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 日本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文化集,理解日本建筑及民族审美文化的通识读本。
★ 揭开日本建筑中蕴藏的东方文化韵律,剖析日本民族对生命与自然之关系的哲思。
★ 以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 ★ 日本建筑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人类造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如同鸟兽筑巢一般的野性本能。——黑川雅之


【内容简介】

《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是日本设计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文化随笔集。他以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点,对比西方建筑,剖析了东西方建筑美学之差异,多角度地阐释建筑中所蕴含的生命与自然之关系——不以依存为恶,不憧憬自立,并进入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跟随黑川雅之,我们能从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深入感受日本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哲思。


【作者简介】

黑川雅之,思想家、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罕见的跨领域名家,被誉为“东京达•芬奇”“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他出生于建筑世家,其家族在日本建筑界具有崇高地位。1967年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毕业,70岁时取得“艺术博士”称号。创办物学研究会,是“K”家居品牌创始人。现任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日本文化设计论坛理事及总干事、日本设计委员会理事等要职。曾获27次德国iF设计金奖(iF Design Award)、31次日本优良设计大奖 (Good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设计奖(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奖等。许多系列作品被丹佛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目录】

*章 建筑与自然
东亚是否存在审美意识
摆脱西方思想
建筑的起源
心灵的建筑
日本建筑的“流”与“淀”
先依存后飞跃


第二章 逆转思维
细微之处包含整体
委身于偶然
原状为*
诱发偶然
沉溺于依存后的展翅飞翔


第三章 亚洲的时代
东亚文化圈
东亚的审美意识
全球化时代
中国和日本相互依存


第四章 生命的引擎
缺失感培养自发性
不安和依存点燃生命的引擎
好奇心、愿望及行动力
依存是实现自我的跳板


【前言】

“‘依存与自立’是潜存于人心的重要主题”,出版人久本势津子女士看到我在脸书上的博文后跟我说,写成书吧。就这样,我开始提笔。
在整部书稿即将完成之际,我在北京西五艺术中心遇见了活跃在天津的李云飞先生。当时,我正在为新书《素材与身体》做出版纪念演讲。此后,应李云飞先生之邀,我决定参加天津国际设计周。天津,是连接中国首都北京和渤海的重要城市,在历史上也曾为连接中国与海外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以天津为出发点,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也定会涉及“依存与自立”这个重要概念。于是,这本书作为天津国际设计周的纪念出版物问世了。此书并非在日本出版后翻译成中文的,而是首先以中文书籍的形式问世,所以我感到特别高兴。
此书发行中文版后才在日本出版,这本身就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因为中文版读者的数量是日文版读者的10 倍,所以,我的思想能从中国出发,继而向世界传播,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为此书创造了写作契机的久本势津子女士,同时特别向为此书*先问世而奔走的高大鹏先生及其团队表示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为此书在中国的出版创造机会的李云飞先生和他率领的天津国际设计周的同仁们,以及给予大力支持的天津市政府的诸位。
这本《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真正阐述的是,依存的终极使自我的实现成为可能。人首先依存于自然,然后逐步自立。真正的自立并非以自立为目的,自我的实现则存在于依存之后。
此书也正是依存于众人才得以诞生的,然而究竟能否称得上是一部实现自我的作品,这恐怕是与我自身能力有关的问题了。
黑川雅之
上海机场候机厅


【免费在线读】

尽可能不加工

保持素材原样,意味着保持自然。
不砍伐树木,不开发土地,不改变河道,不改变风向……意味着不改变自然之力、自然之流。而且,可以主张将自然之流引向人类,对其进行加工,却非改变。
日本民居对自然十分用心,因为它主张“建筑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人相同,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要积极的生,积极的死。
日本建筑原本就是接受风之流动的树木建筑,不去阻挡风,反而要使风生成沉积。
日本器具也都十分朴素。日本木屐就是在一块简单的木板上装上“齿”和“系”(绳带),而西方的鞋子,例如荷兰的木鞋,就是把木头挖成适合人脚穿着的形状。在木工工具等方面,如锯子的把手,在日本就是根圆棍,而西方则做成适合手拿的形状。
日本是让人的手足等身体部位去适应工具,而西方是让工具来适应人的身体部位。
日本和服仅仅是对长布匹进行直角剪裁后缝制起来,而西服则讲究要根据人体体型进行立体剪裁再缝制。人们甚至可以从西服的那种完全合体守身的思维中感到那是对自然的一种敌对。这与想用洞穴来保卫自己的思想一致。
和服与人之间有“余暇”,有“游戏”。这样就可以利用和服与人体间的“游戏”来将和服穿得像模像样。要想在穿着和服时举手投足都看起来美妙,穿衣人就要好好磨炼技术了。
在日本,工具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游戏”。把这种“游戏”玩得好的木匠师傅,就用得好工具,玩不好的木匠师傅就用不好工具。木屐也一样,它让人们边走边玩味足底与木屐间的不吻合感。
我认为,这些空间正与建筑中产生的沉积——“间”一样。正因为没有一体感,木屐与足部是非连续的,和服与人体、工具与手、人与住宅的“间”也都是非连续的。玩的就是这种非连续性,人要善于设置“游戏”,设置“间”。通过“间”,要使非连续的分散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为一体,是需要特别力量的。在这个“间”里,非连续的人和物产生的“气”发生着动态变化。正是这“气”在进行着信息交换,将他们连接在一起。这种关系就叫作“群”。
所谓“群”,就是将非连续的游戏“间”通过华丽的动态平衡组成集合的状态。不仅是人与人、家与家,在所有的工具、物与人之间都存在着这样非连续的华丽动态平衡。
同样,在建造民居、加工工具时,日本也会善意地对待自然。但西方对自然的加工是与自然的对立,因而会过于在意人体,想方设法地制作完全合体的服装,精心考虑建造极其合理的住宅。只需做得正正好好,即便不是天才也能完成工作,唯有天才型的工作做不来。
不与自然敌对的东方思想在医学方面也可一见。中国和日本的针灸,就源于对人的生命力的信任。东方相信生命力,希望通过对身体进行刺激来祛除病症。而西方缺乏对生命体的深层信任,会对衰竭的脏器实施切除手术。我感觉这种与人体的敌对同与自然的敌对是相同的。即便不称其为“敌对”,至少也是缺乏信任。
现代的自然破坏可以说是受西方思维影响的后果。对自然没有好感,不去依存,也不去相信。离开自然的自立,在人类世界中让自然俯首称臣的姿态,正源于西方的这种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