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西方“史学之祖”书写百科全书式的叙事体世界史巨著

  《历史》西方历史写作的起点,是“史学之祖”希罗多德对其所知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历史的“调查研究”,对“全人类”壮举与斗争的生动记录。希罗多德首创历史叙事体,是现代学科形成以前西方历史著作的主要体裁;他具有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相对持平的民族观,内容涉及当时已知各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等等;他的书写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具有初步的史料搜集意识和批判精神。

  超越时空维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希罗多德的叙述诚恳而亲切,具有原始的生命张力,闪耀着朴素的哲思。亚细亚、欧罗巴、利比亚,古代众多部落、城邦、帝国的相互联系和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小到作物牲畜,大到制度律法,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故事因此留存。《历史》真实呈现了原始的古典世界,是一部欲罢不能的散文史诗。

  徐松岩教授2018年全新详注修订本

  徐松岩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倾近20载之力,译笔更合当下语言习惯,补注大量古典学研究的*成果。2018详注修订本经过逐字校阅,新增多幅插图,内容更加充实可感,阅读体验得到极大提升。


【内容简介】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古代*部历史学巨著,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被后世学者分为九卷。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波希战争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所著《历史》为古代部叙事体历史巨著。他出生于小亚细亚,受过良好的教育,酷爱史诗,成年后游历多年,足迹踏遍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以及黑海沿岸各主要地区;每到一地,总是探访名胜古迹,调查民俗风情,搜集传说旧闻;公元前447年前后来到雅典,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文化活动;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在那里著述终老。希罗多德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史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批判方法编纂历史;他特别注重实地调查,强调有闻必录;把历史学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在西方文化史上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西方“史学之祖”。

  译者:徐松岩(1963—),山东招远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三次赴希腊实地考察。主要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学史;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多项*研究课题,译注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希腊史》等古希腊三大史学名著;代表作有《关于希腊奴隶制的理论和实际》、《古代海盗行为述论》、《塞拉麦涅斯与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论雅典帝国》等。


【媒体评论】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西塞罗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著作*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希腊的精神在其反历史的倾向上趋于僵化而束缚了它自己。希罗多德的天才战胜了这种倾向,然而在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永恒不变的对象的追求却逐渐窒息了历史意识,并且迫使人们放弃了希罗多德式的、对人类过去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希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在波斯危机之前,历史对于广大希腊人来说只代表地方和家族的传统。“自由之战”给希罗多德带来了一个希腊人能感受到的、*个真正的历史性启迪。这些战争向他展示了一个共同命运,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高于城邦的共同命运;而且它们还给了他东西碰撞这个戏剧性主题。因为希罗多德,历史的精神内核在希腊降生;而他的著作,以九缪斯之名分卷,则真正成为了克丽奥的首唱。——理查德•杰布(英国古典学家)


【目录】

  上卷

  新版译序

  卷 克丽奥

  第二卷 优特尔佩

  第三卷 塔莉亚

  第四卷 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 特尔普西科瑞

  下卷

  第六卷 爱拉托

  第七卷 波琳尼娅

  第八卷 乌拉尼娅

  第九卷 卡利奥佩

  索引

  附录一 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附录二 贝希斯敦铭文译文

  附录三 古希腊历法简述

  附录四 原著及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地图目录

  上册

  地图一、 古巴比伦城

  地图二、 波斯帝国

  地图三、 斯基泰亚

  地图四、 希罗多德笔下的非洲

  地图五、 爱琴海及周边地区

  下册

  地图六、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

  地图七、 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

  地图八、 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

  地图九、 普拉提亚之战(公元前479年)

