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上至天文历法,下至衣食住行,涵括古人生活方方面面,乃古代文化爱好者的简明“穿越”指南。

语言学大师王力主编,知名学者专家执笔审校,内容千锤百炼,文字深入浅出,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

面世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日、韩等语言风靡海内外。

窄身便携小开本,进口轻型纸内页,比kindle更苗条,比iphone更轻巧,放在包里完全不造成负担。通勤路上、旅行途中、博物馆里……携一卷书,行万里路,随时随地知识充值。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媒体评论】

传统文化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典籍中的经典文化,另一种是融于日常中的生活文化。传统典籍中的文化能让读者了解传统知识,而在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感性的,要亲身感受才能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髓。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该书从创世神话论述到古代文明社会,内容精深,语言生动,使读者更贴近古代文化生活,从而全面认识、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目录】

章 天 文 001

第二章 历 法 014

第三章 乐 律 039

第四章 地 理 049

第五章 职 官 054

    中央官制 054

    地方官制 064

    品阶勋爵 067

第六章 科 举 070

第七章 姓 名 078

第八章 礼 俗 092

    阶级、阶层 092

    冠 礼 094

    婚 姻 095

    丧 葬 097

第九章 宗 法 101

    族、昭、穆 101

    大宗、小宗 102

    亲 属 103

    丧 服 106

第十章 宫 室 109

第十一章 车 马 114

第十二章 饮 食 119

第十三章 衣 饰 124

第十四章 什 物 134


【前言】

“创造力” 一直是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为人们所憧憬。计算机问世以后,作为人类胜过人工智能为数不多的能力之一,创造力更加受到关注。

“创造力” 可以说是人类后一个堡垒,为了锻炼这项能力,人们研究出了很多创新方法并付诸应用。其中包括由9 个方面73 个问题组成的奥斯本检核表法、曼陀罗思考法、TOWS 矩阵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自形成简单的体系,便于理解和应用,所以得到了广泛运用。

这些方法也确实很有效。但是随着使用者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他们终基本上都会面临同一个障碍:即用这些方法得出的创意都停留在“只是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前进了一步”的程度。

这是因为现有的大多数创新方法都不外乎“分类(或提示如何分类的线索或标签)”“设置2 条坐标轴把n 个分类整理为n×n 的矩阵”“互相比较”“逻辑思考”之类的内容。

这些技巧实际上都是在“提供其他的视角”。也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角,来分析已经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以往经验, 将其与其他经验组合起来, 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

这就像是只用“过去用过的食材”进行烹调。虽然通过学习新的烹调方法能够暂时增加菜品种类,但反复实践就会发现,菜品的范围还是有限的。

这样一来, 我们就需要新的食材,也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和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于以往的新领域进行工作或学习。但是新领域与以往的领域差别越大, 就越难以很快掌握。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很难创造出划时代的创新。

但是,如果有一种创新方法本身就包含了“在不同领域学习的方法”,甚至其中已经具备了“不同领域的知识”,那么又会怎样呢?

而且如果这种方法还是经过数百万数据验证的“理论”,又会如何呢?

这个创新方法就是本书将要介绍的TRIZ, 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

TRIZ 这个词, 人们并不经常听到,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应该怎么读。而且,TRIZ 也并不是Theory of InventiveProblem Solving 的开头字母的缩写。而是俄文的英语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 的缩写。

顺便介绍一下,TRIZ 的俄语名称写法如下。

Теории(理论)

решения ( 解决)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发明)

задач( 问题)

TRIZ 是20 世纪50 年代由苏联专利审查员根里奇• 阿奇舒勒创立的。

听到专利审查员,人们也许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想想看,专利审查员的工作就是对划时代的(或者自称划时代的) 发明专利进行审查。

根里奇• 阿奇舒勒正是一个专利审查员。在日复一日审查专利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一个问题:“在不同领域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些共通要素?”

于是他以成百上千项专利为基础,从中提取出“发明的窍门”,并以此为起点,终成功地总结出体现发明的“共通要素”的一系列法则。

然后,他使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开头字母,将这个方法命名为TRIZ。

其中他早确立的就是本书介绍的“40 个发明原理”。

使用这40 个发明原理,能够通过其他领域过去的失败和成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或商务人士进行“逼近技术本质的沟通”,而这在以往是很难做到的。

我可以肯定,与多背400 个英语单词相比,掌握这40 个原理更能帮助我们在技术方面过上富足的生活。

TRIZ 在创新方法中格外突出,其原因在于它在创立之初就考虑了“跨领域的共通性”,在于阿奇舒勒及其继承者对这种方法不断进行了科学验证和改进。

很多创新方法都没有超过主观假设的范围, 停留在定性评价的层面, 即“实际应用后,成绩有所提高”。与此相比,阿奇舒勒却对TRIZ 进行了“量化验证”。这也正是因为阿奇舒勒是专利审查员,才得以实现的。

也就是说,因为阿奇舒勒所处的环境可以以专利的形式获得几十万、几百万个“解决问题的结果”,他才能够通过这些专利来验证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 的假设。

阿奇舒勒的验证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 有很多学生支持和帮助他的工作。可以说,人海战术才使验证成为可能的。

因此,TRIZ 是“苏联专利审查员以专利为基础”确立的、“通过超过200 万件专利进行了科学验证和改进的”“可以跨领域应用的”、无与伦比的、卓越非凡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

但是我想很多读者在看到本书之前,可能既没听过也没有看过TRIZ 这个词。为什么这项理论几乎不为人们所知呢?这是因为TRIZ 是一种产生于苏联的理论。

在年轻人的印象里,可能会觉得世界上只有美国为强大。但是在1991 年苏联解体之前,从“美苏冷战”这个词就可以看出,苏联曾是美国的强劲对手。

全世界早实现了载人宇宙飞行的国家就是苏联,日本人次造访宇宙也是乘坐苏联的宇宙飞船“联盟号”。

冷战期间,1949 年美国方面建立了东西方统筹委员会(COCOM),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唯恐技术传播到苏联。

受这些规定的限制,禁止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口16 位以上字长的计算机。据说当时苏联编辑录像主要是使用8 位的MSX 计算机。

苏联在信息技术、计算机能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军事及宇宙技术方面却与美国势均力敌,力压其他西方国家。也有观点认为,其原因就是苏联拥有TRIZ(阿奇舒勒也曾经是海军军官)。

TRIZ 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姑且不论,总之在苏联时期,它作为秘而不宣的技术对西方国家是严格保密的。

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TRIZ 的相关技术人员来到西方各国,在这些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冲击。

现在欧洲有专门研究TRIZ 的研究室,还有因为从事TRIZ 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此外,据说使用许可权售价高达几百万日元的TRIZ 软件很畅销,在工作中使用TRIZ 的咨询师也能获得丰厚收入。

虽然在日本还不太为人所知,但是在知识爆炸和知识细分加速发展的今后,TRIZ 可能会比数据科学家更加令人瞩目。

我们来总结一下。TRIZ 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以数百万件申请专利的发明为基础,是经过国家层面数十年的验证而开发出来的。

本书以一般读者为对象,首次详细介绍TRIZ 初的原点,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欧美各国创造出诸多高价值业务。

您能看到本书,真的非常幸运。

掌握这40 个发明原理,就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迅速抓住技术的本质,从而获得高水平的智慧。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TRIZ 的世界尽情遨游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