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8年5月5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出版恰逢其时。阅读这本马克思传记,让我们对这一伟大人物的认识,从“*熟悉的陌生人”,变成“思想精神的领路人”。


【内容简介】

在吸收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力求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贡献和影响呈现给广大读者,还原一个将儿子、丈夫、父亲、外祖父、战友、战士、学者等身份有机集于一身的马克思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还原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身份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的真实而完整的形象。

在着力阐述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该书也考察了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以及在东方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和自然辩证法、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伟大贡献,力求展现出马克思思想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在实事求是地阐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性的同时,该书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有力驳斥了妖魔化马克思的奇谈怪论。

之后,本书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实现的科学理想。


【作者简介】

袁雷(1987—),江苏宿迁人,法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研究。出版有《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研究读本》(合著)等学术著作,发表有《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村社思想的科学扬弃》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文本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启示》等学术论文。

张云飞(1963—),内蒙古丰镇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出版《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专著)等各类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特征》等学术论文150余篇。


【媒体评论】

在这本《马克思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将20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纳入本书中,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贡献和影响真实而完整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张云飞

马克思逝世后,很多人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来评价他: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人了。这么多年后,还是觉得这句话*能概括他的一生。

——袁 雷


【目录】

第1章人生的起步

崇高理想和职业选择

1家庭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2做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遇见终身伴侣燕妮——《爱之书》

4初入大学和父亲的教诲

5柏林大学的求学生涯和父亲的教诲

6大学期间的创作

第2章从象牙塔走向革命实践

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开始

1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交往

2自我意识的觉醒——博士论文

3组建家庭——有情人终成眷属

4关注物质利益问题

5《莱茵报》的年轻编辑

6创办《德法年鉴》

7马克思与海涅的友谊

第3章思想的初步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的确立

1争取新闻出版自由

2对物质和法的关系的反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人的解放问题的提出——《论犹太人问题》

4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第4章马克思思想的秘密发生地

“巴黎手稿”

1马克思青年时代在巴黎的革命岁月

2廓清共产主义理论地平线的努力

3私有制度与异化劳动的产生和表现

4共产主义与异化劳动的扬弃和克服

5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秘密发生地

第5章结识恩格斯

终生友谊和密切合作的开始

1恩格斯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

2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事业

3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

4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神圣家族》

第6章唯物史观的创立

*个伟大发现的问世

1天才世界观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给帕·瓦·安年科夫的信

3唯物史观的问世——《德意志意识形态》

4唯物史观的深化——《哲学的贫困》

第7章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共产党宣言》

1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发展历史

2对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的回击

3从《信条》到《宣言》

4科学共产主义的经典

5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典范

第8章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力登上历史舞台

1848年欧洲革命及其经验总结

11848年革命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对革命的科学预测和投身革命

3《新莱茵报》的创刊

4马克思退回书房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

第9章 把目光投向中国和印度

马克思驳斥西方中心论

1马克思初步研究东方社会

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互补

3中国是一块活的化石

4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使命

5村社是东方专制主义的牢固基础

第10章玉汝于成

马克思颠沛流离的生活

1马克思一家的困难生活

2恩格斯的长期无私帮助

3威廉·沃尔弗的遗赠

4燕妮的理解和支持

5无怨无悔的琳蘅

6环绕膝下的子女们

第11章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探索

《资本论》“三大手稿”

1马克思探索政治经济学的历程

2天才的大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3打开政治经济学的钥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

4《资本论》主要问题的确定——《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5《资本论》第三卷的奠基——《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第12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资本论》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1《资本论》的科学探险历程

2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论》*卷

3《资本论》*卷的宣传、普及和传播

4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

5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

6《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贡献

7*后的理论兴趣——《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第13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密切结合

国际工人协会

1马克思在“国际”创建前的革命活动

2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3“国际”的《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4“国际”在1871年前的主要活动

