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家风、家训,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与社会?余世存经典力作,全新修订归来。放下高调和说教,从个人与当下出发,解答我们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每个人的经历都无法复制,但关于家的真理始终相通。家世是中国人的教化之源,只要我们听闻,就能看见自己的位置和面貌。

★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把脉时代精神的预见性作品,修订版增补重要家族、拉长历史线索、放大反思视角,解答当代人关于“家庭”与“家族”的疑问。

★舍弃年代久远的古代家族,从我们熟悉的近现代家族切入,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人的家庭、家族故事,贴近当下读者。

★舍弃说教式的家风家训解读,结合历史的宏观视角与个人的切身感受,讲述“家”与“个人”“社会”的联系与羁绊。

★舍弃“家国天下”的高调,回归到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有什么样的家。

【内容简介】
《家世》是一部主要围绕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家族的传记作品,从“家风、家教之于我们的人生与社会”的视角书写家庭、家族的故事,反思家世之于个人、国家乃至文明的意义。
  书中的家族,既有在中国社会引领风潮的精英阶层,也有传承久远、代有才人出的家族,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以及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和友人的家族。这些篇章,或从风云人物的宏大叙事退归到家族传承、修身做人与儿女长情;或从特定的家风、家训出发,探寻家族传统对于人生、社会的意义;或通过亲朋或自己的切身经历、处境,反思“家”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目录】
修订版序i
自序 vii
孔家:贵族时代的化石 1
张家:开张天岸马 13
宋家:做伟大人才 27
卢家:创造而非享受幸福 39
任家:寄语天涯小儿女 51
梁家:直道而行 63
贝家:骨子里的贵气 77
查家:谨慎内敛与时俱进 87
聂家:清正以保富 101
南家:怀瑾握瑜 121
钱家:家训的力量 133
荣家:传统与现代 149
孙家:满天星斗 167
林家:向专家人才努力 177
黄家:以世界之眼光为眼光,世界之生活为生活 191
罗斯柴尔德家:对金钱的狂热之爱 207
蔡家:二十五孝 227
杨家:生老病死的无常 241
余家:宏大叙事与从零起步 261
附录:母亲的功德 289
跋 天街踏尽公卿骨 305
【免费在线读】
孔家:贵族时代的化石

  孔子未能体验到家人关系的圆满。也许正是这些不幸的、不健全的亲情,使孔子一生的学问立足于伦理基础。他的全部努力在于,给这个世界上卑微渺小的个体立心立命,让人们不再孤苦无依。
  也许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在命运和时代的脆弱、孤单和破碎中,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信赖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一圣府世家

  我国的家族文化传统浓厚,但很多人对家族的理解囿于身边的经验或近几百年的历史,不知道在两三千年的历史中,家族文化经历了非常大的变迁。概括而言,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宗亲文化的开始,从那时到春秋时代,我国实行宗法制度。周王称天子,即“天下宗主”,他把土地分封给各国诸侯,诸侯再层层分赏,天子、公、卿、大夫,在这个等级或差序格局里,人人都有位置,人人都以伦理的修习为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先秦的这一家族文化,可称为贵族时代的宗亲文化。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从秦汉到隋唐,世族门阀大家族成为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小家庭都会依附于大家族,社会上多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遍野,奴婢成群,徒附万计”;
  “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种家族文化,被称为士族时代的文化。
  从唐宋至明清,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推行,选拔官吏基本通过科举,人们入仕不再受门第的制约,孙以祖贵的现象不多见了。钟鸣鼎食的世卿世禄和门阀大族,都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典型,此时的家族文化走向乡绅时代,大致分为文人层和民众层。我们今人理解的世家多半是乡绅时代的现象,而对贵族期、士族期的家族文化只能从文献上领略或猜想。
  但是,有些个别家族却可以让我们见识贵族期的家族风范,这些家族中,孔家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豪门大户,也出现过辉煌几百年的皇家贵族,但是孔氏家族却历经了两千五百多年,谱系井然,辈分分明,世受封爵,尽享富贵,至今不衰。
  孔子是说不尽的。当时人虽然知道孔子作为一个不得志的人有些学问,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名声会那么大,他的后人会沾那么大的光。到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历史上隐隐然有一个道统的存在,这个道统要比政统重要得多,有影响得多,为此他把孔写入纪传体的“世家”,在帝王本纪、贵族世家中把孔子列入其中,这个独特的安排很快为现实所承认。朝廷对孔子的封赏越来越高,从西汉开始,师、父、公、王、帝、圣等称号轮番加到孔子身上,孔子的后人则封为世袭的“衍圣公”。
  孟子赞美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宋朝朱熹引用过无名秀才的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必彰。”自孔子死后不久,他的后人就享受政府礼遇,历代朝廷都对孔家有所关注、慰问。
  1055年,宋仁宗封孔子后人为世袭“衍圣公”之后,孔氏家族更成为华夏的名门望族。孔府大门上高悬的匾牌是“圣府”,门柱上的联语是:与国休戚,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二孔家的人物

