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
美食家中的植物学家史军

图文详解50余种植物的毒理特性
及正确食用方式



【内容简介】
吃银杏能治病吗?芹菜会杀精?生命力强的蔬菜更利于健康吗?……本书将为以上问题提供植物学家的标准答案。
  本书作者史军,中科院植物所博士,新浪微博人气*的植物学家,立志以美食家的舌头品尝植物学的味道。在本书中,史军以生动有趣的文笔,结合大量植物学知识和亲身体验,详解50余种美食植物的毒理特性并指导其正确食用方式,堪称“吃货***的防身鉴别指南”。
【作者简介】
史军
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前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繁殖和保护。
著有《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还是《Lonely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新浪微博超级话题#一点植物学#制作人,总阅读量过亿次。

刘春田
插图画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动画系。策划创作了介绍黄渤海海洋生物的系列科普报道《海国图志》,刊于《烟台晚报》。主持创作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媒体中心大型壁画《金陵之路》。参与策划绘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出版的国家公祭系列读物《烙印南京1937》。


【媒体评论】
用美食家的舌头
品尝植物学的味道

精美手绘图片 通俗易懂的科普生活指导

每个人都能读懂的博物类图书


【目录】
*章植物学家的警告
银杏:笑里藏刀的远古小零食
龙葵:双面野葡萄
木薯:凶险的“大红薯”
甘草:甜蜜蜜的危险
野菜:野的新奇,家的实在
水茄:善恶难辨的茄家族
杜鹃花:危险的美丽诱惑
山黧豆:有毒的大豆子
牛肝菌:搅和肠子和脑子的大蘑菇
罗汉松:毒种子的美味托盘
红豆杉:不要随便扯树皮
紫背天葵:经典小菜中的毒药
漆树油:炖鸡用的大“蜡块”

第二章植物学家的推荐
芹菜:杀精利器还是保健福星
香椿:春天味儿里的小插曲
蕨菜:我们在吃恐龙的剩菜吗?
菠菜:家常菜中的小石头
芦笋:高档蔬菜的隐藏面
猕猴桃:学成归来的中土野果
柿子:意外的涩味儿“混凝土”
蔬菜兄弟团:各方面军汇合入口
茶:巧茶本非茶
核桃:虽非“聪明果”,营养还不错
秋葵:黑非洲来的羊角豆

第三章植物学家的私藏
肉豆蔻:不想当药物的催情剂不是好香料
薄荷:清凉家族的混乱事儿
冰草:冰叶日中花的前世今生
肉桂和桂花:月球香草研究报告
芥末:种子与根的大混战
调料:火锅为什么那么鲜
大麻:油料,衣物和黑暗娱乐
罂粟:让人欲罢不能的成瘾植物
槟榔:徘徊于药品和嗜好品之间
腰果:带着危险果壳走向世界
樱桃:好吃不补血
鸡蛋花:出身毒门的“友善”花朵
芋头花:麻舌头的尝鲜菜


