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本神奇的网络文化辞典,解读二次元、宅文化、网文、游戏、流行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 245个网络文化核心关键词,追本溯源,讲述背后文化演变与有趣故事,读来恍然大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数年研究成果,曹文轩、韩少功、李敬泽、猫腻顾问推荐;

? 百度查不到、词条不过时、形式新颖丰富、文章可读性强、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五大特点打造权威作品;

? “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年轻人的语言与文化;

? 二次元宅看了会沉默,父母看了会流泪,不买不是好领导;

? 高级丝帛纸精装 大面积烫金 进口瑞典纸 多页彩图,超豪华装帧收藏二次元的记忆;

? 随书赠送流行词镍钛合金贴纸,可贴手机壳、电脑、咖啡杯等一切个人好物!

? 让“出版界小栗旬”责编赌上职业生涯的“必出之书”,寄托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理想。


【内容简介】

你知道“萌”和“燃”原本是同一个意思吗?你以为“打CALL”就是加油吗?你知道“小鲜肉”和大妈消费的关系吗?你知道“李毅大帝”和“帝吧文化”的源起吗?想认识“霸道总裁”和“龙傲天”吗?……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你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积淀着新的价值与文化。本书由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完成,收录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终形成了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

不管是对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还是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获取价值,你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新的文化领域,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


【作者简介】

邵燕君(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早的开拓者之一,以“学术粉”自命的学院派“破壁人”。著有《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等。

王玉玊(副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致力于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研究,资深二次元宅。

邵燕君老师和十几位北大中文系学生组成了一个兼具前卫与内涵的研究团队,以潮人的敏锐和学者的严谨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并*终形成具有学术价值与文化普及意义的《破壁书》,希望借此打破文化、次元之壁,让更多读者正视和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媒体评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化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这一点,在这些看似粗俗的“流行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视网络文化,打破次元之壁,我认为很有必要。

——学者 曹文轩

这本书对于认识电子网络文化有拓荒之功,对于试图了解和沟通下一代的前辈们来说,甚至是一本父母、老师、领导的工具书。

——作家 韩少功

把《破壁书》称为“当代网络文化的百科全书”都不为过,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你接受和不接受的、喜欢和不喜欢的都在这里,语言是奇妙的,它聚集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活力。

——文学批评家 李敬泽

次元壁的存在是因为懒和成见,突破的办法自然是睁了眼看。这本《破壁书》*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成果和方法,而在于展现出了应有的态度——我们首先应该是自己的破壁人。

——作家 猫 腻


【目录】

*单元 有爱的羁绊(二次元•宅文化)

宅(御宅族/宅男/宅女/宅)/2

ACGN(ACGN/ACG)/7

二次元(二次元/三次元/次元壁)/12

有爱/19

萌(萌/萌属性/萌点/萌化卖萌/萌萌哒/燃)/23

控(萝莉/正太/御姐/大叔/控)/34

羁绊/39

中二(中二病/中二)/43

梗(梗/捏他)/48

脑补(脑补/脑洞)/51

吐槽/56

弹幕(弹幕/空耳/玩梗/计数)/59

鬼畜/67

“二次元•宅文化”单元会话/70

第二单元 逛展子、买本子、混圈子的幸福生活(同人•粉丝文化)

同人(同人/AU/paro/RPS)/74

OOC/087

周边(周边/通贩/场贩/痛车)/90

漫展/95

Cosplay(场照/正片)/101

同人志(同人志/个人志/商业志/定制)/106

大大(大大/巨巨/大手/大触)112

面基(面基/版聚/奔现)/115

爱豆(本命/爱豆)/119

糊(糊/Flop)/123

粉(粉/黑/路人)/125

白嫖(白嫖/bp)/133

应援(应援/打call)/137

安利/142

字幕组(字幕组/汉化组)/144

古风(古风音乐/古风/古风歌曲/古风圈)/149

广播剧(广播剧/Drama CD)/155

“同人•粉丝文化”单元会话/161

第三单元 宅腐双修(女性向•耽美)

女性向(女性向/男性向/女频/男频)/166

耽美(耽美/BL/Slash)/173

腐(腐女/腐向/卖腐)/182

攻受/188

CP/194

基(基/搅基/基友/基情)/199

百合(百合/GL/拉拉/蕾丝边)/203

ABO设定/208

虐(虐/虐身/虐心)/214

发糖(发糖/插刀)/218

“女性向•耽美”单元会话/220

第四单元 网文兵器谱(网络文学)

YY/224

爽(爽/爽文/爽点)/227

入V(VIP/VIP制度)/229

大神(白金作家/大神)/232

月票(月票/打赏)/234

坑(追更/坑/太监/扑街)/237

龙套(龙套)/241

高度幻想(高度幻想/低度幻想)/244

奇幻(奇幻/正统奇幻/西式奇幻)/246

玄幻(玄幻/东方玄幻)/250

修仙(修仙/仙侠/修真)/253

金手指(金手指/系统)/256

小白/258

文青/261

穿越/263

重生/268

架空/271

种田/274

种马文(种马文/后宫/逆后宫)/277

升级(升级/升级流)/280

凡人流/283

龙傲天/285

玛丽苏/287

废柴流/292

无限流/294

末日流/297

盗墓文/299

女尊/301

霸道总裁(霸道总裁/总裁文)/304

傻白甜/307

白莲花(圣母/白莲花)/310

“网络文学”单元会话/313

第五单元 虚拟世界 游戏人生(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316

街机游戏/320

冒险游戏(AVG/ADV)/323

角色扮演游戏(RPG)/327

升级(生命值/升级/经验值/技能)/331

网络游戏(MMORPG/PvE/PvP/DPS/T/奶/治疗/仇恨)/338

电子竞技/334

奶(奶/毒奶)/349

存档(存档/读档)/352

结局/355

支线/358

二周目/361

NPC/364

Boss/366

地图/369

副本/371

PK/373

设定(世界观/设定)/375

代入感/381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VR)/383

攻略/389

作弊(作弊/外挂/秘籍)/391

氪(氪金/欧/非)/393

Game Over(Game Over/GG)/397

“电子游戏”单元会话/399

第六单元 与土豪为友,做人生赢家(社会流行词)

