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跃迁:中国制造未来十年》在融合的大视野下展望智能制造的未来,探讨整个工业体系的重构,对于智能制造未来的思想变革具有引领作用。
【内容简介】
当前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跨 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无 缝衔接”,人类社会已进入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大科技时代。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实施 “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主动迎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 略选择,也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本书通过对中国制造产业跃迁的内在逻辑、演进 方向、驱动要素、创新生态和发展路线图等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重塑发展理 念、重构竞争优势的创新之路。
【作者简介】
孙会峰: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兼并重组、股权投资、上市及其他融资。
朱恒源:
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主任、副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Fulbright学者、Ronghong学者、Santander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创新与创业、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

【媒体评论】
孙会峰: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任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兼并重组、股权投资、上市及其他融资。朱恒源: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主任、副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Fulbright学者、Ronghong学者、Santander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创新与创业、动态环境下的竞争战略。
【目录】

*篇 智能制造时代

01 需求驱动创新 3

11 从“奢侈品”到“马桶盖” 4

111 中产阶层迅速崛起 5

112 需求升级的特点 8

12 创新本质是创造需求 11

121 需求:明确的、模糊的、潜在的 12

122 创新创造需求 14

13 中国:世界的镜像 17

131 全球制造的微缩版本 18

132 中国动力 21

14 下一个“特斯拉”将在中国诞生 24

141 大市场孕育大企业 25

142 战略纵深:丰富、多重、动态 28

02 生产范式变迁 31

21 新基础设施:机器可以与机器、人对话 32

211 制造业数字化 33

212 连接信息孤岛 36

22 新生产要素:数据资产爆发巨大价值 39

221 数据汪洋 40

222 数据驱动创新 42

23 新组织模式:分布式与去中心化 45

231 从分层控制到分布式控制 46

232 制造 互联网 49

03 服务型制造 53

31 你好,服务型制造 54

311 什么是服务型制造 55

312 服务型制造何以成为可能 58

32 哪种形态是你了解的 60

321 制造 服务 61

322 设备 服务 62

323 产品 服务 64

324 供应链 服务 65

33 去制造化? 66

331 制造业是基础 67

332 智能制造:创造更大服务价值 70

第二篇 颠覆性变革

04 竞争新内涵 75

41 谁是你的竞争对手 76

411 竞争新常态 77

412 需求指引方向 79

目录

42 维持什么样的商业关系 82

421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83

422 共生、共享、共创 86

43 产品竞争,还是模式竞争 88

431 设计一个好模式 89

432 收益递延:结构化的业务组合 92

44 你必须学会撑竿跳 95

441 善假于物 96

442 跨界的逻辑 99

05 开放式创新 101

51 被重构的甲乙方关系 102

511 社会生产方式的三个阶段 103

512 个性化量产与开放式创新 106

52 从封闭走向开放 108

521 封闭创新曾经的辉煌 110

522 开放式创新的优势 112

53 *流行的三种模式 115

531 网络众包 116

532 先期介入 118

533 开源社区 119

06 管理变革 123

61 告别公司,拥抱平台 124

611 组织=平台 个人125

612 走向无边界组织 126

62 员工客户化 128

621 中国式员工 129

622 “文化 ”与“绩效–” 131

63 管理转型更难 133

631 *常见的失败原因 134

632 大企业危机 137

第三篇 产业新范式

07 共享制造 141

71 共享模式 142

711 持续发酵的“车共享” 143

712 一个万亿级市场 145

72 资源云化 150

721 线上的“资源池” 151

722 创客们的福音 153

73 共享制造 155

731 共建生产能力 156

732 B2B的能量更大 158

08 人才困境 161

81 人工智能来了 162

811 替代 163

812 互补 165

813 创造 166

82 新的人才荒 167

821 技术工人受捧 167

822 大数据人才稀缺 170

83 教育质量危机 171

831 能力导向VS价值观导向 172

832 高等教育VS职业教育 173

833 在校教育VS在线教育 176

09 资本的力量 177

91 不同的操作逻辑 178

911 产融结合的主要方式 179

912 思科系&海航系&复星系 180

92 动因与条件 184

