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在2012年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13篇文章,如《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以及有关通识和古典教育的若干篇文章,均为*次结集出版。

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的*个新观念就是: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资源,而21世纪的中国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当代中国人是否能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

中国的软实力在于“儒家社会主义”。深入挖掘“儒家社会主义”的深刻含义是21世纪的*伟大课题。

近百年前胡适留美时曾言:“以数千年之古国,东亚文明之领袖,曾几何时,乃一变而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天下之大耻,孰有过于此者乎!留学者我国之大耻也!”中国现代大学的真精神和真生命乃在于对这一大耻的自我意识中。

做中国人意味着属于当今世界*有可能真正在西方主导下争取文化独立的文化民族、*有可能充分获得自我尊严的民族。一个完全被西方所笼罩的非西方民族是没有尊严的。因此,做中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你有历史的可能性。


【内容简介】

收录了近十多年来甘阳有关中国道路、当代思想状况和通识教育方面的文章、演讲和访谈近四十篇,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其对中华文明复兴和古今中西之争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着翔实明晰的梳理和讨论。

本次再版,新增加了13篇近期的文章,尤以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为多。同时对初版的篇目安排有所调整。


【作者简介】

甘阳,杭州人,知青出身,曾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求学。1999—2009年任教于香港大学。2009年起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座教授,新雅书院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著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 《古今中西之争》 《将错就错》 《通三统》等;编著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识》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与陈来、苏力合编)等。


【目录】

导论 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1

上编 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关于中国的软实力.......................19

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复兴...........................................................27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33

再谈中国道路...........................................................................................45

中国论述与亚洲论述...............................................................................57

文化中国与乡土中国: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前景及其文化...................78

费孝通《江村经济》再认识...................................................................85

邹谠教授《中国革命再阐释》编者前言...............................................94

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评议.............................................101

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123

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127

中编 第二次思想解放

从*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135

启蒙与迷信,或,“反启蒙”在中国的缺席.......................................143

重新阅读西方.........................................................................................148

文明对话:为什么?谈什么?怎么谈?.............................................151

外交不是内政的延长.............................................................................182

“反美世纪”与“新世界主义”.............................................................187

新帝国与“反美世纪”  ..................................................................187

美国走向“布什民族”  ..................................................................193

中国的“新世界主义”  ..................................................................198

2008 年与“新世界主义” .................................................................205

超越西方文化左派.................................................................................212

细读《文化与社会》...............................................................................222

下编 大学

从富强走向文雅.....................................................................................307

博雅教育:为大学和社会赋予灵魂.....................................................316

博雅学院:我们在创造传统.................................................................323

我们到底在博雅学院做什么?.............................................................326

博雅教育与经典.....................................................................................331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开学典礼致辞.........................................................338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343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七个问题.....................................................370

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376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389

附文一 《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一次以经典细读和小班讨论为

核心的通识课程试验(赵晓力 吴飞) ..............................399

附文二 作为文化事业的通识教育:“全国首届文化素质通识教育

核心课程讲习班”综述(吴飞 赵晓力) ...........................413

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422

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440

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449

华人大学理念九十年.............................................................................463

留学运动三十年后.................................................................................476

古典西学在中国.....................................................................................483

古典学与古典教育.................................................................................493

“古典与文明”丛书总序.......................................................................508

附录

附录一 十问甘阳.................................................................................515

附录二 “我宁愿改革速度慢一点”.....................................................521

附录三 美育与通识教育(潘公凯 甘阳).......................................529

附录四 从第三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谈起.............................540

附录五 通识十年:从香山会议到四校联盟.....................................554

篇目说明.................................................................................................571

增订本出版说明.....................................................................................


【书摘与插画】

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关于中国的软实力

问:您在本报2003 年特刊专访中指出,中国要从“民族-国

家”走向“文明-国家”,使现代中国立足于自己的文明源泉之中;

2004 年特刊专访又进一步提出新时期的“通三统”,主张融会中国的

三种传统,来建构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身份。这些思路是否也与晚近

人们谈论的“中国的软实力”有关?

答:我想首先需要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提中国的软实力,不能

只注重中国的特殊性,而需要同时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也就

是说,真正有效的软实力总是具有某种普世价值意义的,不仅仅只

是某一特定国家的价值取向,而是其他国家的人也能承认的。所以

在谈中国的软实力以前,我们需要首先对现代社会共同具有的一些

普遍特性做更深入的认识。我们要从现代社会共同具有的某些普遍

问题出发,去思考和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高度

复杂的现代社会,但我们现在对“现代社会”这个大问题研究得很

不够,对现代社会的了解非常片面,这反过来导致我们不能正确认

识自己原有的许多正面价值资源。

问:你说的这些好像应该是社会学的任务?

答:对,我以为中国下一步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尤其

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中国*近十多年来经济学压倒一切,但经济

学只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个部分,如果完全只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

现代社会,就会以偏概全,甚至在实践上出很大偏差。我们现在事

实上就已经看到这方面的消极后果。2005 年中国社会*突出的现象

是对经济学家的普遍不满和批评,虽然许多批评对经济学家不尽公

正,但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几乎是必然的,它实际表明,

单纯依赖经济学分析是不可能把握现代社会的复杂性的。就像你们

现在提问的这个“软实力”问题,经济学家可以提供的回答可能就

比较有限,更多地需要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历史学

家、人文地理学家,以及哲学家等等的贡献。因此,从正面意义看,

2005 年批评经济学的象征意义在于,中国的“简单经济学时代”已

经结束,中国的发展在呼唤“中国社会学时代”的到来,呼唤“中

国整体人文社会科学时代”的到来。

问:社会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看法呢?

