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瓶花之美》又一中国传统插花力作;

★作者为国内知名瓶花艺术家,在插花界有影响力很大;

★作者常年从事瓶花教学,学生众多,深受插花爱好者欢迎;

★内容通俗有趣,图片精美,是学习中国传统插花入门之作。

瓶花乃历代文人惜春护花,清雅之首务,故与文人诗画颇多假借,其涉及工具、花器、插贮、滋养、环境、玄赏诸多方面。深入其中,方知瓶花之道与历代文人艺术修养、审美时尚流变、生活方式嬗递息息攸关。

该书偏重探讨的是瓶花一事,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传统插花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期能自瓶花一窥传统文化之堂奥,体味传统文人赏鉴艺术之慧心。味之者若能从中悟得传统文化之门径,或竟从中汲取今日生活之动能,化传统入于当代,我辈夙愿即达矣。

本书《瓶花六讲》自朝代入手。一代有一代之学风、之好尚,瓶花处风雅之榜首,自然吸引一众文人殚思其间,沉湎其中。梳理一代瓶花史料,或可见历代文人性情及时风所尚,故不可以微艺而鄙薄之。奈何仅为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权作抛砖引玉,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著名瓶花艺术家徐文治继《瓶花之美》之后又一部有关于中国传统插花的力作。本书以瓶花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瓶花的文化、器具、风俗,是一部极为难得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史。


【作者简介】

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里艺术文化中心创始人,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曾任《画廊》杂志副主编,《新美域》杂志主编,对萧谦中、陈师曾、溥儒、赵朴初诸先生研究用功甚勤,有相关论述发表或出版。

近年来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主推整体空间的艺术规划、设计和布置,对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颇有心得。近来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机构的相关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供展陈设计服务。为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展陈待花,作品入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委会第八届陈设中国•晶麒麟空间陈设美学奖。
【目录】

一 瓶花的诗画之趣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三 日常花事与滋养之法

四 二十四节气与品第之则

五 士庶好尚与插贮之技

六 佛前供花与瓶花之别


【免费在线读】

二 盛朝花事与传世之器

中国的插花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被叫做瓶花。*早有记载的著作,尤其是插花的理论,它其实是唐代出现的。我们一般提到唐代的花,大家直观的就会想到牡丹。

如果大家学过插花的话,会知道在插花研究界大家都认为,唐代的国花就是牡丹,插花就是在插牡丹。台湾地区的学者和大陆的学者他们都认为,罗虬的《花九锡》就是研究插牡丹的理论著作。我的看法和大家的不太一样,牡丹到底真的是唐代的国花吗?牡丹在唐代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所以我想从牡丹来进入,来给大家谈一谈唐代,从牡丹折射出来的,或者隐含的,唐代人对花卉赏玩的一个现状或者习俗。

谈牡丹,我想有一个小故事,可能好多人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牡丹是*好的,洛阳的牡丹是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说是武则天怒贬牡丹。武则天一生气,把牡丹贬到了洛阳,其实这个故事*早出现应该是在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里。他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就是关于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冬天腊月,要去赏花,后院的花都要开,但是赏花的那一天牡丹没有开。《镜花缘》里面说的是牡丹开迟了,牡丹仙子来得晚,所以到*后武则天一生气,就把牡丹给贬到洛阳去了。

李汝珍讲的这个故事*早应该来自于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面有一篇叫《灌园叟晚逢仙女》,在这里面提到了说牡丹是花中之王,洛阳牡丹甲天下,有一个皇后武则天,要看牡丹,但是其他的花都开了,牡丹不开,所以她就把牡丹贬到洛阳去了。《

这个故事如果我们再往上找,因为武则天是一个政治人物,这么大一件事情在史书里没有记载吗?后来我们找到在南宋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唐诗纪事》。里面关于武则天的提到了一条,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她的年号叫天授。天授二年,唐朝的大臣想发动宫廷政变,就告诉武则天说,后院的花开了,让武则天去看花,也就是想把武则天诱到后院里面,要发动宫廷政变。武则天就答应了,忽然感觉到好像是有诈,说这个可能有问题。她就将计就计地写了一首诗,要宣诏。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皇帝我明天要去上苑游玩,赶快报给春天知道,所有的花马上就要开,不要等到春天的东风来吹你。到第二天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院里所有的花都开了,大臣们都感到特别惊讶,认为武则天确实是应天承运,确实是皇上。腊月天,这个腊主要指的是腊八,腊八花竟然能开,但在里面并没有提到牡丹什么事,只是说这一天所有的花都开了。这个故事到了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就变成了牡丹不开,就被贬到洛阳去了;到李汝珍的《镜花缘》里面,就成了牡丹开得晚,所以武则天一怒就把它贬到洛阳去了。

