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创新成功之路》通过对以色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文化动力、体制机制分析,以及对中以创新合作的探讨,总结出以色列创新成功的经验,可供中国科技创新以借鉴。
【作者简介】
潘光,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项目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来华犹太难民研究”首席专家。1993年获詹姆斯-弗兰德中国一一犹太研究学术奖,2004年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2006年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大屠杀纪念奖。曾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莱登大学、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希伯来大学等世界各著名高校和机构讲学。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与该书相关的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犹太人在上海》(中英文)、《犹太人在亚洲》(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和希伯来文)、《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来华犹太难民资料档案精编》等数十部。
  
  汪舒明,197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获法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理论室副主任,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曾访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主要研究领域:犹太一以色列问题研究;全球记忆政治等。出版专著《大屠杀记忆与美国外交》;在《世界历史》《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世界民族》等报刊发表论文和文章数十篇。
【目录】
*篇 以色列创新的文化动力
*章 以色列的创新成功之路
一、创新成功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二、源于国家安全发展需求的强劲创新动力
三、培养主动创新能力的教育方式
四、支持创新的法制体系和政府的“后台服务器”作用
五、优化创新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所、院校和企业的合作
六、推动积极活跃的国际创新合作
七、结语:一句精辟的话和诸多令人信服的数字
第二章 以色列“创新国家”崛起的社会文化动力分析
一、“硅溪”现象:以色列“创新国家”的崛起进程
二、以色列主要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三、以色列创新之路的社会文化动力

第二篇 以色列创新的机制、体制研究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以色列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以色列创新竞争力分析
二、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三、以色列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政策:演进、内容与效应
一、被动应对:安置苏联犹太高技术移民
二、主动谋局:吸引海外以色列人才归国服务
三、创新发展:高技术移民对以色列经济社会的积极效应
四、结论:高技术移民的“以色列模式”及启示