帝吧(帝吧/帝吧出征)/404

刷屏(刷屏/爆吧)/409

高富帅(屌丝/高富帅)/414

逆袭(逆袭/屌丝逆袭)/417

搬砖/432

土豪/425

渣/428

撩/431

丧(丧/佛系)/435

单身狗/439

光棍节(光棍节/脱光/双十一/剁手/吃土)/443

亲/448

钓鱼/451

B格(装B/B格/撕B)/454

奇葩(奇葩/*)/459

八一八(八一八/818)/463

直播贴/465

围观(围观/吃瓜/打酱油)/468

233/666/471

节操/474

人品(人品/RP)/476

污/479

颜值/482

网红(网红/网红经济/网红脸)/484

小鲜肉/489

绿茶婊/491

直男癌/494

“社会流行词”单元会话/496

编后记/498


【前言】

序:一本活在当下的破壁之书/邵燕君

麦克卢汉曾预言,进入电子文明后人类将重新部落化。如今,在网络空间以“趣缘”而聚合的各种“圈子”,其数量恐怕早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因血缘而繁衍的部落。这些网络新部落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和话语系统,彼此独立,又息息相通。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这些网络部落都在生产着新话语,媒介革命使人类进入一个语言的“核爆期”,其繁殖力和流通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个网络部落比喻成一口口深井,整个网络亚文化空间就是一个庞大的地下水源系统,各种流行的网络文艺(如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就是这个地下水源喷涌而的河流:而那些网络文化关键词就如同一枚枚贝壳,凝聚着“集体智慧”,积淀着“部落文明”。我们的工作就是撷取那些*闪闪发光的贝壳,按照纹路还原孕育它们的部落文化生态,追溯其漫游路径和演化过程,使这些“活化石”成为观察记录网络动态文明的探测仪。

这些关键词带着网络部落生活的体温,构成各部落的“方言系统”。其中特别有生命力的“方言”可以打破部落间的壁垒,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打破“次元之壁”,进入主流话语系统。《破壁书》就是这一破壁之旅的行军图。

主编这部《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我有一番缘起。2011年春季学期,我正式在北大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我突然发现,在这个课堂上,同学们的话和我平时听到的不一样了。课后,我请他们吃饭,特意和他们说:“不用管我,说你们自己的话。”于是,我完全听不懂了,无论是他们聊的内容,还是他们用的“黑话”。原来,他们平时只是在用我们听得懂的话和我们讲话,除非你懂他们的“切口”,否则,这套方言系统不会向你开放。

后来,我读到北大中文系韩国留学生崔宰溶的博士论文《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土著理论与网络性》(2011年6月通过答辩),他说,传统学者要研究网络文学,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外地人,要听懂“土著”们的话,才有资格讲话。我深以为然,更加端正了学习态度。以后的几年,我天天在向学生们学说话。刚开始,只能大概听懂,但不敢插话,因为把握不好分寸尺度。有时在微信群里聊天,一句话要查几次百度。不懂的“黑话”还好说,*怕的是你以为你知道的词,其实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人品”,比如“节操”。好在有学生们不厌其烦地帮我补各种“梗”,讲解各种用法的微妙差异。待到我开始比较顺畅地和他们讲话了,我同辈的朋友却说,你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

其实,学会“土著”的话还不是*难的,*难的是,如何把这些话带进学术话语。一篇不带网络话语的网络研究论文,不但面目可憎,而且根本是隔靴搔痒。那些网络原生的术语、行话,不仅仅是生动,而且一个一个都是生了根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网络文学批评话语,才能真正建构一套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一般发表单篇论文时,我们只能用嵌入主要术语然后做注解的方式,待到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一书时,靠做注解已经应付不了了。因为,十几篇论文聚在一起一步一注,步步惊心,而且同一术语不同作者定义不同。于是,我们编了网络文学的“词条举要”作为附录。这个“词条举要”是本书*早的一个“副本”雏形。我们发现,很多网文词条的词义源自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随着一个一个部落空间被勘察整理出来,一幅网络文化的整体地图卓然成形。

曾经一度,我们想给这本书起一个酷酷的名字:“次元国语”。这个颇具中二气息的名字,让人想起对中国网络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轻小说《十二国记》(小野不由美),也让人想起中国的《国语》——那部成书于秦朝“车同轨、书同文”大一统之前的国别体史书。不过,这个名字还是显得太“二次元”了,怕“三次元”人群很难get(理解,得到)到“点”,只好忍痛割爱。“破壁”则是一种容易理解的精神指向,希望这部旨在打通“次元之壁”的“破壁书”,成为媒介革命时代的“引渡之舟”。

这是一部“活在当下的词典”。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选的是网络文化“关键词”,而不是“流行词”。它们从无数的流行词中被选出,每一个都积淀着该部落文化的重要内涵。并且,没有一个是已经死掉的,每一个都在旺盛生长着。

既然是生活中的词,难免百草丛生,青少年亚文化本身也具有突破主流规范的冲动,有些词或许并不那么高大上,甚或有些粗鄙,但却是整套话语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们记录、研究、出版的选择并不等于认同、推崇这种文化,这一点,相信读者也早有共识。

本书的编选者都是该部落的资深粉丝,有的还是元老、大大,乃至巨巨。很多关键词,凝聚着他们的中二岁月、研二情怀,也是他们生命中的关键词。

所以,这也是一部出自学者粉丝之手的“有爱的词典”,是中国*代网络原住民为自己写史。破天荒地,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居然有了话语“立法权”。

2017年4月18日

编后记

文/王玉玊

2017年2月19日,我一边汇总负责撰写各单元词条的师兄师姐们*修改过的稿子一边写这篇编后记。这一次修改,我们又新增了“痛车”“直播帖”这两个词条,感觉即使是在修改稿子的时间里,这部《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也在不停地生长着,就如同孕育了它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亚文化圈子一样。

让我介绍一下我的小伙伴们:林品(“二次元”单元负责人,并参与撰写“社会流行词”单元部分词条)、高寒凝(“二次元”单元负责人,撰写词条横跨六个单元的巨巨)、肖映萱(“女性向”单元负责人,并参与撰写“同人”“网络文学”等单元部分词条)、郑熙青(参与撰写“女性向”“同人”等单元的部分词条)、王玉玊(“同人”单元负责人)、叶栩乔(“同人”单元负责人)、吉云飞(“网络文学”单元负责人,并参与撰写“游戏”单元部分词条)、李强(“网络文学”单元负责人)、陈新榜(参与撰写“网络文学”单元部分词条)、傅善超(“游戏”单元负责人)、王恺文(参与撰写“游戏”“网络文学”“社会流行词”等单元部分词条)、秦兰珺(参与撰写“游戏”单元部分词条)、薛静(“社会流行词”单元负责人)、陈子丰(参与撰写“社会流行词”“网络文学”等单元部分词条)。

