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我不知用什么词来诉说我的孤独、悲伤或愤怒。

“我不知用什么词来诉说我的需求。

“于是我批评,我侮辱,我攻击……”

暴力,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源于词穷:

它表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沮丧感。

然而,我们从未获得描述我们内心世界的词汇表,

不知如何描述自己真实的感觉和需求。

于是,我们听从了“所有人”——除了我们自己!

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丧失生活情趣……

我们就像正在排空的盥洗盆里的水一样不停地转圈。

我们等待有人能拯救我们。

现在,这个“人”来了……

要做到清晰地陈述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得拆除“无意识”的包装!本书将引导我们借由非暴力沟通之道,深入我们与自己和与他人对话方式的核心,从中学会重新规划自我表达的方式,获得更靠近他人和更靠近自己的喜悦,获得向他人敞开心扉的幸福!

本书作者师承非暴力沟通专家、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心理学畅销书《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并曾与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居伊•科尔诺共事十余年。

书中内容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心理治疗、人际关系培训和问题青年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取自日常生活的真实案例和晓畅易懂的语言,阐释了非暴力沟通理论及其应用,使读者轻松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方式和要领。

法文版2014年上市后,销量达50万册,版权输出17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擅长对别人说出“逆耳忠言”,而不是单纯表达我们的真实感受;我们更多地学会了为人谦恭、戴上面具、扮演角色,习惯于隐藏起真实的自己,以此换取他人的认可、接纳和表面的舒适。久而久之,我们背离了自我,换来了人际关系的“和睦”,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正是由此而触发。本书对“停止做老好人,做自己”的呼吁就像一桶水,浇醒了我们的无意识——我们急需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陷阱。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沟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多的人忍受着孤独、不被理解、丧失目标和缺乏人生意义的状态……本书通过一个个取自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儿童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经历的真实案例,讲述了我们无视或误解自己内在需求的倾向是如何促使我们实施暴力并将这种暴力转嫁于他人的,同时引导我们一步步地除去暴力装置的引信,还原真实的自己。


【作者简介】

托马斯•德•昂桑布尔 (Thomas d’Ansembourg),心理治疗师、人际关系培训师,曾致力于问题青年的心理辅导工作,著有《放下包袱,享受幸福》《我在躲谁?你往哪儿跑?我们有何用?》。自1994年以来,托马斯以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的过程理论为蓝本,讲授非暴力合作课程,并在欧洲、魁北克和摩洛哥多次主持研讨会和专题培训班,于1996年与荣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居伊•科尔诺共同创办了“心灵.com”(Cœur.com)协会。


【媒体评论】
我认为,在那些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中,托马斯•德•昂桑布尔是能以ZUI巧妙的方式做到此事的人。——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家 居伊•科尔诺(Guy Corneau)
【目录】

*章 为什么我们背离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感觉或我们的需求?

智力空间

觉 感

求 需

求 请

第二章 意识到我们真实的感受

为了做好,筋疲力尽

观察但不评判、不解读

感觉但不评判、不解读

识别我们的需求,不迁怒于人

提出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积极的和可协商的请求

第三章 意识到对方真实的感受

沟通,就是表达和接收信息

同理心:面对自己和他人

我们没有时间理解自己,但我们却花时间误解自己

第四章 交 心

头碰头

门面对门面

从一口井到另一口井

缓步舞向对方

维护关系

交谈的场所

第五章 情感安全感与意义,和平的两把钥匙

如果……我就爱你

我们学会了做事,而不是为人

我们没有学会作为我们自己被爱,而是以他人期望的样子被爱

差异性被视为一种威胁

*常见的感觉:恐惧!

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实的自己!

如何说“不”?

我害怕冲突

如何承受愤怒?

第六章 我们互相了解,分享我们的价值观

应该,你必须,就是这样,你别无选择……

防波堤还是航标,牧羊人还是带刺铁丝网?

