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第三次浪潮》是未来大师托夫勒影响中国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一本畅销社科书,甚至直接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当中。
2.《第三次浪潮》对中国人的思维冲击可谓影响至今,算是中国读者接触到的首批西方思想流行作品,在中国上市之际几乎人手一本,销量惊人。
3.今天,第三次浪潮已经演化为一种思维框架,读者再度翻开它,不仅能深刻了解到现在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能过站在未来先驱的肩膀上,掌控预测未来的方法。


【内容简介】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出版之际,随即引起全球热评,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托夫勒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次是农业革命,人类就此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并历经千年,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随后,人类社会历时300年摧毁了落后的*次浪潮文明,并在“二战”后10年迎来了第二次浪潮的*。
第二次浪潮文明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为能源基础;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应运而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及大公司三者形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核心社会结构。然而,一股崭新的文明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了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仅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准来衡量,精神文化的富足也成为重要指标。这就是第三次浪潮。它鼓励个性,培养人类崭新的社会性格;它提倡发展全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偏执的观念。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设计未来社会的一张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本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社会变革画卷,对中国人的思维冲击可谓影响至今。如今,托夫勒笔下的信息革命早已席卷全球,“第三次浪潮”也演化为一种思维框架,帮我们站在未来先驱的肩膀上,理智、宏观地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


【作者简介】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社会思想家,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大师”。他曾任罗素•赛奇基金会特约研究员、康奈尔大学特聘教授、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研究员、IBM等跨国企业顾问,从事未来价值体系及社会走向的研究。
1970—1990年,托夫勒分别出版《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思潮有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托夫勒是洞察到现代科技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先驱。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读现在,用蕴含着未来玄机的现象寻求对未来的理解,为读者描绘一幅新的现实世界的示意图。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鸿篇巨作!托夫勒穿越时间与空间,整合海量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提炼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部非凡杰作。
——《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独特,历久弥新……为人类解读当前与未来世界指明路径。
——《商业周刊》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阿尔文·托夫勒贡献的又一部旷世之作。
——英国《卫报》

《第三次浪潮》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托夫勒的奠基之作 《未来的冲击》。如果说《未来的冲击》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次浪潮》则为我们的世界提供了发展理念。
——《金融世界》


【目录】

前言

*部分 浪潮的冲击
*章 主要的竞争

第二部分 第二次浪潮
第二章 文明的结构
第三章 不可见的巨斧
第四章 打破规范
第五章 技术专家的权力
第六章 潜在的蓝图
第七章 国家狂热
第八章 帝国的动力
第九章 工业现实观
第十章 倾泻的洪水

第三部分 第三次浪潮
第十一章 新的综合方法
第十二章 一切的主宰
第十三章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第十四章 电脑领域
第十五章 超越大量生产的阶段
第十六章 电子信宅
第十七章 未来的家庭
第十八章 企业界的危机
第十九章 新的社会规范
第二十章 产消合一制度
第二十一章 思想变动
第二十二章 民族国家的崩溃
第二十三章 甘地与人造卫星
第二十四章 历史的洪流