我们大都是在邵老师的网络文学课堂上结识,性情相投就成了伙伴,既可以一起严肃正直地讨(互)论(怼)学术问题,也可以一起兴致勃勃地吃喝玩乐(我们曾一起去日本旅行,也曾泡着温泉畅聊人生)。在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共同进行着网络文学及网络、二次元文化的研究探讨。

大部分作者都是各种圈子里的“常住人口”,比如林品师兄是“哈利波特”圈知名Coser,曾经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制片人“谈笑风生”,甚至曾经在没有穿Cos服的情况下,在东京羽田机场被路人认出;人称“暖聚聚”的寒凝师姐在科幻圈、古风圈、游戏圈、动漫圈都贡献了可观的产出,并因为成为陈伟霆粉丝而涉足粉丝文化研究,常在社交平台上撰写粉圈小论文,是当之无愧的“聚聚(巨巨)”;熙青师姐是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的译者,同时沉迷AO3不可自拔,持续不断地将很多圈子的英文同人译为中文,以供中国粉丝阅读;映萱师姐曾是中抓圈的忠实爱好者,另外在写学术评论的过程中憋了一肚子槽想吐,就开了个推文号,是专营耽美的资深腐女,同时,师姐还是韩国偶像组合东方神起的团饭,所以对韩饭圈有相当的了解;静静师姐是我们微信公众号“媒后台”的主编大人,课余一边混迹于娱乐重镇豆瓣八组,拥有价值两百的八组账号,一边给各大媒体撰写文艺评论,时不时夹点私货;李强师兄和云飞是网文评论区的活跃分子,在写论文之外还贡献着优质长评,云飞还是*早把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介绍到国内的研究者;小乔是《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真爱粉,专注仙剑同人文三十年,经常试图插刀然而总被认为在发糖;善超小师叔精通各类欧美3A大作,还曾经专门研究过电竞直播领域;同样热爱游戏也热爱奇幻文学的八爷王恺文,如今在一家游戏媒体里,正混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我则是古风圈的忠实爱好者,同时是A团(日本偶像组合ARASHI)团饭黄担(二宫和也本命)一枚,对日饭圈,特别是J家(日本杰尼斯事务所)圈比较了解。邵老师则是我们所有人的安利对象,善超小师叔为了怂恿她开游戏课,还特意编织了一顶华丽丽的桂冠:“如果是在MOBA里,她就是那种不吃资源但游穿三路掌控大局的神级辅助。”我们这个小团体,成了各种圈子的交汇地,总能够不断产生新鲜的话题、新鲜的兴趣。回想起大家一起度过的时光,在彼此之间的强行安利下,真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比如说我们曾经在网文课上强制要求男生们阅读耽美肉文,为男频Boys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说和小乔一起打《剑三》是我的网游初体验,后来还在映萱师姐、林品师兄等人的带动下入了《奇迹暖暖》坑,结果发现世界上*远的距离是我在iOS服,而他们都在安卓服TAT,真是人生寂寞如雪……*近邵老师和我的导师张颐武教授忽然同时询问:你们了解《王者荣耀》吗?于是我们又纷纷下载了《王者荣耀》,开启了组队开(被)黑(虐)的愉快时光;因为林品师兄的安利,我才看了《魔法少女小圆》,托了小乔天天在我耳边碎碎念的福,我才记住了日本声优福山润、神谷浩史等人的名字……

集中编写词条的那段时间,真可谓是“基情燃烧的岁月”,“好基友们”的讨论有时候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先是共同挑选关键词、划分单元,然后大家分头写词条释义,再按照单元顺序逐词讨论、修改、定稿。要逐个考证关键词的语源和流变,找到代表性的(如*早的和影响力*的等)人物或作品,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工作量其实不小,但我整个人处于亢奋的状态,所以也并不觉得累(而且映萱师姐订的外卖和选的餐厅总是特别好吃,每次吃完都会原地满血复活,真不愧是五道口小公举~~)。

我和小乔主要负责“同人•粉丝”文化单元词条的撰写工作。那些我们喜欢的东西—漫展、Cosplay、同人、古风圈、中抓圈……在我们笔下一点点从单薄的词语变成骨肉丰满文句,一点点复原出那些小圈子原本生动鲜活的样子,再想象一下这些文字终将付梓,把我们的心意传递到更多人手中,这真是一个极有成就感的过程。邵老师说的“为自己心爱的东西树碑立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写稿子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不影响词条准确性的前提下夹带点儿“私货”,比如我*爱的爱豆岚(ARASHI),小乔*爱的游戏《仙剑奇侠传》,映萱师姐*爱的古风圈歌手老妖等等都出现在了词条解释或例句中。这就使得讨论稿子的过程有时还会带上点安利大会的性质。以前人说“隔行如隔山”,现在的情况大概是身处不同的圈子就仿佛隔了一个世界。我们这群作者虽然大都可称二次元人,但也都混迹于各自不同的圈子。在相互念稿、安利的过程中,我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并通过纵观不同圈子间的共性与差异,渐渐勾画出网络二次元圈子的整体图景。在后期校稿的时候,我们特别限定让每个人校对自己*不熟悉的单元,比如让男生校对“女性向•耽美”单元等,也进一步强化(冲击)了不同单元作者的共识(三观)。

书的*终形式,也是在一次次讨论、聚餐中渐渐形成的。

比如说附在每个单元末尾的小剧场,就是一次聚餐中产生的“脑洞”。*初是想给每个作者起一个符合其自身气质的昵称,比如寒凝师姐是“暖聚聚”,恺文是“中二王”,林品师兄是“正太林”,吉云飞是“吉良辰”,映萱师姐是“御姐肖”,熙青师姐是“呆毛狼”,李强师兄是“李傲天”,善超小师叔是“手残超”,子丰是“女神丰”,薛静师姐是“薛长直”,我是“女王玊”而小乔是“忠犬乔”(我才不承认我们是CP呢,哼┑( ̄Д ̄)┍)。

至于邵老师叫什么,大家可以猜一猜。后来便衍生出了每个单元的作者们建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用该单元的关键词进行一个小剧场对话的设想,*终形成的,便是本书中所见的那六个欢脱接地气的小剧场啦。单元测试题也是以类似的方式诞生的。

六个单元的测验题都出完后,我们专门找了一个下午坐在一起“考试”(除了自己参与出题的单元以外,其他单元的卷子全答一遍),比比谁分数高,同时也作为考生给出题人挑错。这也让已经许久没有考过试的我重温了一把高中时代的“题海”时光。

现在出现在书中的测试题,是我们几经修改的结果,请大家也来做做看吧!