意义与感觉

第七章 方 法

三分钟,每天三次

一种意识卫生

友好的意识

结 语 耕耘和平

暴力不是我们的本性

暴力,一种旧习惯

耕耘和平

需求清单

感觉清单

含有解读和评判的感觉清单

致 谢


【前言】

序 停止做老好人,做自己

居伊•科尔诺

在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我们邀请托马斯•德•昂桑布尔(Thomas d’Ansembourg)阐述的课题。他借这本书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建议我们真正深入我们与自己和与他人对话方式的核心。我们将从中学会重新规划自我表达的方式,也就是“说出真话”的方式。这一尝试结束后,我们会获得更靠近他人和更靠近自己的喜悦,会获得向他人敞开心扉的幸福。在这一尝试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抛弃习以为常的随和的含糊其词,抵达一个由选择与自由构成的世界。

“多么妙的课题!多么棒的计划!”人们可能会赞叹。在不要触碰这一话题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带出事物的表面—即人们向自己以外的世界传达的信息—的风气下,托马斯•德•昂桑布尔建议的方法对每个人的心理大厦提出了质疑。这是一项要求严苛的创举,因为要做到清晰地陈述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得拆除无意识的包装。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发现清晰地“说出真话”的计划暴露了我们的脆弱,证明了我们的傲慢。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计划,因为它凸显了我们对事物放任自流的倾向,我们担心讲真话会妨碍别人,也担心别人反过来会妨碍我们自己。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计划,因为它引导每个人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等待他人改变。

当我在撒哈拉沙漠中跋涉的时候,我就了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全部潜力。在让-玛丽•德拉克洛瓦(JeanMarie Delacroix)的协助下,我在那里为参加一个名为“内心的火焰”的专题研修班的 24人团体提供指导。我接受了托马斯•德•昂桑布尔的建议,同意聘请“警察与流氓”协会的一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几位成人导师,让他们在这次历险中为我提供技术支持。几年前我就结识了这个关注街头青年的协会。当时,该协会发起人皮埃尔-贝纳尔•韦勒日(Pierre-Bernard Velge)和他的得力助手托马斯•德•昂桑布尔邀请我以心理学顾问的身份加入他们组织的一次问题青年沙漠远征。因此,我聘请他们与我们的专题研修班一路相伴,挑战这次帮助问题青年重新融入社会的冒险。

我接受了挑战,但是当技术团队中的一名青年拿着刀威胁一名成年人时,我开始后悔了。在通往一切文明的道路上,恐惧偶尔会露出它的尾巴。我*不想让我的团队中的人身处险境,我只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尽快将闹事者遣返回国。实际上,这是使我自己摆脱问题的一个简单的方法。

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托马斯。他没有否决我的建议,而是请求我宽限几个小时。在离营地稍远的一个沙丘上,他们讨论了很长时间。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讨论结束后,团队内部重新拧成了一股绳,而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妨碍远征顺利进行的任何问题。在佩服托马斯的耐心之余,我对自己说,他所采用的非暴力沟通技巧非常值得研究。

后来,托马斯成为我的专题研修班的正式助手和合作者。在“心灵 .com”(“Cœur.com”)协会中,我经常请他帮忙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我参加了他主持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专题研修班,而这一学科的基本原则也已在我自己的研讨会中得到应用。

为什么?因为我意识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首先是我,还处于沟通的初步摸索阶段。我们习惯于评价别人,判断他们,给他们贴标签,而不向他们暴露我们自己的感觉,不敢“说真话”。实际上,我们中有谁能自夸在陈述自己的评判之前,曾努力盘点过这些评判所依据的感觉?有谁曾努力去识别和说出在我们所表达的话语背后被压抑和掩盖的需求?又有谁曾试图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提出过现实的、可协商的请求?

这种建立在现实的、可协商的请求基础上的沟通方式,在我看来更有意思,因为它为其他沟通方法提供了补充性的建议,尤其是萨罗梅和高尔顿的那些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准确地强调了我们有必要学习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用“我”讲话,并学习承认我们的需求本身是正当的。然而,这一正当性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在向他人提出可协商的请求时找到它的表达方式,否则它将被封闭在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气泡里。因为即使我们的所有需求本身都是正当的,它们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应找到每个人都可接受的折中方案。我认为,非暴力沟通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的全部力量。

这样一种技巧可能带来政治上的奇迹。另外,应该在小学生一入学时就传授给他们这种技巧,以免他们养成坏习惯而远离他们自己和属于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有时会痛苦地甚至危险地加剧,由此,这种技巧也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我觉得非暴力沟通既像是心理学的接待室,又能够使我们对人际关系问题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践。

说实话,尽管一切沟通方法的原则通常是容易掌握的,但实践却是很难的。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参考手册。同时,它显示了作者的全部才能和开明的思想。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接近了感觉和需求的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他在律师的长期实践中使用的两张王牌—分析的严谨性和对有效性的密切关注。

