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通彻解读庄子思想,从内心深处帮助每一个人的生活。

★ 刘建华先生研究庄子三十年皓首之作;解读精辟、深刻,写就这部去除繁冗的中国哲学枕边书。

★ 通过古代典籍《庄子》文本,挖掘出一个哲学的庄子,对应当代概念与关键词,尽可能与当今世界的相关哲学概念和哲学现象相关联、比对,使得“藐姑射之山”不老的庄子自然而然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人间;

★ 从哲学入手,开篇即将庄子比照康德、老子及孔子,抛出古今同一的使命之问:人的价值是什么。这对于当代读者是一个拷问灵魂的问题,也促使读者坐下、静心阅读、参与作者的思考;

★ 在文本解读部分,作者以阅读庄子的诸多领悟、意会、体验,提出“要读出庄子的哲学意味,并不一定要是哲学家”:庄子的阅读,归根结底是凡人的阅读,是乐事,也是苦思、了悟。正如文本中所说,“《庄子》这本书,写的就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众生相。”

★ 作家出版社出版,品质保证。


【内容简介】

庄子于天下的逍遥,偕鲲鹏自由高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以心系“天民”的悲悯,邀“神明”降临天下,“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的哲学,上天而落地,野马而尘埃,终归以沉浊天地为自由精神的政治哲学。

刘建华先生的《庄子的世界》包含“庄子哲学导读”和《庄子 内篇》原文直注两大部分。其中哲学导读部分,对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体系作轮廓性勾勒,以便读者在深入阅读原文之前,对庄子哲学的总体概貌和主要观念有一定深度的了解;重在哲学阐释,不作内容串讲。为让读者更顺畅地阅读原文,《庄子 内篇》原文直注部分以楷体小字,在原文的字里行间,作少量必要的随文注音注义;看似文学语言,却是哲理表达,为让读者更准确地捕捉庄子字里行间的哲学意蕴,这些随文的楷体小字注释起到了随文解读的功用,看似白话文翻译,实为哲学义释。


【作者简介】

刘建华,杰出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慧士德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人称文化生态社会学者、“游吟思想家”。用数十年时间读书、游历人类文明圣地,参访世界名校。读贯中西,研究庄子哲学三十余年。


【媒体评论】

1 门,是刘建华在庄子书中特别注意到的意象或关键词,事实上也呈现了他这本书的特殊诠释角度和方法意涵。不只是讲他对庄子的理解,更想提供读者进入庄子之门,去叩宇宙之门,乃至开启自己心扉之方法。古今论庄者多矣,此书du具此义,允为特色。

——当代国学名家、思想家 龚鹏程

2庄子南华三十二篇,篇篇皆以自然为宗,以复归于朴为主,盖所以羽翼道德之经旨。其书有玄学,亦有禅学,有世法,亦有出世法,大抵一意贯串,所谓天德王道皆从此出。

——(明)陆西星

3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晋)郭象


【目录】

《庄子的世界》序 龚鹏程 / 1

 题 解 / 1

 说 明 / 1

 引论的引论(总序) / 1

庄子哲学方法论

章 宇宙之物 / 13

一 天下太一 / 13

二 正心天门 / 17

三 造物者 / 21

四 万物天籁 / 28

五 内圣 / 32

六 迷惑于宇宙 / 35

七 挟宇宙 / 37

八 立于宇宙 / 39

九 宇宙无方 / 42

第二章 生死之神 / 49

一 养生与养形 / 49

二 养神与传薪 / 52

三 不死之神 / 56

四 神谱鬼簿 / 61

五 了却生死 / 66

六 方生方死 / 69

七 哀莫大于心死 / 74

八 生死两难 / 76

九 生死批判 / 80

第三章 坐游之心 / 83

一 吾丧我 / 84

二 心斋 / 89

三 游心 / 94

四 天下游 / 100

五 游必有方 / 106

六 笼彀中游 / 111

七 不得已游 / 116

八 乘道德而浮游 / 122

九 逍遥游 / 124

《庄子》导读

前言:怎样读庄子 / 133

一 四个庄子 / 133

二 四个会字 / 134

三 四个取舍 / 136

四 四个忌字 / 137

五 四种体验 / 138

逍遥游 / 141

齐物论第二 / 155

养生主第三 / 177

人间世第四 / 185

德充符第五 / 205

大宗师第六 / 219

应帝王第七 / 243


【前言】

《庄子的世界》序

龚鹏程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逍遥游的,但不太知道他的孤独。

庄子讲了许多话,流传下来成为今天还能看得到的《庄子》。据说原有五十多篇,今存三十三篇,可说是很多了。可是他自觉没说什么或说了也白说。甚至他根本也不想说,因为“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只用重言、卮言和寓言乱说一气;并一再强调言无言、渊默而雷声,批评语言的作用可能不在彰明而在误导。他可与交谈的知己是惠施,却竟是个论敌,你说他可有多么孤独?