稿子基本写完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比较枯燥了,基本就是一遍遍地校订文句、统一体例。我主要负责定DDL→催稿→统稿→定新的DDL……但每一次卡着午夜十二点的DDL,把修改过的稿子发给我们的编辑邝芮大大(赞美虽然话不多但又有才华又认真负责的编辑大大!)时,都会切实地感受到这次的版本确实比原来的更好了一点。于是幸福地伸个懒腰,微笑情不自禁地挂上嘴角,这种成就感就在夜色中弥漫成幸福。

如今,这本《破壁书》就这样呈现于大家面前了,读至此处的您不知是否满意呢?倘若书中写到了您也深爱着的二次元圈子,并能得到您一句“确实如此”的赞同;倘若这本书多多少少完成了一点我们“破壁”的初心,使您了解、理解甚至爱上了此前陌生的圈子、未曾听闻的作品、别样的小世界里同样精彩的生活,那便是我们*的荣幸。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网络以前所未有的便捷使天南海北的人相互联结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它又使得我们太容易一头扎进自己心仪的小圈子里,对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心怀偏见。日饭圈鄙视韩饭圈,欧美游戏粉丝鄙视国产游戏玩家,现充与二次元宅互相看不起……这些被戏称为“鄙视链”的现象固然成为每一个圈子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但同时也多多少少使我们习惯于对其他圈子抗拒先于理解、屏蔽先于接受。

我相信宽容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快乐,使生活变得更丰富,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这话说起来好像有点假大空,但却是我在与我们这个小团体中的小伙伴们的交往中,在撰写《破壁书》的过程中真切体验到的*重要的事。因为每一个网络亚文化圈都是一方小天地,每一方天地里都自有一番山河日月、壮丽江山。

衷心希望《破壁书》可以成为一道门,或者一张地图,带着我们穿越垂花掩映的小巷,或者岔路蜿蜒的地下城,瞥见那一个个精心搭筑的小世界中的各异风景。

因为,创造了这一切的,是爱啊!

2017 年4 月18 日


【免费在线读】

【打call】

有时,粉丝们也会配合具体的歌曲,做出统一的动作,例如挥舞应援道具(荧光棒、毛巾等)、呼喊应援口号等,与台图为韩国偶像组合“东方神起”的演唱会应援现场,东方神起的应援色为红色,粉丝手举红色应援物为爱上偶像的表演形成互动,这种行为就是“打call”。日语中一般直接简写为コール(即call 这个英文单词的片假名写法,中文译法的“打call”来源于“コールを打つ”这一表述)。这类打call 动作大多较为简单,但也存在一种升级版的打call 形式,即“ヲタ芸”(无对应译法,中文里有时写作“ wota 艺”),动作繁复且幅度极大,只有少部分狂热粉丝才能坚持完成。

打call 这一应援文化来源于日本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少女偶像组合粉丝群,后来伴随着一批新兴少女偶像组合及虚拟偶像组合的流行而传入中国,并于2017 年忽然成为中文互联网中的热词,取其“狂热支持某人”的含义,甚至频频被官媒引用。又因为各种有意无意的误读而衍生出了“打电话”“打尻”等用法。

ACG圈的应援行为,开始于一系列动漫歌曲演唱会〔如animelo summer live,即夏季动漫音乐演唱会,animelo 为animemelody(动漫音乐)的缩写﹞和偶像声优(配音演员)举办的演唱会(在日本,偶像宅事实上也是二次元宅的一个分支,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交集*初并不太大)。在这些演唱会上,二次元宅们借鉴了三次元偶像演唱会的应援行为,为自己喜爱的歌手和声优助威。近年来,伴随一系列二次元偶像及组合的诞生(如初音未来、μ’s等),二次元宅的应援行为也更加花样翻新、发扬光大(如μ’s的九名成员各自拥有应援色,因此粉丝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更换相应颜色的荧光棒,应援手势和互动方式也更加复杂)。

中国的娱乐工业体系远不如韩国和日本发达,经纪公司的粉丝组织能力和意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应援文化并未在中国普及开来。但在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应援行为也从中国的韩国、日本明星粉丝圈开始,逐渐影响到国内明星的粉丝圈。从超女等选秀明星到新近崛起的一批小鲜肉,都陆续拥有了规范组织的粉丝群体和应援规则。

而中国ACG圈的应援文化,也因为各种动漫歌曲演唱会和声优演唱会的召开(大部分都是日本的演出团队来中国演出)

而逐渐普及。

例句:

•每个组合和歌手的应援色都有独特的含义,是不可以互相混淆的。

•动漫演唱会*好看的根本不是唱歌而是应援啊,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台上台下的互动都太精彩了!