  说到孔子家族,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他们家人丁不旺。自孔子开始,连续七代单传,即孔子生鲤,鲤生汲,汲生白,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谦。第八代孔谦生三子,长子孔鲋,其业绩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儒家经典藏于故宅夹壁,孔鲋传八世然后绝传。三子孔树,子孙传六代亦血竭脉枯。只有次子孔腾的香火延续下来,有人说,这似乎印证了“仲尼”的排辈,非二不能传。
  据说,东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孔时,孔家二十岁以上的男丁只有六十多人。唐代末年,定居曲阜的孔子后裔只有十户左右。到五代后期以后,孔子后裔才大幅增长起来,不仅曲阜正统人丁大增,外迁人口也日渐增多。
  中兴祖孔仁玉(孔子四十三代孙)是孔子后裔繁衍发展的关键一代。其父孔光嗣及诸多孔家人被孔府家仆孔末所杀,孔仁玉劫后余生,挽救了孔氏家族,自此孔氏家族再度兴盛繁衍。为纪念他振兴祖业之功德,后世尊称他为“中兴祖”,并在孔府专建的报本堂和孔庙的崇圣祠里历代享受祭祀。
  到元朝前期,传至五十三代时,裔孙已达八十四人,连同上下几代共有三百三十四人。至明朝五十七代时,人丁(不含女性)超过万人,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孔子后裔近两万人,乾隆年间为十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五十六万人,而今,全球已多至四百万人。孔子后裔开枝散叶于世界各地,除中国外,生活在韩国的孔氏后嗣*多,有七万多人。

  孔子家族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孔子、中兴祖孔仁玉外,还有不少人为孔家增光添彩。从孔子后裔的代表人物中,可以看到他们有一脉相承的品质,如为学问道理而活,直道而行,等等。孔子是反对乡愿的,他不仅有仁爱,也有大义。他的品格也在后代身上多有体现。
  秦末的第九代孙孔鲋,饱读诗书,当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他做出了“鲁壁藏书”的举动,舍弃家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有人称赞他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
  东汉的第二十代孙孔融更为知名,他四岁让梨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他与兄长孔褒因“望门投止”的张俭,与母亲上演了“一门争死”义举,他是名士,为汉语世界贡献了小时了了、忘年之交、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众多成语。
  第三十一代孙孔颖达,是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李世民称赞他:“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
  明末清初的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是诗人、戏曲家,他的《桃花扇》是戏剧史上的丰碑。他的文字是对乱世无操守者的揭露和批判,如剧中所说:“你们不晓得,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识时务的俊杰,从三年前俱已出山了。”《桃花扇》开始演出时曾经盛况空前,“岁无虚日”,人们观剧则“感慨涕零”。王国维认为,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
  同样为第六十四代的孔尚贤,命运跟孔尚任不同,他袭封衍圣公,袭爵之初立志要“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但*初他也走过弯路,万历年间,孔尚贤因进京朝见时随带土产贩卖,还贪图驿站便利,遭到“考成法”的整治。而他的夫人是严嵩的孙女,严嵩父子的贪腐也让他反思反省。为此他颁布了《孔氏祖训箴规》,以约束族人的不当行为:“……我祖宣圣,万世师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孙蕃庶,难以悉举。故或执经而游学,或登科而筮仕,散处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训是式,今将先祖箴规昭告族人……”他要求子孙无论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读书明理”“勿嗜利忘义”的家规。严嵩父子贪腐案发后,严嵩曾来找孔尚贤,希望他能出面求情。严嵩在门口板凳上坐等了一天,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予接见,留下了“阁老凳”的故事。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命运更加坎坷复杂。出生百日,小孔德成即收到北洋政府徐世昌大总统令,成为袭封的三十一代衍圣公。十五岁时,孔德成主动请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销
  “衍圣公”之爵号,国民政府以为道统不可废,乃改衍圣公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成为中华民国*的世袭特任官。抗战前夕,蒋介石命人将孔德成护送到重庆,在重庆,年轻的孔德成明确了一生的学术方向:“做一位纯粹学人,而不以道统自居。”蒋介石离开大陆时,特意带走了代表“教统”的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德成。孔德成在台湾做了九年的“考试院长”,还担任过“总统府资政”。据郝柏村说:“我和孔德成共事五年,我们开会时,没见他说过一句话。”孔德成的谨慎、小心是出名的,但他仍有孔家人的刚直,当家乡代表团向他示好,献上包装豪华的“孔府家酒”时,孔德成瞥了一眼“孔府家酒”几个字,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孔家没有这种酒。