我认为,在那些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中,托马斯•德•昂桑布尔是能以*巧妙的方式做到此事的人。这位沟通方面的诗人,这位内心的沙漠与现实世界中的沙漠的探险者懂得,为了实现与他人的真正沟通,就应该放弃权力关系,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曾看到他自己用几年时间从一个害怕承诺的“好好先生”转变成一个钟情的丈夫和忠诚的父亲。我曾看到他逐渐脱离律师和银行顾问的职务,为的是始终忠于自己并帮助其他人变得忠于自己。我很高兴地看到,他在为我们撰写的这本书中想方设法让我们了解,归根结底,如果不亲近自己,就无法亲近他人;如果不亲近他人,就无法亲近自己。借助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的温柔与优雅,托马斯•德•昂桑布尔提醒我们,我们可以与他人相处,同时不丧失自我。


【免费在线读】

我不知用什么词来诉说我的孤独、我的悲伤或我的愤怒。

我不知用什么词来诉说我渴望与人交流、被理解和被认可的需求。

于是我批评,我侮辱,我攻击。

于是我吸毒,我酗酒,我消沉。

暴力,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源于词穷:它表现了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沮丧感。

原因在于:我们从未获得描述我们内心世界的词汇表。我们没有学会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感觉以及我们的需求是什么。然而,从儿时起,我们学习了许多词语:我们能够谈论历史、地理、数学或文学,我们能够描述一种信息技术或运动技能,对经济或法律高谈阔论,但用于描述内心世界的词语,我们曾几何时学过呢?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背离了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需求,试图听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老师等人的感觉和需求:“妈妈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今天下午你表弟来玩儿,他想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做人们期望你做的事。”

我们就是这样听从了所有人的感觉和需求—老板、客户、邻居、同事,除了我们自己!为了生存下去和融入社会,我们以为我们必须背离自己。

有一天,我们为这种背离付出了代价!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无法选择、难以投入、丧失生活情趣……救命啊!我们就像正在排空的盥洗盆里的水一样不停地转圈,即将被吞没。我们等待有人能拯救我们,有人能给我们一些指导,而与此同时,我们却再也听不进任何建议!我们的脑袋里已经塞满了“你应该……”“现在正是时候该……”“你必须……”。

我们的基本需求是找回自己,把我们牢牢地固定在我们自己身上,从内心感受到是我们在说话,是我们在做决定,而不再是我们的习惯、我们的外表和我们对他人目光的畏惧。但是该怎么做呢?

…………

评判、标签和类别

我们评判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往往根据我们看到的一丁点儿事实来判断他人或某种形势,而且把我们看到的一丁点儿事实当作全部事实。比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剃着莫西干发型、头发染成橙色、脸上穿环的男孩:“噢!一个朋克,又一个愤青,一个干扰社会的边缘人。”我们就闪电般地做出了评判。其实我们对此人一无所知,他可能正满腔热情地参加一场青年人的活动、一个喜剧团体或一项网络研究,并因此要为某个世界性的运动贡献他的全部才能和全部心血。但由于他外在的某些东西和他的与众不同,我们心中便产生了恐惧、怀疑和我们不知道如何破译的某些需求(接受差异性的需求、融入群体的需求、确保差异性不会导致断交的需求),于是,我们就对他妄加评判。您看,我们多么粗暴地对待了这个人身上可能具备但我们却没看见的美好、慷慨和丰富之处。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一辆豪华轿车载着一位身着毛皮大衣的优雅女士从身边驶过:“真有钱啊!又是一个只想着炫富的女人!”

我们又把我们看到的一丁点儿事实作为全部事实,从而做出评判。我们用玻璃纸把它包起来,关在一个小抽屉里。我们再次粗暴地对待了这个人“全部的美”,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她的内在美。她可能在时间和金钱方面非常慷慨,一有时间就参与互助和支援活动,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又一次,她的外表激起了我们的恐惧、怀疑、愤怒或悲伤,以及我们不知道如何破译的某些需求(交流的需求、分享的需求、人类为共同幸福积极奉献的需求),于是我们妄加评判,我们把对方禁锢在一个类型中,把她关在一个抽屉里。

我们把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当成了整座冰山,而每个人都知道 90%的冰山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看不见的。让我们回忆一下圣-埃克苏佩里的话:“看东西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我们真的用心灵去看待他人了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