•今天某某演员的粉丝团体又为剧组提供了应援,包括160份盒饭、大量水果和礼品包裹等。

【小鲜肉】

小鲜肉指的是年轻帅气、形象健康阳光的男性偶像明星,泛化后亦可指代年纪偏小、气质干净清新的男性。

这一词语*初源自日本女性向成人影片,年长女性和年轻男性配对时,后者白净的身体因为害羞和激动而浮现出红晕,宛若新鲜软糯的三文鱼一样诱人,因而被称为“小鲜肉”,并带有鲜明的情欲色彩。后来在使用中,逐渐泛化为对颜值高、年龄小的男艺人的赞语,并从日本传入中国,在中国网络上流行。

2013 年7月11日,编剧于正的微博“欢迎郭敬明带着他的小鲜肉们进宫看看小主们”让这一词语迅速流行起来,成为2013年的一大热词。2014 年央视春晚彩排中,吴亦凡、鹿晗、陈伟霆、宁泽涛四位广受欢迎的年轻男性公众人物合作表演,被媒体称为“四小鲜肉”,成为这一词进入大众视野的关键。

与20 世纪80 年代初同样具有高颜值、希望得到男女两性观众喜爱的“奶油小生”不同,小鲜肉的目标粉丝群体明确为女性,专注于迎合女性消费“男色”的需求。而那些年岁偏大、颜值下降的男性,相应地被戏称为“老腊肉”。“小鲜肉”一词的红火背后,不但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文艺对男性审美的深刻变化,而且体现了消费社会对女性这一正在上升的巨大消费群体欲望的承认、挖掘与满足。

例句:

•她*喜欢的小鲜肉是在《琅琊榜》里演飞流的吴磊。

• 隔壁部门新招了一批小鲜肉,可我们这边一个个全都是老腊肉。

• 你看那个小鲜肉,他可是个标准的御姐控。

【御宅族】

“御宅族”一词源自日本,指代的是漫画、动画、电子游戏、轻小说等亚文化的爱好者。

“御宅”(おたく,otaku)在日语中本是一个并不常用的人称代词,原意是对他人住宅的尊称 ,相当于“贵府”“您家”;也可以引申为对他人的敬称 ,相当于“您”“阁下”。20 世纪60 年代,日本的一群科幻爱好者开始在小范围内使用这个词语来互相称呼,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河森正治、美树本晴彦等成长于60、70年代的科幻爱好者开始踏入动画行业,并将这种小众圈子的语言用法引入到他们参与制作的科幻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之中。在这部首播于1982年的科幻动画片中,主人公林明美和一条辉以“御宅”作为人称代词来互相称呼。随着《超时空要塞》的热播,这种用法引起了众多观众的争相模仿。在日本的各类漫展、同人祭、科幻大会上,动画迷、漫画迷、游戏迷竞相以“御宅”互称,以此表明自己作为资深爱好者的身份。《超时空要塞》热播之后,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于1983 年6 月至1983 年12 月在《漫画ブリッコ》(日本漫画杂志)上连载《“御宅”的研究》一文,首次在正式出版物中使用“御宅族”这个词来称呼漫画、动画等亚文化的狂热爱好者。此后,“御宅族”逐渐约定俗成而具有了现在的语义。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御宅族”这个源自日本的词语,与产自日本的动漫、游戏一道,借助电子媒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且发生跨语际的接受与转化。中文语境下对“御宅”一词的使用,*先流行于港台地区的ACG(动画、漫画、游戏这几种文化产品的统称,参见本单元“ACGN/ACG”词条)爱好者,随后经由ACG爱好者的网络交流传入中国内地,人们自称、互称为“御宅族”,以此作为ACG“同好”(共同爱好者)之间的某种身份标识。在从日语到汉语的跨语际接受与转化过程中,由“御宅族”这个人称代词又逐渐衍生出“宅男/ 宅女”这样的称呼。

【宅男/ 宅女】

由于互联网络的传播效应,“宅男/宅女”这个更为本土化的词语,逐渐为越来越多并不爱好ACG的人所使用,而在指代对象上,也由ACG爱好者置换为“长时间待在住宅里的人”。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宅男/宅女”被大众舆论注入了不少贬义色彩。当很多严厉的长者谈论“宅男/宅女”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在谈论这样一种刻板的负面印象:“老闷在家里不出门”“不爱与外人打交道”。这个意义上的“宅”,可以说是日文词“引きこもり”(hikikomori,意为“家里蹲”)的近义词,而与“御宅族”并无确切的对应关系。

当前常被称作“宅男/宅女”的群体,主要由城市中产或准中产家庭的子女构成,他们同时也是自幼便生活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媒介环境中的“数码原住民”(与之相对的则是“数码移民”,即成年之后才开始逐渐适应数码科技与数码文化的人群)。这些从小就生活在数码媒介环境中的新生代,养成了一套足不出户便能自我满足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更是为这种“宅生活”提供了保障),正是这一点塑造了“宅男/宅女”作为社会舆论约定俗成的一种名词,所倾向于指涉的定型化意象—封闭在自己的家宅中、沉溺在个人的小宇宙里。而与“宅男/宅女”相关联的“宅”,也常常单独用作动词谓语或者形容词谓语,表示那种“宅在家里”的状态。

【萌】

“萌”这个词在汉语中原本是一个指称草木之芽的名词,或描述植物发芽或者事物开始发生的动词。而在如今的二次元宅文化中,“萌”主要用于表达二次元爱好者对 ACGN中的角色或者事物所产生的强烈的喜爱之情,或者用来形容 ACGN 中的角色或者事物所具有的令人喜爱的特质。

“萌”的这种新用法来自日本御宅族对日文词语“萌え” (moe)的使用。而关于“萌え”的语源,获得*广泛接受的一套说法认为,“萌え”是由它的同音词“燃え”变化而来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御宅族会用“燃え”来形容自己因动漫游戏中的美少女角色而产生的爱欲充盈— “仿佛整个人都燃烧了起来”— 的情感状态。由于日文电脑系统在输入片假名时会智能识别汉字,当使用者 输入“もえ”( moe )的时候 ,系统排序会将“萌え”列在“燃え”之前,而很多御宅族也觉得“萌え”这个说法同样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萌え”在御宅族的交流中逐渐取代“燃え”,成为一个更为常用的词语,并且随着御宅族文化的流行,由日本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于是便有了二次元爱好者在中文语境下所使用的“萌”。

在“萌”刚刚开始流行时,这个词语更多地被用来描述男性御宅族对二次元美少女所产生的狂热情感,或者用来形容二次元美少女所具有的可爱特质。随着流行程度的提高,“萌”的意义也发生了泛化,其语义如今已大致相当于“喜爱”,在充当谓语动词的时候,几乎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对象,而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性别、年龄、物种。当一位宅男或腐女(参见第三单 元“腐”词条)说“我萌××”的时候,这个“××”可能是可爱 少女、英俊少年,也可能是强势女王、怪异大叔,既可能是角色CP、文本类型,也可能是自然生物、机械装备。

