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让李希贵校长激动不已、迫不及待想让全校教师研读的书。
北京十一学校数位身在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翻译。此书出版后,十一学校*时间团购此书供教师研读。
每个学生都是心中藏匿着“内动力”的巨人,等待着教师用期待去唤醒。教育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调动与激励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调动与激发出学生的内动力与积极性,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但教师对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策略却了解不多。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教育家罗伯特·J. 马扎诺在本书中向教师提供了一个调动与激励学生的框架,以及在课堂上可操作的具体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出学生持续的学习内动力和激情,充分释放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好的自己。

【内容简介】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学校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型至素质教育,直至全人教育?怎样在课堂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教育家罗伯特•J. 马扎诺为所有教师解答心中的疑惑。

作者提出:只有理解人的需求与目标,才能理解人是如何被调动与激励。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实现到了何种程度,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到何种程度。书中介绍了一个基于学生需求和目标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六个层次的需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迅速使用的教学策略、活动和实践工具,帮助教师满足学生这六个层次的需求,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动力、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四个较低层次的需求和目标的满足,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与注意力。学校倾向于聚焦在与底部四个层级相关的事情,也就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如果想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就必须满足较高的两个层次的需求和目标。

当教师满足了学生这六个层次的需求,他们将看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当学校系统性地满足学生这六个层次的需求,我们将看到基础教育的本质和力量经历一场名副其实的变革。


【作者简介】

罗伯特·J. 马扎诺博士,美国教育界专家,马扎诺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其研究成果在业界备受关注。马扎诺博士接触教育领域已有49年之久。他平时工作的一半时间是同美国各个学区的管理者交流,深入到各个学校之中做线的研究,获得教学的手资料;而另一半时间则是在研究中心深入沉淀,将这些*研究和理论成果转换为面向一线教师的具体可操作的课堂策略,这些策略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实践。他著有40多本聚焦教学策略的书籍。

达雷尔·斯科特,“瑞秋的挑战”公益组织的创立者。他的现场演讲听众累计超过了五百万人。而通过例如CNN等电视台,和一些美国知名电视节目,如《奥普拉脱口秀》《拉里·金现场》和《今日秀》,他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他的著作颇丰,包括:《唤醒学习者:发现有效教育的源头》等。斯科特先生也经常与一些政客和教育家会面,呼吁探讨校园暴力问题。

蒂娜·H. 布格伦博士,曾担任过教师、英语学科主任、教学导师。她在学校、学区、州和国家层面都发表过精彩的演讲,并作为特邀演讲嘉宾,出席了“巴诺书店教育者之夜”和国际阅读协会(ILA)年会。布格伦博士曾晋级科罗拉多州2007年度教师决赛,并从2002—2009年连续八年荣获道格拉斯郡学区“杰出教师”荣誉。

明·李·纽科姆,马扎诺研究中心的制作编辑。参与写作:《教学生学会推理:课堂活动与游戏》。


【媒体评论】

书中介绍了一个基于学生需求和目标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六个层次的需求,可以切实而又针对性地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理论之余,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实践工具,帮助教师与每个需求层次的学生建立联系。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李希贵校长在拿到这本书时会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地将其翻译成中文,供全校教师研读的原因之一。

——吴洋,北京十一学校老师、本书译者之一

从研究成果到具体应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帮助教师创造一个能让学生自我超越并得到激励的学习环境。使用本书,你将让学校的学习环境变得更有成效且可持续。

——盖尔·普莱特尼克,美国学区教育长协会会长

这是任何一个想要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书。本书提供了关于调动与激励学生*核心的元素,向每个教育者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如此重要,以及具体如何执行。当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系,我们的学生将成为终身学习者。本书将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

——阿图罗·德尔加多,洛杉矶学区前教育主管


【目录】

译者序

关于作者

“瑞秋的挑战”公益组织

马扎诺研究中心

DI一章 研究和理论

需求和目标层次理论

自我超越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尊重需求

归属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将研究成果与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第二章 自我超越需求