第四部 终局
第二十五章 心里领域
第二十六章 未来世界的人格
第二十七章 政治的归宿
第二十八章 21世纪的民主


【前言】

序言
我们每天翻开报纸,头条新闻令人触目惊心:恐怖分子挟持人质,大玩死亡游戏;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货币市场风声鹤唳;大使馆火光冲天,冲锋队四处救援;*能表现人心向背的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银行业摇摇欲坠;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各国政府运作陷于瘫痪,无计可施。
面对此情此景,悲观主义者唱起末日之歌,虔诚之士在街头大声吆喝“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而专家学者则宣称所有的趋势均指向一场浩劫。
本书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从这个观点来看,世界并没有失常,事实上,在这些看似没有道理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耸人听闻却让人满怀希望的模式。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一模式和这份希望。
本书是献给那些认为人类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开始的人的。一阵强劲的浪潮正席卷今日大半个世界,创造出奇异的新环境,人们在其中工作、娱乐、结婚、生儿育女、退休。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商人要逆泳于易变的经济波涛,从政者眼睁睁地看着民意调查结果上下波动,大学、医院和其他机构绞尽脑汁应对通货膨胀。价值体系瓦解崩溃,一向被视为“救生艇”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备受谴责。
我们可以把这些剧变视为代表不安、破裂、灾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得远一点儿,就会发现向来被我们忽略的一些事情变得异常清晰。
首先,当前的许多变化都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偶发事件,如核心家庭的瓦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流行热和有线电视的风行、弹性工作时间和新的福利制度的普及、从加拿大魁北克到法国科西嘉岛的分裂主义等。乍一看,这些都是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正好相反,这些事件和其他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与潮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大现象的片段。这个大现象就是: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
如果我们把上述事件视为孤立的变化,不去深入思索其意义,就无法设想出连贯、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个人的决策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虎头蛇尾的。政府当局在危机和决策失误间摇摆不定,没有计划、没有希望、没有见识,就这样步履蹒跚地走向未来。
我们缺乏系统化的架构以了解今日世界的权力冲突,就像一艘被卷入风暴的船只,企图不借助罗盘和航海图,航行于危险的暗礁之间。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已经被埋在碎片化的数据和无关痛痒的分析之下,因此,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已不可或缺。
本书是一本庞大的综合之作,书中将叙述我们许多人历经的旧文明,并详细地介绍闯入我们生活的新文明。
这一新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们此前所有的假设都将遭到挑战。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公式、旧的教条、旧的意识形态,不论以往多么受到推崇、多么妙用无穷,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联络方式出现,这个世界就从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我们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鸽笼中,传统的心态和想法已经不再适用了。
当这个奇异的新文明在字里行间缓缓展现时,我们会有理由向今日弥漫各地的悲观主义发起挑战。利益至上和自我放纵已影响社会文化十几年,这不禁令人感到绝望。本书认定,绝望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态度[英国科学家、作家C. P. 斯诺(C. P. Snow)如此认为,我也认同并重申这一点],而且是毫无根据的。
我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我们不必多费笔墨来描写眼前所存在的危险,包括核武器的杀伤力、生态遭遇的破坏、种族冲突、区域性暴力。战争、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科技灾害,都可能无情地改写未来。
然而,我们也发现许多新态势的崛起,比如能源形态的改变促使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产生,制造方法的改良促使DIY(自己动手制作)运动流行起来。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给今日世界带来大灾害的因素,也正给我们带来良机。
本书将介绍这些良机。在毁坏和衰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迹象,表明生命仍在出生和成长。在本书中,我清晰地表达了我的看法:只要运用智慧,加上少许的运气,新生的文明就会比我们以往熟知的一切更为健全、明理、持久、高尚,也更民主。
如果本书的论据无误,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乐观面对未来,尽管眼前这几年仍将风雨飘摇、危机重重。
在我创作本书之际,许多前来参加我的演讲会的听众一再问我,这本书和我早先写的《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有什么不同。