  三历代的待遇

  孔家人的待遇一般人难以想象。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于公元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令其主持孔子祀事。汉元帝诏以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以所食邑祀孔子,这是孔子后裔世袭爵位奉祀的开始。唐玄宗年间,改封孔子第三十五代孙孔之为文宣公,唐玄宗还写过一首名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到了宋朝,宋仁宗认为:“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而袭谥号,礼之失也。”他为此改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自此,衍圣公这一爵位沿袭了长达八百余年。宋代也出现了关于孔子的不少名言,其中之一即是“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而孔家的官品也在提高,宋朝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时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府第。祭祀孔子则是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
  历代朝廷都对孔家高度重视。到了近代,同样如此。孔德成出生时,为防意外,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产房,到处设岗,并由一位将军坐镇孔府,北洋政府山东省省长屈映光与孟、颜、曾三氏的奉祀官同时在场监督。孔德成与前清状元孙家鼐孙女孙琪芳结婚时,蒋介石要亲自出席证婚仪式,只是由于突如其来的西安事变,蒋介石没能如愿。抗战期间,“一百二十名日本兵占领了孔家大院,他们在孔府还算老实、规矩”。孔德墉说:“我接待过一位少将,他不敢坐在我的上边,只要我坐在上边的话,他一定会自动地坐在下边。当官的坐在他的旁边,其余的全部都要在外边站着。”相对于外面的战火纷飞,孔家大院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平静安稳,每天吃着炒菠菜、炒肉丝等四菜一汤组成的“高级农村饭”。
  在台湾,有一套专门的奉祀官制度。移居台湾的孔德成家族每年可以从台湾当局领取世袭特任官的支薪,至孔德成去世,奉祀官每月支薪已达十七万新台币。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一笔“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预算。2008年,在孔德成去世之后,台湾的孔氏后裔表示,不愿再享受世袭特任官的支薪。

  四孔子的不幸

  回过头来看孔子,他一生其实活得不容易。我们对他的学问思想存而不论,单是看他的生活本身,置于今日社会,也是不幸的。“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是我国人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孔子都经历了。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因此孔子跟母亲相依为命,未能得到父亲家族的士大夫身份和地位。他自承:“吾少也贱。”当季氏宴请士族的时候,孔子不请自去,被季氏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羞辱他:“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十来岁时,孔子丧母。“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孔子葬母时不知父墓所在,就做出惊世骇俗之举,把母亲的灵柩放在交通要道上,*后知情人告知其父墓所在,总算将父母合葬。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但孔子跟太太的关系并不融洽,原始儒家文献《礼记·檀弓上》曾记载,“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古人有“七出之条”的说法,就是离婚。很多人为此想象孔子的夫妻生活,有说孔子的太太不愿意跟他过苦日子,选择了离开;有说孔子忙于时事政治,长年不着家,家庭矛盾升级,*后选择了离婚;有说孔子的太太过于黏糊,不讲夫妻边界,导致孔子对女人有偏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谭嗣同对孔子离婚的解读是:“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
  孔子晚年,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孔子也体会到了。孔鲤一生没有建树,民间编派的笑话是,孔鲤对儿子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又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
  公正地说,孔子的失意不仅是他的报世无门,也在于他不幸的家人关系。用现代精神分析学或心理学的一些说法,他未能体验到家人关系的圆满。也许正是这些不幸的、不健全的亲情,使孔子一生的学问立足于伦理基础。他的全部努力在于,给这个世界上卑微渺小的个体立心立命,让人们不再孤苦无依。