921 背后动因 185

922 实施条件 188

93 资本正在觅食 189

931 新一轮并购潮来袭 190

932 产业基金井喷 191

10 竞争力何来 195

101 伟大公司,创新造就 196

1011 技术战争 197

1012 品牌力量 200

102 “中国硅谷”在哪里 203

1021 硅谷秘籍 203

1022 华山论剑 206

103 大国崛起 209

1031 创新引航 209

1032 环境、政策 212


【前言】

在这样的全球环境中,如此这般的中国制造业如何升级?有一种说法

我们可以称之为“次第升级”,就是先补课再上新课。各个地区和行业,

根据现有的发展水平,处于工业2.0的,先要升级到工业3.0,而处于工业3.0

的才具备条件向工业4.0前进。如此形成一波一波的发展浪潮,*后完成

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这种思路充分考虑了中国各地、各行业的现有基础,

认为技术的学习和进步是分阶段的,只能渐进地积累,而不可跨越。

另一种说法,与之针锋相对,是所谓的“弯道超车说”。“弯道超车说”

认为整个制造产业的技术,是一个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在某一些阶段,技

术会飞速发展,就像赛场上选手们比赛时,在直道积累力量,在弯道追赶

上领先的对手,与之并跑,并*终反超,实现领跑。持这一说的,往往也

会援引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全球消费电子工业的兴起,给了日本企业实现

超车的机会。日本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索尼、松下、三洋、先锋,

都孕育在消费电子制造业。在这一领域,日本学习了美国的技术、模仿美

国的产品,率先把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带给了全球消费者,创造了“日本制造”

的品牌。韩国制造业的兴起要晚一些,*早也是从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开始,

但是真正让韩国制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

的兴起。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发展了自己的从模仿到创新的产业学

习模式,并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对信息技术领域持续聚焦地投资,到

21世纪初期,韩国的信息产业就开始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其高速互联网服

务闻名世界,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

中具领导地位。

日、韩的这两波产业发展,不仅仅带动了本国制造业的崛起,而且以

“雁行模式”,外溢到东亚其他国家,促进了“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

并使得日、韩至今仍然是影响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日、韩的经验,无

非两条:*是在低成本制造阶段之后,大力投资于技术的学习;第二,

找到了新兴的技术领域——日本是消费电子,韩国是信息技术——参与并

率先投资,致力于让这些新技术在全球形成新产业。一旦围绕消费电子业、

无线通信技术的产业链条在全球形成,日、韩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自然可

期,其产业升级也顺势完成。日、韩的这种产业升级模式,庶几类似于我

们前面说的“弯道超车”——在一个支流的领域持续学习并把它变成主流,

并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领导者。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也会走这条“弯道超车”的路吗?

历史总不会完美地重复。我们的看法,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既不会

是“渐次升级”,也不会是“弯道超车”,而是一个新的“产业跃迁”的

过程。什么叫“产业跃迁”?物理上有一个现象,叫电子跃迁。大意是说,

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处于低能级轨道上的

电子转移到高能级轨道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反过来,高能级轨道上的

电子转移到低能级轨道上就会释放一定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电子跃

迁”。产业的发展,也会面临不同的范式轨道的转换,特别是在面临所谓

产业革命的时候。


【免费在线读】
需求驱动创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1 从“奢侈品”到“马桶盖”
2015年初,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中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刷屏了。 “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 000元人民币左右,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1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里这样描写他的亲身经历。
近年来,中国人对海外日用品的青睐何止是马桶盖。2015年,中国内地游客已经居日本入境游客消费*,如图1-1所示。同一篇文章里,吴晓波还提到能够把米饭煮得“粒粒晶莹”的电饭煲、纳米技术的吹风机、更耐磨的陶瓷菜刀、更适合亚洲人的电动牙刷,这些都是中国游客的*爱。近几年养育孩子的朋友,一定对海淘奶粉和纸尿裤并不陌生。等婴儿慢慢长大了,就会接着买日本或欧美的各种日用品、玩具和辅食。孩子上了学,来自海外的文具和用品更是目不暇接。在孩子用品消费上,中国人的需求升级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