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回望近百年历史,西方强大的根基莫不是始于重视教育,现在正值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复兴之际,文化源自教育,从教育抓起,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教育公平,对早日实现中国梦大有助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作为一本名家经典,学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兼具,值得翻卷深思。


【内容简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新版回应了十年来社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对孩子们成长的影响,推进了一版中的一些推论,讲述了如何从事这项研究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则在后记中交代了书中孩子们十年后的现状。

【作者简介】

(美)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1952—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 Stanley I. Sheerr教授,201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本书为其代表作。


【目录】

*章 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

第二章 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

*部分 组织日常生活

第三章 协作培养的忙碌节拍:加勒特·塔林格

第四章 孩子的节拍:泰雷克·泰勒

第五章 孩子的玩耍是孩子的事情:卡蒂·布林德尔

第二部分 语言的运用

第六章 发展孩子的能力:亚历山大·威廉斯

第七章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工具:哈罗德·麦卡利斯特

第三部分 家庭和教育机构

第八章 组织机构内的协作培养:斯泰西·马歇尔

第九章 跑偏了的协作培养:梅勒妮·汉德隆

第十章 让教育工作者带路:温迪·德赖弗

第十一章 遭皮带毒打,又害怕“ 上学”:小比利·扬内利

第十二章 社会地位的力量和局限性

第四部分 不平等的童年与不平等的成年

第十三章 家长对孩子生活的了解程度及干预情况上的阶级差异

第十四章 对纵向民族志的反思和各个家庭对本书的反应

第十五章 《不平等的童年》的成书背景:定量分析的结果

后 记

附录一 研究方法:实地调研中持久的两难境地

附录二 理论:理解布迪厄的著作

附录三 辅助表格

注 释

参考文献


【前言】


《不平等的童年》中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也大不相同。在我对研究参与者进行追踪的五年里,他们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加勒特*近当上了客户经理。亚历山大正在医学院上学。斯泰西放弃了做医生的计划,正在攻读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当然,并非所有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都成了专业人士:梅勒妮是一名发型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产阶级家庭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有机会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中,没有一人受雇于专业部门。小比利是名工会油漆工,然而他目前正处于失业中。温迪是一位全职妈妈,由在海军服役的丈夫挣钱养家。哈罗德是一家连锁餐厅的服务生。泰雷克正在找工作。卡蒂已从酒店保洁工作转做前台工作,但却因经济衰退而被解雇。她的孩子们与她前夫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卡蒂现在搬去了佛罗里达,在一家夜总会工作。也有一些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对他们现有的生活感到满足又开心,但却无一不面临着相当大的经济压力。与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晋升机会非常有限。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照顾。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尽管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父母都很爱他们的孩子,但他们中却没有一个成功地把孩子送上通往大学教育的道路,而这正是获得稳定又赚钱工作的基础。这些父母没有随潮流而动。在参与研究的孩子们中,当他们10 岁的时候,人生的关键环节已经确定,*终他们很可能会陷入与父母相似的处境,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并不常见。在美国的精英文化中,竞争的理念意味着既要公平竞争也要有相应的回报。这种文化认为,像亚历山大和加勒特这样的人,会在大学中努力学习,然后找到好工作,他们会继续勤恳工作,从而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但是,中产阶级青年的辛勤工作,不应让我们忽视制度不公的现实。制度不是中性的,因为并非所有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他们念书的学校不同,而在学校和其他对儿童进行社会分层的机构中,某些文化惯行要比其他文化惯行更具优越性。我们的文化几乎专注于个人选择,从而导致对制度的关键性作用的漠视。在美国,社会阶层的背景建构并改变了个人的行为。因此,我们所追求的人生道路,既不平等,也不能进行自由选择。


