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选自热销全球170年,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推崇的《科学美国人》
荟萃全球科学资讯,探寻太空未解之谜

? 紧跟时代 荟萃《科学美国人》新鲜科学资讯
? 科学性强 文章出自《科学美国人》专业科学记者及一线科研人员
? 话题串联 丰富有趣的话题串联全书 内容涵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领域 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
? 导语速览 《科学美国人》编辑精心撰写导语 准确提炼文章要点
? 名词解读 增加科学名词小贴士 深入解读专业名词 展现科学背景信息 助力知识面拓展
? 通俗易懂 科学报道语言简明 易于理解
? 着眼需求 链接高考情景信息题 愉快阅读中扩充知识储量 轻松应对考试
? 图文并茂 文章配有大量精美插图 直观展现科学之美

【内容简介】
如何拦截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蚕宝宝有可能被端上太空餐桌?太阳系中其实到处都有水?霍金的黑洞新理论是什么?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如何被证实?从发现太空中有趣的天体,到探测神秘的暗物质;从聆听来自太空的各种信息,到打造创意无限的太空生活……《极简宇宙新知》精选《科学美国人》前沿科技资讯,带领读者轻松愉快地概览近年来宇宙科学的研究进展,探索宇宙中的未解之谜。

《极简宇宙新知》是“《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中的一册,精选《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前沿”栏目中的80余篇文章,共分9个话题,“天外来客造访地月系”“创意无限的太空生活”“熟悉又陌生的内太阳系”“太阳系中的多彩乐园”“太阳系外的熟悉面孔”“千奇百怪的‘太阳’”“宇宙空间的隐形‘居民’”“星系谱写的宇宙传奇”“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介绍太阳系天体、航空航天、银河系外天体、各种星系及宇宙的相关研究发现。

《科学美国人》自1845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用生动而严谨的文字和丰富优美的图片向大众报道崭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动态,传播科学理念。《极简宇宙新知》是由《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杂志社和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共同编写的一部科普读物,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分主题介绍近十余年内宇宙领域的研究进展。书中每个主题之前安排引言,引导读者大概了解该主题的要旨。每篇文章之前也有短小的导语,提纲挈领地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结论。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对一些生僻难懂的专业词汇增加了简单、直观的解释,方便读者理解及阅读。

【作者简介】
《环球科学》杂志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其出版的科普期刊《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授权中文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全球科学家智慧与卓越见解的分享之地,创刊170多年来,超过16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发表文章,传播科学理念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美国人》也是常被大众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报告引用的杂志。在欧洲及美国,国家科技顾问、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一直把《科学美国人》作为科学和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外研社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集团,也是全国大型的大学出版社、外语出版机构。科学出版工作室是外研社下属专业从事科学教育与科普出版的机构,其翻译出版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深受读者与科学人士的喜爱。

【媒体评论】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
——著名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目录】
话题一 太空来客造访地月系
启动磁场 护卫地球
陨石坑 一个真实的百慕大
构建地球之“盾”
星尘计划:寻找微型陨石
月球的胖脸蛋
月球沙砾
钾同位素揭示月球形成过程
40亿年前撞击月球的大家伙

话题二 创意无限的太空生活
将蚕宝宝端上太空餐桌
国际空间站的咖啡机
天地间的“双胞胎对比实验”
太空微生物
清理太空垃圾的酵母
太空垃圾密集 威胁空间探索
超级纤维保护太空船
为卫星通信加密
光帆:下一代航天器推进系统

话题三 熟悉又陌生的内太阳系
诡异的太阳
中国古代文献记录太阳活动
重访水星
水星有水冰
湿润的火星有点“酸”
火星曾经沧海
“好奇号”上的日晷故事
火星上的“河流”
被“娇惯”的火星
来自太空的潮湿岩石

