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f 教育大家蔡元培150周年诞辰纪念

f 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

f 道德修身之经典杰作,当代国人的道德指引

f 一部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收录他*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以及其他若干篇相关散论,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设想。本书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值得全体国人阅读的公民道德实践之书。
【作者简介】
蔡元培,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横跨学政两届,既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奠基人,又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人。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提出“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开北大“学术”与“自由”之新风; 1920年至1930年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曾主持中华民国教育行政委员会、筹建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为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媒体评论】

蔡元培先生亲自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华工学校讲义》,一本是面向学生的公民道德课本,一本是面向大众的公民道德读本,两本教材内容既系统严谨又通俗易懂,融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优点,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朱永新


【目录】

中学修身教科书

例言/003

上篇/005

*章修己/007

第二章家族/028

第三章社会/042

第四章国家/058

第五章职业/067

下篇/077

*章绪论/079

第二章良心论/081

第三章理想论/086

第四章本务论/091

第五章德论/094

第六章结论/097

华工学校讲义

德育三十篇/103

合群/105

舍己为群/106

注意公众卫生/108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109

尽力于公益/1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2

责己重而责人轻/113

勿畏强而侮弱/114

爱护弱者/115

爱物/116

戒失信/118

戒狎侮/120

戒谤毁/122

戒骂詈/124

文明与奢侈/126

理信与迷信/128

循理与畏威/130

坚忍与顽固/132

自由与放纵/134

镇定与冷淡/135

热心与野心/137

英锐与浮躁/139

果敢与鲁莽/140

精细与多疑/142

尚洁与太洁/144

互助与倚赖/146

爱情与淫欲/147

方正与拘泥/148

谨慎与畏葸/150

有恒与保守/152

智育十篇/155

文字/157

图画/158

音乐/160

戏剧/161

诗歌/163

历史/164

地理/165

建筑/166

雕刻/168

装饰/170

国民修养散论

思想自由/175

科学之修养/178

世界观与人生观/182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86

义务与权利/189

我的新生活观/192

对于学生的希望/193

怎样才配称作现代学生/198

我的读书经验/204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212
【书摘与插画】

对于学生的希望

——在湖南第七次讲演

我于贵省学生界情形不甚熟悉,我所知者为北京学生界情形,各地想也大同小异。今天到此和诸君说话,便以所知之情形,加以推想,贡献诸君。

五四运动以来,全国学生界空气为之一变。许多新现象、新觉悟,都于五四以后发生,举其大者,共得四端。

一、自己尊重自己

吾国办学二十年,犹是从前的科举思想,熬上几个年头,得到文凭一纸,实是从前学生的普通目的。自己的成绩好不好,毕业后中用不中用,一概不问。平日荒嬉既多,一临考试,或抄袭课本,或打听题目,或请划范围,目的只图敷衍,骗到一张证书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人,自己和人类社会有何关系。五四以前之学生情形,恐怕有大多数是这样的。

五四以后不同了。原来五四运动也是社会的各方面酝酿出来的。政治太腐败,社会太龌龊,学生天良未泯,便忍耐不住了。蓄之已久,迸发一朝,于是乎有五四运动。从前的社会很看不起学生,自有此运动,社会便重视学生了。学生亦顿然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因而觉得自身应该尊重,于现在及将来应如何打算,一变前此荒嬉暴弃的习惯,而发生一种向前进取、开拓自己运命的心。

二、化孤独为共同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中国古人的座右铭,也就是从前学生界的座右铭。从前的好学生,于自己以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纯守一种独善其身的主义。五四运动而后,自己与社会发生了交涉,同学彼此间也常须互助,知道单是自己好,单是自己有学问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达到,非将学问思想推及于自己以外的人不可。于是同志之联络,平民之讲演,社会各方面之诱掖指导,均为*切要的事,化孤独的生活为共同的生活,实是五四以后学生界的一个新觉悟。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从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问,有用无用;自己的能力,哪处是长哪处是短,简直不甚了解,不及自觉。五四以后,自己经过了种种困难,于组织上、协同上、应付上,以自己的学问和能力向新旧社会做了一番试验,顿然觉悟到自己学问不够,能力有限。于是一改从前滞钝昏沉的习惯,变为随时留心、遇事注意的习惯了,家庭啦、社会啦、国家啦、世界啦,都变为充实自己学问,发展自己能力的材料。这种新觉悟,也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四、有计划的运动

