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用别人的历史,丰富自己的人生,是谓读书。
【内容简介】
《此刻》一书,收录的80篇作品,主要是作者阅读中国现当代名家名作的所记录的读书随笔及少部分与书相关的生活类散文。每篇作品都对现当代重要文学作品有独特的解析、客观评价及思考感悟。本文对读者正确理解名家名作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读者去阅读原文的兴趣。作品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有一定哲理性,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邸玉超,1960年11月14日生于沈阳,籍贯辽阳。一级作家,现任朝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共7部。获得第六届、第九届辽宁文学奖,第十三届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辑

卧心苦禅 5 灵魂的栖居地 5
卧心苦禅 7
橡树的爱情 10
穿西服的徐志摩 12
花开雨巷 14
生命的两极 19
沦陷的婚姻 22
1933年的那场雪 24
沉静的圣泉 27
苍茫之水 29
高高的白杨林 32
弄堂里的日子 34
从未平静的夜晚 36
多事之秋 39
村民林语堂 41
你是否渴望激情 44
人生况味寄书衣 46
童心不泯 49
离我们*近的大师 52
人性的花园 54
第二辑

且说漂泊 57
日常的亲切 57
唯爱感天动地 58
田野下的真实 61
怀念一个村庄 63
寂寞的风景 66
学习幽默 68
竹林的隐喻 70
阅读长征 73
重读精品 75
墙之斑驳 77
金色记忆 78
坚硬的吃 82
方便与不方便 83
假打与打假 84
闲聊“换笔” 86
且说漂泊 88
现代门客的生存与出路 90
住院随想 91
杂感三则 95
第三辑

落寞槐花 97
茶色的茶馆 97
远去的人力车 99
生命与阳光之重 101
一地鸡毛 102
登山记 104
读山 105
诡秘的时间 109
爱之路 111
笔与山 113
岁末年初 116
生命受了祝福 117
绿的梦幻 119
此情可待成追忆 122
夏天的忧伤 124
落寞槐花 127
弯柳……………………………………………………………… 123
背影与表情 129
沙浒小记 131
关于一个村庄 135
沧桑的桥 138
乡间铁匠 141
第四辑 怡园豆棚 144
“四清”趣事 144
耸立的历史 145
踏访燕长城 154
雨夜诗情神水馆 161
一条大河 168
充盈着青铜气息的土地 178
一个有厚度的城市 188
豆棚居闲话 193
怡园豆棚 195
怡园昆虫 197
鲁迅的书 200
读书杂记 202
书肆 206
淘书纪略 209
品味苦难 211
逝者的家园 214
马背上的高远 216
秋天的况味 218
止锚湾记 220
绥中六记 223
后记 239

【书摘与插画】
*辑 卧心苦禅 灵魂的栖居地

我庆幸自己是有故乡的人。故乡不仅仅是出生地,你生活过的那个旧日处所与环境,也不仅仅是与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与物,故乡是形而上的,是精神的承载体,是灵魂的家园。人许多时候是活在记忆中的,丧失记忆意味着生命环节的缺失。

1932年的夏天,师陀带着一身暑汗与满眼泪水回到故乡。他怀着失去父亲的伤痛,徘徊在杞县一个叫花寨的小村。那时他刚刚离开家乡一年余,对故土的情感也许还很单纯。三年后,当他从北平再次回到花寨,“故乡”已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尽管他说“我不喜欢我的故乡”,但他“怀念着那个原野”。也许,当时的他并未领会到故乡对他一生的影响,他更不会想到,整整七十年后,一个叫邸玉超的读者,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走进他的花寨,走进他的故乡。

在去花寨的《乡路》上,有白杨、翠柳、村落,有丰饶的原,绿的浩瀚的海,烟雾似的棠梨,鹅黄的菜田。花寨村子那么小,又那么穷,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有些冷落,有些寂寞。但村庄里的孩子们的梦是绛色的,在彩色的虹与霞的上面。游戏是人类初始的经验与记忆。花寨的孩子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在身上,他们有自己的世界,秋后的月光照耀下的禾场,是他们的乐园。孩子们的游戏会翻出许多花样,他们的嬉闹声给小村添上一抹生气。然而,师陀童年的梦很快被现实绞碎,变成灰色,他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容枯槁,独立在土谷庙前,抱着膀,悠然地吸着本地造的烟,昂首眺望原野。

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谁让我们失去了乐园?师陀笔尖停留在《失乐园》的空白处,问。

就在师陀陷于故乡复杂思绪不能自拔时,另一位京城作家沈从文正兴冲冲从故土湘西归来,挥动浓情的笔墨,创作着后来成为他的散文名篇的《湘行散记》。沈从文从故乡带回的是温暖和浪漫,是生命的活力;师陀从故乡带回的是冷静和真实,是现实的“生命的寂寞”。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性格气质,对故乡有不同的感受与寄托。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乡,有对故乡不同的认知。我也是远离故土的人,每一次返乡,留给我的都是别样的感受与迥异的印象,既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欣然,也有等闲相见莫相亲的怅然。有故乡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物是人非的落寞。

