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而不群。

2.对独立思考的执守、对人生百味的达观,浸透纸背;寥寥数语蕴蓄深厚,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令人体味不尽。

3.文化昆仑——钱锺书(上部);随遇而作——杨绛(下部),一本书写透两位名家。


【内容简介】

本书由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集辑了《明报月刊》自创刊以来50年之所有与钱锺书、杨绛有关的文集、文本、印象、掌故等,上部取名为“文化昆仑——钱锺书”,约13万字,绝大部分内容从未发表见刊,只曾载于香港《明报月刊》某段时期。六万字分为七部分,分别为:1.印象 2.掌故 3.文化与访谈 4.小说选读 5.追念 6.评述 7.附录,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是近50年来尘封档案,隐约可见钱锺书的铮铮傲骨,文人中的真骨血。正所谓“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下部取名为“随遇而作——杨绛传”,约12万字,内容也是前所未见的居多。但与上部“钱锺书”相比,下部更偏重于情感经历。其中《充盈亲情和忧伤的“我们仨”》娓娓道出了杨绛与钱锺书六十多年间的生命痕迹和对爱女成长小事的深情记述,《“经受折磨,就叫锻炼”——怀念杨绛先生》则写出了杨绛常以*温柔敦厚的态度,坚持*刚正不阿的原则的人生信条。

读罢让人不禁掩卷长叹:不愧是大师,不愧是大先生,绝世才华绝世姿,一生身世一篇诗,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作者简介】

钱锺书先生 (1910-1998)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学者、作家,他的著述,如广为传播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均已成为20世纪的经典。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目录】

*部分 文化昆仑 钱锺书

印象

他曾向“右派”分子走过来……—我印象中的钱锺书先生....... 003

钱锺书近况................................................. 006

钱锺书京都座谈记........................................... 011

我所认识的钱锺书........................................... 017

《侍钱“抛书”杂记》—两晤钱锺书先生..................... 023

掌故

钱锺书妙对戏黄裳........................................... 037

钱濮“公案”—钱锺书打人、杨绛咬人....................... 041

驳方丹先生的谣言—杨绛文章说明我们不是造反派............. 050

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钱锺书先生的著作及遗稿... 053

不敢见钱先生............................................... 061

附录 记录钱锺书先生的*后瞬间......................... 064

钱锺书奇书臧否名人轶事..................................... 067

钱锺书引用的美国俏皮话..................................... 069

文论与访谈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 071

钱锺书先生访问记........................................... 076

附录 钱锺书先生*的一篇访问记....................... 082

小说选读

《围城》第七章节选......................................... 085

追念

向“钱”看,钟爱书......................................... 094

怀念钱锺书先生............................................. 098

北向之痛—悼念钱锺书先生................................. 104

寻找钱锺书................................................. 111

一本刚刚翻开的大书—追忆钱锺书先生....................... 116

评述

钱锺书与杨绛透视........................................... 121

附录 钱锺书百年诞辰志................................. 124

新儒林外史—悦读钱锺书的文学创作......................... 128

钱锺书“改变”了东西方文学—无锡钱锺书纪念馆参观记....... 142

同情与惋惜—《中国*才子钱锺书》序..................... 148

一九七八年的钱锺书......................................... 153

钱锺书沉默有罪吗........................................... 159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的分析............................... 162

钱锺书的生平与著述......................................... 170

附录

钱锺书经典语录............................................. 182

钱锺书生平与创作大事简表................................... 187

第二部分 随遇而作 杨绛

印象

四访三里河—记杨绛先生................................... 197

她在练八段锦............................................... 203

一起走过的日子—遥贺杨绛先生一百零四岁诞辰............... 206

夫唱妇随—钱锺书和杨绛的两则故事......................... 212

有关英译《干校六记》....................................... 219

*个没有钱锺书相伴的年头—杨绛在一九九九年............. 221

文本

艺术是克服困难—读《红楼梦》管窥......................... 230

附录 杨绛提到《明报月刊》............................. 237

追念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怀念杨绛先生..................... 238

