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郎咸平磨砺十年再出学术新作!以数学证明《资本论》两个部门论述的正确性,中观经济学概念首次面世,弥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中间环节!
【内容推荐】
本书是郎咸平教授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资本论》和西方主流经济的研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点——以“中观均衡”为切入点,从而实现社会均衡,并以数学的方式进行了论证。这一发现不仅能够论证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能论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
【目录】

前 言 

章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相似之处

1.1 重新审视亚当.斯密

1.1.1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吗?

1.1.2 亚当.斯密的学术背景

1.1.3 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1.1.4 亚当.斯密对大英帝国主义的批判

1.1.5 亚当.斯密利用“看不见的手” 对抗资本主义的腐败

第二章 新古典主义“边际学派” 横空出世

2.1 新古典经济学派推翻马克思的革命

2.1.1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2.1.2 奥地利“边际学派” 打出革命枪

2.1.3 庞巴维克的资本家创造价值理论:迂回生产理论

2.2 马克思学派的反击

2.2.1 萨缪尔森对于迂回生产再转换的公开表态

2.2.2 新古典学派的生产者均衡

2.3 现代生产函数的起源

2.3.1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学说

2.3.2 罗宾逊对生产函数的批判

2.4 “看不见的手” 被拉入了资本主义阵营

2.4.1 哈耶克的价格理论

2.4.2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2.4.3 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改进”

2.5 新古典学派创建了现代“微观经济学”

第三章 瓦尔拉斯均衡简介和马克思中观均衡理论

3.1 各层面的经济均衡

3.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图解

3.2.1 简单消费均衡

3.2.2 简单生产均衡

3.2.3 简单供需一般均衡

3.3 消费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3.1 两种商品的效用化

3.3.2 多种商品的效用化

3.4 生产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4.1 仅生产一种商品的情况

3.4.2 两种商品的生产均衡

3.4.3 多种商品的生产均衡

3.5 一般均衡过程的数量分析

3.5.1 单商品均衡过程

3.5.2 多商品均衡过程

第四章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

4.1 价值与价格

4.1.1 商品的生产过程

4.1.2 生产与分配中的价值

4.1.3 生产与分配中的价格

4.1.4 价值与价格的不同

4.2 资本投入结构

4.3 剥削率与利润率

第五章 简单再生产

5.1 单一商品简单再生产模型

5.1.1 再生产过程描述

5.1.2 单一商品的再生产均衡模型

5.2 与瓦尔拉斯均衡的比较

5.2.1 商品的价值

5.2.2 工人和资本家

5.2.3 利润率π =0 假设

5.3 单一商品简单再生产案例

5.4 多商品简单再生产模型

5.4.1 多商品下的简单再生产参数

5.4.2 多商品下的简单再生产模型

5.4.3 与瓦尔拉斯模型的对比

5.5 分部门的简单再生产

5.5.1 生产部门划分的重要意义

5.5.2 两商品的分部门简单再生产模型

5.5.3 两商品的分部门的简单再生产案例

5.5.4 多商品分部门简单再生产模型

第六章 生产中的价值与价格

6.1 价格一定大于价值

6.1.1 案例(1): 单一商品

6.1.2 案例(2):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1.3 案例(3):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1.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1.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1.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2 价格与价值成比例,当且仅当各行业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2.1 单一商品,不适用

6.2.2 案例(2):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2.3 案例(3):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2.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2.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2.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3 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

6.3.1 案例(1): 单一商品

6.3.2 案例(2):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3.3 案例(3):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3.4 单一商品下的证明

6.3.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3.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6.4 剥削率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6.4.1 案例(1): 单一商品

6.4.2 案例(2):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不同

6.4.3 案例(3): 两种商品,资本投入结构相同

6.4.4 单商品下的证明

6.4.5 两种商品下的证明

6.4.6 多种商品下的证明

第七章 扩大再生产

7.1 分部门生产与生产扩大的计划性

7.2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7.3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稳定性证明