如果我们再往回看,《唐诗纪事》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呢?北宋有一个叫高程的,他写了一本《事物纪原》,里面讨论了好多名物、事物的起源,这里面有一条:“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这里面我觉得恰恰反映了唐朝的植物的栽培技术。尤其是到宋代以后,历史上就有记载,我们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温室养花的技术。在周密的《齐东野语》里面就记载了,在杭州这个地方冬天为了让宫里过年能看到牡丹、玉兰,要把花放到温房里面去催。武则天这个时候,冬天腊初八,要让百花齐放,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温室养殖的技术,其他的花都能开,为什么牡丹不能开呢?其实它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好多人在研究,牡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牡丹的种植就是从武则天开始种植的。在武则天之前,牡丹都是野牡丹,并没有引种到花园里来。到武则天的时候,牡丹开始引种到宫廷里,宫廷里开始种牡丹。

这个小故事的背后,恰恰隐含的就是牡丹的种植。在这个时候,牡丹的温室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么高,在冬天还没有办法让这个牡丹盛开,所以大家后面就演绎了,其他的花都可以开,就牡丹不开,牡丹又从长安就贬到了洛阳。这个故事背后真正谈的是中国的关于温室养花的唐花技术,也反映了历史上对牡丹栽培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大家刚刚把牡丹从野外引种到这个庭院里面来,这时候还没有这样的先进的温室技术能能让牡丹在冬天开。

如果我们看到清代的《曹南牡丹谱》,这本书写的曹县的牡丹。在清代的时候,曹县的牡丹的只有两个品种能够在冬天开花,也就是放温室里能够开花,并不是说所有的品种都能开。那么这条史料也说明在唐代的时候牡丹没有开,其实是因为技术达不到。所以我们从这里来引入,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并不是说牡丹在唐代的时候就是国花。牡丹曾经成为中国的国花,但是不是在武则天时期,而是慈禧太后时期。慈禧太后曾经把牡丹封为国花,这是有诏书记载的。 现在也有人在研究关于唐代的牡丹种植。我们总是把一个久远的二百多年的时间,只浓缩到一点上,唐代杨贵妃以肥为美,牡丹也特别的绚丽,就想当然地将其认为是唐代国花。其实历史发展的并不是那样的,历史走势那么长的时间,不可能用一个事物来代替。我们往往是一个点的概念,历史其实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条资料就是柳宗元留下的。柳宗元曾经在《龙城录》里写唐高宗在宫里赏牡丹,唐高宗的晚期就是武则天时期。所以唐人开始赏牡丹,就是在唐高宗时期,也就是武则天时期。

那么还有另一条资料能够佐证这个事情,唐朝有一个叫舒元舆的人,他写了一篇《牡丹赋》。《牡丹赋》前面有一个小序,“天后之乡,西河也”,武则天是太原并州人,她住的西河“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在她家乡有野牡丹,花开得特别好。“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武则天说我们宫里竟然没有,这时候她命令从太原把牡丹移到宫里。这个记载其实是不太详细,但是从这两条记载和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可以的比证,真正的唐代开始引种牡丹就是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才刚刚把牡丹种引来,这前面几十年唐朝是没有牡丹的。那么真正的牡丹兴盛起来到什么时候呢?《松窗杂录》里面说,“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到唐明皇的时候,皇宫里面才把牡丹看得特别重。当时还不叫牡丹,而叫木芍药,因为牡丹我们大家知道,它是木本的,花与芍药有点类似,所以当时人就叫做木芍药。这条资料记得很详细,就是说唐朝人真正开始重视牡丹是在唐玄宗时期。大家熟知的李白写《清平调词三首》,其实就是在赏着牡丹,在沉香亭一共有四种牡丹,有红色的,有紫色的,有浅红的,有通白的。当时牡丹在宫里,皇帝都喜欢。

