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以史实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从多种角度讲述明朝的繁盛、腐败与权术,揭示明王朝从昌盛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明十五位皇帝的悲喜人生、六位权术大臣的政治命运,众多妃嫔的后宫之争,再现明王朝的重重危机。

·摒弃枯燥无味的历史理论,揭秘明王朝24件悬案,呈现一个真实的大明王朝。

更多精彩相关书籍请点击了解>>>


【内容简介】

《明史不忍细看》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作者精心挑选了明朝24件影响深远的悬案,阐述了明朝是如何从兴盛走上灭亡。书中叙述了明朝15位皇帝的悲喜人生,诠释了张士诚、况钟、于谦、张居正、严嵩和魏忠贤等一众人物的政治命运。24件悬案提供了一个了解明朝历史的基本线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明王朝。


【作者简介】

张朝山,历史学教授,明史研究学者。自学生时代起,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从事明史研究后,发表多篇文章,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历史。


【目录】

◎开国皇帝的苦出身:洪武朝文字狱之谜

◎心有多远,路才有多远:张士诚败亡之谜

◎书生误国的经典案例:靖难之役朱棣得胜之谜

◎由逃亡引发的航海奇迹:建文帝下落之谜

◎相貌与权位并非毫不相干:朱高炽嗣位之谜

◎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促织皇帝之谜

◎一个官吏和一座城市的缘分:况钟苏州连任之谜

◎**生子宫廷版:英宗生母之谜

◎被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范例:王振跋扈擅权之谜

◎权力潜规则战胜公理人心:于谦被杀之谜

◎恋母情结的不幸后果:明宪宗迷恋万贵妃之谜

◎一个人与一个机构的兴旺:汪直与西厂之谜

◎“高攀”的政治风险:郑旺妖言案之谜

◎走不出青春期的荒淫少主:明武宗豹房与宣府之谜

◎谁说秀才不知兵:王守仁平乱之谜

◎狼狈为奸是怎样炼成的:嘉靖大礼仪之谜

◎不专业的专业主义:青词宰相严嵩浮沉之谜

◎倭患的国籍问题:嘉靖倭患之谜

◎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张居正遭清算之谜

◎小广告的大作用:妖书案之谜

◎谋杀三部曲:朱常洛离奇死去之谜

◎权术的横行:遍地生祠之谜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崇祯失国之谜

◎无可奈何花落去:明皇族后结局之谜

◎参考书目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出了名的荒唐皇帝,一个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另一个则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看到宫廷房子着火,不急着救火,而是站在一边感慨地说:“好一棚漂亮的烟火!”明武宗是皇帝,挥霍得起金银珠宝、雕梁画栋,但江山社稷也能如此挥霍吗?

  就在中华大地不时上演宫廷闹剧和政变丑闻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大国崛起的故事已经开演:文艺复兴、航海大发现、资本积累。这厢是风雨飘摇的末日帝国,那里却是欣欣向荣的升腾景象。为何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不再前行,徘徊在中世纪的轮回中呢?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答案似乎就在眼前,仔细想想又好像不对。要解开如此难题,还应从更为细节的谜题开始。

  翻开明朝276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朝宫廷史,里面充满了权与血的斗争场面:权力是各类悬案的终极谜底,鲜血则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马致远《双调·夜行船》)明初的政治屠杀到明末宫廷暗战,在权与血的官场政治中,仁义道德不是臧否人物的标准,也由此,晚明世林风气彻底走向堕落,甚至出现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社科院的研究生)为了巴结炙手可热的魏忠贤,上书建议将魏忠贤与孔夫子并列!这是真正善良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咄咄怪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晚明也不是一下子堕落的。

  太祖的文字狱、建文的仁柔、朱棣的篡逆、宣宗的特殊爱好、英宗的依赖心理、景帝的贪权、孝宗的畸恋、武宗的荒唐、万历的贪蠹、光宗的愚蠢、熹宗的颟顸和思宗的独断将明帝国一步步送上灭亡的道路,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的后遗症。这些帝王性格上的缺陷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有的,如果不是权力,不是压倒一切的专制集权,恐怕不会将其性格上的弱点推到极致。张士诚、况钟、于谦、张居正、严嵩和魏忠贤是另外一类历史谜题,通过他们,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帝国政界的运行方式:除个别例外,明帝国的官场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读史使人明智,确实,通过了解过去的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悲喜,我们可以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加个体生命的厚度。明史迷雾重重,等待着有心人不断去挖掘、重构。本书所选悬案尽量涵盖明朝整个历史阶段,其中主要以明帝国高层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涉及皇帝、后宫、重臣、宠臣、直臣各色人等,谈论了24件影响深远的悬案,力图为您提供一个了解明朝历史的基本线索。

  往事往矣,明王朝以及明王朝的一切都已化作云烟,一切爱恨情仇都已散场,留给人们的除了饭后夸耀渊博的谈资,还应有对自身、对周遭的思考。很多时候,那些人们以为已是往日陈事的东西会在某日改头换面卷土重来。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说:“人们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却又善于遗忘。”了解了过去的悬案,也会帮我们认识眼前的种种。