  五与夫子握手

  有人从基因的角度给孔家人算账:孔鲤有孔子二分之一的DNA,孔伋拥有孔子四分之一的DNA,孔白拥有孔子八分之一的DNA……以此类推算出来,孔子第七十九代孙身上遗传的孔子DNA为“二分之一的七十八次方”,那是多少呢?
  结论之一,我们所有人不管多么努力地繁衍后代,自己的DNA在后代身上都必然无限趋近于零,也就是无限趋近于消失。结论之二,算这个劳什子不是为了从DNA的角度证明孔子第七十九代孙与孔子距离有多么遥远,孔子留给子孙*重要的遗产不是生物学DNA,而是精神DNA。
  *曾多次说孔子的短板:孔子的缺点是不民主,没有自我批判精神,有恶霸作风。“孔夫子教学也有问题,没有工业、农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但无论早年,1938年的*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还是晚年,1973年的*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甲骨文)到现在,都要进行研究、总结”,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是知识分子们不可绕过的一个存在。
  我这一代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一度敬而远之,后来在生活中逐渐走近孔子。二十年前,我曾在国土部门工作,工作之余曾到曲阜游览孔府,那个时候我见识了孔府的气象,“与夫子握手”,我为此感慨:民族国家的脱胎换骨首先触动的是它的一个个细胞,正是参与伟大实践的千百万众生,他们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个人的地位、收入、名誉和爱情,其质量与其环境相关,与夫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相关,也与夫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相关。因而,如何从我们自身生长出足够的信心、智慧和精神,如何从自家文化传统和世界文明进程里,探索和实践,发现由过程、现时而通向未来的道,既是时代给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人对自身和身外怀着无限憧憬时应有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来确证我们的生存,任何一个人、一个集团都不能穷尽我们时代的真理和正义。也许我们都会与夫子握手,在命运和时代的脆弱、孤单和破碎中,一个倔强的老夫子是亲善可信赖的,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作者简介】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富有思想冲击力、*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前言】
修订版序