理想

利他

共情

宽恕

感恩

正念

“瑞秋的挑战”项目

总结与建议

第三章 自我实现需求

对“自我实现”的理解

心理特质

成长型思维模式

可能自我

设定个人目标

总结与建议

第四章 集体中的尊重需求

对尊重感的理解

对尊重感的反思

能力

重要感

认可

总结与建议

第五章 归属需求

包容

尊重

关爱

合作

总结与建议

第六章 安全需求

实际安全

秩序

公平

一致性

总结与建议

第七章 生理需求

饥饿

睡眠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居无定所

总结与建议

结语

附录 获得学生反馈


【前言】

翻译《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这本书是受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之托。本书的作者罗伯特•J. 马扎诺是美国教育界的专家,研究教育已有49年之久,出版了几十本聚焦教学策略的书籍,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4月,我同十一学校的几位领导赴美国亲自拜访马扎诺博士,参加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马扎诺研究中心举办的“基于标准的评价”工作坊。三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众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到自由而专注的学习研讨中。工作坊内,一群为教育而痴狂的人济济一堂,但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教师只有我们一行,而且是不远万里从中国而来。马扎诺博士,包括研究中心的同事都因我们深受感动,于是我们得以受邀,来到马扎诺博士的办公室与他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马扎诺博士的办公室不大,除了一张工作台、一个小沙发和圆桌外,其余地方都罗列着教育类的书籍,包括他出版的所有刊物。环顾四周,我惊奇地发现书柜上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列棒球帽,博士说除了教育,这也是他的爱好之一。马扎诺博士非常亲和,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还为我们带去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他平时工作一半的时间是同美国各个学区的管理者交流,深入各个学校之中做线的研究,获得教学的手资料,而另一半时间则是在研究中心深入沉淀,将这些手的资料转换为极具实践性的理论。他把自己的理论体系通过书籍转化为面向一线教师的清晰且可操作的方法策略与工具,没有太多生涩的理论词汇,全部简洁易懂可操作,这本《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就是他2017年和同事刚刚完成的作品之一。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马扎诺博士思想的活力与光芒让人钦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沉潜于教育研究,又时时充满创新的研究者形象。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唤起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激情,帮助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给自己的生活,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价值。这点同中国的教育情景、同十一学校一直以来的思考和探索不谋而合。当我们逐渐意识到“填鸭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弊端之后,各个学校都在转型,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直至全人教育。十一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先头部队,更是走在前列。但是身为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怎样在课堂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是所有教师心中的疑惑。而这本书,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探讨教育理论、聚焦教学策略。书中介绍了一个基于学生需求和目标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六个层次的需求,可以切实而又针对性地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持续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理论之余,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实践工具,帮助教师与每个需求层次的学生建立联系。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李希贵校长在拿到这本书时会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地将其翻译成中文,供全校教师研读的原因之一。

作为译者,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作者的想法并传达给读者是我们的愿望,因此在翻译这本书时,我们找来了数位身在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是拥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或是海外求学归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程度地把这些教学理论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翻译出来传达给读者。

翻译过程的具体安排如下:章由陈桢楠老师翻译,第二章由陶若婷老师翻译,第三章由张玲和邱芳两位老师共同翻译,第四章张春晨老师和我共同翻译,第五章由庞欢老师翻译,第六章由谢丹阳老师翻译,第七章由田甜老师翻译。此外,还要感谢林森老师在百忙之中协助我对本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细致的审校。

中国青年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予以高度重视,肖佳编辑不仅帮助译者同出版社领导探讨出版的各项细节和要求,还亲自参与到翻译过程中的多项讨论,为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此外,多位工作人员参与服务了本书的校对、出版、付印等过程,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致以感谢!

由于马扎诺博士的研究成果在业界备受关注,因此虽然本书的英文版也才出版不久,但同仁们对中文版的渴望亦极为强烈,所以留给译者的时间有限。本书的译者们在繁忙的教学活动中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此书。虽然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地以“信、达、雅”为标准来还原作者的本意,也合作进行了多轮的审校和精读,但仍然难免有疏漏之处,如读者发现任何不理想之处,还望能不吝赐教,我们将予以及时纠正。

后,我想与读者分享一位美国教师说过的一句话:“学校就是好的教学工具。”无论您是学校里的一线教师、管理人员还是校长,希望《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这本书能够让您有所启发,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受到真正的激励与鼓舞!

