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用宋画呈现的大宋文明,

一卷在视觉上赏心悦目的宋朝,一部可视的、生动的历史记录,

一幅可以近距离观察的“风雅”宋。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通俗有趣的宋代社会生活史作品。作者切入的角度非常独特,他认为宋画呈现了一个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历史世界,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赏到一个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风雅”宋。书中精选了具有写实功能的宋代画作,展示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等“风雅”生活图景,其间不乏对宋代风俗礼仪的细致考证,以及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从而展现了宋代文明的独特性、颇为前卫的一面和对后世绵延不绝的影响力。

1.从宋画角度呈现的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风雅”宋朝

2.精选360多张宋代写实画作,展示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等“风雅”生活图景,带您领略独特、前卫的大宋风采……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一本趣味图书。作者从宋画这一新颖角度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宋朝“风雅”生活的若干侧面,将宋人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赏春游园、上朝议事的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宋朝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书稿分为六辑,*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朝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朝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朝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在史料运用方便,作者通过检索数百幅宋画,还原了宋朝人物的生活景象,同时还以少量宋朝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以做到相互映证、比对。


【作者简介】

吴钩

1975年生,现居广州。历史研究者,专栏作家。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已出版《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重新发现宋朝》(九州出版社,2014)、《生活在宋朝》(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等著作。


【目录】

自序 ( 宋朝人的“纪录片”)

<br>宋人怎么养宠物狗与宠物猫 <br>宋人用什么钓鱼 :抛竿 <br>宋人用什么刷牙 :牙刷 <br>宋人用什么照明 :蜡烛 <br>八百年前的儿童玩些什么玩具

<br>宋人爱插花 <br>宋人爱“写真” <br>宋人爱焚香 <br>宋人怎么玩收藏 <br>中国茶艺的绝响 <br>宋式家具之雅

<br>八百年前,满大街都是博彩摇奖 <br>将春节过成万圣节 <br>宋朝流行女厨师 <br>宋朝女性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吗? <br>唐宋人是怎么签写“离婚协议”的 <br>宋人爱谈十二星座

<br>为什么说宋朝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 <br>《清明上河图》告诉你

<br>宋朝城市比明清城市更开放 <br>从《西湖清趣图》看宋朝城市的公共设施 <br>宋朝城市已有“自来水” <br>为什么说宋朝皇家园林是开放的? <br>为什么说宋朝已有城市公园?

<br>“青楼酒旗三百家” <br>《清明上河图》植入了多少广告? <br>清明上河船 <br>宋朝的水力机械技术有多发达

<br>宋朝任命一名官员的流程 <br>宋朝平民上衙门打官司,必须跪着吗? <br>宋朝平民遇见皇帝,必须下跪吗? <br>从椅子的出现说到跪拜礼的变迁

<br>后记


【前言】

自序

宋朝人的“纪录片”

吴钩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不但催生了无数仿作、摹品、衍生品,而且吸引了诸多宋史学者、美术史学者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的学者来说,《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座不容错过、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清明上河图》摹本极多,本书所说的《清明上河图》,除非有特别注明,均指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正本)。

正如《周易》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西方也有谚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也是大异其趣的,著有《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的曹星原女士认为,“《清明上河图》有可能是神宗授意下对《流民图》不指明的回应。作品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东京的百姓在清明时节的富足祥和之情,而非潦倒贫困之窘境。也或者《清明上河图》是由某个揣摩透了神宗心思的大臣令人所作,以讨神宗欢心。”[ 曹星原《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浙江大学出版社。]

但著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的余辉先生却提出,《清明上河图》“深刻地揭示出了开封城的种种痼疾和隐患,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画家的忧患隐于心中之深邃、其画谏现于幅上之委婉,仅为时人所识,而难以为后人所破。其意味深长,令细赏者不忍掩卷。”[ 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曹星原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

......