第三篇 中以创新合作
第五章 中以创新合作与“一带一路”策略共鸣
一、中以创新合作的由来及发展历程概述
二、从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到“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三、中以经济模式的互补、认同、差异及其启示
四、“一带一路”与中以创新策略共鸣
五、结语
第六章 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功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当前以色列农业发展亮点概述
二、以色列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及中以农业合作前景
第七章 中国和以色列的水技术合作
一、以色列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节水理念
二、中以水技术合作
三、中以水技术合作的特色和发展建议
后记
【前言】
发端于五千年前的犹太文明属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列,也是世界上两个主体精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文明之一(另一个是汉儒文明)。不过,与世界上大多数文明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在近两千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正因为此,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常常被视为“外来”的甚至“异端”的群体,以至受到客居地主流社会的强烈冲击乃至挤压,还经常遭受敌对势力的打击和摧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之中,犹太民族居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能不断改造、更新、发展自身,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什么一个在近两千年里流散全球的民族不但能生存下来,还能创造辉煌的历史?这是人们在谈到犹太人和犹太文明时经常要问的问题。笔者以为,内中的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主要是因为犹太民族具有超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而这种力量来源于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体系。依靠这三大支柱,留散各地的犹太人总是紧紧地抱成一团,世代传承求知重教的传统,善于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仔细研判周围的环境和态势,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提出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独到见解,努力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在近两千年的大流散时期,犹太人中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精于思考、研究、创新、发展的能人,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斯宾诺莎、卡夫卡、海涅、罗斯柴尔德、本·古里安等等。
  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是犹太民族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事件。近2000年里一直寄居他国的犹太人再次获得了民族国家主人的身份,按照当下中国流行的说法,他们是“站起来了”。但是,要使以色列“富起来”“强起来”谈何容易!一是国家仍然处于敌对势力和竞争对手的包围之中,二是缺少能源和水源,国土被大片沙漠覆盖。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以色列的开国元勋本·古里安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离散时期犹太人“质量胜过数量”的精神,以奋斗、开拓、拼搏、创新来建设一个新家园。事实证明,以本·古里安为核心的以色列*代领导人深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强弱的不仅是人口多少,国土面积大小和自然资源多寡,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精神;在历史上,没有一寸国土资源而流散全球的犹太民族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经过坚韧不拔的奋斗*终重建国家,靠的就是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开拓精神;新生的以色列国要发展并振兴,也要靠国民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正是从这个道理出发,他们在以色列建国之初就确定了科教立国、创新兴国的方针,此后一代又一代以色列领导人也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这一方针,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全球一体化新形势的发展,以色列也从科教立国的初创时期逐渐转向创新兴国、创新强国的高速发展阶段,而民族的安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始终是以色列创新的强劲动力。对此,以色列入具有不分党派的共识:“除了发展别无选择”,“要么创造奇迹,要么走向地狱”。以色列研究创新教育的专家认为,创新就是要不断挑战、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用一种新方式去思考及行动,创新包含三个要素——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在创新兴国、强国的征程中,在攻克当代科技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以色列人民表现出罕见的智慧、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书向读者全面展现了以色列创新的成功之路,如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和热能、改造和开发沙漠等。同时,本书也梳理了以色列取得创新成就的一系列经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支持创新的法制体系和政府的“后台服务器”作用、优化创新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所、院校和企业的协作、推动积极活跃的国际创新合作等。
【免费在线读】
《以色列:一个国家的创新成功之路》:
  二、从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到“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通过前述两国合作历程回顾,说明中以创新合作在其原初阶段存在一个自下而上、由市场自发的摸索和磨合过程。而随着中以创新合作的深入,特别是中国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并将之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两国合作层次也有提升需求。为避免重复性投资,引领双方高科技企业良性互动,同时,也为了保护双方创新科技的知识产权,双方急需一个官方的、高级别的合作机制以统筹全局。中以创新联合委员会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2014年5月,在以色列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内塔尼亚胡总理签订了《关于成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备忘录》:两国政府拟成立副总理级别的“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①。主要工作包括:协调两国部门及地方政府间多领域的创新合作;确定合作重大方向及项目;探索新模式;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订行动计划等。②经过7个月的紧张筹备,2015年1月29日,联委会一次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这也标志着两个国家特别是中国首个以“创新合作”为主题的中外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会上,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前沿性、原创性联合研究,确定了12个优先合作领域。刘延东与以色列外交部长利伯曼共同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对未来三年间的创新合作进行宏观的规划、布局。
  2016年3月,联委会二次会议在耶路撒冷召开,刘延东与内塔尼亚胡共同主持,数十个政府机构部门及两国一流大学参席。双方见证签署有关便利签证、联合科研等13项合作协议,并就中以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刘延东从提升战略对接的高度、拓展务实合作的广度、增进交流互鉴的热度、加大协同攻关的力度等对中以创新合作提出四点倡议。①此倡议也反映了中以创新领域合作在多个维度都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进人中以正式建交25周年的2017年,两国创新合作关系又迎来另一个高潮。3月19日,应中国国家总理*之邀,内塔尼亚胡二次访华。四位以色列内阁部长和90名商界精英随行,并参加次日在京举行的“以色列总理商业创新论坛”。席间,以色列出访史上阵容*豪华的代表团,与共襄盛会的中方企业家就洽谈甚欢。②在为期三天的访华之旅上,内塔尼亚胡核心活动之一即主持联委会会议。3月21日,联委会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刘延东对联委会成立三年以来的中以创新合作做了总结,并紧扣此前一天“以色列国如何调整其战略以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论坛主题,发声呼吁双方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拓展合作空间,推进各项共识落地生根。内塔尼亚胡对此给予欣赏与支持。同日会后,中以双方国家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两国政府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以色列国关于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以创新联合声明”)③。声明中,双方表示要继续在联委会机制下开展创新合作,探索新模式以强化民间创新合作,并努力推动中以自贸区谈判,加强在双边和国际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与沟通等。这也是联委会对推动中以关系*的硕果之一。
  回望2015-2017年联委会三次会议议程,诚如内塔尼亚胡所言,联委会“将以色列‘创业国度’的创新精神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是中以创新合作领域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