这个时候,一般老百姓还是很难看到牡丹的。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小典故,这个小典故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一条叫“百宝栏”,杨贵妃得宠,他的哥哥杨国忠就做丞相,“杨国忠初因贵妃专宠,上赐以木芍药数本,植于家。”因为他既是国舅,又是宰相,所以唐明皇就此给了杨国忠几棵牡丹。 “国忠以百宝妆饰栏楯”,杨国忠把牡丹种到他们家里去,在牡丹旁边围了一个栏杆,然后用百宝去装饰这个栏杆。因为其他人家里没有,这个只有宫里有。 “虽帝宫之美,不可极也”,即使宫里在种牡丹的地方也不如他这个。从故事的背后就说明牡丹太珍贵了,别人家里都没有,只有国舅家里有,所以他把他家里所有的宝贝都弄到这来围着牡丹,也说明其实在唐明皇时期,牡丹还是非常少,普通人还是看不到的。

还有一条资料也是关于杨国忠的,叫“四香阁”,“国忠又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 “以麝香、乳香筛土和泥为壁” “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杨国忠爱牡丹,皇帝赏了他几棵牡丹,在牡丹旁边竟然用沉香做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的栏杆用檀香做的,用麝香、用乳香然后和上泥,抹墙壁。可见,在这个时候,牡丹真的是非常的贵重,大家不可能把它拿下来插花。我们还能见到好多资料记载,大家都晚上睡在牡丹旁边,点着灯去看,其实都在赏牡丹,没有人去想着摘下来,这是唐明皇的时候。

我再跟大家说一条资料,一个叫李肇的人,写了《唐国史补》。他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到李肇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白居易后面了,也就是到了中唐的后期了。他说京城有钱的人欣赏牡丹三十多年。其实时间并不长,也就到了长庆年间,牡丹才到了官宦之家,才到了富人之家。这时候,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一棵牡丹值数万吊钱,数万个铜板,特别贵。所以大家就知道了后面的关于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花,能值多少钱呢?十户富裕人家交的税,大家就可以知道,这个时候牡丹非常的贵重,谁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呢?

这时候,我们还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花开的时候,万人空巷。如果哪里都是牡丹,家家门口都是牡丹,就不会形成万人空巷去看牡丹,也就没有人去住在牡丹旁边要看牡丹。因为牡丹太少了,所以等牡丹开的时候,是好多人骑着马、赶着车,到那个地方去看牡丹。

下面要讲到《花九锡》。《花九锡》出自《清异录》。在《清异录》的《花九锡》之后,又附了一个韩熙载的《五宜说》,有什么花然后要配什么香。这是当时唐朝人的时候,他觉得这个香和这个花比较搭,所以有个《五宜说》,有五种香配五种花。后来说花不能和香搭在一起到什么时候呢?到了明代的时候,到了袁宏道的时候,袁宏道认为,花香本来就特别美,香的香味很容易夺掉了花的香味,所以它不建议用这个香和花配在一起。

袁宏道写《瓶史》,和高濂写《瓶花三说》、张谦德写《瓶花谱》,他的出发点完全是不一样的。简单地来说,就是袁宏道在这个时候,信奉了净土宗,他要修行,要到深山里,要脱离红尘。但是他因为琐事所逼,他不可能到山里修行。他在北京当个小官,这个时候,他没办法,他又不能钟情于山水花烛,所以他只能来插花,用瓶花来代替隐居山林。那你想一想,要用香的话,可能会对人的心性然后也会有一些影响。

袁宏道要断荤,要戒掉青娥之癖。我们现在戒荤,有些香料、大料、辣椒什么的都不能吃,否则可能会影响心性。我觉得如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理解袁宏道的《瓶史》,包括袁宏道讲的“茗赏为上”,赏花的时候,要喝着茶,不能喝酒,因为酒很容易乱性。其实袁宏道非常喜欢酒,袁宏道在写《瓶史》之前,写过《觞政》,专门讨论喝酒,喝酒的典故,喝酒的故事。如果我们把理解了袁宏道写《瓶史》的历史背景,也就说他的思想的转变,我们所有的问题要放到这个框架上去了解的话,你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话。他的说法,为什么高濂、张谦德不提出来,包括后面的李渔、沈复他们为什么都没提出这个观点,单单的是袁宏道提出来了?是因为袁宏道的瓶花和其他所有人的瓶花都不一样,其他人的瓶花是为了美化环境,是因为我爱护花,或者是说我喜欢欣赏花,我怕春天归去了,我把它留在我的书房里,但是对袁宏道来说不是这样的。袁宏道后面提到的一些大家觉得特别矫情的东西,其实你如果把它放到他的修行的概念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我的理解。