再比如说,《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倒是在城门内侧布置了一间税务所,向过往商人征收商税。余辉先生据此认为,这一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以及“沉重的商税”问题[ 参见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张择端其实是用画笔说明宋代东京城的开放性与宋政府对于商品税的重视。

历代看过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文人学士,个反应通常都是认为画家所绘者,“盖汴京盛时伟观也”,甚至觉得,“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参见《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诗文。]。宋室南渡之后,南宋市井中还出现了很多《清明上河图》仿品、摹品,以及“镂板以行”的印刷品,借以“追忆故京之盛而写清明繁盛之景也”,“京师杂卖铺,每《清明上河图》一卷,定价一金,所作大小简繁不一,大约多画院中人为之”[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卷八。]

由于看到北宋灭亡,东京梦华转眼如烟云消散,许多观画之人也会油然生出“兴废相寻何代无”的感慨,乃至为北宋王朝亡于安逸而痛惜:“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 参见《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诗文。]但是,这只是后人读画的观感,很难说是画家绘图的本意。事实上,画家的本意后人永远也无从深究了。

我们这么说,当然并不是否认《清明上河图》所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清明上河图》就如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见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但余辉先生认为画家在这里暗示了“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则是余先生自己的臆想而已);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余辉先生认为画家是想借此反映“泛滥的酒患”,也属于不可证实的臆想);《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图中马只有20匹,毛驴与骡子则有46头),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想了解宋代城门构造、民居造型、桥梁结构、市民服饰的研究者,都可以从《清明上河图》找到直观、真切的图像材料。

这正是《清明上河图》的魅力所在。

......

宋时很流行的界画(界画是一种使用界尺引线的画种,力求准确、细致地在画面上再现屋木、宫室、器物、舟车等对象),更是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宋人邓椿说,“画院界作工,专以新意相尚。尝见一轴,甚可爱玩。画一殿廊,金碧熀耀,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笔墨精微,有如此者!”[ 邓椿《画继》。]北宋界画高手郭忠恕笔下的画面,“栋梁楹桷,望之中虚,若可投足;栏楯牖户,则若可以扪历而开阖之也。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寸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少差。非至详至悉、委曲于法度之内,皆不能也”[ 李廌《德隅斋画品》。]。研究宋代建筑形制与结构,宋人的界画是不可忽略的材料。

因为重写实、工写真,宋朝画家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图像,有如后世的照片与纪录片。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界画神品自不待言,即便是史料价值稍低的宋朝花鸟画,也能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宝贵的佐证。比如说,你想了解12世纪常见的蝴蝶种类,如果查阅文献,恐怕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一无所获,但只要去看南宋画家李安忠的《晴春蝶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立即就可以知道宋人熟悉的蝴蝶品种有哪些。

但宋人的写实主义画风在元朝时发生了蜕变,让位于写意的文人画。元明文人画家对外在的客观世界失去了“再现”的兴趣,而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画家倪瓒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余之竹,聊以写胸中意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宋时盛行的界画,也在元明时期迅速衰落,清人著《明画录》,指出:“有明以来,以此擅长者益少。近人喜尚元笔(元笔即指文人画),目界画都鄙为匠气,此派日就澌灭者。”

从审美艺术的角度来说,写实主义的宋画与写意主义的文人画,究竟哪一个的艺术造诣更高?这只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宋画的史料价值足以将后世文人画甩出几条街。

在西方学界,“以图证史”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论,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图像史学。不过在中国史学界,人们对于图像材料的使用似乎并达成图像史学的自觉,要么只是将图像材料当成插图,要么将图像材料当成文献材料的旁证,使用图像仅仅是为了弥补文献材料的不足。

其实,研究宋画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历史图像的信息量,有时候比文献记录还要丰富。一幅(一组)历史图像,往往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历史信息。个层次:画家有意识描绘的图像信息,通常也体现在图画的题签上。比如说《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要描绘的显然是北宋后期清明时节东京一角的市井景象。观画之人,从这图景可以看到宋朝城市的“繁盛之景”,或者联想到繁华的脆弱。

......