作者和读者在同一本书中从来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我认为本书的形式和重点都与《未来的冲击》完全不同。首先,本书包含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囊括过去和未来,比较有规律可循,其结构也与《未来的冲击》不同。(聪明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结构反映出其中心意象—浪潮的冲击。)
其次,这两本书本质上的差异更加明显。《未来的冲击》呼吁人们进行某种改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改变成本;而本书则关注适应的困难,强调不迅速改变某些事物将付出的等额代价。
*后,在《未来的冲击》中,我曾提及“未来的早产”,我当时并无意以任何广泛或系统化的方式来勾画新兴的未来社会。该书的重点在于变化的过程,而不在于变化的方向。
本书的角度正好相反,不看重变化速度,而着眼于变化引领我们去的方向。也就是说,《未来的冲击》比较偏重过程,本书比较偏重结构。基于上述理由,这两本书的设计是互相配合的,不是作为正续篇,而是同属一个整体的互补。两本书各不相同,但是互相观照。
创作本书这样大规模的综合工作,简化、概括、归纳乃是必需的,否则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囊括这么多论点。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会斟酌本书将文明分成三个阶段的做法——这三个阶段是*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新兴的第三次浪潮阶段。
我们可以轻易指出,农业文明包含许多相当不同的文化,工业制度本身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当然可以将过去(和未来)分成许多不同的阶段,但是这样做,我们会在混乱的分支阶段中找不到主干阶段的踪影。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图书馆而不是一本书来涵盖同样的领域。就目的而言,简单的区分虽然粗糙,但比较有用。
本书规模庞大,需要我采取其他的表述方式来便于阐述。因此,我偶尔会把文明人格化,说*次浪潮文明或第二次浪潮文明“做”了这事或那事。当然,我知道,读者也知道,文明不会做任何事,做事的是人,但是偶尔把这事或那事归因于文明,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同理,聪明的读者都知道,无论是历史学家、未来学家、规划师、占星学家还是布道家,都无法知晓未来。当我说某事“将会”发生时,假设的是读者会斟酌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否则本书中将会夹杂太多不堪卒读的保留条件。而且,对社会现象的预测,不论使用多少计算机资料,都绝不可能避免主观的价值判断,也都不可能是*科学的。本书并不是客观的预测,也不冒充科学实证的结果。
但是,这并不表示本书中的观点反复无常、不成体系。事实上,读者会发现本书是根据大量资料,基于一个文明与人类关系的准系统模式创作而成的。
本书利用“科技领域”“社会领域”“信息领域”“权力领域”等名词来描述一个垂死的工业文明,并试图揭露这些领域如何在今日世界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书中还试图展示这些领域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生物领域”和“心理领域”的关系。“心理领域”是心理与个人关系的结构,外在世界的变化通过这些结构可以影响我们*私密的个人生活。
本书认为,文明也经历了某些过程和利用了某些原则,发展出自身的“超意识形态”,以解释现实,辩护其存在。一旦了解了这些过程和原则如何互相作用,如何彼此转换,触发强大的变革浪潮,我们就会对冲击当前生活的巨大变化浪潮有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的意象,就是已经昭然若揭的变化中的冲击浪潮。“浪潮”这一形象并不是我独创的。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进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书中提及“几个世纪以来进步整合的浪潮”。1837 年,曾有一位作家以一连串的浪潮来形容美国西部人的定居过程:首先是拓荒者;其次是农民;*后是商业团体,即迁移而来的“第三次浪潮”。1893 年,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在他的经典之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比喻,因此,浪潮的意象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它在今日文明变化中的意义。
本书中这一意象的应用确实非常有帮助。浪潮的观念不仅是组织众多不同资料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汹涌的变化浪潮。当我们应用浪潮之意象时,许多混淆的观念都变得清晰了,而熟悉的事物往往在耀眼的强光下显现出来。
自我从变化浪潮的观点来思考,想到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我们周围的冲突和压力,我对变化的观念就完全改变了。在各个领域,从教育、健康到科技,从个人生活到政治,我们都可以分辨出哪些只是工业时代延伸的表面革新,哪些是真正的改革。
然而,即使是*有力的意象也只能传达部分真理,任何意象都无法描绘全局,因此没有一种现在观(更不用说未来观了)是完备和确定的。我在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以为自己握有一切的答案,但是,我很快就了解到我的“答案”不仅褊狭、片面,而且落伍,并逐渐懂得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获得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为重要。
我希望本书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出许多新鲜的问题。
没有一种知识是完备的,也没有一种比喻能涵盖一切,这种认识本身是非常合乎人情的。一位批评家曾说:“问大问题可能会走上岔路,可是噤口不问又扼杀了知识的命脉。”
在这个变化万端的时代,个人的生活被撕裂了,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崭新的生活方式正从地平线浮起,探问人类前途这个宏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出于求知的好奇心,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择。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已经参与了反抗或者创新文明的活动。我希望本书可以帮助每个人知其所选择。