师陀成名于三十年代,作为中国现代散文作家第二代的重要一员,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散文诚如他在*本散文集《黄花苔》中说的,是“野生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执拗地充满生气地开放着,生长着。他承继上世纪二十年代散文趋美变异的风格,在唯美与现实的碰撞中开辟出自己的一条蹊径。

师陀以小说成名,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隐约着小说的笔致与技法。他更关注人,尤其是故乡的人。《老抓传》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我却愿意做小说读。老抓年轻时爱上一位姑娘,姑娘嫁到他家时,竟做的是他二嫂,情感受伤害的老抓默然离开家乡,独自漂泊江湖。二十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孤身回到故乡,世界和他自己早已改变了模样,除了他曾经的恋人——现在的二嫂,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来。他把猫狗当作亲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这是怎样的人生,怎样的命运?我真的不忍细讲这位老人可敬可叹的故事,我的泪会打湿键盘。好在他有故乡,故乡总会给游子温暖,尽管这温暖比刀子还锋利,它会让人热血涌动,也会让人心生疼痛。师陀并不是一味描写故乡的悲凉,现实的悲怆,他以“乡下人”的善良敦厚描述故乡人的淳朴善良、故乡的美。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地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的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地洗了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地打着喷嚏。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多么温馨和谐的美。如此亲切美丽,如此俏皮纯真的故乡少女,怎能让人忘怀。

故乡并不一定都在乡村,能栖居你灵魂的,都叫故乡。

卧心苦禅

书读得累时,或稿子写烦了,喜欢找一本画册来读,抑或翻翻早年从杂志封底剪辑的画页。读画有一种别样的享受。现代的画家,印象深的是李苦禅,当然还有潘天寿,人称“南潘北李”。李苦禅师承国画大师齐白石,齐的画颇受吴昌硕影响,又可上溯到八大山人。而八大与弘仁、石溪、石涛为“四大名僧”。读苦禅的画,会心境大开,陡生侠骨。喜欢李苦禅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他的名字:苦禅。参禅悟佛,苦在心智混沌,也苦在心志恍惚。卧心苦禅者,怎能不成大器?

汪曾祺先生也似苦禅者。汪先生以文名世,其实他不但能书,而且善画。只不过他的画多是倪云林似的小品,自我抒发与把玩,极少示人。他曾说,他的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有一次,他以矮纸尺幅画初春野树,觉得需要一点绿,便挤了一点菠菜汁在上面。可见其画风的清淡。

汪先生把他的画风运用在了他的小说上。李家巷的李小龙每天放学都路过王玉英家,看见王玉英坐在天井的晚饭花前做针线。晚饭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长得美,好看。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她嫁给了风流浪荡、不务正业的钱老五。晚饭花还在开着。从此,这条巷子就看不见王玉英了。又一天,李小龙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王玉英头上插着一朵花。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小说《晚饭花》)少年的忧伤,无言的伤痛,禁不住令人掩卷沉思。

早几年枕边常放两本小说集,一是汪曾祺的《晚饭花集》,另一本是李锐的《厚土》,从这两本书中,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两人作品字面风格不同,但骨子里都有超越世俗的佛性禅意,都能读出人的本质。两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社会良知,有大家风范。汪曾祺说:“我的作品有读者,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惧。我给了读者什么,我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做到了么?”汪老做到了。他以别致的小说赢得了众多读者,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说到汪曾祺,就要说到他的名篇《受戒》。小说里面的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实在可爱。明海受戒去,她船接船送。回来路上,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趴在明海耳旁小声问:“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惊讶得眼睛鼓得大大的。小英子一再追问,明海大声说:“要。”明海出家在菩提庵,大家叫讹了,就成了荸荠庵。本来很庄严的菩提,一转口就成了荸荠,亲切得如同邻家老宅。庵里的和尚除了打坐念经,还经常打牌,也抽水烟,吃肉,娶老婆,因为庵中无清规。读着小说,不禁让人向往,前去受戒。汪老自称这篇作品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我的解读是:佛家有俗子,尘世藏禅意,受戒在佛寺,修佛在心。

弘一法师临终有偈语:悲喜交集。汪曾祺说他对这样的心境是可以领悟的。汪曾祺的小说确有悲凉之处,也有欣喜之情,表现形式多为轻描淡写,洗去铅华,如他的画。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国画大师潘天寿说:“平中能见其奇,奇中能见其不奇,则大家矣。”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在简约淡雅中凝聚着殷殷文人情怀,在朴素无华里流淌着浓浓平民热血。他说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什么是悲悯情怀,什么是暖世温度,读他的作品,你会有切身的感受,从而得到生存的有力支持。

齐白石老人九十五岁时画过一幅画,画面仅是一穗高粱,鲜艳而圣洁,热烈而饱满。从中可以读出一种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膜拜,对劳动的赞美。

他们通过艺术受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