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张德芬说,林清玄是她的灵性开悟启蒙作家。确实,我们读名家的书,不为别的,只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生命层次的跃迁。
◎“孤独是种大自在”,你若读懂了这句话,就懂了孤独,也懂了自在。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只有独处时,我们才能感受真正的自在与从容。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


【内容简介】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
◎《孤独是种大自在》是林清玄先生的精选散文集。他从人生历程中所遇见的一系列事与情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身边事例,谈人生,谈孤独,谈自在,谈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自在从容的境界。他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过不俗的故事一一道来,令人醍醐灌顶,人生境界都有精进。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中国台湾省高雄市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桃花心木》《和时间赛跑》入选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媒体评论】
林清玄出版过一百多本书,曾创造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的佳绩。林清玄说:“我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我的散文都围绕这个主题,但是我深知人生的不完美,所以才不断努力。有人说我的文章酸腐或苍白,我不会太介意,我知道我自己的创作是饱满的,无论情感还是行文。”几十年来,林清玄笔耕不辍,仍然坚持每天早晨写3000字,每月给年轻人演讲,是值得学习的文化楷模。
  ——《新京报》
林清玄坦言:“从人生底层出发*后成功的人,他们有五种共同的特质、共同的特色。这些特色就是穷人的宝藏。它们分别是:每一餐都吃得下、每一晚都睡得着、随时笑得出来、处处无家处处家、不害怕生命的转弯。”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林清玄的文学高峰。
  ——《南方日报》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林清玄不仅是一位作家,他的境遇也比较特殊,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独特的体会、感悟。
  ——《北京青年报》
现在的林清玄,写作、读书、与家人散步、教孩子泡茶,偶尔出来演讲,他是一个称职的讲演者,轻松,幽默,一些道理放在他自己人生的小故事里面,总会给人带去启发。
  ——《成都日报》
现在的人们有时太过于急躁,只顾追求眼前的名利,其实仔细想一想,同样的时间,与其读浅薄的书,不如花时间在一些有内涵的书上,林清玄的书值得一读。
  ——《燕赵晚报》
林清玄的文字清新自然,有着较多的普通人的浪漫情怀在里面。平易中得到感动和感染。他能把自己对美学的认知和佛教哲学相结合,然后在散文创作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借助禅宗的顿悟、空灵,阐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
  ——《甘肃日报》
从容正是林清玄所始终秉持的人生态度。他有一种观点: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不得不去过一种匆忙的生活,然而当你的生活完全被紧急的事物所占据,那你的人生就没有了价值。——《上海青年报》


【目录】
壹 • 孤独是种大自在
「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

孤独的艺术
寂寞的艺术
清欢
小千世界
吾心似秋月
乐为布衣
独乐与独醒
素质
观自在菩萨
不用名牌的幸福
心的丝路
*重要的神通
百合花开

贰 • 旧情旧事旧感怀
「对于无情的时光,飞翔的往事,我们没有更好的态度,只有微笑的送走了。」

梦的台北
记忆的版图
往事只能回味
水月河歌
在梦的远方
大音希声
冰冻面线糊
威尼斯船夫
射出去的箭
芳香百里馨
巴黎也有三重埔

叁 •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种东西,只能选择一种吃法,不能又要喝汤又要吃肉。」

味之素
清雅食谱
璎珞粥
精进料理
吃饭皇帝大
不放逸的生活
雪梨的滋味
得意的一天
醉的*境界
食家笔记
食存五观

肆 • 世间万象皆为镜
「古代人和现代人对时间的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人一天可能会很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现代人一天却要做几十件事。」