【免费在线读】

*章 主要的竞争
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形,而到处都有盲目的人企图压制它。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态,改变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同时带来了新经济、新政治冲突,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今天存在着许多新文明的碎片,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把生活调整成明日的节奏,其他人却不敢面对未来,他们绝望地转向过去,企图重建赋予他们生命的垂死世界。
这个新文明的崛起是我们生活中*爆炸性的事件。
这一事件也是了解未来的关键。它的意义深远,正如1 万年前农业发明掀起了*次浪潮,工业革命带来了惊天动地的第二次浪潮一样。我们是下一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参与者。
我们极力搜索字句来描述这一特殊变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称之为新生的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电子纪元或地球村。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电子技术时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说“后工业社会”就要来了;苏联未来学家说这是“科学技术革命”;我自己屡次撰文谈到“超级工业社会”的来临。然而,我认为这些名词,包括我自己的在内,都不是十分恰当。
有些名词专注于单一因素,缩小而非扩大了我们的理解;有些名词是静态的,暗示一个新的社会可以平稳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不会引起任何冲突和压力。这些名词都不能表达扑面而来的变化的全部威力、范围和动态,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压力和冲突。
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迁,面对的是有史以来*强烈的社会变动和创造性的重组。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事实,却参与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层工作。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浪潮,每次都抹杀了先前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次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几千年才结束,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崛起后只有300 年的寿命。今天,历史的发展速度更快,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将会横扫历史,在几十年内结束,生活在这个爆炸性时刻的我们会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对这个时代的全面影响。
第三次浪潮拆散了我们的家庭,动摇了我们的经济,冲击了我们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们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受到其影响。所有旧的权力关系、今日处境危险的领导阶层的特权都遭到挑战,明日的权力争夺将在此背景下进行。
这一新文明在很多方面和传统的工业文明相冲突。它既包含了高科技,又包含了反工业化。
第三次浪潮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提倡使用多样化、可再生的能源;新的生产方式淘汰了大多数工厂的流水线;新式非核心家庭,被称为“电子住宅”的新机构,以及未来变化很大的学校和企业都将出现。新文明为我们制定新的生活规范,带领我们超越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能源、金钱和权力的集中化。
新文明向旧文明发起挑战,企图推翻官僚制度,减轻国家的分量,在后帝国主义的世界里建立起半自动化的经济。新文明需要比当今更简单、更有力、更民主的政府。新文明有其特有的世界观,以及处理时间、空间、逻辑、因果的方法。*重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着手弥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长久存在的裂痕,促成了明日“产消合一”的经济。因此,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借助人类理性的帮助,可以成为历史上*个真正人性化的文明。
革命性的前提
两个*冲突的未来形象占据了今日大众的想象。对愿意思考未来的人而言,大多数人假设他们所熟知的世界会永远延续下去。他们很难为自己构想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去接受一个全新的文明了。当然,他们了解事情在改变当中,但是他们假设当前的改变会掠过他们身边,任何事物都不会动摇他们熟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他们满怀信心地指望未来会延续目前的局面。
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呈现出两种面貌:一方面,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检验的假设,隐藏在商人、教师、父母和政治家的决策背后;另一方面,其冠冕堂皇地出现在统计学、计算机化数据和预测未来者所用的术语中。这两方面都使人觉得未来的世界和现在大致相同——只不过第二次浪潮工业化散布得更广,普及更多的地方而已。
近期发生的事件狠狠地动摇了这个充满自信的未来形象。层出不穷的危机占据了头条新闻的版面,伊朗爆发战争,石油价格直线上升,通货膨胀不可抑制,恐怖主义四处横行,政府似乎也无力阻止,悲观论越来越流行。因此,许多人看多了坏消息、灾难电影、噩梦般的景象,便武断地认为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因为未来根本不存在。对他们来说,*后的决战就在眼前,世界正冲向*后的剧变。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未来观似乎完全不同,然而两者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和政治影响,因为两者都导致想象力和意志的瘫痪。如果明日世界只不过是目前景象的大银幕立体电影,那么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如果世界注定会在我们有生之年毁灭,那么我们什么事也不能做了。总之,这两种未来观都会造成否定和被动的心理,使我们动弹不得。