【二次元】

“二次元”(にじげん,nijigen)这个词源自日本的御宅族文化,它在日文中的原意是“二维空间”“二维世界”,本是一个几何学领域的术语。但作为一个在网络部落文化中获得广泛使用的词语,“二次元”既可以指称ACG所创造的二维世界,也可以指称ACG爱好者或者由ACG爱好者构成的亚文化社群,还可以指称ACG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条。此外,在宽泛的意义上,“二次元”还可以泛指受到ACG文化影响的各种网络文化。

在首播于1996年的动画片《机动战舰》中,有一条带有媒介自反性质的情节脉络:故事中有一群(富于喜感的)反派角色木星人,他们狂热地崇拜一部名为《激钢人3》(剧中剧)的动画片,尤其痴迷于这部动画中的女主角菜菜子。然而,这些渴求接触菜菜子的木星人却绝无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动画观众和动画角色毕竟分处于两个截然区隔的世界。面对这种不可逾越的界限,深陷绝望境地的木星人只得互相劝解:“菜菜子虽好,但她毕竟只是二次元的女子啊!”这句台词引起了很多御宅族的深切共鸣。后来,日本的御宅族就模仿这部动画里的这些动画爱好者,借用“二次元”这个词语来指称动画、漫画、电子游戏等媒介所创造的二维世界。

这是*早流行于网络部落文化的一种“二次元”用法,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ACG的媒介特性。在三维动画技术成熟之前,这三者在视觉上都是由二维的图像所构成的。

即便是在三维动画技术已然相对成熟的当下,日本的ACG产品也依然普遍地延续了二维时代建立起的美学风格。其二则是指ACG所营造的世界感,强调这个世界具有的“架空”“虚构”“幻想”等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二次元”是一个在多种差异性关系中确认自身意义的词语。在上述*层含义上,“二次元”既与“一次元”—以文字而非图像作为基本媒介的文艺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无疑是“一次元”,但也流传着将已经被深度地整合进ACG产业的“轻小说”称作“1.5次元”乃至“二次元”的说法)—相区别,又与“三次元”—由真人、真实事物作为被摄体而营造三维视觉的电影、电视剧—相区分。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随着数字动画技术的发展,真人影像与数字动画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愈加模糊,因而,又出现了“2.5次元”的说法,用来指称使用三维建模技术、三维动画仿真技术的动画与电子游戏,也用来指称将实景拍摄所获得的素材与电脑生成的动画相合成、将真人出演的影像与CG(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形)角色的图像相合成的产品。此外,由ACG衍生而来的Cosplay( 参见第二单元“Cosplay”词条)舞台剧也会被称作“2.5 次元”。

【本命】

本命是一个日源词,其日文原意是“赛马、赛车等比赛项目中*有可能获得优胜者”,后引申为“*喜爱的、*受到重视的”。这一义项的典型用法,如日本的情人节里年轻女性送给心仪男性的巧克力,就被称为“本命巧克力”(送给其他男性友人的巧克力则被称为“义理巧克力”,以与*的“本命巧克力”区别开来)。本命一词扩散到粉丝文化中,便引申为对某个偶像、作品、人物、CP等的极致的喜爱,在二次元的ACGN圈和三次元的偶像圈均可看到这一词语的应用。一般来说,一位粉丝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本命是*的,但也有可能出现“双本命”(即对两个事物的喜爱程度不相上下、难以取舍)的情况。给多个本命排序,依喜好程度称呼各位本命为“大本命”“二本命”的,也并不鲜见。另外,本命也可作为词缀使用,以表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喜爱,用法如“二次元本命”“本命CP”等。

【弹幕】

弹幕,是指在提供即时评论功能的视频网站上,那些横向飘过的视频画框或悬停在视频画面之上的文字评论。弹幕原本是军事术语,指火炮密集射击时炮弹像是在天上张开一张幕布的景象。因此弹幕中的“弹”字应读成“子弹”的 “弹”(dàn),而不是“弹性”的“弹”(tán)。后来,由于在动画导演富野由悠季的一系列动画作品,如《圣战士丹拜因》《机动战士Z高达》中,“左舷弹幕太薄了!”作为一句名台词反复出现,逐渐成为御宅族文化中的一个典故。“弹幕” 也由一个专业的军事术语,变成了二次元流行词。

此后,在弹幕射击游戏(电子游戏的一种,玩家可以在虚拟情境中使用枪炮或飞机攻击目标)中,这个概念也成为一种常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款现象级同人游戏《东方Project》开始在日本御宅族中流行起来。作为一款射击游戏,其一大特色就是攻击对象会发射出形状优美、色彩绚丽的弹幕,时而如满月,时而如花瓣。这些弹幕逐渐演化为玩家们观赏的对象,成为游戏的一大卖点。由于《东方Project》在日本御宅族中巨大的影响力,“弹幕”这个词在这一群体内部的认知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2006年,世界上*早拥有即时评论功能的、主要用户由御宅族构成的视频网站niconico在日本开始运营。这类视频网站在播放视频时,允许文字评论从视频画框的一端飘向另一端,或在画框的固定位置悬停。这种文字评论叠加在视频画面之上,并且呈运动状态的奇异视觉效果,十分类似炮弹齐发的“弹幕”。“弹幕” 这个叫法的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据niconico网站的百科页面记载,在网站运营初期,一个叫《レミオロメン“粉雪”》的视频里, 就已经出现了以“弹幕”来形容即时评论中的字幕的用法。

由于弹幕比普通视频网站中附加在视频下方或边栏的评论区更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也更富有视觉效果,并能很好地和 二次元宅的同好交流结合起来,因此迅速流行开来。不仅影响 到日本的大众流行文化,还辐射到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

在中国大陆,*著名的弹幕视频网站是AcFun和哔哩哔哩 (Bilibili),它们都可以被视作niconico的翻版。不仅复制了弹幕评论功能,主要用户也都是二次元宅。

【A站/AcFun】

AcFun简称A站,2007年成立。*初主要进行动画连载, 2008年3月开始模仿 niconico,建立即时评论系统。此后A站越发倾向于鼓励原创作品,题材也不仅仅局限于ACG作品,在弹幕功能的催化下,很快形成了独特的网站生态和网站文化。

【B站/Bilibili】

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其前身为视频分享网站Mikufans,2010年正式更名哔哩哔哩。B站拥有比其他弹幕网站更为复杂的弹幕管理系统和权限设置,*初以搬运日本动画和各国电视剧、纪录片为主,后来也出现大量原创视频。近年来网络视频版权管理越发严格,B 站也积极购买了一些正版动画、电视剧版权,继续发挥其弹幕文化的优势。

所谓的弹幕文化,跟二次元文化同根同源,因此也具备了许多二次元文化的特色。常见的经典弹幕文化与行为包括:吐槽、空耳、玩梗、计数等。

常见的吐槽弹幕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日本漫才式吐槽,更多的时候是指某种抖机灵或讲段子的行为。例如,《甄嬛传》在B站播放时,每当妃子被毯子裹着送进皇帝寝宫时,就会出现弹幕“您点的老北京鸡肉卷到了!”