  插图目录

  图1 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

  图2 死里逃生的克洛伊索斯

  图3 三列桨战舰模型

  图4 德尔斐阿波罗神谕所遗址

  图5 现存早的希腊语铭文

  图6 藏身陶瓮,躲过一劫

  图7 俯瞰拉哥尼亚平原

  图8 迪迪玛神谕所遗址

  图9 俯瞰拉哥尼亚平原

  图10 今日马拉松湾

  图11 马拉松战役示意图

  图12 马拉松战役雅典烈士墓

  图13 雅典海军之父泰米斯托克利

  图14 温泉关之战

  图15 德尔斐剧场和神庙遗址

  图16 普拉提亚之战的两个阶段


【前言】

  新版译序

  一、希罗多德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希罗多德(?ροδ?τος,Herodotus, 约公元前484— 前430/ 前420 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思想家西塞罗称他为“史学之祖”,这一称号无疑是对希罗多德历史地位的确当评价。正如古希腊的许多著名人物的情况一样,关于希罗多德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是极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叙述自己的经历,而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他也鲜有提及,且多语焉不详。因此,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于希罗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点,依然不能完全确定。希罗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统治之下的希腊城市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us),隶属于波斯帝国省区.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他既是一位希腊史家,同时也是一位波斯帝国的历史学家。希氏的父亲吕克瑟斯(Lyxes)是当地的富人,他的叔父(一说堂兄弟)帕尼亚西斯(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诗作家,据说曾撰写过伊奥尼亚诸邦建城的史诗,声名仅次于荷马。这种家境使希罗多德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对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欧斯(Hecataeus)、萨福(Sappho)、梭伦(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详。其时哈利卡纳苏斯的统治者乃是听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吕戈达米斯(Lygdamis),他是那位在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中表现英勇的哈利卡纳苏斯女王阿尔特密希娅(Artermisia)的外孙。公元前461 年,希罗多德家族参与了反对吕戈达米斯的斗争,但遭到失败,帕尼亚西斯被杀害,希氏因受到株连而被迫于同年迁居萨摩斯岛(Samos)。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其日后写作《历史》的政治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大约自公元前454 年起,希罗多德进行过多年艰苦的游历,足迹踏及波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他自己出生地卡里亚(Caria)地区,他去过邻近的伊奥尼亚(Ionia)、埃奥利斯(Aeolis)等地,还前往叙利亚(Syria)、吕底亚(Lydia)、弗里吉亚(Phrygia),向东深入巴比伦尼亚(Babylonia), 也许还到过阿拉伯半岛(Arabia);向南到过腓尼基(Phoenicia)、埃及(Egypt)和利比亚(Libya),远抵达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向西到过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他还横渡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峡, 前往拜占庭(Byzantium)、色雷斯(Thrace) 和马其顿(Macedonia), 向北渡过伊斯特河(Ister)进入斯基泰亚(Scythia),沿黑海北岸直抵顿河(Don,古称塔奈斯河Tanais)及其腹地。据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迹之广,东西、南北之间跨度分别都达到约1700 英里。在距今2400 多年前的时代,在交通设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他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四处探访,克服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完成了这一堪称壮举的长途跋涉。其间,他通过实地调查,亲自采访,眼界大开;他寻访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搜罗民间传说和趣闻轶事;他一边考察征集,一边整理分析,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手资料,为他写作《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447 年,希罗多德来到雅典。其时,雅典国势如日中天,作为雅典帝国首都的雅典城已成为东地中海地区乃至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海陆交通枢纽;雅典当政者动用巨资大兴土木,各地的能工巧匠汇集于此,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雅典成了名副其实的“希腊的学校”。希氏在雅典生活数年,期间与当时雅典的“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以及戏剧家索福克利斯(Sophocles)等政坛精英或社会名流过从甚密;他积极参加城邦的文化教育活动,写诗作文,登台演讲;据说他把自己的作品当众朗读,曾获得过一笔相当丰厚的奖金。公元前443 年,希罗多德和其他殖民者一道,移居到雅典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城邦图里伊(Thurii),成为图里伊的公民;在那里,他专心著述,直至逝世。《苏伊达斯辞书》中提及的史料认为他后死于马其顿,但似乎缺乏必要的佐证。希罗多德逝世的具体时间尚难以确定。不过,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大约在公元前425 年,他的《历史》就已经完成并且为世人所知。《苏伊达斯辞书》还提到,希罗多德放弃了自己的祖国而自称为图里伊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斯特拉波(Strabo)和普鲁塔克(Plutarch)等古典作家也称其为“图里伊人希罗多德”。相传后人在图里伊为希罗多德所立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