再举个例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一幅《文姬归汉图》残卷《归来故乡图》,为宋人所绘。画面告诉我们的层信息当然是发生在东汉的蔡文姬归汉故事,南宋画家描绘这个故事,也许是为了迎合宋高宗迎回韦太后的孝心,不过画家的动机也不好深究。但这幅《文姬归汉图》残卷隐藏的第二层历史信息却是可以考证的——比如研究建筑史的学者能够从图卷中了解宋代(而不是汉代)的建筑形制。

......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宋人追求“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在绘画作品上的体现,“格物致知”是宋代士大夫特别是理学家心仪的方法论,且让我引述台湾艺术大学刘静敏教授的一个观点:“宋人的精神世界与唐人不太一样,你看宋人的格物精神很发达,就像唐代有大量的边塞诗歌一样,他们有大量的咏物诗,集中在许多专用物上,江西诗派就是例子。他们开始对单一事物感到好奇,比如当时有大量的茶经,有笋谱,有各种植物的研究文章,这是当时的文化背景。”[ 刘静敏2014年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所言。]

刘静敏教授所说的“研究文章”,是指宋代大量出现的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墨谱》、《香谱》、《云林石谱》、《茶录》、《酒谱》、《糖霜谱》、《牡丹谱》、《梅谱》、《菊谱》、《兰谱》、《桐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旧题为春秋时师旷所著,肯定不确。多数学者相信此书应成书于唐宋时期)、《南方草木状》(托名晋代嵇含编撰,实成书于南宋)、《全芳备祖》、《促织经》、《尔雅翼》、《埤雅》,等等。事实上,你如果去看《四库全书》收录的谱录,几乎都出自宋人之手。

我们端详宋画,可以比较明显地感受到宋人的“格物致知”精神。宋朝画家讲求细致地观察事物,然后力图准确地将它们再现出来。生活在北宋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自嘴喙、口脸、眼缘、丛林、脑毛、披蓑毛,翅有梢翅、有蛤翅,翅邦上有大节小节、大小窝翎,次及六梢,又有料风、掠草、散尾、压磹尾、肚毛、腿袴、尾锥,脚有探爪(三节)、食爪(二节)、撩爪(四节)、托爪(一节)……”[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简直是主张将画家训练成一名植物学家与鸟类学家,这样才能够逼真、传神地画出好的花鸟画。

......

我相信这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在人物塑造艺术上,服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如京剧中的“青衣”,潮剧中的“乌衫旦”,通常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正经女性,而风骚娇艳的女性角色,则着装艳丽,称“衫裙旦”。清代仕女画与戏剧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审美倾向,或许正好反映了彼时女性受礼教束缚加深的信息。

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不论是从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还是从文化发达程度、商业繁荣程度、政治文明程度来看,宋代都可谓处于华夏历史的高峰,并开启了世界早的近代化,被海外汉学家赞誉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参见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引证文献论述宋代的文明,难免给人枯燥之感,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去看宋画。宋画呈现了一个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历史世界,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赏到一个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风雅宋”。风雅,是社会文明形态发展至高水平时才会形成的文明表现。天水一朝对于“风雅宋”之称,当之无愧。

......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宋代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处发掘不尽的文明富矿,那么珍贵的文献资料当然是通往这个富矿的大道,无数学人的研究也给后学开辟了众多路线,而宋画,则为我们打通了一条风景更加宜人的小径。摆在诸君眼前的这本小书,便是我从这条小径进入历史现场,尝试打捞出大宋文明之吉光片羽的小小成果。


【免费在线读】

宋人怎么养宠物狗与宠物猫

我小时生活在农村,家里养猫,也养狗,不过农村人不会拿猫狗当宠物——那时候也没有“养宠物”的观念,养猫是为捕鼠,养狗是为守夜。今天的城里人,基本上都是将猫儿狗儿当宠物养了。我觉得宠物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史,猫、狗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猫、狗被人类选中饲养,是因为猫有捕鼠的技能,狗有守夜、狩猎的技能,远古人不可能有闲功夫养一只宠物来争夺有限的口粮。

别看今天的欧洲人将宠物狗当成家庭成员看待,但在中世纪,欧洲养狗同样是出于功利性的需要。13 世纪的欧洲哲学家大阿尔伯特警告说,“如果想让狗看好门,就不能给它喂人吃的食物或者经常爱抚它,否则狗在看门的时候,总是一半心思在向主人讨好吃的。”宋朝的文化人说猫儿“知护案间书”,中世纪的欧洲人也认为猫可以保护教堂的圣餐。

宠物猫与宠物狗的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了,而且首先出现有闲有钱阶级。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贵族中才开始流行饲养宠物,并慢慢扩展至平民阶层。不妨说,当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饲养宠物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开始走向现代化了。而今天的人们将蟒蛇、蜥蜴、毒蜘蛛也当成了宠物来养,则多少透露出“后现代”的味道。