【免费在线读】


一个晚春的下午,四年级白人男孩加勒特·塔林格正在自家后院的游泳池里,笑着喊着,击水嬉戏。他家住在市郊一座有四间卧室的小楼里。和大多数傍晚一样,快速吃过晚饭他的父亲就会开车带他去参加足球训练。踢足球只是加勒特参加的众多活动之一。他的弟弟在另一个地方还有一场棒球赛。这两个男孩的父母在有些傍晚也还是可以放松下来慢慢去品味一杯葡萄酒的,但今晚却不是这样一个夜晚。当他们匆匆换下工作服并帮孩子准备好去训练时,塔林格先生和他的太太显得很忙乱。
离这里开车十分钟之遥,四年级黑人男孩亚历山大·威廉斯刚参加完学校的家庭招待会,正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母亲开着一辆米黄色皮革装潢的丰田雷克萨斯。当时是一个星期三的晚上9:00。威廉斯女士下班后已经很累了,而且第二天还有一个日程很满很忙的星期四在等着她。她一早4:45 就得起床出差去另一个城市,一直到当晚9 :00 才能回来。星期六早上8:15 她还要开车带亚历山大去上钢琴课;课后去唱诗班排练,跟着再去参加一场足球赛。当他们在黑暗中驱车前行时,威廉斯女士轻声地和她的儿子谈着话,问他一些问题,并引他讲出自己的观点。
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是中产阶级家庭抚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像很多中产阶级家长一样,威廉斯女士和她的丈夫也认为他们是在“发展”亚历山大的能力,是在以一种协作方式培养他的才干。由父母安排管控的有组织的活动支配着像加勒特和亚历山大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通过确保他们的孩子拥有这些和更多其他经历,中产阶级家长参与了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在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这种优越感在制度环境中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这些制度环境中学习对成年人提出质疑,并以相对平等的身份与成年人讲话。
从这里再往前驱车二十分钟,在一个蓝领工人居民区,以及再稍远一点,在一个由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公租房社区,孩子们的童年看起来有很大不同。一位白人工人阶级父亲扬内利先生开车到课后加时班去接也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小比利。回到家,小比利先看了会儿电视,然后跑去街上骑车玩耍,与此同时扬内利先生则在喝啤酒。没有课后加时班的晚上,小比利会和他爸爸坐在屋外路边打牌。小比利母亲的工作是帮人打扫房间,她下午5:30 左右下班回家。她做好晚饭后,全家一起共进晚餐。大家庭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扬内利女士每天都会打电话跟“ 整个一大家子”联络。多数晚上小比利的叔叔都会来串门,有时还会把小比利*小的表弟带来一起玩。春天的时候,小比利在当地一个棒球队打棒球。与每周至少参加四项活动的加勒特和亚历山大不同,对小比利来说,棒球是他整个学年中*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这条街下边,白人女孩温迪·德赖弗也是工人出身,她也是和她的表姐妹们一起度过傍晚时光,一起挤在起居室的地板上边吃爆米花边看录像。
更远一些地方,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四年级黑人男孩哈罗德·麦卡利斯特正在外面玩耍。他住在那个由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社区。那天晚上,他的两个表兄弟也在那里,他们经常来找哈罗德玩。整个下午他们都想找个篮球玩但却没找到,之后他们便干脆坐下来看电视体育节目。现在已是黄昏,他们又跑出去用装满水的气球打闹。哈罗德想把他的邻居拉蒂法小姐给浇湿了。人们坐在这排单元房外的白色塑料草坪座椅上。音乐和电视声在敞开的门窗间飘来荡去。
小比利、温迪和哈罗德身边的成年人都想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经济上的艰难困窘使得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成为这些家长的主要生活任务,他们要挣钱糊口,安排住处,克服住处附近的不安全环境,带孩子去看医生(常要久久地等候那些根本就不会来的公交车),给孩子洗衣服,催孩子按时睡觉,帮孩子第二天一早准备好东西上学。但与中产阶级家长不同,这些家长并不认为协作发展孩子的能力(尤其是通过有组织的业余爱好活动而实现的协作培养)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因素。与塔林格家和威廉斯家不同,这些母亲和父亲并不看重协作培养。对他们来说,为人父母*重要的责任并不在于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这些家长倾向于下达指令:他们会直接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给出理由来说服他们去做事情。和与他们对等的中产阶级孩子不同,这些工人阶级出身的孩子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那些固定的由大人为他们安排的活动,他们对自己业余活动的特性有更多控制权。大多数孩子都跟自己的小朋友和亲戚住得很近,都能自由外出并和这些亲戚朋友玩耍。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推动了他们成就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然而,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仍然需要与像学校这样的社会核心机构配合互动;而这些社会核心机构又都坚决果断地推崇以协作培养方式教养孩子的策略。对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在家中教养孩子的逻辑与教育机构的标准是不同步的。其结果就是,采用协作培养策略的家长,他们的孩子看起来就获得了一种优越感;而像小比利、温迪和哈罗德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就在他们的机构体验中得到了一种形成中的疏远感、不信任感和局促感。
美国也许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但它也是一片不平等的土地。本书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而本书就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