  这座坟墓里埋葬着吕克瑟斯的儿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中之秀者,他是在多利斯人的国度里长大的,可是为了躲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把图里伊变成了自己的故乡。

  古希腊史学从神话与史诗发端,到希罗多德以前,历时约数百年之久,可称为史学上的“孕育期”。对于早期希腊人来说,神话就是他们过去的历史,它们先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后又以英雄史诗的形式传承下来。虽然神话往往蕴含着历史的内核和某些真实成分,却不能等同于历史,因为它还包含了大量的虚构和传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神话的叙事的方式往往是从神意出发来解释人类的所作所为,所体现的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历史学从一开始就以明辨真假为基本原则,并且试图以理性的方式、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本来解释事件与行为。韦尔南指出,公元前6 世纪,希腊人的思想方式逐渐从神话方式(muthos)转向理性方式(logos),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哲学的兴起。这种转变的核心内涵是,人们认识到了自己认知能力的无限潜力以及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不再依靠超自然的力量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社会和宇宙,而是以自身的认知力和自我感受来理解和把握。以神为中心的神话史观不得不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历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既明显带有旧时代一些特点,又有许多突破和创新。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在此时此地出现,决非偶然。

  首先,希罗多德出生地所在的小亚细亚西部是当时整个东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一方面,波斯帝国崛起之后,几乎征服了西亚、北非所有文明地区,促成了空前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就爱琴海周边地区而言,公元前7——前6 世纪,爱琴海东岸即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在吸收古代埃及、巴比伦、腓尼基、赫梯(Hittite)、吕底亚等文明古国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希腊世界经济、文化的地区。因此,其时希腊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大都出生于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及其附近诸岛,史学家亦是如此。

  其次,散文编纂形式的出现为史书的写作提供了重要前提。自公元前6 世纪起,小亚细亚西部地区的某些城邦出现了“散文纪事家”(Logographoi)。他们以简单的、不讲求文辞修饰的散文把关于城市、民族、王公、神庙等的起源的口头传说记述下来。著名的“纪事家”当属米利都人赫卡泰欧斯,他撰写的《大地巡游记》(Periegesis,或译《地理志》),以散文记述他亲身游历各地的见闻。赫氏的作品虽未能保存下来,但是对于曾经拜读过其作品的希罗多德无疑有着重要影响。从其作品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感受到赫氏已经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只有我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我才把它记载下来”。显然,这些著作已具备历史著作的雏形。

  后,在哲学、自然科学家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力图用批判的态度,探索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力图写出与历史事实相符的作品,希罗多德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此前“历史”和“哲学”二词并无明确区分,被伊奥尼亚人称为?στορ?η(历史)的,正是雅典人所称的φιλοσοφ?α(哲学)。二者均为探求真理的学问和活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旨在求真,从事“发现”真理,后者本意为“爱智”(热爱智慧)。在希罗多德时代,“历史”本意为“探究”“调查”之意。“历史”探究未知的领域,未知的世界,这和哲学、科学可谓殊途同归。而希罗多德的探究首先意味着游历、考察那些陌生的地区、陌生的国度,力求发现新的知识,新的史实。后世学者将希罗多德著作的题目定为?ροδ?του ?στορ?αι, 按其原意应为“希罗多德的调查报告”——即他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及至公元前4 世纪,人们才开始把他所撰写的著作称为“历史”(接近于后世历史著作之意)。那些哲学家、科学家们旺盛的求知欲,以及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勇气、毅力、思想和方法,都不能不给希罗多德以直接的影响。

  希罗多德生逢希腊城邦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时代,耳闻目睹弱小的希腊城邦击败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那无疑是当代重大的事件。当时希腊诸邦的盟主斯巴达拥有重装步兵约8000—9000 人;雅典公民总数不过约3 万人,而据希罗多德(VII. 186)记载,薛西斯(Xerxes)出征时波斯帝国军队总数达500 多万人,近代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明显夸大失实的。虽然如此,波斯兵力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希腊人,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希腊人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以少胜多,赢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促使他们当中那些有识之士进行反思:波斯人是如何兴起和对外扩张的?希腊人和异族人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希腊人何以能战胜众多异族人?世界各地希腊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如何?有哪些趣闻轶事、独特的习俗和性格?取得过哪些令人惊叹的重要成就?等等。也许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希罗多德下定决心,深入调查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历史,撰写一部完备的著作,探究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以传诸后世。