宠物狗:猧儿弄暖缘阶走

在中国,宠物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至迟在唐代,小型观赏犬已经成了贵妇圈的宠物,描绘唐朝贵妇生活的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便画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宠物犬。这种小型观赏犬叫做“拂菻狗”,唐初从高昌传入,“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又称“猧儿”,极其名贵,只有宫廷贵妇才养得起。

(周昉《簪花仕女图》)

到了宋代,民间养狗已极为常见,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市场上还有猫粮、狗粮出售:“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的记录更有意思了,“小经纪”条罗列了杭州城的各种小商品与宠物服务,其中有“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猫窝、猫鱼、猫儿的含义好理解,“改猫犬”很可能是给宠物猫、宠物犬做美容。

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的一则信息,更是确凿无误地显示了宋朝人有给宠物狗、宠物猫美容的做法。周密说,女孩子们喜欢将凤仙花捣碎,取其液汁染指甲,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而定居于宋朝的阿拉伯女性,甚至用凤仙花液汁给猫狗染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不过,宋人养狗,主要还是“畜以警盗”,或者用于狩猎。南宋画家李迪的《犬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的应该是一条猎狗。狗的脖子还套着一个精美的项圈,显示主人对它的珍惜。很可能主人是将它当宠物犬饲养的。

(李迪《犬图》)

实际上,宋朝时候,人们饲养宠物犬的习惯,已经从唐朝时的宫廷贵族扩大到富有的平民家庭。《宋史·孝义传》记载,“江州德安陈昉”之家,“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养了一百多条狗,恐怕就不单纯是出于实用目的,而应该对狗有特别的感情。又据洪迈《夷坚志》,宋人员琦,“养狗黑身而白足,名为‘银蹄’,随呼拜跪,甚可爱。忽失之,揭榜募赎”。这条“甚可爱”的小狗,有名字,有一日丢失了,主人还贴出启事,悬赏寻狗,显然员家已将“银蹄”当成宠物来饲养了。

宋朝诗人的诗歌写道:“药栏花暖小猧眠,雪白晴云水碧天”;“猧儿弄暖缘阶走,花气薰人浓似酒”;“猧子解迎门外客,狸奴知护案间书”;“昼下珠口帘猧子睡,红蕉窠下对芭蕉”。诗中的“猧儿”、“猧子”,应该也是宋人饲养的宠物狗。

文献资料关于宋人饲养宠物狗的记载甚少,好在还有图像史料。从传世的宋画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宋代宠物狗的可爱形象,如日本大和文华馆藏的毛益《萱草戏狗图》、上海博物馆藏的《秋庭乳犬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秋葵犬蝶图》,画的都是漂亮、可爱的小型长毛观赏犬。不知哪位达人能够品鉴出图像所绘的是什么宠物犬品种。

(南宋毛益《萱草戏狗图》)

(宋佚名《秋庭乳犬图》)

(宋佚名《秋葵犬蝶图》)

宠物猫: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

宠物猫在宋人生活中就更为常见了。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猫,都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宋人将家猫分为两大类:捕鼠之猫、不捕之猫。猫不捕鼠而受主人“贵爱”,当然是将猫当成宠物养了。

宋代名贵的宠物猫当是“狮猫”吧。相传秦桧的孙女就养了一名“狮猫”,极宠爱。明人思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述说:“桧女孙崇国夫人者,方六七岁,爱一狮猫。亡之,限令临安府访索。逮捕数百人,致猫百计,皆非也。乃图形百本,张茶坊、酒肆,竟不可得。”秦家丢了一只宠物猫,竟然出动临安府协助寻找,固然可以看出秦家权焰熏天、以权谋私,但一下子能找到百余只狮猫,倒也说明了在宋朝临安城,养宠物猫的市民为数不少。