认识许多大师的人
金片子
牛肉汁时代
猫头鹰人
百年与十分钟
不封冻的井
大王们
在雾里生活
一粒美国来的麦子
和时间赛跑

伍 • 独自闲行独自吟

「梵高说,我强烈地感到人的情形如麦子,若不被播到土里,等待萌芽,便会被磨碎以制成面包。」

不要失去桃花源
不睡之莲
黑白笔记
心的蒙太奇
大雪的故乡
静静的鸢尾花
带你去见洪通
大雨中看明华园
咫尺千里
鞋匠的儿子

陆 • 只道当时已惘然

「风月不可解,古柏不可解,连三更初夜历历孤明的寒星也不可解。」

伤心渡口
鸳鸯香炉
宿命之情
休恋逝水
无关风月
裸樱
乃敢与君绝
情侣路的尽头
温一壶月光下酒
桃花心木


【免费在线读】
《孤独是种大自在》

苏东坡寓居黄州时填过一阕《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阕词曾引起很多争论,尤其“拣尽寒枝不肯栖”更是。我*喜欢《耆旧续闻》里陈鹄的解释:取兴鸟择木之意。这阕词寄意高奇,将东坡谪居黄州时的孤独心境全写出来了。
世人在听人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东坡词就是一个很好的解说。
我们看群树成林固然是美,孤树挺立于原中又何尝不美?我们看白鹭群栖固然是美,独鹭浅行溪畔又何尝不美?群峦叠峰是美,一山独立又何尝不美?况后者更能让人体会出俊秀挺拔的意义,杜甫望泰山时曾写《望岳》一诗,其中有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便是个很好的例证。
戴叔伦的《游清溪兰若》中的诗句“西看叠嶂几千重,秀色孤标此一峰”,更将孤峰的俊奇描述得兴会淋漓。韩愈的“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朱熹的“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也都是描写“孤峭卓立”的好例证。但是真正把“孤独”超升到艺术境界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白茫凛冽、广阔无边的千山里,不但没有丝毫人烟,连飞鸟都绝了踪影。一苇小舟上栖一位孤独的老翁,手执微不可辨的鱼竿,静静地垂向江面,钓着寒江中的白雪。那是如何的一幅画面呢?孤独所呈现的美感在短短的二十字里表现无遗。
孤独时,景物固能如上所述的那样,显露出孤独的美,人又何尝不是呢?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有名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原本是独自在月下饮酒,却由于高逸的诗思,能把明月和影子招呼来一起饮酒。作者在孤独时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心情尽数表现出来了,从无情的明月和影子到有情的“交欢”,打破了云汉间的高远距离。李白是一位仙才,可以说用短短的一首诗已说出了孤独艺术的*境界。唐朝还有一位诗人王维,省察王维的诗可以发现,他的诗思绝大多数都是在孤独里咏叹孤独,他的诗境里也在显现着孤独的情趣。如他有名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及他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两首诗都是很好的例子,他从孤独出发又复返孤独的诗歌意境,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了一种风格。不但在美感和诗歌里,孤独有它的价值,在事实生活中,孤独也有它的意义。
《孟子•尽心篇》已经说出这个道理:“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在后来许多史书里的人物都印证了这个事实,像《后汉书•戴良传》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隋书•萧吉传》曰:“吉性孤峭,不与公卿相沉浮。”这些都表明了孤介清正不随俗的人格形态。
孤独之为用大矣!
佛家有云:“不二日一,不异日如,即真如之理也。”到了“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便是一种艺术境界,一旦能“非但处而特立于一身,亦出而独行于一世”,便是将孤独的艺术与生活结合为一体,无所不在而见其神了。