话题四 太阳系中的多彩乐园
外星生命线索:木卫二上的褐色黏质
太阳系多处存在液态水
木卫二上真的有喷泉?
土卫二冒烟了
土卫二有生命吗?
土卫六的甲烷湖
土卫六上有波浪
土星环正在孕育新卫星
卫星起源于行星环
矮行星上的暗红色斑
不是彗星惹的祸?
太阳“诱拐”小行星赛德娜

话题五 太阳系外的熟悉面孔
钻石“地球”
钻石构成的星球
短命的“浮肿”行星
天仓五:另一个“太阳系”?
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行星
半真半幻的“幽灵”行星
“苔丝”任务:寻找更近的新地球
圆轨道行星:地外生命的“摇篮”

话题六 千奇百怪的“太阳”
在黑洞周围造恒星
计算机模型揭秘“创生之柱”
恒星的年龄之谜
大爆炸理论
超新星的“死亡伴侣”
搜寻超新星遗迹
不合群的奇特中子星

话题七 宇宙空间的隐形“居民”
从黑洞中挽救数据
霍金也许是对的
霍金的新黑洞理论
观测黑洞自转
黑洞生于红超巨星?
暗物质催生特大黑洞
暗物质“现身”?
暗光子:暗物质新线索
PandaX实验暂未探测到暗物质
暗物质研究前途未卜

话题八 星系谱写的宇宙传奇
古老的旋涡星系
麦哲伦云的不老之谜
低龄星系像蝌蚪
星际气体哺育星系
幽灵般的后发星系团
水母星系源于星系团碰撞?

话题九 探索宇宙深处的秘密
搜寻外星人信号
绘制宇宙“地图”
“盖亚号”:绘制银河系新图景
Virgo引力波探测器重新上线
宇宙向南?
宇宙不均衡?
缺失的宇宙纪元
倾听宇宙大爆炸的回声
宇宙深处的重子声波振荡:暗能量存在的新证据

【前言】
集成再创新的有益尝试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环球科学》是全球*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是指引世界科技走向的风向标。我特别喜爱《环球科学》,因为她长期以来向人们展示了全球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发展动态;生动报道了世界各领域科学家的睿智见解与卓越贡献;鲜活记录着人类探索自然奥秘与规律的艰辛历程;传承和发展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灿烂光辉,让我们沉醉于享受科技成就带来的神奇、惊喜之中,对科技进步充满敬仰之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环球科学》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也净化了我们的灵魂。

《环球科学》的撰稿人都是具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大家,而且文笔流畅,所发表的文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我是《环球科学》的忠实读者,每期新刊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会怀着猎奇的心态浏览一些科学前沿命题的新动态与发展。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总想知道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想增长和拓展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前沿,多吸取一些营养,得到启发与激励!

每一期《环球科学》都刊载有很多极有价值的科学成就论述、前沿科学进展与突破的报告以及科技发展前景的展示。但学科门类繁多,就某一学科领域来说,必然分散在多期刊物内,难以整体集中体现;加之每一期《环球科学》只有在一个多月的销售时间里才能与读者见面,过后在市面上就难以寻觅,查阅起来也极不方便。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长期、持续和系统地读到《环球科学》的精品文章,《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将《环球科学》刊登的“前沿”栏目的精品文章,按主题分类,汇编成系列丛书,包括《大美生命传奇》、《极简量子大观》、《极简宇宙新知》、《未来地球简史》等,再度奉献给读者,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有机会系统地领略和欣赏众多科学大师的智慧风采和科学的无穷魅力。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科学精神。前沿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与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广大公众对科学知识普及的需求密切结合;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增强科学判别能力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环球科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承科学思想这一宗旨的延伸、深化和发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一种集成再创新的有益尝试,对于提高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值得大加赞扬和支持,同时也热切希望广大读者喜爱这套丛书!