从前的学生,大半是没有主义的,也没有什么运动。五四以后,又经过各种失败,乃知集合多数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败,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组织、如何计划,均非事先筹度不行。又知群众运动在某种时候虽属必要,但决不可轻动,不合时机,不经组织,没有计划的运动,显然做不成功,这种觉悟,也是到五四以后才有的。于此分五端的进行:

(一)自动的求学。在学校不能单靠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

(二)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学生对于社会,已经处于指导的地位。故自己的行为,必应好生管理。有些学生不喜教职员管理,自己却一意放纵,做出种种坏行。我意不要人家管理,能够自治,是好的。不要管理,自便放纵,是不好的。管理规则、教室规则等,可以不要,但要能够自守秩序。总要办到不要规则而其收效仍如有规则时或且过之才好,平民主义不是不守秩序,罗素是主张自由*力的人,也说自由与秩序并不相妨。我意*好由学生自定规则,自己遵守。

(三)平等及劳动观念。朋友某君和我说:“学生倡言要与教职员平等,但其使令工役,横眼厉色,又俨然以主人自居,以奴隶待人。”我友之言,系指从前的学生,我意学生先要与工役及其他知识低于自己的人讲求平等,然后遇教职员之以不平等待己者,可以不答应他。近人盛倡勤工俭学,主张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我意校中工作,

可以学生自为。终日读书,于卫生上也有妨碍。凡吃饭不做事专门暴殄天物的人,是吾们所*反对的。托尔斯泰主张劳动主义。他自制衣履,自作农工,反对太严格的分工,吾愿学生于此加以注意。

(四)注意美的享乐。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读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尤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但切不要拘泥,只随人意兴所到,适情便可。如音乐一项,笛子、胡琴都可。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单独没有兴会,总要有几个人以上共同享乐,学校中要常有此种娱乐的组织。有此种组织,感情可以调和,同学间不好的意见和争执,也要少些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五)社会服务。社会一般的知识程度不进,各种事业的设施,均感痛苦。五四以来,学生多组织平民学校,教失学的人以普通知识及职业,是一件极好的事。吾见北京每一校有二三百人者,有千人者,甚可乐观。国家办教育,人才与财力均难,平民学校不费特别的人才与财力,而可大收教育之效,故是一件很好的事。又有平民讲演,用讲演的形式予平民以知识,也是一件好事。又调查社会情形,甚为要紧。吾国没有统计,以致诸事无从根据计划,要讲平民主义,要有真正的群众运动,宜从各种细小的调查做起。此次北方旱灾,受饥之民,至三千多万。赈灾筹款,须求引起各方的同情,北京学生联合会乃思得一法,即调查各地灾状,用文字或照片描绘各种灾情,发表出来,借以引起同情。吾出京时,正值学生分组出发,十人一组。即此一宗,可见调查之关系重要。

我以上所讲是普通的,*后对湖南学生讲演尚有二事,须特别说一说。

(一)学生参与教务会议问题

吾在京时即听见人说湖南学生希望甚高,要求亦甚大,有欲参与学校教务会议之事。吾于学生自治甚表赞同,惟参与教务会议,以为未可,其故因校教职员对于校务是负专责的,是时时接洽的。若参入不接洽是不负责任的学生,必不免纷扰。北大学生也曾要求加入评议会,后告以难于办到的理由,他们亦遂中止了。

(二)废止考试问题

湖南学生有反对试验之事。吾亦觉得试验有好多坏处,吾友尔和先生曾有文详论此事,主张废考,北大高师学生运动废考甚力。吾对北大办法,则以要不要证书为准,不要

证书者废止试验,要证书者仍须试验。

吾意学生对于教职员,不宜求全责备,只要教职员诚心为学生好,学生总宜原谅他们。现在是青黄不接时代,很难找品学兼优的人才呵。吾只希望学生能有各方面的了解和觉悟,事事为有意识的计划的进行,就好极了。

据1921年2月25日《北京大学日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