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城市的扩张时代过去了,下一个风口是城市更新。
★“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三部曲”的*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带你一起探究城市繁荣与衰败的秘密。
★颠覆性地提出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结论,改变我们对城市的认知。
★系统讲解城市经济如何运转和扩张,预测未来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发展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三部曲”的*部。
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的重要性,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城市经济》却得出了城市和城市经济先于乡村和乡村经济出现的惊人结论,彻底颠覆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们数百年来给我们灌输的思想。雅各布斯认为,聚居、交通、贸易、分工、语言文字……所有这些人类跨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要素都与城市的诞生密不可分。城市主宰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兴衰影响着广阔的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有效率的城市未必能发展得好,相反,存在必要的无效率的城市反而会繁荣发展。本书层层递进,生动地讲述了世界史上许多城市生老病死的真实故事,为我们解开了城市发展之谜,开启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
“雅各布斯‘城市-经济’三部曲”是对城市研究、社会学、经济学都有突出贡献的学着雅各布斯的野心之作,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从城市经济,到国家财富,再到经济的本质,形成了系统的关于这一话题的颠覆性论述,解答有关城市和经济的所有重要问题。除本书外,还包括《经济的本质》和《城市与国家财富》。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美国-加拿大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
她的学术研究对城市研究、社会学、经济学都有突出贡献。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划时代的经典。此后,她笔耕不辍,出版了《生存系统》《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等重要著作。她那些划时代的观点和理念,指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而不可替代的影响。
雅各布斯还是一位始终充满热情的社会活动者。拉塞尔•雅各比在《*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将她列为美国“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06年4月,简·雅各布斯逝世,享年89岁。


【媒体评论】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威廉·H.怀特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极有发言权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目录】

*章 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第二章 新工作的开始
第三章 城市中必要的无效率与不实用
第四章 城市的起步
第五章 城市的爆炸式增长
第六章 大城市如何产生出口
第七章 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本
第八章 未来发展的一些模式
附录
致谢


【前言】

*章 城市和农村,孰先孰后?

为什么有些城市逐步发展,有些却走向萧条和衰败?怀着对这一问题的不解,我提笔写下此书。我阅读并借鉴了许多学者的著作,尤其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著作。就我的判断能力之所及,他们的发现都非常可靠。但我在建立自己的城市经济增长理论时,并没有完全采纳他们对其研究结果的阐释。
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事实,其中一个特别让我不安,因为它与之前我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相悖。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悖于常理,但实际上的确如此,那就是,我们通常以为属于乡村的工作并非起源于农村,而是城市。当前诸多领域的理论,如经济学、历史学和人类学,都认为城市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基础之上的。但如果我的观察和推理没错的话,那么事实恰好与此相反:包括农业劳动在内的农村经济,乃是直接建立在城市经济和城市劳动的基础之上的。
农业发展在先的理论(我称之为“教条”),影响了太多关于城市的传统假设,因此我决定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章进行讨论。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阐述自己的城市发展理论,并分别论述发展的不同阶段。故本章即为序言。
科学史表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观点不一定就是真理,而且只有当这些观点的谬误性被揭示以后,我们才能发现它们的影响有多么广泛,多么恶劣。
举个例子,数千年来,平时还挺聪明的人都认为,在腐肉、乳酪和死水里发现的小虫不用通过母体就能成形、诞生。人们认为,环境不但滋养了它们,还通过一种名为“自然发生”(spontaneous generation)的过程创造了它们。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人质疑这一理论。当时佛罗伦萨的一位医生兼诗人说明,腐肉要是离开了苍蝇,根本生不出蛆来。他推断,新生命是从已有的生命中诞生的。就在他的正确观点逐渐传播开时,显微镜问世了。至此,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生物都呈现在显微镜下,成为推翻自发生育的新证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错误的教条在科学手段的支持下,又苟延残喘了两个多世纪,直到巴斯德(Pasteur)在19世纪才将它推翻。
巴斯德重复了佛罗伦萨人的实验,只不过用细菌代替苍蝇作为实验的生物,用葡萄酒代替肉作为介质。当时著名的生物学家们大肆抨击了巴斯德的发现,因为新的知识推翻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在表面上,自然发生的教条似乎解释了微生物的由来,但对该理论的坚信不疑却在无形中歪曲了许多其他的生物学发现和理论。对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单细胞动物究竟是如何繁殖的,老朽们仅以一句“已得到解释”作答。如此一来,整个对细胞的研究和理解都停留在无所作为的阶段。另外,许多生物学家还致力于合理解释新发现的事实,竭力使它们与传统的谬论协调一致。那些*详细、*晦涩的解释,也往往来自那些赫赫有名的生物学家。
在我看来,与上述情形类似的是,我们对城市和整个经济发展的理解都被农业发展在先的教条歪曲了。我想说明,作为前达尔文时期知识史的遗迹,这一教条和自然发生理论一样荒谬。
农业发展在先的理论认为:首先发展的是农村,然后才是城市。这一教条暗含的观念是,新石器时代之前的人以狩猎为生,其部落规模较小,经济上自给自足,自己寻找食物,自己制造武器、工具和其他手工制品。后来,其中一些原始部落学会了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此后才过上安定的生活,并出现稳定的村庄;再后来才有了劳动的分工、大型的经济项目和复杂的社会组织。这些进步,再加上农业产量的剩余,被认为是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
较早的一派学说认为,村庄*初都是些简单的农业单位,然后渐渐成长壮大,城市正是缓慢而直接地从这些村庄演变而来的。另一学派则认为,城市是由武士组织起来的,这些武士自身不从事农业工作,而由农民代劳;作为回报,他们保护农民免受其他武士的伤害。两种理论都认为,农业劳动和农民生产的食物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
这一由村庄而城镇再到城市的发展顺序,只是从表面上解释了早期的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但该假设对一些观点造成了影响,比如什么是城市,它们在过去和现今的经济规划中又处于何种地位。如果城市无法在农业聚居地出现之前得到发展,那么农业和整个农村资源的发展则是根本所在,城市的发展由于依赖于农村而位居第二。因此,对于人类而言,农村一定比城市重要得多,城镇大概也较城市重要。同理,城市与次要一点儿的聚居地相比,主要差别只在于城市更大、更复杂,或者代表了权力。
农业发展在先的理论,通常被当作默认的假设,从逻辑上支持了对计划经济的实践。它们并不只是学术用语。不管是在哪种类型的国家,这些观点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长期以来,城市一直被看作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聚集着大量高深的思想和复杂的制度(即文明),这一点无须赘述。
我下面想说明的是,城市同样也是经济的主要发祥地。为了解释其原因,我将首先关注城市和农村的分工在历史上与现在的关系,然后推导出其在史前时期的关系。*后,我将说明与此相反的传统理论为什么会如此根深蒂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