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从太空的高度,以俯瞰的视角,突破微观束缚,启迪宏大思维!

2、300余幅NASA等珍贵卫星照片,充满了奇迹与艺术性。

3、BBC《经济学人》《连线》《快公司》激赏推荐!TED、Instagram数百万人赞赏收藏!

4、亚马逊年度选书!被译为8种语言,全球热销!


【内容简介】

突破微观束缚,启迪宏大思维!

300余幅NASA等珍贵照片,充满奇迹与艺术!

BBC《经济学人》《连线》《快公司》激赏推荐!

亚马逊年度选书!

TED、Instagram数百万人赞赏收藏!

被译为8种语言,全球热销!

《俯瞰地球:观察世界的全新思维》从太空的高度,以俯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星球,人类构建的系统是如此复杂而有秩序,色彩绚丽,而又充满活力,为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骄傲和使命感。

内容涵盖农业、城市、能源、工业、休闲、自然、港口与交通等方面,呈现了人类活动在地球不同地点的状态和踪迹。从城市到建筑,从生活到能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安排,人类精致缜密的规划,茫茫宇宙中的这颗蓝色星球既谦卑,又令人振奋,充满了奇迹与艺术性,让人跳出微观的束缚,以更宏大的视野与宽阔的思维去面对未来。


【作者简介】

[美]本杰明·格兰特

“每日总观”(Daily Overview)创始人。

“每日总观”是一个颇具艺术性,有关生态环境,又充满教育意义的Instagram项目,它使用卫星照片来充分展示人类活动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地球的景观。

“每日总观”的照片,通过在线和出版的形式,已涵盖世界220多个国家。

《俯瞰地球:观察世界的全新思维》出版后,广受欢迎,被译为8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目录】

引 言 1

种植之地 17

开采之地 47

能源之地 73

居住之地 101

交通之地 131

规划之地 165

嬉戏之地 195

废弃之地 219

自然之地 247

致 谢 272


【免费在线读】

“一个人,只有当他在升到地球上空,到达大气层的*或者向更远处俯瞰之时,才可以彻底了解那个他生活的世界。”

——柏拉图《斐多》

新视角,看地球

1968 年,平安夜,阿波罗8 号正沿着月球暗面缓缓盘旋,准备踏上归途。当地球爬升到月球地平线上的时候,宇航员比尔·安德斯将他的定制款哈苏500 EL 相机对准了舷窗之外,拍下了一张人类历*重要的照片之一——地出(从月球上看地球,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

“说起来有点讽刺,”安德斯事后评论,“我们原本是来探索月球,*后发现的却是地球。”

到现在,已经有超过550 人进行过太空之旅,他们漂浮于浩瀚宇宙,俯瞰蔚蓝色的小小地球,这趟旅程给他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他们发现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竟然是那么真实地相互依存着。

宇航员们的这种见闻经历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了深刻转变,科普作家弗兰克·怀特创造了一个术语来描述这种现象,他称之为“总观效应”。

无论是宇航员手中的相机,还是架设在悬浮于轨道之上的卫星上面的相机,都给我们呈现了我们无法从地球表面之上看到的景象。*的技术已经可以获取到整个地球非常详尽的图像,而本书中的图片就是从这些图像中精心选取出来的。透过这些遥远的全景视角,我们不仅可以分享到像比尔·安德斯这样的宇航员的体验,也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欣赏我们的地球。

种植之地

人类文明的产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可靠的食物供应,人类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去,才能有时间去追求食物之外的东西。各位在本章中将要读到的就是农业——这种古老的工作方式*的表现形态;以下这一系列图像,展示了人类因地制宜培育植物、饲养动物方面的惊人事例。

从高处俯瞰,农田通常都呈现出如同纺织品一般经纬交错的图案。图形的重复显示我们已经能够根据需要,将大片土地进行精确规划。这些图形,很大程度上是种植的作物和农业技术的产物。人类有获取食物来养活自己的需求,这个需求对地球表面——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而这些棋盘一样的小方格就是*好的证明。

据估计,农业用地大概占地球总面积的40%。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我们收割的方式也不得不随之转变。技术的进步,比如先进的农业设备和强效化学品的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牲畜的数量。与此同时,诸如水资源枯竭或对水产的过度捕捞这种灾难性的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未来的食物将从何处而来。我们在重重危机中努力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必须谨慎而行,千万不要先把我们的星球饿死。

开采之地

有些自然资源,是我们无法在实验室中生产或培育出来的,所以,我们挖、泵、拆、压,想尽一切办法来榨取我们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资源运送到世界各地进行提炼、加工、熔化,制成商品或者其他产品的主要原料。

然而,我们该如何、该去何处获取自然资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人与机器之间不断发展的交叉点——人类贪得无厌的需求和为此不得不继续发明的新技术。我们应该去哪里获取自然资源?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关注如何利用地球去推动自己的发展的同时,还会惊叹于作为创造者的聪明才智。

人类开采资源的地点,是从太空中可以俯瞰到的*为明显的人造景观。人类的挖掘和拆剥,给地球留下的累累伤痕和人造色彩,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然而这些还只是表面上的伤疤。2016 年,矿业公司报告的矿山储量还够开采75 年,这个数字不包括尚未发现的矿产资源。

市场供需关系驱动着采矿业的发展,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其实有能力去改变这种“需求”,开采的前景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以化石燃料为例,正因为我们发明出了先进的新技术,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萃取,才得以不用再面对坐吃山空的危机。如果我们想为地球做些什么,就必须优先考虑去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先转变意识。在本章中会看到我们日常消耗的一些事物——它们是如何制造的、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它们是靠什么力量运转起来的。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