第八章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

8.1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

8.2 市场化的扩大再生产案例

8.3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的模型表述

8.4 价格体系下的市场化扩大再生产

8.4.1 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市场化扩大再生产的价格模型

8.4.2 价格体系下全社会资本总量增速稳定

8.5 资本积累率和资本增速的转换关系

第九章 市场化的不稳定性

9.1 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扩大再生产无法进行

9.2 部门1 更资本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

9.2.1 情况1,部门1 规模负数扩张

9.2.2 情况2,部门2 规模负数扩张

9.2.3 部门1 更资本密集时的市场化再生产总结

9.3 部门2 更资本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

9.4 初始规模比例恰当时,两部门可稳定增长

9.5 再生产的市场化与不稳定性

9.5.1 市场化再生产不稳定总结 

9.5.2 再谈计划性与市场化

附录一 新古典与再转换

附1.1 新古典学派经典模型及其资本理论

附1.1.1 新古典学派经典模型

附1.1.2 经典模型下的生产理论

附1.2 再转换模型及其对新古典理论的挑战

附1.2.1 再转换模型

附1.2.2 耐用机器模型下的再转换

附1.2.3 再转换下的新古典理论

附1.3 新古典资本定价的争论

附录二 线性代数基础

附2.1 向量和矩阵

附2.1.1 向量

附2.1.2 矩阵

附2.1.3 矩阵的转置

附2.1.4 几种特殊的矩阵

附2.1.5 矩阵的分块表示

附2.2 矩阵和向量的运算

附2.2.1 加减法

附2.2.2 数值乘法(数量乘法)  

附2.2.3 向量的点乘

附2.2.4 矩阵与向量的乘法

附2.2.5 矩阵之间的乘法

附2.2.6 方阵的逆

附2.2.7 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矩阵的秩

附2.3 方阵的行列式

附2.3.1 行列式的定义

附2.3.2 行列式的性质

附2.4 线性方程组

附2.5 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矩阵的相似变换

附2.5.1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附2.5.2 相似变换

附录三 扩大再生产的解析解及其性质

附3.1 差分方程的解析解

附3.1.1 何谓“解析解”

附3.1.2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差分方程解析解

附3.2 解析解的参数讨论

附3.2.1 g1 和g2 的关系

附3.2.2 g2 与k1、k2 的关系

附3.2.3 pij之间的关系

附3.2.4 η2 =0 

附3.3 市场化扩大再生产四种情况的稳定情况证明

附3.3.1 两部门资本投入结构相同时,不能达成扩大再生产 

附3.3.2 部门1 更资本密集时,规模一正一负,各自增速高于总规模增速

附3.3.3 部门2 更资本密集时,规模大幅波动,每期正负切换 

附3.3.4 初始规模落在稳定增长轨迹上时,两部门可稳定增长

附录四 郎咸平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郎咸平教授在国际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
【精彩书摘】

前 言

  一、我为什么提出“中观经济学” 的理论

这本«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是我花费近十年时间的研究成果。促使我启动这项研究工程的主要原因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的中国如何成功推动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仅仅是为了研究学术的兴趣使然,我花了十年的时间阅读了中英文版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 以及浩瀚无垠的相关学术著作。当然,我必须得承认,我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探索知识的乐趣,我一直没有出书的想法。真正促使我坐下来写出«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的动力则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次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 年11 月23 日深刻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2016 年7 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2017 年9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番话让我感到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能够和西方现代经济学匹敌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更没有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横空出世。因此我决心以我十年积累的思想精髓写出«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抛砖引玉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学贯中西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呼吁。

大家所熟悉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简单地讲,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人”行为———也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消费者根据效用的大小决定商品的消费量。在既定价格之下,消费者会选择一组商品使得他的效用极大化。生产者根据利润的大小决定商品的生产量。在既定的价格之下,生产者会选择生产一组商品使得他的利润极大化。而在价格的调整之下,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会等于消费者消费的商品,也就是供给等于需求,而使得供给等于需求的这一组价格就叫作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下,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学术界也称之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具体地讲,就是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个人,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国家。中间缺个环节就是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没有讨论的产业。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就是«资本论»,而整个三卷«资本论» 的灵魂就是第二卷所分析的两个产业(马克思称之为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毫无疑问, «资本论» 弥补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中间环节,所以我将此书定名为«马克思中观经济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