孤独的人,建立的,是孤独的哲学。无人可语,便“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罢!

所以他的心灵才那么自由。无一切挂碍,所以才能逍遥。

困于世俗之网、障于语言迷宫中的人,怎能懂得这种消遥大自在呢?于是他说养生主,大家就理解为养生;他说齐物论,大家就理解为没是非;他说逍遥游,举鲲鹏为喻,讲小大一如,大家就理解为鲲鹏才能逍遥;他讲神游,大家就理解成坐驰,可以胡思乱想……凡说A,众人必理解为非A,至于庄子既非A又非非A的中道超越大境界,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者,世曚焉久矣。

庄子自己早知道会如此,所以曾借孔子之口说:“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千百年之后,如有人能懂他,他就觉得很高兴了。

是的,理解不嫌迟,真理也永远不受时代限制。庄子的言论,更原本就不仅是为战国时期那个时代人讲的。

刘建华这本庄子的诠释,亦是如此,故竟成为庄子之异代知己,为庄子的世界开启了宇宙之门。

门,是刘建华在庄子书中特别注意到的意象或关键词,事实上也呈现了他这本书的特殊诠释角度和方法意涵。不只是讲他对庄子的理解,更想提供读者进入庄子之门,去叩宇宙之门,乃至开启自己心扉之方法。古今论庄者多矣,此书独具此义,允为特色。

读者循他提示的角度和方法,细读庄子文本,自能与庄子异代同声,莫逆于心。注文简直精畅、训诂清通,亦可助人避开一切枝蔓葛藤,是二十一世纪难得且可信赖的读本。


【免费在线读】

宇宙,是庄子哲学的一大创造,庄子用来寄寓造物者的存在。

造物者,庄子“定义”为“物物者”——主宰万物,但不产生万物,换言之,使万物自己成为万物,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

要说清楚庄子的宇宙,与要说清楚庄子的造物者一样,都是很困难的事,因为庄子自己就没有说得很清楚,或许,庄子根本上就不想说清楚。

一 天下太一

在《庄子》中,涉及宇宙的问题,更多的不是用宇宙这一概念来指称,而往往与道、天地、天道、天下诸如此类相关概念混为一谈,如果不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小心领会,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注释家很容易因此望文生义而误导读者,读者很容易在此坠入云雾而不知所云。

为了减少这种概念交错带来的阅读麻烦,这里先对庄子的宇宙不是什么,做一个大致清晰的厘定。,庄子的宇宙,不是当下科学意义上的太空、外层空间或者地球之外的无穷时空,不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庄子的宇宙,不是道,道自身没有具体的空间形态,庄子宇宙的空间形态若有若无,可有可无,尽管如此,庄子的宇宙也可以被理解为道,但道不是宇宙的全部;第三,庄子的宇宙,不是天,不是地,不是二者的合体,但天地在宇宙之中,这也就是说,宇宙包含天地,比天地要大,因此,天地也可以用宇宙来解释,反之亦然;第四,庄子的宇宙,不是天道,不是地道,但天道、地道一定是在宇宙中运行,因此也可以将天道、地道的运行看作是宇宙的运行;第五,庄子的宇宙,不是天下,天下在《庄子》中更多地等同于人间世,等同于庄子所处的时代及其现实社会,但无论圣人治理的天下,还是暴君暴虐的天下,都可以被至人一类的超人寄寓为宇宙;第六,庄子的宇宙不是创造万物的一神造物主,但很有可能就是万物的造物者和主宰 物物者 ,在这一点上,宇宙与天地似乎有所分工:天地养育万物,但不造万物;宇宙造万物,但不养育外物;第七,庄子的宇宙不是人间社会,但人间社会一定是宇宙,这是因为,庄子的宇宙作为一种哲学构建,只能以心为宅,而心只能将自己寄托给身体形骸,而寓心的形骸只能在人间世存在。

这后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离开了心,就没有庄子的宇宙。但是,心,的确不是庄子的宇宙,因为庄子之所以建构他的宇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让心在宇宙中作自由自在的逍遥游。不过,这是一个对于庄子和他的读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而又神奇的悖论:宇宙寄寓于心,而心在宇宙中游。

宇宙在庄子的文本中,间或与“太一”“太初”“太清”“太虚”这类概念相提并论,反之,这类概念也间或用来传递庄子宇宙的相关信息。《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说——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这句话本来是说道不可言说,不可听闻,当然也就不可问答——道不可问 问穷 ,道不可答 无内 ,如果强要以本来就不可答 无内 的道,来回答本来就不可问 问穷 的道,则所问与所答都不是道,问答双方也都不是得道之人。这种没有得道的人,无法观宇宙时空,无以见万物本源,不能越昆仑而游太虚。可见,庄子还真的是不想把宇宙说得太清楚。