另一种名贵宠物猫是传说中的“乾红猫”。因为太名贵了,以致有奸诈之徒将普遍的家猫染色,冒充“乾红猫”搞销售欺诈。说一个《夷坚志》中的故事(文词甚白,就不翻译了)“临安小巷民孙三者,一夫一妇,每旦携热肉出售,常戒其妻曰:‘照管猫儿,都城并无此种,莫要教外闻见。若放出,必被人偷去,切须挂念。’日日申言不已,邻里未尝相往还,旦数闻其语,或云:‘想只是虎斑,旧时罕有,如今亦不足贵。’一日,忽拽索出,到门,妻急抱回,见者皆骇。猫乾红深色,尾足毛须尽然,无不叹羡。孙三归,痛棰其妻。已而浸浸达于内侍之耳,即遣人以直评买。孙拒之曰:‘我爱此猫如性命,异能割舍?’内侍求之甚力,竟以钱三百千取之。内侍得猫,不胜喜,欲调驯然安贴,乃以进入。已而色泽渐淡,才及半月,全成白猫。走访孙氏,既徙居矣。盖用染马缨绋之法,积日为伪。”

这个故事还透露出另一条信息:孙三的邻居或云:“想只是虎斑,旧时罕有,如今亦不足贵。”可知“虎斑猫”在宋代之前很是罕见,但在宋朝,已“不足贵”,想来很多寻常市民都养这种宠物猫。李迪的《蜻蜓花狸图》(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所画之猫,看样子就是一只虎斑猫,宋人又称之为“花狸”。

李迪《蜻蜓花狸图》

从文献记录来看,南宋的寻常士庶之家确实也以养猫为乐。《夷坚志》记述了两则养宠物猫的故事,一则说,从政郎陈朴的母亲高氏,“畜一猫甚大,极爱之,常置于旁。猫娇呼,则取鱼肉和饭以饲”。另一则故事说,“桐江民豢二猫,爱之甚。一日,鼠窃瓮中粟,不能出,乃携一猫投于瓮,鼠跳踯上下,呼声甚厉,猫熟视不动,久之乃跃而出。又取其次,方投瓮,亦跃而出。”养“不捕之猫”,且“极爱之”、“爱之甚”,不是宠物是什么?

南宋诗人胡仲弓有一首《睡猫》诗写道:“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正是宋人饲养宠物猫的生动写照。今天不少城市白领、小资将猫当成“儿子”养,看来这种事儿宋朝时已经出现了。

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以见出宋人对猫的非同寻常的喜爱之情——给家中所养之猫起个名字。大诗人陆游晚年以猫为伴,他养的猫似乎都有名字,什么“粉鼻”、“雪儿”、“小於菟”(小虎)之类,他还写了好几首诗“赠猫”。给猫起名字,大概就是将猫视为家中成员了。

宋人养猫,要用“聘”:亲戚、朋友、邻居哪家的母猫生了小猫,你想养一只,就要准备一份“聘礼”,上门“礼聘”回来。“聘礼”通常是一包红糖,或者一袋子盐,或者一尾鱼,用柳条穿着。黄庭坚有《乞猫》诗写道:“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陆游的一首《赠猫》诗也说:“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诗句中的“衔蝉”、“狸奴”,都是宋人对猫的昵称。这一“聘猫儿”的习俗,直到1980年代,我老家一带还保留着。一个“聘”字,让我觉得,在宋朝人的观念中,猫就如一名新过门的家庭成员,而不是一只畜牲。

在传世的宋人绘画中,也多见宠物猫的踪迹:

毛益《蜀葵戏猫图》

宋佚名《富贵花狸图》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你看毛益《蜀葵戏猫图》(大和文华馆藏)中的白黄色猫儿,短脸,长毛,很可能就是“不能捕鼠,以为美观”的狮猫;宋佚名《富贵花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猫儿,脖子系着一根长绳,还打着蝴蝶结,显然主人担心它走失,并不需要它捕鼠;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那只小猫,与小姐弟相嬉戏,生活闲适,体态可爱,肯定不是“苦命”的捕鼠之猫。

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商店里有猫粮、狗粮出售,连宠物房、宠物美容都有了,人们还给自己饲养的猫儿、狗儿起了名字,这跟今天我们养宠物又有什么不同呢?宋人的生活,确实透出一种亲切的现代气息。