愿您开卷有益。


【书摘与插画】

明朝,民间曾流传着一种说法。传说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天上的娄宿下凡,自朱元璋出生到去世这段时间内,天上的娄宿一直没有光亮。那时民间还有用质量不高的洪武钱为小孩**的习俗。现存的“洪武钱”,背面放牛娃头戴斗笠,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牛悠然地拖着尾巴,栩栩如生,非常有趣;而正面铸字为“洪武通宝”。此类古钱,均不计重、计值,也不记铸地,属于花钱。当年铸这种钱的人,被认为是揭了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和行脚僧的老底,犯了上,因龙颜大怒而被杀,实是钱币史上少有的一件惨案。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避讳自己曾经做过僧人这件事?其中原因除了朱元璋的个性之外,大概也与传统社会认为僧人、乞丐脱离主流社会价值体系,是危险和陌生的符号有很大的关系。晚明的剧作家李玉在他的戏剧中,直截了当地把佛门称为“藏污纳垢”的所在。这种观念不仅仅晚明才有,只是在那时已发展到了高峰而已。

拨开历史的云雾,让我们走近朱元璋的成长之路。朱元璋小名重八,生在凤阳县孤庄村,父亲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地少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遭受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别说朱大叔这样的普通人家,就连很多大户人家也逃到外地去谋生了。这一年里,朱家老爹、大儿子重四、女主人陈二娘接连死去。小儿子重八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一点办法也没有。手头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没钱请大夫治病抓药,也没钱买棺木装殓。重八和二哥求来一片坟地,一面哭一面抬着尸首准备安葬。忽然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小兄弟两个顾不了许多,放下尸体,跑到树下,害怕得发抖。约莫一顿饭的工夫,雨过天晴,两兄弟走到刚才停放尸体的地方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下来,恰好掩埋了尸首。35年后,朱元璋的皇陵碑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家里穷得实在过不下去,亲戚家的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巴,天大地大,重八竟无投奔之处。寡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儿时的玩伴、后来成为得力助手的周德兴、汤和都外出谋生去了,家里只剩自己和二哥俩人。在家乡闲混半年,邻居汪大娘提起当年重八父亲在皇觉寺许愿将重八许给高彬法师当徒弟的事,说与其在家里饿死,不如到皇觉寺当和尚去。于是重八离开家乡,投奔到皇觉寺,剔了头发,穿了件旧僧衣,便过起了和尚生活,整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算是暂时安定下来。安定日子刚刚过了五十天,皇觉寺米缸见底,也闹起饥荒来,只得裁员。重八是新来的小沙弥,不幸被列入批裁员名单。无可奈何,他只好靠着这身和尚行头:一顶破帽、一个木鱼、一个瓦钵和一个小包袱,硬着头皮,离开家乡,云游四方,从庙里的杂役行童变成化缘的游方僧。用社会上的话说,游方就是叫化。

重八离开皇觉寺,不知何去何从。听人说往南往西一带年景较好,就一路往南,先到合肥,接着到固始、信阳、汝州、陈州、鹿邑、亳州,再到颍州。这一路受尽风霜之苦,尝尽人情冷暖,既了解了民间疾苦,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阅历。过了3年多“身如蓬逐风,心似滚沸汤”的生活,重八踏上回乡的旅途。此时的淮西大地上,靠明教聚集起来的反元红巾军势力越来越大。重八已经不是那个只为混口饭吃的农村青年,回到皇觉寺后,他开始留心结交朋友,物色有志气、有胆量的人物,并时刻关注城里的动态。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沉湎于酒色,朝政全由宰相伯颜把持。伯颜贪污舞弊,子侄都做了大官。他仇视汉人,反对蒙古人读汉人书,至正元年(1341),破天荒地取消科举考试。至正三年(1343),天下汹汹,四处都有因活不下去而造反的义军。伯颜不从自身找原因,竟说造反的全是汉人,在朝廷做官的,必须表明立场。怎么表明?汉官必须提出诛捕造反汉人的办法。接着伯颜提出更为荒唐的主张:杀掉张、王、刘、李、赵五姓的汉人。他异想天开地认为,这五姓人数多,汉人杀了大半,自然造不了反。其后,伯颜自家窝里反,他的侄子脱脱嫌伯父挡了自己升官的路途,施计逼死伯颜。脱脱上台,并未改变伯颜的行政方针。然而,人祸难免伴着天灾。至正三年五月,黄河决口,洪水暴涨,平地水深两丈。脱脱决议动工治理黄河,征发各路民夫戍军。韩山童听说后,叫人四处散布谣言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然后找人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偷偷埋在黄陵岗工地。因被克扣了工钱的河工挖到石人,便当作上天的启示。韩山童聚集了3000人,起兵反元。两淮、江东西的百姓迅速响应,很快队伍发展到几万人。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首《醉太平》小令: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重八25岁那年,已经投奔红巾军的朋友汤和,从濠州托人捎来一封信,催他也来入伍。重八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打卦**,下不了决心。直到元军放火烧了皇觉寺,他才参加红巾军。

26年后,他写回忆录时,写道:

住(皇觉寺)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乃告知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朱元璋喜欢装神弄鬼,将自己的决心归功于神佛的启示,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行动是受命于天的。如果他没有和汤和等人暗中联系,又怎么能搭上红巾军这条线呢?