吴洋

2017年11月于十一学校


【免费在线读】

调动与激励对激发人的内动力有很大帮助,所以,不同层级的教育者们普遍都在讨论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的话题。多年来,教育者们反复呼吁要认识到调动与激励学生的积极意义。关于调动与激励的必要性,有如下言论:

好教师激励学生,通过加深对学生心理、课堂及学校文化的理解,好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激励学生的技巧。

在一个过度强调天赋和能力评价的文化中,我们经常忽略激励的重要性。激励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自身的经验和局限,发现新的可能。激励可以让一个漠不关心的人变得充满可能,激励可以改变我们理解自身能力的方式。激励有时候会被忽略,是因为它本身难以把握……

但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可以调动、把握甚至操控激励,其对于实现人生的重大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在预测数学成绩时,对预测贡献更大的往往是动力而非智力。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学成绩高度依赖理性,所以内动力和激情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令人关注的。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体现出了动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塑造性。比起智力或其他具体能力,动力更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比如课堂目标……所以,改善学生表现,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内动力与教授知识同样重要。

好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鼓舞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有热情,他们能让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他们往往能够收到学生这样的评价:

•我喜欢上课,讨厌旷课。

•老师让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

•我之前从来没有这样努力学习过。

•我从来没想到会喜欢这门课,但现在我真的很喜欢。

显然,老师是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热情的,而一些老师也确实做到了。

学习动力似乎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如果我们想弄清楚为什么在学校里有些学生热爱学习而有些学生却消极厌学,那么就必须对激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在教育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内动力能够将学生导向一种既有利个人成长又有利整个社会的结果。

作为老师,我们是否忽视了学生的激情?我们都知道缺少激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却常常忘记学生其实跟我们一样,他们如果没有激情,只是迫于我们的训斥和劝说去学习的话,同样不会付出的努力。

很显然,教育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调动与激励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唤醒学习者》一书中,调动与激励学生是很鲜明的主题。书中提到,中小学学校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充分利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资源和策略,这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这些策略能够给学生在学业和个人成长方面带来益处。本书旨在让中小学教师们能够迅速地使用这些资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会提供一套调动与激励学生的模型,以及在课堂上可操作的具体策略。

需求和目标层次理论

研究者们在解释人类动机时普遍用到的一个模型,涉及人类对于特定需求和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一项活动或一个机会能满足和实现特定的需求和目标时,我们的热情才会被唤起。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要理解人是如何被调动与激励的,就必须首先理解人的需求和目标。

关于需求和目标的很多讨论都预设了一个层级结构,如图1.1所示的模型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初的理论中,这个层级结构有五层:(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后来的版本又增加了第六个层级:自我超越需求。这六个层级以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地排列,因为如果无法满足较为低级的需求,就无法满足更为高级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需求与目标层次结构的本质,我们可以先考虑上面的两个层次:自我超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个层次只有在更低级的层次得到充分满足后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马斯洛主要提到的是“需求”,而较少谈到“目标”,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具有同等的意义。尽管可能在介绍较低层次时用“需求”会更准确,而在介绍较高层次时用“目标”会更准确,但通常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实现到了何种程度,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到何种程度,尤其是对于层次的两个需求和目标更是如此。比如说,学生可能在某个情景中问自己以下问题:

层级一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生理上的舒适吗?

层级二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安全吗?

层级三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被他人接纳了吗?

层级四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吗?

层级五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实现了吗?

层级六 :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是某个重要事情的一部分吗?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正坐在教室里。如果学生无法对层级一和层级二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与生理、安全相关的需求,而不是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如果学生无法对层级三和层级四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们或许可以跟上课堂内容,但可能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学校倾向于聚焦在与底部四个层级相关的事情,也就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这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发生在层级五和层级六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见图1.2。

在图1.2中可以看到,当一个情景能够满足底层的四个层级需求时,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拥有一定的注意力。但是,只有当顶层的两个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可能在这个情景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换言之,学生只有对以上六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被真正调动起来,所以,有效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需求层次彻底理解的基础之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