《小千世界》

安迪台风来访时,我正在朋友的书斋闲谈,狂乱喧嚣的风雨声不时透窗而来,一盏细小的灯花烛火在风中忽明忽灭,但是屋外的风雨愈大,我愈感觉到朋友书房的幽静,并且微透出书的香气。
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再一次比以前更好地出发。
这个“小千世界”*好的地方无疑是书房,因为大部分人的书房里都收藏了无数伟大的心灵,随时能来和我们会面,我们分享了那些光耀的创造,而我们的秘密还得以独享。我认为每个人居住过的地方都能表现他的性格,尤其是书房,因为书房是一个人*亲密的地点,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写照。
我每天大概总有数小时的时间在书房里,有时读书写作,大部分的时间是什么也不做,一个人静静地让想象力飞奔,有时想想一首背诵过的诗,有时回到童年家门前的小河流,有时品味着一位朋友自远地带来给我的一瓶好酒,有时透过纱窗望着遥远的点点星光想自己的前生,几乎到了无所不想的地步,那种感应仿佛在梦中一样。
有一次,我坐在书桌前,看到书房的字纸篓已经满了出来,有许多是我写坏了的稿纸,有的是我已经使用过的笔记,全被揉皱丢在字纸篓里,而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
我要去倒字纸篓的时候灵机一动,把那些我已经舍弃的纸一张张拿起来,铺平放在桌上,然后我便看见了自己一段生活的重现,有的甚至还记载着我心里*深处的一些秘密,让自己看了都要脸红的一些想法。
后来我体会到“敬惜字纸”的好处,丢掉了字纸篓,也改正了从前乱丢字纸的习惯。书房的字纸篓都藏有这么大的玄机,缘着书架而上的世界,可见有多么的海阔天空了。
安迪台风来访那一夜,我在朋友家聊天到深夜才回到家里,没想到我的书房里竟进了水,那些还夹着残破树叶的污水足足有半尺高,我书架*下层的书在一夜之间全部泡汤,一看到抢救不及,心里紧紧地冒上来一阵纠结的刺痛,马上想到一位长辈,远在加州的许芥昱教授,他的居处淹水,妻儿全跑出了屋外,他为了抢救地下室的书籍资料,迟迟不出,直到儿子在大门口一再催促,他才从屋里走来,就在这时,他连人带房子及刚抢救的书籍资料一起被冲下山去,尸体被发现在数十英里外的郊野。
许芥昱生前好友甚多,我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听到郑愁予、郑清茂、白先勇、于崇信都谈过他死的情形,大家言下都不免有些怅然。一位名震国际的汉学家,诗书满腹,却为了抢救地下室的书籍资料而客死异域,也确要叫人长叹;但是我后来一想,假如许芥昱逃出了屋外,眼见自己的数十年心血、自己*钟爱的书房被洪水冲走,那么他的心情又是何等的哀伤呢?这样想时也就稍微能够释然。
我看到书房遭水淹的心情是十分哀伤的,因为在书架的*底层,是我少年时期阅读的一批书,它虽然随着岁月褪色了,大部分我也阅读得熟烂了,然而它们曾经伴随我度过年少的时光,有许多书一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不管我搬家到哪里,总是带着这批我少年时代的书,不忍丢弃,闲时翻阅也颇能使我追想到过去那一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对现在的我仍存在着激励自省的作用。
这些被水淹的书中,*早的一本是一九五八年大众书局出版吕津惠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的大姊花五元买的,一个个看下来,如今传在我的手中,我是在初中一年级读这本书的。
随手拾起一些湿淋淋的书,有史怀哲的《非洲手记》、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安德烈·纪德的《刚果记行》、阿德勒的《自卑与生活》、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田纳西·威廉的《青春之鸟》、赫胥黎的《瞬息的烛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梅立克和普希金的小说以及艾斯本的遗稿,总共竟有五百余册的损失。
对一个爱书的人,书的受损就像农人的田地被水淹没一样,那种心情不仅是物质的损失,而是岁月与心情的伤痕。我蹲在书房里看劫后的书,突然想起年少时展读这些书册的情景,书原来也是有情的,我们可以随时在书店里购回同样内容的新书,但书的心情是永远也买不回来了。
“小千世界”是每个人“小小的大千”,种种的记录好像在心里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风雨也不能磨灭的;但是在风雨里把钟爱的书籍抛弃,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书一样,它们有自己的心,只是作为俗人的我们,有时候不能体会罢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