袁宏道说“茗赏为上,酒赏为下”。说赏花一定要喝茶,你喝着酒赏的这个档次比较低,但是在唐朝,人怎么赏花的呢?我们可以说叫酒赏。《花九锡》有一条就叫做“美醑”,“美醑”要喝着*精美的酒来赏花。那么就说,在唐朝的时候,其实是宴赏,也就是酒赏。我们可以看到好多资料,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说:

明皇每到春时,旦暮宴于宫中,使嫔妃辈争插艳花。帝亲捉粉蝶放之,随蝶所止幸之。后因杨妃专宠,遂不复此戏也。

唐明皇每到春天的时候,早晨和晚上都在宫里开夜宴,让所有的嫔妃头上插上正开的花,然后捉放蝴蝶,蝴蝶落到了谁的头上,今天晚上就宠幸谁。到杨贵妃专宠的时候,这个就没有了。

明皇禁苑中,初有千叶桃花盛开,帝与贵妃日宴于树下。帝曰: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销恨。

唐明皇于禁苑中,有千瓣的桃花,每天都与杨贵妃在桃花树下面饮酒作乐。在诗词里面,在其他的笔记小说里面,史料里面有好多这样的描述。

唐朝人赏花都是去在花下开宴然后喝酒。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自《开元天宝遗事·花裀》:

学士许慎选,放旷不拘小节,多与亲友结宴于花圃中,未尝具帷幄,设坐具,使童仆辈聚落花铺于坐下。慎选曰:“吾自有花裀,何消坐具?”

有一学士叫许慎选,花开的时候,他在花圃里面摆上宴席,请他的亲朋好友来喝酒,来赏花,但是他不给大家弄帐篷,也不给大家弄座椅,让童仆把落花给大家拿过来,让大家坐在落花上。这是一个非常文雅的小典故,所有的人,在看花开的时候,都坐在落花的花瓣上,喝酒赏花。

《开元天宝遗事》载:

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籍革,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

长安仕女到春天、到户外去踏青赏花,遇到哪有开得很好的花,马上就坐在草地上开始摆宴喝酒。我们能看到好多这种资料,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宴赏,大家都是到户外去看花。

大家追着花走,而不是把花拿到屋里来。这时候,我记得有一个人写过一个关于唐代花市的一个小文章,他说这时候,在同时期的日本人干嘛呢?日本人让花开的时候,把这花枝剪下来,插在田埂上,在花枝上,再挂上祭品,祈求丰收,祈求平安。他说在那个时候日本的花神非常忙碌。日本的花神,每天要保佑日本人,又要保平安,又要让花木长得好,又要管丰收。那么唐朝人呢?其实唐朝人拜托于花神的只有你把花开好一点,所以这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观点不同。其实回到插花上又是一样,我们中国人看的都是花,我怎么能让这花开得更好,到后来有插花,也是把它拿到屋子里的,都是为了保护它们开得*好。好多人可能学过日本的插花,日本的插花里三大主枝代表天地人,代表家庭,代表阴阳合一,谈了好多东西,其实没人谈花。

在唐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到户外去赏花。牡丹太珍贵了,很少有人种,一是大家赏玩,就是在户外赏,当然这中间可能有人会插花。因为其他的资料里,会提到插其他的花,我觉得牡丹那时候人舍不得把牡丹剪下来插花。如果宫里皇帝剪一枝,大家会记下来,如果皇帝剪下花来插花的话,一定会把它记载下来,但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记载。

但是我们找到了一条,折牡丹花的记载,还是跟唐明皇有关。《开元天宝遗事·醒酒花》:

“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说唐明皇与杨贵妃到华清池,昨天晚上喝的酒,今天早晨醒了,然后扶着杨贵妃的肩膀去看牡丹花。皇帝亲自折了一朵牡丹花,递给了杨贵妃,拿这个花干嘛呢?他没有给杨贵妃簪到头上去,而是拿着它,闻它的香味。然后说,这个花能够醒酒,所以叫醒酒花。这是我找到的*的一条资料,把牡丹折下来,但是也没有插,也没有簪。

关于簪花,我在这里面还有一条佐证。在唐晚期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薛能,写了《牡丹四首》,第四首里面说:“吟蜂遍坐无闲蕊,醉客曾偷有折枝。”有个喝醉的人,偷偷地折了人家一株牡丹花。在里面显得这人的品行太差了。可见正常的人,是不敢去折人家的牡丹花的,牡丹花实在太贵重了。我们就说在唐朝的时候,牡丹其实非常的贵重,牡丹的栽培技术因为不完善,牡丹还不能走入千家万户,所以这时候,大家还是在院子里赏牡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