忆明事理拒张扬的慈祥老人................................... 243

*后的岁月................................................. 251

评说

杨绛作品掠影............................................... 253

杨绛和法塔................................................. 258

运动记愧................................................... 261

隐身串门子................................................. 264

杨绛的启示................................................. 266

充盈亲情和忧伤的《我们仨》—杨绛的深情“寻找”........... 269

附录

杨绛经典语录............................................... 271


【免费在线读】

他曾向“右派”分子走过来……

—我印象中的钱锺书先生

文洁若 文

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月,在北京*繁华的地段,凛冽的寒风中,钱锺书跟萧乾这样一个别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右派”,在街头长谈了一刻钟……

刚才从广播中惊悉钱锺书先生已于十二月十九日逝世,使病中的萧乾和我沉浸在深切的悲哀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萧乾和钱先生一道参加过一套英国丛书的编委会。早在四十年代初我就听姐姐们谈起过钱先生。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六年,我大姐和三姐在东京圣心女子学校攻读英语。三姐的同窗孙探薇(后来她与萧乾《大公报》时代的老同事朱启平结了婚)于我们回国后,继续在圣心读到毕业。接着,她回到上海“孤岛”,就读于震旦大学,师从钱锺书。她对钱先生的渊博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钱先生的领导下做过几年《*选集》英译工作的黄爱(雨石)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他谈起,有一次钱先生到西单一家旧书店去,书架上陈列的古书,他无一不能说出内容。

一九五八年四月,萧乾被错划成“右派”而被送到柏各庄农场去劳动。五九年国庆节我去探望过他一次。转年春节,他被批准回京探亲,自是喜出望外。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过去的顶头上司家去拜访,结果讨了个没趣。其实我也太天真了。“反右”斗争后,我依然在外交部做编辑工作,没觉得自己受到歧视。近几年读了一些作品,才知道我们那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的做法,算是*文明的了。而不少“右派”家属受的压力太大,有的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萧乾碰了一鼻子灰,浑身发抖,怕出车祸,连车都不敢骑了,便推着他那辆旧自行车穿过西总布胡同,准备到文联大楼去。他戴上“右派”帽子后,工资早已停发。每月除了在农场领二十六元生活津贴外,另由文联大楼财务科发四十元家属津贴。我对他说:“这个月的津贴,你自己去领一下才好。因为这是你和北京原单位*的一点联系了。”

快要踱到金鱼胡同西口时,只见钱锺书先生迎面健步走来。他当时住在坐落于干面胡同的社科院宿舍,大概是到王府井去办什么事,正在回家的路上。三十年代中叶,萧乾在上海期间,曾在《大公报·文艺》上发表过杨绛的作品。他还费了点周折,把稿费转给偕同钱锺书正在英国深造的杨绛。萧乾旅英七年回国后,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间,虽与他们伉俪同在上海,并且时而在各种场合见见面,但谈不上有什么私交。这次他回京探亲,*怕与熟人相遇,就急忙扭过头去,假装没认出他来。岂料钱先生匆匆赶过来,热情地大声招呼他道:“哎呀,萧乾兄!好久不见啦!”

在北京凛冽的寒风中,他们两个人伫立街头,足足聊了一刻钟。主要是钱先生谈,萧乾倾听。当时那可是北京首屈一指的繁华地带,又在节下,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谁都知道,那年月要是给什么急于立功的积极分子撞见了,马上就会给汇报到人事部门去,成为日后挨整的资料。但钱先生亲切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将近四十年来,萧乾讲给我听的这桩往事不断地萦回在我的脑际。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岁月中,跟像萧乾这样一个被打成“贱民”者在街头交谈,是需要点勇气的。此事说明钱锺书先生不仅是一位睿智的学者,还是一位坦荡荡的君子。

钱锺书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明报月刊》1999年第2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