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重八投到郭子兴部下为兵。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重八个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便不再是那个四处乞讨的游方僧。尤其是娶妻之后,朱元璋取了官名,便正式和过去的生活告别。但是朱元璋的心里一直有过去的阴影存在,因此,朱元璋格外注意文字细节和他自己出身经历的禁忌,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也因此造成了洪武时代的文字狱。

所谓禁忌,含义非常广泛,有的还有章可循,有的根本就是莫名其妙。比如朱元璋对其做过和尚的事情非常忌讳。与和尚有关的字眼“光”“秃”“僧”都是犯忌的词。朱元璋看到臣下所上的表笺里面有“光”“秃”“僧”这些字眼,就要杀那个撰写表笺的人,甚至与之音义相近的字都不行,如“生”(僧)字和“则”(贼)字,一经发现,照样要被砍头。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的贺表里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所则”一句,朱元璋读后幽幽说道:“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薙发,说我是秃子。则音近贼,骂我做过贼。”好家伙,一句话三个停顿就变着法儿地骂了三次,连朱元璋也怀疑自己是否多虑了。这次还好,朱元璋权当是巧合,饶了徐教授一命。

朱元璋曾经在佛门待过,知道佛门并非真正的清静之地,因此在他执政期间,曾对佛门进行过大力整顿。洪武六年(1373)下令,凡未满40岁的民家女子,不得做尼姑、女冠(女道士)。洪武二十年(1387)又下令,20岁以上的青年,不得入寺为僧。4年后又颁布命令:假若有人效法瑜伽教,自称“善友”,假借张真人的名头,私造符录,均以重罪论处。洪武二十七年(1394)下令,僧道私自拥有妻妾,众人可将其驱逐出寺院,包庇者同罪论处。僧人自称白莲、灵宝、火居以及僧道不务祖风,妄为议论,也要治重罪。

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朱元璋一方面禁止民间神道设教,另一方面却也经常利用神道抬高自己的身价。朱元璋不能改变自己破落户的家庭成分,又担心士绅们看不起他,就编了许多神叨叨的故事,给自己脸上贴金。《周颠仙人传》中他杜撰出一个能够证明自己拥有超能力的癔症患者周颠。这位周颠14岁时得的颠病,古人认为颠病患者能通神。朱元璋塑造的周大仙酒量大,火烧不死,一个半月不吃东西没事。另外,周大仙还有神算功夫、呼风唤雨、治病救人(只给朱元璋开过仙丹妙药),周大仙真正的神通是算出朱元璋能够一统天下。其实不过是用疯疯癫癫的周颠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个办法并不高明。但是朱元璋出身太差,文化水平又低,历史上也没有姓朱的显贵家族,他挖空心思也只能想出这种不入流的故事。朱元璋本人从不接受道士献上的所谓长生药方,有人为讨好皇帝进献“天书”,证明“上位”确是真命天子,反而被杀。他一面对臣民侈谈神道,一面又不许别人对他谈神异,说明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编的那些故事只是为了神化自己。

时人解缙在《万言书》中已经指出: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必不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解缙上书后,朱元璋也不好意思再利用佛道两教,也不再侈谈神异征应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苏州城外,黑压压布满吴兵(当时朱元璋为“吴王”):徐达屯兵葑门,常遇春布兵虎丘,郭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排兵阊门,王弼堵在盘门,张温困住西门,唐茂才布军北门,耿炳文驻在东北,仇成看管西南,何文辉屯兵西北。平江城(苏州)被围得水泄不通。这还不算,吴军又在城外建起木塔三层,可以居高鸟瞰城中,每层都设有先进的火器设施,日夜炮轰平江城。城内的张士诚死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一次次的突围行动都以失败告终。每天,吴军都有人在塔上劝降,张士诚不为所动。

九月,眼看吴军攻将进来,张士诚不得不硬着头皮披挂上阵。他知道此战必败,期期艾艾问妻子刘氏:“我战死应名应份,你们该怎么办?”张士诚为人犹豫不决,他的妻子刘氏却很有主见。她看见丈夫在这紧急当口还儿女情长没完没了,便命人将柴草堆到齐云楼下,将张士诚的几房妾室驱赶上楼,命养子举火焚楼,刘氏自己上吊身死,希望以如此惨烈的死亡激励丈夫的斗志。只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张士诚看妻子自杀,也磨磨蹭蹭上吊,结果被手下人救下。此时,吴军已经攻入大门,一代枭雄张士诚做了阶下之囚。张士诚这时方显出英雄本色,很平静地接受了失败的现实,准备绝食身亡。可惜天不遂人愿,朱元璋容不得张士诚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将其乱棍打死。张士诚从占据当时富庶的东南半壁,后到死无全尸,除去众多客观因素之外,与他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密不可分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