答:晚近二三十年社会学在西方衰落得很厉害,已经失去昔日

作为社会科学女王的地位。目前的社会学一部分成为经济学的附庸,

一部分则成为后现代文学理论的附庸,整个学科的状况说实话很不

理想。我想强调,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整体人文社会科学

的发展,不能靠简单的接轨主义的思路,否则就会把西方的时髦课

题当成我们的重要课题,例如西方几乎所有学科现在*时髦的就是

研究性别、种族、同性恋,还有什么酷儿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中国

并不是*重要的问题。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必须自主地研究对中国

*重要的大问题,这就是要研究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现代

社会,如何能够避免比较劣质或恶性的现代社会。中国的人文社会

科学必须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宏观视野,不要让鸡毛蒜皮的问题

来模糊自己的基本方向和主导性问题。对于西方,我们不能只看人

家现在的时髦话题,而需要深入地研究西方从16、17 世纪以来现

代社会出现和形成的整体历史过程,西方这四五百年的过程充满了

战争、革命、内乱、动荡,中国现在是在极短的时间中经历西方近

五百年遭遇的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对现代社会的了解必须拉长历史

的视野。我们需要详细考察,西方这五百年历程中哪些因素曾导致

劣质和恶性的现代性,哪些努力则促成了比较良性的现代社会。

问:能否简单说明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

答:我个人的看法是,单纯只强调资本主义和市场机制只能导

致劣质和恶性的现代社会,只有同时以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来平衡

制约资本主义和市场,才能形成比较良性的现代社会。因此,我们

现在除了要研究西方的市场机制以外,同时必须深入研究西方的社

会主义传统和保守主义传统。

问:要研究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

答:对,因为西方的社会主义传统和保守主义传统是促成西方

现代社会向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资本

主义不可能存活。西方的老辈社会学家实际有一个基本看法,即认

为一个良性的现代社会取决于三种基本因素的相互平衡和相互制约,

这三种因素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这方面*有影响的

表述是美国社会学元老贝尔(Daniel Bell)提出的,他在《资本主义

文化矛盾》这本名著中提出,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转有赖于“经济领

域的社会主义、政治领域的自由主义、文化领域的保守主义”。这个

看法实际是西方老辈学者相当普遍的看法,例如波兰裔的牛津哲学

家柯拉科夫斯基同样提出与贝尔完全相同的看法。这些看法背后的

哲学立场是认为,现代社会是由诸多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因素组

成,良性的现代社会不是简单主张让某一种因素或价值压倒其他因

素和价值,而是要尽量形成各种因素和价值相互平衡和相互制约的

格局。

问:但一般好像认为美国是没有社会主义的?

答:这是错误的看法,是为名词所障蔽。我的老师,美国另一

社会学元老席尔斯(Edward Shils)曾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谈美国

自由主义的双重性,指出美国虽然没有欧洲那种社会主义政党,但

社会主义是在美国自由主义的名义下发展的,美国从罗斯福开始的

“新政自由主义”主要就是大量采纳了欧洲社会主义的因素,例如在

罗斯福时代以前,劳工运动和工会在美国是非法的,但美国新政自

由主义不但促成劳工运动和工会的合法化,而且本身是以美国劳工

和工会为其执政的*主要社会基础的,因此美国内部反对罗斯福和

新政自由主义的人一向批判罗斯福搞的是社会主义,因为新政自由

主义的实质就是用国家和社会力量来制约资本,调节市场,避免社

会恶性分化和过度不平等。我们不要为名词所障蔽,回顾20 世纪中

国,事实上我们知道不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且四十年代中国自

由派知识分子谈自由主义都是强调经济领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人在20 世纪普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更不是错

误的,而是正确的选择。

问:你的意思是今天需要重新研究社会主义传统?

答:对,尤其我们需要首先检讨,解放以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

解是受到极“左”思潮的扭曲的,把社会主义理解得非常狭隘。例如

我们现在仍然把法国的执政党名字翻译成“法国社会党”,但实际上

人家的名字明明是“法国社会主义党”。英国现在的执政党英国工党

在党纲上都明确自己是社会主义政党。这些欧洲政党都是属于欧洲社

会主义传统的政党,但我们以往不承认这些欧洲国家的实践也是社会

主义实践,实际限制了我们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是今天需要重

新检讨的。例如现在所谓的社会福利、劳工保障这些概念在西方是属

于社会主义传统的,不是资本主义本身具有的。贝尔指出,在“经济

领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就是,现代社会在决定经济政

策的优先性时,必须首先保证“社群”(community)的价值优先于个

人价值,社会的各种资源必须优先用来满足“社会*需要”(social

minimum),以便使所有个人都能过上自尊的生活,成为社群的一个成

员。因此社会主义意味着“有一套劳动者优先的雇佣制度,有对付市

场危机的一定安全保障,以及足够的医疗条件和防范疾病的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