  二、《历史》的内容梗概

  《历史》的主要内容,似乎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我国学者不知从何时起,给希罗多德的"调查报告"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希腊波斯战争史",甚至认为《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这样的引申是否符合希罗多德的原意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希罗多德在其著作中使用希腊人、波斯人的概念,其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皆有多层含义。当希罗多德在不同的语境下叙述希腊人或者波斯人、异族人的时候,同一概念的内涵有时也有很大差异。因此,纵然我们可以使用“希波战争”(或“波斯战争”)的概念,其内涵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有关讨论见下文)。希罗多德著作的题目为?ροδ?του ?στορ?αι,现代学者的任何其他引申,往往都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歧义和误解。

  希罗多德的著作原本不分卷,后来被亚历山大里亚的校注学者分为九卷,每卷卷首分别冠以一位缪斯女神,故而《历史》又名“缪斯书”。传统认为整个著作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全书开篇至第五卷27 章为部分,主要记述波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经过,从居鲁士(Cyrus,约公元前600—前529 年)率波斯诸部落揭竿而起、反抗米底人的统治,直到冈比西斯(Cambyses)不断向外扩张、大流士一世(Darius I,约公元前558—前486 年)改组波斯帝国中央和地方统治机构,并且准备进攻希腊为止。希罗多德具体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亚等地区的地理、物产、历史和现状,并且详细介绍了各地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或者说,他记载了那个时代他所知道的所有异族人(非希腊人)的世界的状况,对希腊人和异族人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了追溯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帝国的历史不是按照地理分区来描述帝国各地,而大致是按照波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先后次序,由此勾勒出波斯帝国的轮廓。他率先叙述吕底亚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早被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而是因为他们是首先进攻和征服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一支异族人。每当述及一个地区的时候,他总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说起,然后再叙述其居民的性格、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后介绍其政治和历史。

  从第五卷28 章直到全书结束,为第二部分。希罗多德集中记述波斯战争的经过。从叙述小亚细亚伊奥尼亚诸邦的暴动开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大流士镇压暴动并且出兵希腊、在马拉松(Marathon)战役遭到挫败,随后薛西斯倾整个帝国之力对希腊发动空前规模的进攻、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Leonidas)率军在温泉关英勇战死、希腊联军取得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的胜利,直至公元前479 年希腊人同时赢得普拉提亚(Platea)和米卡列(Mycale)之役的胜利、波斯势力退出爱琴海地区为结束。在第二部分,希罗多德集中记述军事、政治史。

  然而,这样的划分未必符合希罗多德的原意。实际上,《历史》是以波斯的历史为中心,以波斯对外战争为主线,以波斯和希腊的战争为重点,记述了亚细亚(Asia)、欧罗巴(Europe)、利比亚三大洲(即希罗多德所知道的陆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地理、种族以及风俗习惯等,是一部高度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史”巨著。有研究者指出,希罗多德采用正叙与插叙交叉记述的方式,显示了他本人对于“比较重大事实和比较细小事实”的“高度的协调和综合能力”。而学界之所以认为“缪斯书”是以波斯战争为中心,并且将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主要是因为学者们都习惯地站在希腊的立场上,用“希腊中心观”去分析、研究这部著作,而不是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从希罗多德自己的表述(I. 5,95)来看,他所要撰写的正是一部波斯的历史。这一点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也看得出来。全书中心明确,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广博而统一;作者的写作方式是正叙与插叙相结合。正叙部分就是波斯的兴起和对外战争,它贯穿全书,自然是全书的中心和主干;苏联学者C. Я. 卢里叶早就指出,希氏在前六卷论及欧罗巴和亚细亚之间关系的时候,“是从波斯的观点,而不是从希腊的观点叙述的”。而插叙部分则是相关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正叙的补充,起着丰富、充实著作内容的作用。希罗多德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相当娴熟,他非常巧妙地安排所穿插的内容,并且知道应当怎样做才不至于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希氏将正叙和插叙完美结合,宛如“希腊悲剧中的对话和合唱队相互交替一样”。[2]美国学者J. W. 汤普森(J. W. Thompson)对希氏有过这样的评价:

