。

不过要注意的是,绘本上标注的适读年龄只是参考,并不一定符合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情况。而且即使是同一本绘本,在不同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小金鱼逃走了》,跟1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引导孩子在画面中找出红色的小金鱼藏在哪里即可。跟2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可以让孩子更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画面中出现的不同色彩和各种物品。跟3岁的孩子共读,家长则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为什么小金鱼一开始要逃走,*后跳进池塘就不再逃走了。

所以,本书中提供的分龄书单和主题书单也只是一个参考,就好像《格林童话》里亨赛尔和格莱特留在森林中的面包屑,只为避免大小朋友们在五光十色的绘本风景中迷路,甚至走错路。当你带着孩子畅游绘本森林,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后,就可以在这份“导航”地图的基础上,总结出更个性化的绘本之旅攻略。

4.只给孩子读某一类型的绘本

阅读绘本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可能潜入深海,也不可能飞进太空,更不可能跟老虎一起喝下午茶,但是在绘本的世界中,这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阅读,能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与世界万物对话,从小拥有豁达包容的心态和丰富多彩的经历。但如果只看某一类型的绘本,就像吃饭时偏食、挑食一样,白白浪费了认识世界的宝贵时机。

阅读“偏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家长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或者孩子偏爱某一类主题家长就只读这一种绘本。

如果孩子特别喜爱某一类主题的绘本,家长当然不能剥夺他的爱好,但也要尽量引导他去接触新的主题。其实,小孩子的喜好并不固定,可能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所以家长不要过早地下判断,让孩子损失了去尝试更多可能的机会。

纠正阅读“偏食”有两点需要格外注意:

*,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去引导孩子阅读。有些家长认为,男孩子就喜欢交通工具主题的绘本,女孩子就喜欢日常生活主题的绘本,这就是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喜欢交通工具、喜欢科学的女孩子有很多,喜欢日常生活事物的男孩子也不少。每个孩子的兴趣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不要用刻板印象套用到具体的孩子身上。

第二,同一主题也可以尝试多种风格。不同的绘本创作者都有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比如*常见的动物主题—熊,佐佐木洋子“小熊宝宝绘本”系列中的小熊低幼童趣;艾瑞卡尔《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中的棕色的熊则带有抽象的艺术感;唐·弗里曼的《小熊可可》让孩子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并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大卫·索曼的《三只小熊闯祸了》则在壮丽的冒险故事中隐含了直面错误、承担责任的主题。尝试多种表现形式的绘本,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孩子的反应中也可以了解到其个性和阅读倾向。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孩子会更容易爱上读书

想学游泳的人,一定要下泳池,否则在岸上学再多理论也无济于事。把阅读当成任务,孩子自然不快乐、不轻松。如果孩子本来就是成长在书籍的环境中,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又怎么会不爱读书呢?

1.亲子共读也需要仪式感

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狐狸,狐狸让他每天都在相同的时间来。“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仪式是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让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的东西,是点亮平淡生活的魔法棒。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生活中带入仪式感,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他得到秩序感的满足。亲子阅读的仪式,能够让孩子更易融入阅读的行为中,期待趣意盎然的故事,并形成固定的规律。

所以,给孩子读绘本,一定要有开始和结束的仪式。不要毫无预兆地开始,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束。

有的故事讲师会用唱儿歌的方式让孩子集中精神,这个唱儿歌的仪式就相当于说:“注意啦,不要走神啦,我们现在要开始读绘本啦!”

有的幼儿园会在读绘本前点起小蜡烛,宣告“故事时间”开始。读完绘本以后,就让孩子们依次吹灭蜡烛,寓意“故事时间”的结束。

在家里读绘本的时候,家长可以简化这种仪式,比如正式地告诉孩子:“我们现在开始读绘本,这本绘本叫×××,让我们来看看它讲的是什么吧。”

在低幼绘本中,大多数故事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就像格林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个确定的结局会让孩子有一种“完成阅读”的仪式感。所以,亲子共读的时候,家长也要明确地指出这是故事的终点,让孩子接收到“故事圆满”的讯息。在所有绘本都读完以后,要和孩子一起把绘本收拾好,再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