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儿童教育心理学》畅销70年,50种语言全球发行,认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权威之作
2.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深刻讲述教育的根本
15个真实案例、 15种儿童常见问题
破解孩子的语言及行为密码,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和行为
帮助父母正确参与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内容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奥地利心理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基于《自卑与超越》的思想,从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统一性和整体性出发,引用延展中的具体案例,讲述了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不少儿童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过度追求优越感而造成性格扭曲。对于儿童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优越感的心理,他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式,对家长和老师而言意义重大,值得每位教育者用心阅读和借鉴。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著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自卑与超越》《理解人类本性》等著作。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S.T.E.P.父母效能培训课程风靡西方。海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教育办公室特聘心理专家,主攻青少年和儿童心理,从业十余年,累积了几千例家庭案例。
【目录】
引 言 /001
*章 人格的统一性 /015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024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041
第四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051
第五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感 /062
第六章 社会情感及儿童的发展障碍 /075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这种处境的心理感受和补救方法 /088
第八章 新环境的考验 /095
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105
第十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120
第十一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132
第十二章 教育失误 /144
第十三章 教育父母 /151
延展之一:个体心理问卷 /159
延展之二:案例及讨论 /165

【前言】
个体心理学将研究方法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个体性由人格的统一性所驱动和左右,因而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方法,都反映了人格统一性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关系。所以,本书引言部分试着先从整体上提出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探讨和说明各种相关问题。

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的心理始终存在一种有动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儿童从*早的婴儿期起就处于这种持续不断地追求发展的努力之中。这种努力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追寻着一个伟大、完美而优越的蓝图。这种努力和对目标的追寻,反映了人类思考和想象能力的特质,也主导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特殊行为,甚至会主导和控制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想法不再客观,而是被自己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所限制。

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隐蔽地藏在每一个人的存在中。每一个人既代表个体的统一性,又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因此,个体既像一幅独立的画卷,又是创造画作的艺术家。他不是一个绝不会犯错的工作者,也不是一个对自我身心完全了解的人,而更接近于一个弱者,一个容易犯错、有瑕疵的人。

就指导个体来说,特别要注意的是:个体的统一性及其独特生活风格和目标,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上。个体对一个事实的看法和认识,从来都不是这个事实本身。因此,虽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

塑造自己,依据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想法来塑造自己。有些主观想法甚至很客观、很充分。但我们必须始终考虑到的是,在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失败的,特别要关注的是,人类童年时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它们影响并主导了我们后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有这样一个临床案例:一位52岁的妇女,经常蔑视比自己年龄大的女性。这是因为,她想起很小的时候,她的姐姐备受关注,这让她产生了屈辱感和被忽视感。用个体心理学中的“纵向”理论观点来分析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生命早期和现在,也就是接近生命的晚期,一致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动机,那就是她总担心别人蔑视自己,或在发现别人更受优待和偏爱的时候会产生愤怒和易激惹的情绪。就算我们不了解这个女人的一生或是她个体的特殊一致性,但我们依然能够在给出的这两个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填补这种不了解的空白。这时的心理学家,就像是一个小说家,用行为主线、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来构建一个立体的人,且保证以一种整体人格没有被破坏的方式来构建。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可以预测这个女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并能清晰地描述这个女人作为个体,其特殊的“生命线”的行为特征。

对个体性格有建设意义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都以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为前提,那就是个体的自卑感。所有的小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刺激他们产生改变处境的动力,以此来驱散这种自卑感。如果是处于一个相对优越的环境中,个体的这种自卑感会得到减缓。心理学把这种由自卑感引发,并*终获得心理改善的过程称为心理补偿。

现在*重要的是,这种自卑感和心理补偿作用很可能会导致人们犯错。自卑感可能会激发客观成就,也可能会导致个体纯粹的、增加自我个体和客观事实之间距离的心理调适或心理补偿。自卑感会让人感到非常不幸,而*能克服自卑感 的方式就是发展个体的心理补偿特征,但心理补偿*后也未必能够完全克服个体的这种自卑感。可即便如此,发展心理补偿特征在个体心理学上还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有三类儿童可以很好地诠释具有心理补偿特征的个体发展。*类是出生时身体较为虚弱或存在缺陷的儿童;第二类是被严厉对待而没有得到任何疼爱的儿童;第三类是受到了太多溺爱的儿 童。

据此,我们可以把这三类儿童作为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例证,以此研究和理解更多普遍类型的儿童。虽然不是每一个儿童生来残疾,但令人震惊的是,很多儿童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由于心理缺陷或器官劣势而引发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残疾儿童中的*例子而获得。至于被严厉管教和溺爱过甚的两类儿童,其实所有的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两类中的某一类特征,有的甚至两者皆有。

所有这三类主要的情况都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满足感和自卑感,进而引发超出人类能力范围的过度雄心。这种自卑感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生活中同样基本事实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在病态的情况下,很难说夸大的自卑感和膨胀的优越感哪一个弊端更大。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几乎在同一范围内同一节奏交互出现。在所研究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由极度的自卑感所引发的过度野心,像一种毒药毒害着儿童的灵魂,让他永不满足。这种不满足无法产生有用的行为,由于它来自不恰当的野心,*终的行为也是徒劳的。它扭曲了儿童的性格特征和个体行为,且类似于一个永久的刺激剂,让儿童变得过分敏感,戒备心极强,唯恐自己受到伤害或是被忽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成人来说,教育问题可以总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导向。对于儿童来说,问题有些相似,但也存在不同:儿童尚不成熟,能否得到恰当的指导尤为重要。事实上,成人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指导。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让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

意愿自由地发展,如果有两万年的时间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自我完善,他们*终也许可以接近成人文明的行为规范。可惜,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所以儿童的教育与成长离不开成人的关注和指导。

在这方面,对儿童教育的无知是*的难题。一个成人要完全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喜恶的原因,也就是理解自我心理,已经很困难,更别说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并借助合理的知识给予他们指导了。

个体心理学非常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不仅是源于此研究领域本身有重要意义,还因为研究儿童心理的同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成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个体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不同的是,它不允许理论和实践之间有脱节。个体心理学注重人格的整体性,同时研究了在人格整体性的发展和表现中,个体心理学本身所付出的努力。就这一点来说,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和智慧,因为知识本身就是认识实践中的错误和缪论。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掌握了这种科学知识,就能随即把它运用到对人格整体性的指导实践中去。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