  这位“历史之父”赋予史学以庄严高贵的风格,这在过去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他能够从他的时期以前的那些被看作历史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材料当中,即时构思有条有理的故事;在这点上,他远远超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家。……尽管这部历史有记述文和轶事集的性质,但它还是具有无可争辩的统一性。使希罗多德的著作高出其他(著作)的是它表现了协调和综合的能力,这是他的前辈见所未见的,而且它还标志着批判性著述的开端,尽管它实际上还很朴素。

  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希罗多德关于希腊城邦,无论是斯巴达还是雅典的内容,都是采用插叙的方式;倘若主要站在希腊人的角度上写作,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不把雅典政治家梭伦、僭主庇西特拉图(Pisistratus)和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的相关事迹以及斯巴达的历史作为正叙内容加以记述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书结尾之处(IX. 122),作者对阿腾巴列斯(Artembares)向波斯人献计的记载,也大致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因此,希罗多德(I. 1)从一开始就“根据在历史方面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展开他的故事;书中也屡屡把波斯帝国境内的希腊人的“起义”称为“叛离”,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费在线读】

  梭伦论幸福,摘自《历史》卷2933

  29 当克洛伊索斯把这些被征服的民族都收归到吕底亚霸国统治之下的时候,萨迪斯的繁华达到极盛。当时生活在希腊的一切贤达之士纷纷造访萨迪斯,其中就有雅典人梭伦。他借口说自己想考察外部世界,于是离开雅典,外出游历10 年,但实际上他是想避免出现那样的情况:他应雅典人之邀而为他们制定的法律被迫取消。[2]原来雅典人发过重誓,必须按照梭伦给他们制定的法律治理10 年。

  30 出于这样的理由并且为了周游列国,梭伦踏上了旅途。在出游期间,他去过埃及的阿玛西斯的宫廷,又到萨迪斯拜谒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把梭伦当作客人来接待,并让他住在王宫里。在他抵达后三四天,克洛伊索斯就命令他的仆从带梭伦去参观他的宝库,把宝库里所有贵重而华美的东西都展示给他看。[2]在梭伦看过一遍并且尽可能仔细审视之后,克洛伊索斯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雅典的客人啊,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你的智慧,以及关于你出于求知和考察外部世界而巡游列国的事情。因此,我也很想向你请教,在你所见过的所有的人当中,你认为谁是幸福的?”

  [3]他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人间幸福的人;然而梭伦的答复只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任何谄媚之辞。他说:“国王啊,他是雅典人泰鲁斯。”克洛伊索斯听到这话,颇感惊讶,紧接着追问道:“你认为泰鲁斯是幸福的人,那究竟是为什么呢?”[4]梭伦回答说:“,因为泰鲁斯生活在自己城邦欣欣向荣的时代,而且他本人又有既美且善的儿子们,他在世的时候又看到他的孩子们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了;其次,因为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5]当雅典人和邻人在埃琉西斯附近作战的时候,他前来援助本国同胞,击溃了敌人,并且极其壮烈地战死在沙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给予他的荣誉。”

  31 梭伦还历数泰鲁斯的幸福的许多细节,这样促使克洛伊索斯继续追问下去。在梭伦说完之后,克洛伊索斯又问他,除去泰鲁斯之外在他看来谁是幸福的,心想无论如何第二位总该轮到自己了。梭伦回答说:“克列奥比斯和比托。[2]他们都是阿尔戈斯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足够他们所需,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强健的体魄,他们二人在竞技会上都曾得过奖。”