5马克思在“国际”的繁忙的九年

第14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

《法兰西内战》

1巴黎公社的历史发展进程

2巴黎公社的主要革命措施

3马克思和“国际”对公社的支持和帮助

4《法兰西内战》对公社经验的科学概括

5巴黎公社精神永存

第15章共产主义发展的科学预测

《哥达纲领批判》

1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创立过程

2对拉萨尔及其错误思想的批判

3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发展

4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的确立

5未来社会的分配和建设原则

第16章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和导师

马克思晚年的革命实践活动

11871年后的*国际活动

2*国际的解散及其贡献

3清算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

4反对工联改良主义的斗争

5指导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

6反对德国机会主义的斗争

第17章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马克思俄国问题的通信和札记

1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广泛传播

2与俄国革命者和思想家的交往

3俄国革命的发生及其历史意义

4俄国与西方的不同国情和选择

5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

第18章走向自然、数学和科技

马克思参与自然辩证法构思的心路历程

1与自然科学家的交往和互动

2关注自然、土地和生态学问题

3研究数学和创作《数学手稿》

4为科学成就而感到衷心喜悦

5钟情比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技术

6参与“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构思

第19章走向历史的源头和深处

《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

1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

2探索文明的发生——《人类学笔记》

3再探印度的历史——《印度史编年稿》

4把握历史的脉络——《历史学笔记》

第20章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逝世

1生离死别——马克思夫人燕妮的离世

2薪火相传——作为革命者的马克思女儿们

3不屈不挠——马克思与病魔的斗争

4虽死犹生——在马克思墓前

马克思年表

后记


【免费在线读】

马克思青年时代在巴黎的革命岁月

1843年的10月,马克思偕爱妻燕妮来到塞纳河畔的巴黎,开始了流亡巴黎的生活。同卢格分手之后,马克思密切联系工人运动,开始从政治经济学领域来解剖“市民社会”。随着大女儿小燕妮于1844年5月1日呱呱坠地,马克思还孕育了一个思想宝贝——“巴黎手稿”。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与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工人力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的钢铁产量增加了1倍,煤炭产量增加了2倍,蒸汽机数目增加了3倍。随着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在政权从大土地所有者转移到工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手中的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日延长而实际工资水平在降低,工人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增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时,基督教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大为流行。在这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下,法国的许多工人小组围绕着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马克思不仅亲眼目睹和聆听了这些争论,而且同法国的工人组织、德国在法国流亡者的工人组织都建立了一定联系。德国的共产主义者每星期都举行集会。马克思不时参加工人集会,马克思的名字甚至出现在工人集会演说者的名单中。1844年3月底,马克思参加了国际民主主义者的宴会。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法国工人高贵而高尚的品质。尽管马克思与各种工人组织保持联系,但是,他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组织,以免陷入宗派主义之争当中。一些工人流亡者经常出入马克思的住宅,不仅得到马克思的亲切关怀,而且得到马克思的无私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马克思夫妇存钱的匣子里随意拿取金钱。这些款项来源于燕妮得到的遗赠。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会见了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和蒲鲁东讨论和争论问题,结识了俄国流亡者巴枯宁等人。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马克思努力用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影响他们,启发他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当然,海涅是马克思家的常客。

在研究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在巴黎期间,马克思常常不分昼夜地读书,认真而热心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和法国历史等问题,只是在吃饭和睡眠的时候才短暂地停顿一下。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起始点,自此马克思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中心和重心。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学著作。他阅读并摘录了以下著作:布阿吉尔贝尔的《德国详情,它的财富减少的原因和补救办法之无效。……论财富、金钱和租税的性质。……论自然、文化、商业和谷物之利益》,毕莱的《论英法工人阶级的贫困》,特拉西的《观念学原理》和《论意志及其作用》,兰德达尔的《自然财富和国民财富研究》,约翰·罗的《论货币和贸易》,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第1卷,麦克库洛赫的《论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成就、个别问题和意义》,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奥先戴尔的《公众对商业、工业和农业的失望,或对李斯特博士工业力哲学的阐释》,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程》,许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雅典的色诺芬著作集》第9、10、11卷,等等。当然,这个书单很不齐全,可能存在遗漏。在阅读和摘录这些政治经济学著作的过程中,马克思常常写下自己对论题的评论和看法。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创作了《穆勒评注》这一科学文献。《穆勒评注》在整个“巴黎手稿”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具有相对的独立著作的价值。

在研究阶级斗争的起源、规律和形式等问题上,马克思利用了梯也尔、米涅、基佐等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开始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理解和把握阶级结构,开始将阶级看作一个经济范畴。

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和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指出:“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为了这门科学而撰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过本著作的要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1恩格斯的上述著作*次从社会主义立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社会制度。马克思认真阅读了该书,并作了摘录,认为它是一部天才的作品。赫斯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和完全的自由!》和《行动哲学》等论文使马克思能够重新评价人的活动和人的异化等问题。此外,赫斯的《论金钱的本质》也可能对马克思产生了某种影响。

在上述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原计划写作一部涉及政治经济学同社会、政治、法律、道德有关领域的著作。但是,由于涉及的领域太广泛、题目太宏大,马克思没有完成上述计划。在“巴黎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只是完成了《手稿》和《穆勒评注》。

根据MEGA2第4部分第2、3卷提供的资料,在1844年的巴黎时期,马克思撰写的笔记共有9本,至少涉及17位作者的20部作品。学界将其统称为“巴黎手稿”。《穆勒评注》是“巴黎手稿”的一部分。

“巴黎手稿”大部分是马克思研读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摘录、批注和评论。在大多数手稿中,马克思只是作了寥寥数语的评论或者批注,没有太多地表明其本人的观点。

相比之下,在《穆勒评注》中,除了马克思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外,马克思本人的议论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整部《穆勒评注》译为中文大约为31 000字。其中,马克思本人的论述接近13 000字。就此而论,《穆勒评注》具有著作的性质,而不是单纯的摘录。

据此,我们认为,“巴黎手稿”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两部分构成。

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马克思撰写了主要包括3个笔记本的《手稿》。在总共有9张对开纸的笔记本I中包括两个部分,*部分几乎全是有关政治经济学的摘录,第二部分考察了工人、资本家和地主收入的工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分为3列,平行地写作了第二部分。这表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显然,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笔记本II只有1个印张,主要是有关私有财产的论述。其他部分已经遗失。共有17个印张的笔记本III,主要论述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即主要论述异化的消除问题。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

由于马克思回答不了笔记本I的问题,因此,他阅读和摘录了穆勒的著作,写了《穆勒评注》。完成了《穆勒评注》之后,马克思又完成了笔记本II和笔记本III。这一看法采用了苏联学者拉宾和中国学者韩立新等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整个“巴黎手稿”的结构为:“笔记本I→《穆勒评注》→笔记本II→笔记本III”。换言之,《穆勒评注》是介于笔记本I和笔记本II、笔记本III之间的一部作品。

在总体上,尽管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巴黎手稿”仍是一部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研究并科学阐述共产主义问题的著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