【书摘与插画】

后记

拙著《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交付出版社之前,整理书稿时,为了让读者诸君读到一个在视觉上更为赏心悦目的宋朝,我找了近百幅宋画(含局部图)作为书的插图。而我在检索宋画的过程中,却有了意外的收获——那些历史图像就如纪录片一样,在我眼前一一展开,让我看到一个可视的、活着的、文字难以摹状与形容的历史世界。

当时便定下一个新的创作计划:从宋画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同时参考和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来呈现宋代中国的若干侧面。为此我花了一年时间,尽可能检索传世的宋画——当然是电子版,在今天,所有的宋画原件都成了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我于美术鉴赏是门外汉,也不打算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评说宋画。我纯粹将宋画当成堪与文献媲美的图像史料来使用。

在这本小书前面的自序中,我说:“如果说,宋代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处发掘不尽的文明富矿,那么珍贵的文献资料当然是通往这个富矿的大道,无数学人的研究也给后学开辟了众多路线,而宋画,则为我们打通了一条风景更加宜人的小径。摆在诸君眼前的这本小书,便是我从这条小径进入历史现场,尝试打捞出大宋文明之吉光片羽的小小成果。”我观察宋画的过程,确实有一种“探宝”的感觉。如果从画面上发现一个隐藏着宋代社会生动信息的细节,便会生出“如获至宝”的欣喜。

我以前读宋人笔记,模模糊糊觉得宋朝时诉讼人上公堂打官司并不需要下跪,但因为懒于翻检文献,于是一时半刻找不到确证。恰好在检索宋画时,从多个版本的宋代《孝经图卷》上看到审案的画面,果然,画中的诉讼人都是站着听审。当时便有“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莫名兴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浣月图》,旧传是五代绘画,但现在许多学者相信这是宋人的作品。扬之水女士以此图解读古代流行的“掬月”题材的诗画,让我眼界大开;孟晖女士独具慧眼,从《浣月图》的“水龙头”细节讲述“自来水”在宋代的应用,更是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启发。在孟晖对《浣月图》解读的基础上,我展开了对宋代城市集中供水设施的考据,从苏轼书信中找到他设计广州城“自来水”装置的详细记录,又从北宋李公麟的《丹霞访庞居士图》发现另一个“水龙头”,为此兴奋了几天。

如此将手头搜集到的宋画一幅一幅观摩下来,便如同看到一个一个活动的宋朝人在我面前起居饮食、焚香点茶、赶集贸易、上朝议事……我要做的,就是将我从宋画看到的宋朝景象用文字再现出来。

一篇一篇文章写下来,慢慢的积少成多,便有了三十多篇的规模。也许可以整理成一本集子了。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写作过程不一样,《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先有了完整的文字,然后才找宋画作为插图;本书则是先有了图像,然后在图像的基础上形成文字。这些文字生长在图像之上,图像不是可有可无的插图,而是本书必不可少的血肉。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插图只有近百幅,而本书使用的图片超过300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宋人绘画(不排除部分为明清时期的摹画、仿作),还用了少量宋代壁画、砖刻、出土文物、文书实物作为补充,以及少数唐画、明画、清画作为参照。

写作时是随兴的,但整理成图书,需要顾及整体布局与条理性,因此我将全书分为六辑,辑讲述宋人的日常生活;第二辑讲述宋朝文人的雅玩与雅趣;第三辑描述宋代的社会百态;第四辑介绍宋代的城市公共设施;第五辑侧重于呈现宋朝的商业繁华;第六辑则考证了宋代政治生活中的礼仪问题。

不管怎么分辑,本书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从宋画中发现一个活色生香的“风雅宋”。如果要给“大宋”加一个修饰词,我认为没有比“风雅”更妙的了。四诗风雅颂,千秋风雅宋。我的朋友梁志宾先生曾以“风雅宋”为题,写了一本宋朝风物志。我一见“风雅宋”三字就深为喜爱,现在自己写这本讲述宋朝风雅生活的小书,也忍不住要用“风雅宋”命名。

在这本小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太太杨娜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与支持,她也是本书的个读者,帮我校对出了许多错处。我的大女儿吴桐给我的文史创作带来了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动力,以及我们夫妇对于未来的憧憬。写作本书时,我的小女儿吴歌也来到了人间,成为我们家庭的新一员。她们是我人生中比写作一本书更重要得多的收获。

本书献给她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