  “另外,关于他们两个人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阿尔戈斯人为纪念赫拉女神而举行一个盛大的庆节时,他们的母亲一定要乘牛车赶赴那里。但当时他们的牛在田里,未及时地被牵回家,这两位青年人恐怕太迟了就赶不上庆节,于是就把牛轭驾到自己的肩头,亲自拉着母亲乘坐的车前去。他们把母亲拉了45 斯塔狄亚的路程,直到赫拉神庙前才停下来。[3]全体到神庙来朝拜的人们都亲眼看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们就以光彩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在这里,神祇也就非常清楚地表示,对一个人来说,死是一件比活着要好得多的事情。

  “原来阿尔戈斯的男子们围着这辆车,交口称赞这两个青年人膂力过人;而阿尔戈斯的妇女们,则称赞这位母亲好福气,哺育了这样一对优秀儿子;[4]母亲对于这件事,以及对于因这件事而赢得的赞赏也感到满心欢喜,她站立在女神的神像面前,祈求女神把世人所能享受到的幸福,赐予她那曾使她得到巨大荣誉的儿子克列奥比斯和比托。[5]她做完祈祷以后,他们就奉献牺牲,并且共进圣餐,餐后他们就在神庙里面歇息。克列奥比斯和比托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就在这里离开了人世。阿尔戈斯人认为他们俩是非常优秀的人物,因此就给他们竖立了雕像,献给了德尔斐神庙。”

  32 这样,梭伦就把这两位男青年放到幸福者的第二位了。克洛伊索斯有些恼怒了,他说:“雅典的客人啊!在你看来我的幸福是如此无足轻重,难道你认为我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吗?”

  梭伦回答说:“克洛伊索斯啊,你询问的这些事是涉及人的命运的一个问题,我知道上苍是非常爱嫉妒的,并且是很喜欢干扰人类的命运[2]一个人在其悠长的一生中,必然会看到也会体验到许许多多他自己无法抉择的东西。在我看来,一个人活到70 岁就算达到生命极限了。[3]在这70 年间,如果不算闰月,共有25200 天。如果每隔一年再加上一个闰月,就像季节那样准时轮回,那么,除70 年以外,还要有35个这样的闰月,这样就得再加上1050 天。[4]这样70 年的总天数就是26250 天;然而可以说没有哪一天发生的事情是和另一天的事情完全相同的。这样看来,人间的万事真是完全无法预料的。[5]至于国王你,克洛伊索斯,我知道你富甲天下,并且统治着诸多民族;然而就你所提的问题而言,只有在我听到你幸福地结束了你的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给你答案。毫无疑问,一个人纵然家产万贯,但除非好运眷顾他,他的所有财富一直享用到生命的终点,否则他还不能说是比那些仅能维持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更幸福的。因为许多富有的人是常常会遭遇不幸的,而许多只拥有中等财产的人却经常交好运。[6]前一个阶层的人和后一个阶层相比,只是在两个方面胜过后者;但后一个阶层的人却在许多方面胜过前者。富有的人更有能力来满足他自己的欲望,也更有能力承受不幸的突然打击。中等财产的人抗击灾难和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当然要差些,然而他的幸运却使这些灾难不会降临到他们身上。此外,他还会享有这样的一些幸福:四肢健全,很少生病,远离不幸,容光焕发,儿女优秀。[7]如果在这一切之外,他又得以善终的话,这便是你真正要寻求的人,这样的人也完全称得上是幸福的人了。然而,这样的人,直到他去世以前,都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人,而只能称他为幸运的人。

  [8]“当然,能够兼具所有这些优点的人少之又少,正如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本国范围内取得一切所需,每个国家都拥有某些东西,却又缺少另一些东西;拥有多的东西的国家也就是好的国家了。同样,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总是拥有某种东西,却又缺少另一种东西。[9]拥有多优点的人,把它们保持到生命的后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的人——国王啊,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他的名字前加上‘幸福’的头衔。无论是什么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关注它的后结果。因为神祇常常给人一个幸福的幻影,随后就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

  33 这就是梭伦向克洛伊索斯所讲的一番话,这番话使梭伦既未得到赏赐,也未赢得尊敬。国王完全没有把他当成什么人物,就打发他走了。因为克洛伊索斯认为,像这样一个完全不顾当前的幸福,而总是要人们在每件事上等着看后结果的人,一定是个十足的大傻瓜。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