【前言】

  博物之书,常写常新

  刘夙
  上海辰山植物园工程师
  科普作家,代表作有《植物名字的故事》


  自从现代数理科学发展起来之后,科学知识的扩展就有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不断博广,记录更多的客观物体、客观现象。另一个维度则是不断纵深,提出理论解释纷呈的客观现象,再把一开始互相独立的理论用严密的逻辑连缀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今,纵深的维度得到了极大推崇;博广的维度如果不能和纵深结合,往往就难以获得学界的充分重视。这也就是博物学——按我的定义,就是对于感官直接能感知的低速宏观自然世界的博广之学——在今天衰落的原因。
  然而对于科普书来说,博广之书却总是要比纵深之书更有趣一些。毕竟,能够介绍给公众的理论是有限的,同一主题的不同著作内容总不免有所雷同,看过一本之后,再看另一本就会觉得趣味消减了不少。与此不同,客观事物却浩如烟海,纵使你再博学,也仍然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博广之书比较容易做到内容新颖。我有时候连给低龄儿童写(绘)的科普书都看得津津有味,原因正在于此。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是科普作家史军*本独著的科普书。史军和我都从中科院植物所毕业,后来都走上了科普的工作岗位:写书的时候他在著名的科普网站果壳网工作,而我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供职。因为这种类似的经历,这本书里面讲的很多知识乃至传播这些知识的方法我都比较熟悉。但是我仍然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有的时候还有不亚于一般读者的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植物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博物学的性质,总有你不知道的知识和故事。
  不妨举几个例子吧。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香芋冰激凌里的“香芋”是芋头的某个品种,看了史军的书之后才知道其实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参薯(学名Dioscoreaalata),和芋头根本没有关系,倒是山药(薯蓣)的近亲。
  市场上的大青枣,原来是印度*早培育的滇刺枣(学名Ziziphusmauritiana)品种,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想过它会是不同于一般枣的另一个种。虽然我和史军都写过柑橘类水果的起源,但他查的资料更多,让我知道了柑橘杂交变异的几条规律(比如杂交后代的个头会偏向于较小的亲本一方)。
  上面这些算是植物分类和命名方面的知识。至于和本书的内容重点——植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相关的知识就更让人开眼界了。因为我对植物天然产物化学很感兴趣,还计划写一本相关的科普专著,所以摘抄了书里介绍的不少植物风味的化学成分(比如香菇的特征气味来自一种叫“五硫杂环庚烷”的物质)。而因为史军曾在中国植物多样性*丰富的
  云南上过学、做过多次野外考察,他对于云南地方食材(比如西双版纳的甜龙竹和臭菜,以及极令云南人自豪的野生菌菇)的介绍真的让我垂涎欲滴;我也都摘抄下来,预备以后去云南时都能品尝一下。事实上,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融入文章之中,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写法让全书都洋溢着诚恳和朴实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史军是非常勤奋的写作者,时隔三年,他的第二本谈植物和美食的科普书又快要出版了,相信一定会延续*本的风格,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就让人惊叹:“原来如此!”我也希望所有写作带有博物学性质科普书的作者都能像史军一样,让对相关领域熟悉的读者也总能在其中读出新意,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银杏



【免费在线读】
银杏
  *笑里藏刀的远古小零食

  我听到银杏这个名字比吃到银杏要早得多,就像银杏出现在地球上比人类种植它也早得多一样。身居黄土高原,几乎没有见到银杏真身的机会。只是偶尔从父母给姥爷买的保健品上,瞥见诸如“银杏叶保健茶”之类的字眼,总觉得这是一种神奇的仙草。单单是那扇子一样的叶片就足以让人遐想,你还见过别的什么植物有这样的叶片吗?
  后来在云南求学,才亲眼见到了银杏的身姿。云南大学有一条特别的小道,叫银杏道(几乎每个大学都有一条银杏道),这条小道宽不足十步,长不足两百步,看似平平无奇,但是两旁的银杏树已近百年。早在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科学家就在这小道上遛过弯。不过,每到8月底,就没有人愿意去银杏道,即便经过也是脚步匆匆。因为这时的银杏道气味儿着实难闻,那是一种腐臭味儿加烧煳的橡胶味儿的复合味道,这不是因为园丁施肥施得太多了,而是因为银杏成熟了。成熟后的银杏果,好像没人知道它们后来去了哪儿。
  *次吃银杏又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那还是在一家日式料理店,朋友点了炭烧银杏。咬开开心果一样的白色硬壳,把种仁上薄薄的“花生皮”搓干净,就可以享用淡黄绿色的银杏了。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它的味道能扛得住盛名,既不香脆,也不清甜,那是一种介于软糯和坚硬之间的口感,就像放了一夜的糯米团。当然,味道就没有糯米团那么简单,而是渗透了淡淡苦味儿,在餐桌上,*的作用就是平衡生鱼片的腥与腻,若是单吃,真不算好菜。
  只是,大家还是愿意去尝试这种“小果子”,因为它们身上笼罩着保健光环。
  但是,服务员又会善意提醒,吃银杏要适量,否则会中毒,简直让人无所适从,银杏果到底该吃不该吃?