不过,借助这段话,还是可以比较切近庄子语境的“可观”宇宙及其形态。此话中的内与外,观与知,都只是对举而没有分别,宇宙与太初,昆仑与太虚,也一样是同指而异名,且本质上都一样是太,太就是一,一就是万物归一,就是让万物归于一。这种万物归于一、归万物于一的“极大”,看似道,但更是宇宙,因为它可被人“外观”。这样一种可以外观的宇宙,几乎总是被庄子文学性地描述为虚空、宁静、清纯的美妙境界,这样一个境界,既是万物不知何时从中诞生的本源,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无尽空间。然而,这样一个太极 极其大 般的宇宙,却不是庄子对当今所谓太空的科学想象,因为《庄子·齐物论第二》说过,“六合 天地东南西北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于天地四方人力所难以到达的地方,古代圣人尚且不论不议,更何况庄子呢。

二 正心天门

门,是理解庄子的宇宙形态的一个关键。有门,宇宙便成了一个可以出入的时空,否则就只是一个鸡蛋般的空心壳体或者秤砣般的实心球体,这或许可以看是作为哲学假设的宇宙与作为科学认识的宇宙的根本区别。

按照《庄子·天运第十四》的说法,宇宙之门,谓之“天门”,这是庄子以老子的名义为“游心” 《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这个特定的概念而特设的一个无门之门,然而,老子在《庄子》这里又借古人的话说,“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这也就是说,凡游心者,只有正心,天门才会为之开,这里的正心,首先是指心要相信正,用现在的话说,要有对正的信仰。

那么,什么才是正呢?又怎样才能正呢?老子告诉已经五十一岁了还没有得道的孔子说:“怨、恩、取、与、谏 jiàn,直言规劝 、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 yān,淹没,淤塞 者,为能用之。”可见,随顺自然而不沉溺于物欲,便为正,只有这样做,且做得到的正人,才能够正确运用八个正法,正己而正人。稍加留心,不难发现,老子的这八个正法之宝,其实是两两相对的四组,正反都是对的,就看人怎么用。

显而易见,这个只对正心开放的天门及其宇宙,隐含有某种的道德意志,并非真的如庄子所言只是自然而然之物,而是庄子为其哲学建构的需要,以自然的名义,所做的一种解释自然所必要的逻辑条件假设。毋庸讳言,这种隐含着道德意志的自然哲学假设,的确类似康德悬设上帝的存在,更类似苏格拉底说他总是在梦中与神相会。在庄子这里,宇宙是神明的寓所,是他的自由精神的避难所,更是他对人间万象作居高临下的哲学观照所需要的一种思想高度,一种精神升华,一种时空穿越和现实超越。

那么,这个只为正心而开的道德天门,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第十章》说:“天门开阖 hé,关闭 ,能为雌 cí,母性,阴性,柔弱 乎?”这也就是说,这个天门,应该看作是一个母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生育万物的雌性生殖器。《道德经·第六章》更直接地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看来,这个生育天地万物的天门,就是不死之神,名为谷。谷与牝 pìn ,可谓“同出而异名” 《道德经·章》 。牝本义雌性,也为锁孔、溪谷,这三个意象,都与生殖器的形态有关;与之相对的是“牡”,本义雄性,也为钥匙和丘陵,这一雌一雄的牝牡,合而生“物”,这是这三个字的造字说法。然而,依照《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说法,这个与雄牡合而生物的天下母,其自身却不是雌雄合成的产物,恰恰相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dài,危、疲惫、困乏;借为怠:懈怠 ,可以为天下母。

这个“为天下母”的“有物”,按照老子的说法,是指自然,自然混成“天下母”,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生动描述了这个不死的谷牝之神,作为开始天下的“天下母”之道,是怎样母其母道,“道法自然”而开阖天门的——

塞其兑 duì,口,穴 ,闭其门,终身不勤 劳苦,担心,忧虑 。开其兑,济 成 其事,终身不救。

这样,关于什么是庄子的宇宙道德之门,在门里门外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老子的天门,经由其门,又回到了《道德经》一开始的说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iào,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老子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或者说“玄牝之门”,这样一个道就是门,门就是道的“门道”,庄子是如何定义的呢?《庄子·庚桑楚第二十三》说——

出无本,入无窍 qiào窍,空穴 。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 piǎo,末 ,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 包含 无有 无和有 。圣人藏乎是。

可见,在庄子这里,天门即宇宙,宇宙即天门。所不同的只是,就其可以出入,谓之天门;就其可以“藏乎是”,谓之宇宙。二而一,一而二,都为“无有”。无有才能无为,无为才能逍遥,逍遥才能正心。总之,宇宙就是正心出入之门和万物有无之道的合体,这符合老子和庄子都惯用的“异名同指”的哲学逻辑。《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说:“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其实,何止周、遍、咸这三者“其指一也”,这三者与宇宙和天门也都是“异名同实”,它们都同为“大言”,同指“至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