【空耳】

空耳指故意听错歌词或台词,扭曲其原意。经典用法是将一些外语句子和词语错听成汉语(或任何一国的母语)。如某印度歌曲里的歌词被空耳成“我在东北玩泥巴”;日本动漫里常见的句子“愛してる”(aishiteru,我爱你)则常常被空耳成“阿姨洗铁路”;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的半句台词“Und doch habe ich allein”(而我仅以一人之力......)被空耳成“我到河北省来”。如这些例子所展示的那样,空耳行为有时会产生很好的娱乐效果。

例句:

• 我要去 B 站发一条弹幕。

• 《富春山居图》是一部必须开弹幕才看得下去的电影!

• 他说的话漏洞百出,我满脑子都是弹幕。

•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开着弹幕看春晚的。

霸道总裁/总裁文

“总裁文”是言情小说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类型,这类文中的男主人公通常是企业、财团的领导人或高管,他们不仅英俊富有,还往往兼具腹黑、冷面、偏执、控制欲强等特点,因此被称为“霸道总裁”。

总裁文*早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言情小说中,许多作者都曾创作过以霸道总裁为男主角(甚至小说标题中直接出现总裁二字)的言情小说。而大陆言情小说,本就深受台湾影响,且大陆的女性向文学网站,在草创之初通常也靠连载台湾言情小说维持内容更新。总裁文就在这一背景下进入了大陆言情小说读者的视野,并很快被一些网文作者所模伤。这一批模仿之作,*早大的出现在2005年前后,大部分连载于女性向文学网站,其中比较知名的作品包括明晓溪的《泡沫之夏》、顾漫的《杉来吃吃》等。

总裁文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的的套路。其中男主人公自然是冷酷英俊富有的总裁,女主人公则通常是柔弱善良、天真纯洁的普通女孩。小说往往以总裁对女孩的一见钟情或总裁与女孩之间的契约婚姻等桥段引出剧情。故事发展则紧紧围绕两个脉络,一条脉络是总裁对女孩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控制与虐待,另一条脉络是总裁对女孩越来越深的迷恋。小说就在这样两条充满矛盾张力的脉络中,产生读者所期待的“虐”与“宠”。如匪我思存的《千山暮雪》中,总裁莫绍谦和纯情女大学生童雪之间混杂了复仇目的的包养/恋爱关系,就是总裁文*为经典的套路之一。

除了此类经典套路,总裁文也发展出一些变体,显著的变化主要是女主人公的人物设定,除纯情少女之外,也会出现一些较为成熟、知性、独立的女性形象,甚至也出现了一些不再刻意追求虐恋情感模式的作品。

总裁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相比起恋人,更像是封建父权制家庭里说一不二的暴君式父亲与听从父亲安排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儿之间的关系。这种人物关系的想象,虽有别于传统言情小说中将女主从原生家庭和悲剧命运中拯救出来的救世主一般的男主形象(灰姑娘与王子、睡美人与王子),但同样反映了作者在想象某种平等健康的恋爱关系时的无能为力,或为制造某种虐恋情深效果时的刻意为之。

近两年来,由于某些总裁文的影视化,加上总裁文中的经典对白,如“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女人,你这是在玩火”“很好,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要让所有的人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等成为网络流行句,总裁文以及总裁体对白也逐渐进入公众和主流媒体的视野。而霸道总裁除了专指总裁文男主之外,也可以用来泛指英俊富有且个性强势的男性。

例句:

•看我们院长走路的气势,简直就是霸道总裁。

•我要做你的霸道总裁,为你承包整片鱼塘!

•如果我是霸道总裁,你就是那个磨人的小妖精。

•几乎每一篇总裁文的文案都是画风清奇,不忍直视。

【龙傲天】

“龙傲天”是早期网文中非常流行的一类男性主角形象,其主要特征包括:名字里常出现龙、唐、汉、天等字样,外貌身材极为突出,通常会出现“眉清目秀”“虎背熊腰”这样的描写,经常强调家世显赫,身份特殊。男性向中“龙傲天”式的男主与女性向中“玛丽苏”(参见本单元“玛丽苏”词条)式的女主,存在某种相似性,这一意义上的“龙傲天”可以被替换为“杰克苏”“汤姆苏”等说法。

与后来主要强调努力奋进的“屌丝逆袭式”的升级文不同,龙傲天模式的主要爽点在于主角的不劳而获。穿越之后,龙傲天往往会有极高的魔法/武学/修行天赋,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迅速提升实力,能轻易地收服其他男性角色做手下、征服女性角色开后宫。龙傲天的流行,反映了早期网文读者对YY作品的极度渴望,他们在现实中被长期压抑无法释放的欲望,以*夸张*直接的方式爆发出来,使这种毫无现实逻辑的主角形象也能受到普遍欢迎。

这类主角在早期网文中相当泛滥,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网文初步发展之后,一些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对仍不断出现的此类主角十分厌烦,于是总结出了“龙傲天”这一名称来专门指代并嘲笑此类主角,并在现实网文圈中掀起了一场“打龙傲天”的运动。此后龙傲天式的主角在网文中逐渐减少,一些作品甚至专门塑造了这样的人物来供主人公“打脸”,如《崩坏世界的传奇大冒险》(国王陛下)等。但这并不代表这类角色从此消失,在很多过度YY的小白文中,还是会出现改头换面的龙傲天,龙傲天式的主角对一些读者而言仍是刚需。

例句:

•龙傲天一直是小学生们的*爱。

• 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在网文里见过典型的龙傲天式的主角了,但我*近发现其实每个主角心里都住着一个龙傲天