  在我决定写作《家世》时,社会上只有零星的有关家族荣耀一类的文章;在《家世》出版一个月后,官媒开设了家风一类的栏目,弘扬家教、家风成了社会的思潮。有朋友恭维,我又摸准了社会演进的脉搏。他其实并不了解我在研读家世时的矛盾心理,作为一个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当代人,对宗亲家族的负面作用绝不陌生。不过,在国人“离家出走”百年之久,回家的心理越来越迫切,我们需要家的归宿和认同。我必须考虑时代的需要。因此,《家世》虽有曲笔,但在当时,我的文字基本以家族的正面功能为主。
  这次修订增补,总算有机会把我对家族的意见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我国人动辄以“家国天下”自豪,但何谓家国天下,家族演进的目的何在,现代人的归宿和认同为何,等等,人们并没有基本的共识,人们在成家立业的路上仍走得艰难。
  尽管有人称我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特殊家族,不少家族也有过数十代的繁荣,但家族一旦完成其庇护个人的任务之后,就失去了意义。在国史上,士族时代是家族*有机会上出的历史阶段,他们本应跟欧洲贵族一样,在独立人格、个体尊严、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但他们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今天,海内外的家族演进仍存在这一遗憾。
  家族绝不是家族发展的目的,更不是个人的目的。从时空属性来说,个人和家、国、天下,恰好构成时空的完整。个人属于春天、东方,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天然需要生发;家属于夏天、南方,象征光明、温暖、分工和礼乐秩序;国属于秋天,保障财产和赋予财产权,代表理性和法治;天下属于冬天,意味着全局、慧命……个人需要成家,一如春天的时间指向是夏天;家族需要参与国家和天下事务,一如夏天的尽头是秋天、冬天。但如果夏天过于漫长,光明、温暖和秩序就会走向反动,变成潮湿的、发霉的、无序的、令人厌恶的东西。在羡慕贵族子弟积极向上、创造力无限,感叹纨绔子弟没心没肺、败家败物时,我们也当对其属于不同性质的家庭抱有同情的理解。
  因此,家庭家族的上出之路,必定是国家社会层面。只有如此,其中优秀个体的创造力才能参与成就国是的共和,和衷共济;国家社会才能成为个人和家族家庭的安全网,而不是成为后者的收割机。没有这样的上出之心及其努力,国家和天下的恶化则会败坏家人、毁灭家人。在*时刻,仁人志士们不得不毁家纾难,以天下兴亡和国家安康为己任。
  这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太少,时空展开的历史就是时空的法庭。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个人和家族仍无动于衷;殷鉴不远,只是每隔五年、十年,我们中间会推出一批人和家族献祭给国家天下的绞肉机。
  《家世》出版后,我接受过很多采访,也写过不少命题作文。有人要我谈“家族与国运”,我在这一命题下感慨过:
  “时代或家族命运展开的逻辑是,家族成员之间、代际之间,在社会上的体验或角色表达上有分工之必要。家的本质之一即是分工,这种分工后的综合则意味着全面、整体。就是说,
  社会分工落实到家族成员之间,只有一个家族走遍社会的阶层、职业或事业时,这个家族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良好的家风、家教既浇灌了它的王谢人物,也成全了寻常百姓。这
  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同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仅是悲剧,也是正剧。我们也都看到,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家族,那些富可敌国的家族,其后代必然会有在文化艺术上的胜出,其后代也会在渔樵耕读上下功夫,道理即在于此。当今社会流行的‘近亲繁殖’现象,如教授的孩子依然是教授,演员的孩子依然是演员,官员的孩子依然是官员……实在是一种暴发户心理,实在是没有理解家族的使命,没有理解时代变迁的本质。”
  在我的时空观中,不仅家国天下属于时空的一部分,就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也意味着时空的完整。农属于春天、东方;工属于夏天、南方;商属于秋天、西方;士属于冬天、北方。一个家族的个体成员或代际成员只有将此时空走完,才算是完成了使命。当然,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时空有并存的现象,我们个人更有条件在士农工商的身份、职业中随时转换,出入自如;但要在每一领域、每一时空中有所成就,仍需要我们付出努力。这一努力包括我们对其他时空的同情。
  因此,我还感慨过:“只有在社会分工中体悟到人生的丰富,只有在时代变迁中参透了悲欢离合,一个家族的发展才算完整,才算获得了新的起点。当然,家族在时代沉浮中也获得了真正的考验。那就是,一代人的时势权力并不重要,要在自己是否给了子孙命运展开的空间,要在子孙是否跟自己构成一种精神的谱系。在这方面,不给后代空间的人注定成为笑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不少人担心家和家族的消失。三世四世同堂的家族已经成为历史,两代相处享受亲情的家庭也不多见,孩子毕业走入社会后基本上都是搬出去单独起伙过日子。只有在节假日里,人们才会跟父母、孩子在一起“消费”天伦。但我相信这一现象并不长久。全球化时代有超越时空、兼容时空的一面,同样有强化时空的一面。只要夏天还是时间的重要季节和阶段之一,家庭和家族就会存在下去。一如光明、温暖和秩序仍是我们每个人在世时寻找的归宿。
  在今天,家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丰富,精神家族、朋友圈、同学群,乃至地域、行业等大大小小的共同体或共享社区,也成为个体心灵和精神家园的延伸,很多人乐在其中。当然,这一类“家庭生活”同样需要上出到国家社会和天下层面。
  不仅如此,传统的家庭关系也在深化,传统东方式的家与传统西方式的家并存而相互补益,兼顾秩序和个体人格独立是今天人类家庭需要实践的两大功能;自然,实现认同和激活创造也应该是家庭的使命……所有这些人类的情感维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供属于自己的答案。
  是为序。
【媒体评论】
从古至今,家风家教都是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维度。《家世》的问题意识是社会性的、个人性的,它在追问读者:在中国社会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失教的吗,是缺家教的吗,你能总结出自己的家风家教吗,你给社会或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言传身教,给自己养育了什么样的品质
  ——《光明日报》

  大历史总是由许多人物与事件组成的,只有把一个一个人和一件一件事弄清楚了,才能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东方早报》

  《家世》的感人处是写自己家,也就是余家的父母兄弟的际遇,非常普通的农村农民,非常普通的琐碎家事,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家庭和生命。
  ——《山东商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