然而,如果能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会被困于*后决战和统统一样的简单选择之中。我们可以从许多清晰、具有建设性的角度观察未来,为明日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改变现状。
本书的基础是我所谓的“革命性的前提”。我认为,即便在今后数十年内,世界充满激变、动荡,甚至处处可见暴力,我们也不会彻底自我毁灭。我们现在体验到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事实上这些变化构成了一个清晰可见的轮廓。同时,这些变化会累积起来,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和思维方式发生大变动,而理想的未来是可能实现的。总之,以下所述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不亚于一场全球革命、一次历史的量子跃迁。
换言之,本书假设我们是旧文明的*后一代和新文明的*代,而我们个人的苦闷、困惑、茫然多半可以归因于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与蓄势待发的第三次浪潮文明所造成的个人冲突和政治制度冲突。
了然于此,许多看似无意义的事件突然变得清晰易懂了,变化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为生存而采取行动也变得可能了。总之,革命性的前提使我们的智慧和意志得到解放。
变化的前沿
然而,单说我们面临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还不够。在我们能够控制及引导变化之前,需要从崭新的角度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否则我们会迷失方向。
一个*理想的方法是所谓的社会“浪潮前”分析法。这种方法把历史视为一连串波动的变化浪潮,并探寻每个波浪的前沿是否引导着我们。我们的注意力与其说集中于历史的连续性(自有其重要性),毋宁说集中于历史的断续期,即革新和中断时期。这种方法能找出关键的新生变化形态,使人们能左右之。
从*简单的观念出发,农业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转折点,工业革命是第二个大突破,这些都不是断续的瞬时事件,而是以一定速度进行的变化浪潮。
在*次浪潮出现之前,大多数人生活在经常迁徙的小团体中,以采集、渔猎、畜牧为生。大约在1 万年前的某一时刻,农业革命开始了,它缓慢地横扫整个世界,形成了村庄、部落、耕地及新的生活方式。
17 世纪末,*次浪潮还未结束,工业革命便在欧洲爆发,掀起了第二个全球变化的大浪潮。新生的工业化以更快的速度蔓延至各个国家。从此,这两股截然不同的浪潮以不同的速度同时席卷了整个世界。
今天,*次浪潮已经平息了,只有南美和新几内亚等少数地区的原住民仍然未接触过农业。可以说,*次浪潮的力量多半已耗尽了。
同时,第二次浪潮在短短几个世纪里改造了欧洲、北美和其他地方的生活,而且继续蔓延,许多至今仍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努力兴建钢铁厂、汽车厂、纺织厂、食品加工厂和铁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工业化的冲力,第二次浪潮的力量尚未完全耗竭。
但是在此期间,另一项更重要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工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 年内达到*峰,同一时期不受人关注的第三次浪潮开始出现,而且所向披靡。
许多国家同时感受到这两股甚至三股不同的变化浪潮在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力度进行活动。
在本书中,为了方便讨论起见,我们把*次浪潮时代定为始于约公元前8000 年,然后一直主宰着世界,直到1650—1750 年。之后,*次浪潮失势,第二次浪潮继之而起。第二次浪潮的产于约公元前8000 年,然后一直主宰着世界,直到1650—1750 年。之后,*次浪潮失势,第二次浪潮继之而起。第二次浪潮的产品——工业文明继而主宰地球,直到达到*。*近的历史性转折点约在1955 年开始出现于美国——此后10 年内,白领和服务业就业人员的人数首度超过蓝领人数,同时计算机、商用喷气式飞机、避孕药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发明风靡一时。在这一时期,第三次浪潮开始在美国蓄积势力,然后在不同时期登陆其他工业国家,如英国、法国、瑞典、德国、苏联和日本。今天所有科技先进的国家都受到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落伍的经济和制度之冲击。
只有了解这一形势,才能明白我们身边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突。


【当当正版包邮】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 英国DK公司 世界史 全球史 全球通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171.00
【赵冬梅新作】宽容与执拗 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 文人政治家的互动、缠斗与纠葛 法度与人心 人间烟火 大宋之变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81.00
欧洲之心:神圣罗马帝国,800—1806
自营
¥168.0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抵御错误信息的有力武器,通往真知的指南。对错误信息坚信不疑比无知更可怕。传播学社会学 中信出版社
自营
¥78.00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自营
¥51.70
中国人,你要自信(张维为作品)
自营
¥51.70
演变
自营
¥66.00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突破固有思维 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 全新译本 经典再现 各领域大家诚意解读 中信出版社
自营
¥98.00
中国震撼(张维为作品)
自营
¥5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