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教育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好见证。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自2015年以来主要围绕教育教学主战场,在全面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的大规模与常态化教育教学实践应用,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与亮点。本书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五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与归纳;梳理技术与学习的关系,大胆预测了技术将有可能从三个方面促进深度学*纵深发展;梳理技术与学校变革的关系,照亮了未来技术凸显变革价值的三个领域;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初步探索,阐述了上海市准备从四个方面开启动力引擎探寻基础教育智能治理之路;融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要素的教育范式转变不能滞留于对当下教育系统渐进式的修补,而是需要革命性的转变,本书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重构、新型师生互动与合作关系的建立、教育实践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质量测评的设计与执行等角度探讨了实践的可行性。此外,本书还精选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从市级平台、区域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展示。从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显然会给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研修模式、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带来无限活力与精彩。

权威部门组织编著,含有大量官方统计数据

名人撰写序言,预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实践与理论的有机融合,一改传统的纯理论的面貌

反映国内*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动态

对一线教师、教研工作者而言,是之书

对不想在第二个一百年计划中落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是之书。
【内容简介】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今天,上海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如何,又该走向何方?《深度学习与智能治理——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是对此问题的一次系统梳理,本书总结了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几年取得的成果,以全新的视角,前瞻的视野,深度挖掘技术与学习、技术与学校、技术与治理的关系,并从典型的实践案例中探寻上海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路径选择,勾勒上海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宏伟蓝图,对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
【作者简介】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上海市基础教育领域专业的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机构。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着眼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以信息化带动上海教育的现代化。在上海市*的领导下,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标准制定、资源开发、人员培养和平台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已形成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基础教育学生成长数据中心、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心和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与研究中心五大中心,为促进上海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变革和治理优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在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领跑者。
【媒体评论】
近年来,上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锐意改革、推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新做法、好做法,本书中的一些案例即是其中典型。当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相信,在智慧、勤奋的上海教育人的推动下,上海的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一定能续写辉煌,成为中国教育向全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任友群
【目录】

*章 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001

*节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全面优化  /003

第二节 信息化支撑智能治理的全方位探索  /011

第三节 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改革多元深化  /022

第四节 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初显成效

/035

第五节 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具雏形  /046

第六节 网络研修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持续推进  /053

第二章 技术与学习: 走向深度学习  /067

*节 技术与深度学习的关系  /069

第二节 上海基础教育技术支持下深度学习的初步探索  /075

第三节 技术支持下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  /081

第三章 技术与学校: 打造“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093

*节 技术与学校变革的关系  /095

第二节 上海基础教育技术助力学校变革的实践探索  /101

第三节 上海基础教育技术助力学校变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129

第四章 技术与治理: 从管理到智能治理  /143

*节 技术与教育治理的关系  /145

第二节 上海基础教育智能治理的初步探索  /151

第三节 上海基础教育智能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171

第五章 上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77

*节 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估计  /179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变革的新趋势  /182

第三节 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89

附录  /197

 市级平台  /199

 区域发展  /216

 学生发展  /233

教师发展  /258

学校发展  /267
【前言】

面对新时代上海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上海的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该怎么办?这是个可以被反复讨论,也应该被反复讨论的大问题。笔者认为,要解答这一问题,先要思考四个“前置问题”:

一是要思考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下一步的总体方向问题。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当面向教育的现代化、面向教育的未来。未来的学校以及学习的场景将呈现怎样的形态,可能谁都不能轻下断言。在我看来,未来的教育至少将有以下四重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上述趋势将难以达成。可以说引领、支撑教育走向科学、走向能力、走向治理、走向终生就是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在这方面,诞生于美国以浸润式全球体验、完全线上授课为特色的密涅瓦大学,以通过信息技术完全个性化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特色的altschool的办学理念和建设方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altschool目前虽遇到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念和模式就无可取之处)。

二是要思考教育信息化“先建地区”如何保持领先的问题。上海在教育信息化

领域的全国“先发”地位毋庸置疑,但信息化领域的“先发”未必就意味着“优势”。由于缺乏榜样可资参照,缺乏经验可资借鉴,缺乏规章可资遵循,信息化的“先发区域”往往会出现区域内“野蛮生长”的状况。“野蛮生长”,从正面说就是“百花齐放”,终会催生优质个体,但对区域整体而言,由此产生的个体与个体间的少协调、缺联通、无规范却可能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因此在下一阶段,上海要更加注重科学前瞻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以规避系统性风险和无序建设,确保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合理、合规配置。

三是要思考如何有效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的问题。教师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目前上海教师的信息素养却不容乐观。2015年的TALIS显示,仅有15.2%的上海教师经常让学生使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完成项目或作业,该比例不到国际平均值38%的一半。这一结果暴露了上海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说明上海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发布的2017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ISTE Educator)首次将适用对象从教师(Teacher)变为全体教育工作者(Educator)。这从一个角度表明,信息素养在教育领域具有全局必要性,不仅是教师的素质,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和提升管理效能以及制定科学教育决策的素质。这提醒我们,教育领域所需提升信息素养的不仅仅只有教师,还包括教育管理者、教育科研人员等。

四是如何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与保障。实践表明,课堂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空间。长期以来,上海都非常重视利用课堂、利用课程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017年,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也会提上议事日程。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好上海信息科技课程的升级改版,也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去推动各学科课程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课程实施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层级的信息交互成为可能,其将在开课环境和实验条件方面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更符合其认知特点的资源和环境,从而为教学赋能;课程评价方面,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结果等将以数据的形式被实时记录、储存、挖掘、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伴随式记录、过程性评价。
【书摘与插画】

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近几年来是如何进行实践探索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如何?有什么特色与亮点?本章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其中*节探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优化,后面几节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五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与归纳:

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换的探索;

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改革的探索;

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

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

网络研修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