【搬砖】

“搬砖”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基本工作内容,近年来被很多城市白领和在校学生用来指代自己所从事的无趣而低薪的工作。

“搬砖”的这种新用法源自帝吧的屌丝亚文化。那些以“屌丝”自称的帝吧用户非常热衷于自嘲和自黑,特别喜欢使用一些自我降格、自我矮化的短语来作为口头禅,例如“给高富帅跪了”“给跪求别说”“吓尿了”,等等,而搬砖就被他们用作一种自嘲性的代称,指代他们所从事的各种工作。

在这些帝吧用户所创作的屌丝文中,“搬砖”堪称*为常见的一种职业,也常常就是尚未完成逆袭的主人公所从事的职业。虽然很多屌丝文会设想逆袭的情节,但它们在具体行文中对逆袭方案的种种夸张演绎,以及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草根式黑色幽默,常常会对逆袭情节构成某种反讽性的张力,甚至不少属丝文会在YY逆袭之后,又添一个被“醒工砖”的喊声吵醒的结尾,以这样的方式消解了逆袭的励志性,将逆袭情节指认为一场白日梦。而所谓的“醒工砖”,作为帝吧语境下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语,也就是“醒醒,工头叫起床搬砖了”的缩写。

随着屌丝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白领和在校生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称作搬砖。这些熟练使用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其实并非处在社会底层的搬砖民工,但是,置身于购物欲望不断受到挑逗的消费主义语境中,这些有着相对剥夺感和相对贫穷感的人群,却通过这种刻意的文化误认和自我降格的身份扮演,对工作生活压力和社交形象焦虑进行了释放和疏解。

例句:

•我这会儿要去实验室搬砖了,回头再和你聊。

•放假的人还在家里睡觉,而上班的人已经开始搬砖。

•我忙得晚饭都来不及吃,饥肠辘辘地加班搬砖到现在……

丧/佛系

【丧】

据《说文解字》,“丧”本义为没有、失去,后衍生出与死亡相关的仪式之意,如丧礼。在2016年中期流行的“丧文化”等语汇中,“丧”形容一种没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颓废、对未来失去希望等。

“丧”的流行始于“小确丧”。“小确丧”出自2016年7月14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推出的同名文章,意为“微小而确定的不幸”,专指能毁掉幸福感但又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头发掉进汤里、橡皮在纸上留下污渍、明明定了闹钟却无法起床等它与“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相对,将高压之下都市青年的脆弱精神状态展露无遗。该词一出现,便受到年轻人追捧讨论度极高。

“小确丧”拉开了“丧文化”的序幕,“葛优瘫”则引发起高潮。“葛优瘫”出自20世纪90年代*受欢迎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一张剧照。照片上,葛优饰演的角色瘫倒在沙发上,双眼无神,一副生无可恋却又无人能奈我何的表情。网友看了纷纷表示,“这不是我在家的状态么?”“生活太累好想瘫着”……并为此制作了大量表情包。自此,“丧表情包”井喷式爆发,诞生了“咸鱼”“悲伤蛙”“懒蛋蛋”等知名丧表情。其中,以“咸鱼”流传*为广泛。“咸鱼”出自周星驰经典电影《少林足球》:“如果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表情包中,一条咸鱼离开了水源,来到地上,伸着两条细腿,做出各种颓废姿势,“咸鱼”因此成为“废人”的代名词。

“丧文化”包含一种戳破心灵鸡汤、绝望到底的黑色幽默:“你全力做到*好,不如人家随便搞搞”“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顺便也关上了窗”。美国动画片《马男波杰克》在国内的流行是绝佳例证。波杰克是一匹中年过气明星马,每目过着颓废无聊的生活,说着消极无望的台词。这些台词被微博大V截图发出,得到大量点赞转发。这种黑色幽默认为人生境遇本质是面的,向下的、压抑的,它布虚假的“正能量”无效,*的出路是正视生命中的黑暗,带着绝望活下去。然而,这种观念恰恰来自都市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只是当他们发现自己长期在半空中挣扎、难以再进一步时,这种渴望就变成了焦虑,既担心生活不会变好,又恐惧它变得更坏。*终,焦虑化为无情的自嘲,以降低期望值的方式接受现实。

“丧文化”的主要受众是都市青年,其流传方式也不止于在网络中大量刷屏,还产生一批文化产品,进入消费空间。“丧茶”是其中的代表。“丧茶”是一家为“丧文化”营销造势的奶茶店,仅仅营业了4天。它的特色是为饮料起丧气的名字如“碌碌无为红茶”“前男友过得比你好果茶”“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价格大多在20元上下,稍稍高于同类店面。另一个例子是上海彩虹室内音乐团,以“丧曲目”为保留节目,在音乐会*后演唱。其中,《感觉身体被掏空》是刷爆朋友圈的神曲。歌曲以“葛优瘫”表情包的配图文字“感觉身体被掏空”为灵感,讲述表面光鲜的小白领被外企老板榨干精力的“丧”生活:“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戴了两年半”。这种无望感和疲惫感是都市青年生活的传神写照。

【佛系】

2017年12月流行的“佛系文化”可以说是“丧文化”的又一个小高潮,或者说“升华”。“佛系”指不争不抢、看淡一切的心态,和佛教没有直接关系。“佛系”*早来自“佛系追星”,指不混圈、不产粮(指进行同人创作)、不掐架、心态平和的粉丝。这一词语进一步流行,则又是得到了“新世相”的推波助澜。12月11日,该公众号推文称“*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将“佛系”泛化为“怎样都好”的心态,衍生出“佛系买家”(指不和卖家对话、不评价、不退换货的网购者)、“佛系恋爱”(不吵架、不矫情、搭伙过日子的恋情)等用法,令大量青年对号入座、立地成“佛”。然而,“怎样都好”其实是在“怎样都不好”的境遇中锻炼出的又一种犬儒主义心态,所以也有人称“佛本是丧”。

例句:

•有勇气在烈日下排队三小时买丧茶的人根本就不是真的丧。

•看完《野草》,我觉得鲁迅可以说是很丧了。

•好丧啊!不过往好处想想,虽然我没钱,但是还有病呀。

•丧着丧着就佛了。

•佛系考生:过了是缘,挂了是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