  从鸭脚到白果

  虽然银杏确实原产于中国,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甚至还有人提议把它作为国树,但是银杏与人类产生交集的时间并不算长。有学者认为,国人对银杏的利用“始于秦汉,盛行于三国,扩展于唐,普及于宋”,但是在南北朝之前的典籍中几乎都找不到对银杏的记载。所谓的辉煌历史,很多都是出于学者的美好愿望罢了。以至于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散文诗《银杏》中慨叹:“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没有读过中国的诗人咏赞过你的诗。我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画家描写过你的画。”
  当然了,即便是拿到南北朝时候的古籍,我们也不能在上面检索出银杏这种东西。因为那个时候,这种植物的名字还是“枰”,到隋唐时期,则通称为“平仲”。不过,这些都是银杏的官方名称,文人们自然要雅致一些。而我们与银杏亲密接触的广大劳动人民则给银杏起了形象的名字——“鸭脚”。
  这自然是因为它叶子的形状,而且在植物界中还真的很难找出与之类似的叶子了。细看银杏的叶脉,都是从*基部的一根分两根而来直到叶片边缘,这就是典型的二叉分支。这种形态的叶脉通常出现在蕨类植物中,在种子植物中是极少见的。再加上银杏独有的扇形叶片,即便不结果,我们也能很轻松地认出它们。至于淳朴直接的鸭脚,为什么要改名为银杏,因为它被重视起来,成为贡品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记载道:“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正是因为被皇室看上,这种曾经只是偏安于天目山一隅的植物才得以扩展开来。
  我不知道宋朝的皇室成员是如何评判银杏的味道的,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不知道采摘银杏的人会面对奇臭无比的气味儿。

  银杏不是杏

  每年银杏成熟的时候总会有人在树下寻觅,这也就是银杏果迅速消失的原因。虽说叫银杏,但是,树上落下的“果子”可不是银色的,它们的“果皮”是黄色,稍微挤压就流出黏黏的汁液,并且还散发出一股变质油脂般的怪味儿。剥开黄色的皮儿,才露出里面洁白的内核,看起来倒是跟杏核儿有几分相似,银杏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因为色白,所以还有个白果的别名)。
  从黄色“果皮”加种核的组合来看,银杏倒是跟杏有几分相似。等等,别被银杏骗了,它们根本就不是被子植物,而是与松树柏树更亲近的裸子植物。银杏这个物种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2亿年了。可能有人会问,之所以叫裸子植物,就是因为它们的胚珠和种子是裸露在外,没有果皮包裹的吗?可是银杏明明就是有果皮包裹的啊。其实那不是果皮,而是一层叫外种皮的结构。虽然,与果皮的来源不同,但是这层肉肉的外种皮也承担着保护种子、吸引动物传播种子的重任。

  银杏果的臭味儿

  说保护,一点不为过,这层肉肉的种皮中含有白果酸等化学物质,如果动物不小心吃下去,很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很少有动物敢于冒险挑战这样的“果肉”,虽然它们看起来还挺好吃的。至于吸引动物的任务是如何完成的,你可能无法相信,还是靠这种臭味。不过,这种混合了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物质的气味儿还真让人难以接受,长途运输香蕉的那种特殊臭味倒是跟这种气味有几分相似,都是脂肪酸分解产生出臭味的有机酸。
  虽然,我们觉得不好闻,但是在红胸松鼠、灰松鼠和果子狸等动物看来,这可是开饭的信号呢。毕竟,银杏种子里可是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要知道,100克的干银杏果仁中,可是含有68克淀粉、13克的蛋白质和3克脂肪。这样营养丰富的种子,又怎么会被动物们视而不见呢。
  不过,不用担心,总会有银杏的种子幸存下来生根发芽,动物们不会把银杏统统吃光,因为这些种子是有毒的。

