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是其中*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之作,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在此基础上略作注译解读,以求融会贯通之。本册教材总共四十课。每一课由“原文”“注释”“译文”“拓展”“汉字字体识读”方面组成,并增设民俗文化与艺术模块之“中国玉文化”“中华楹联欣赏”。


【作者简介】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自2006年起,先后参与“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对策研究》、“十二五”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国家文化战略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等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并且于2014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教材研发基地,协助课题组开展多学段专业教材研发和出版工作。


【目录】

课 率性修道
第二课 戒惧慎独
第三课 中和位育
第四课 君子时中
第五课 至德鲜能
第六课 过犹不及
第七课 道其不行
第八课 执两用中
第九课 择中持守
第十课 得善服膺
第十一课 中庸难能
第十二课 和而不流
第十三课 不废不悔
第十四课 道费而隐
第十五课 道不远人
第十六课 素位而行
第十七课 行远自迩
第十八课 诚不可?R
第十九课 大德受命
第二十课 文王无忧
第二十一课 继志述事
第二十二课 为政在人
第二十三课 达道达德
第二十四课 为政九经
第二十五课 事豫则立
第二十六课 择善固执
第二十七课 学行弗措
第二十八课 自明诚教
第二十九课 与天地参
第三十课 至诚能化
第三十一课 至诚如神
第三十二课 成己成物
第三十三课 至诚无息
第三十四课 既明且哲
第三十五课 愚好自用
第三十六课 誉于天下
第三十七课 并行不悖
第三十八课 至圣配天
第三十九课 智达天德
第四十课 无声无臭
致家长
致教师
致课题实验区/校
致谢


【免费在线读】

《中庸》是怎样的一本书

《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的道德伦理专著。《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后世尊称为“述圣”。
《中庸》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自西汉起就不断出现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到了唐代, 《中庸》更为学者看重并以单篇刊印。作为一部以言性命之理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中庸》在宋代颇受关注。北宋程颢、程颐极力提高《中庸》的地位,将其看作“学者之至也”,提出“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的思想。南宋朱熹,穷毕生精力完成《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正式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并主张“读《中庸》, 以求古人微妙处”。
《中庸》文本主体部分只有三千五百多个汉字。朱熹将《中庸》文本次序稍作变动后,将其分为三十三章。本书在此基础上,依次设置四十课,每课加有标题,略作注译解读。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是其中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人生睿智和哲学洞见之作,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庸”道贯古今,在当今时代,研读和借鉴《中庸》智慧,显得弥足珍贵。当确信: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一课课文
率性修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
自然赋予人的禀性气质称为“性”,遵循本性行事称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
【链接】
盖天命之性,仁、义、礼、智而已。循其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物,皆道也;循其义之性,则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亦道也;循其礼之性,则恭敬辞让之节文,皆道也;循其智之性,则是非、邪正之分别,亦道也。
——?z宋﹞朱熹《四书或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