  银杏果中的风险
  如今,银杏果已经成为高档餐饮中的***菜了,像白果娃娃菜、白果炖鸡,以及日式料理中的炭烧银杏果。绵软的口感,加上微甜略苦的特殊味道,让人吃过就停不下来。不过,可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因为,那点奇怪的苦味就是银杏的警告——“内含有毒物,慎吃”。毕竟,银杏果中的营养物质是为了银杏种子发芽准备的,想从那里抢来吃,可是要
  冒风险的。
  银杏中的氢氰酸含量可以高达830微克/100克,再加上白果酸等化学物质,让银杏变成了不好惹的种子。在著名的白果之乡——浙江长兴县,当地的人民医院记录了大量中毒的案例。对1岁以内的婴儿,10粒银杏就可以致命;而3?7岁的儿童,在食用30?40粒之后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严重的也会导致死亡。所以,银杏果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温柔,倒是处处暗藏杀机。
  不过,只要不吃过量,偶尔尝尝还是可以的。前提是一定要做好处理,去除其中的氰化物和白果酸之类的毒物。为了安全起见,对家中的小朋友们来说,*好还是浅尝辄止,品个味道就好,等他们长大了再去品尝银杏独特的味道吧。
  吃银杏能治病吗

  说完了风险,我相信很多朋友还是会去尝试银杏的,因为银杏头顶上的治病保健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口味又符合“苦味儿去火”的准则(这不是准则,可别信)。再加上2亿多年的古老历史,这样的植物想不迷人都难。
  银杏名头虽大,但毕竟不是太上老君丹炉里面的仙丹。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效成分是其中的银杏内酯。这种物质是血小板活化拮抗剂。简单来说,就是把血小板的活性降低一些。在我们体内,血小板就像守护大堤的巡视员,如果哪里的血管发生了破损,它们就会奋勇冲上去与血浆中其他蛋白质一起把破损处堵上。这本来是一个保护机制,但是对于体内存在血栓的人就不是好事儿了。当血管的内皮发生破损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凝血信号,这时血小板以为血管出现破损,就会大量地堆积到发出信号的地方。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就没有缺口的血管,硬生生被堆起了一个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的“土堆”,这就是血栓。如果堆积的时间
  过长,很可能阻塞血管,如果因为血栓引发血管破裂,那就麻烦了。
  而银杏内酯恰恰是抑制血小板进行工作的化学物质,对于血栓患者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症状,但是患者正常的凝血功能势必也会受到影响。究竟如何取舍,那是医生的事情,切忌盲目相信以银杏做噱头的各种保健品。
  至于那些是植物则必谈的黄酮类物质,我们还是把它们放在一边吧。即便是有一些抗氧化的作用,那也*好是通过更为安全的途径来补充,而不是冒着中毒的风险,硬生生嚼下大把大把的银杏叶和银杏果。

  不结银杏的雄银杏

  不管怎样,人类对于银杏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了,这也许跟人类旺盛的好奇心有关吧。但是,不是所有种下的银杏树都会结银杏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些银杏树是从来都不结银杏的。它们自始至终都只是高傲地站立着,仿佛传宗接代这事儿与它们无关。
  实际上,这些银杏树的工作在春天的时候就完成了,它们都是提供花粉的雄银杏树。银杏和人类一样,也是分雌雄的。别小瞧这些不会结
  银杏的雄树,如果不是因为它们提供花粉,那雌性银杏树也就不会结出银杏。算起来,像银杏这样两性分离的植物在植物界中也不少见,比如我们熟悉的杨树和柳树、苏铁、刺柏都是雌雄异株的植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避免了自花授粉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避免近亲繁殖。但付出的代价是有可能雌雄不相遇,也就不能产生生命的结晶了。还好,银杏树的
  寿命很长,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繁衍后代的那个伟大时刻。银杏赖以生存的保命毒药,倒成了人类苦苦寻觅的灵丹妙药,这大概是*初*次产生有毒物质的银杏祖先万万没想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