科学奇迹的见证者
陈宗周
《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

1845年8月28日,一张名为《科学美国人》的科普小报在美国纽约诞生了。创刊之时,创办者鲁弗斯?波特(Rufus M. Porter)就曾豪迈地放言:当其他时政报和大众报被人遗忘时,我们的刊物仍将保持它的优点与价值。
他说对了,当同时或之后创办的大多数美国报刊消失得无影无踪时,170岁的《科学美国人》依然青春常驻、风采迷人。
如今,《科学美国人》早已由初的科普小报变成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成为全球科普杂志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它的作者,包括了爱因斯坦、玻尔等16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成为《科学美国人》的作者之后,再摘取了那顶桂冠的。它的无数读者,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都在《科学美国人》这里获得知识与灵感。
从创刊到今天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美国人》一直是世界前沿科学的记录者,是一个个科学奇迹的见证者。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他带着那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怪物在纽约宣传时,他的*站便选择了《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爱迪生径直走进编辑部,把机器放在一张办公桌上,然后留声机开始说话了:“编辑先生们,你们伏案工作很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好!”正在工作的编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手中的笔停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这一幕,被《科学美国人》记录下来。1877年12月,《科学美国人》刊文,详细介绍了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留声机从此载入史册。
留声机,不过是《科学美国人》见证的无数科学奇迹和科学发现中的一个例子。
可以简要看看《科学美国人》报道的历史: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美国人》马上跟进,进行了深度报道;莱特兄弟在《科学美国人》编辑的激励下,揭示了他们飞行器的细节,刊物还发表评论并给莱特兄弟颁发银质奖杯,作为对他们飞行距离不断进步的奖励;当“太空时代”开启,《科学美国人》立即浓墨重彩地报道,把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成果、新思维传播给大众。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美国人》的报道因此更加精彩纷呈。无人驾驶汽车、私人航天飞行、光伏发电、干细胞医疗、DNA计算机、家用机器人、“上帝粒子”、量子通信……《科学美国人》始终把读者带领到科学前沿,一起见证科学奇迹。
《科学美国人》也将追求科学严谨与科学通俗相结合的传统保持至今并与时俱进。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学美国人》及其网站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世界前沿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权威科普媒体。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美国人》也很快传向了全世界。今天,包括中文版在内,《科学美国人》在全球用15种语言出版国际版本。
《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传奇。这本科普杂志与中国结缘,是杨振宁先生牵线,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心支持。1972年7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宴请中,杨先生向周总理提出了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工作,《科学美国人》这样的优秀科普刊物,值得引进和翻译。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杨先生的建议6年后才得到落实。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开始试刊。1979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正式出版。《科学美国人》引入中国,还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以及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后担任副总理)的支持。一本科普刊物在中国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刊物本身的科学魅力。
如今,《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作为《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杂志在新时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通信、翻译与编辑手段,让《科学美国人》的中文内容更贴近今天读者的需求,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大众,迅速成为了中国影响力大的科普期刊之一。
《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十分鲜明。它刊出的文章,大多由工作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撰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与具有科学敏感性和科普传播经验的科学编辑进行反复讨论。科学家与科学编辑之间充分交流,有时还有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加入写作团队,这样的科普创作过程,保证了文章能够真实、准确地报道科学前沿,同时也让读者大众阅读时兴趣盎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追求科学前沿性、严谨性与科学通俗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使《科学美国人》在科学家和大众中都赢得了巨大声誉。
《科学美国人》的风格也很引人注目。以英文版语言风格为例,所刊文章语言规范、严谨,但又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并且反映了当代英语的发展与变化。由于《科学美国人》反映了新的科学知识,又反映了规范、新鲜的英语,因而它的内容常常被美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选作试题,近年有时也出现在中国全国性的英语考试试题中。
《环球科学》创刊后,很注意保持《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并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有所创新,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些内容还被选入国家考试的试题。
为了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世界科学的新进展与成就、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展开合作,编辑出版能反映科学前沿动态和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理念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
丛书内容精选自近年《环球科学》刊载的文章,按主题划分,结集出版。这些主题汇总起来,构成了今天世界科学的全貌。
丛书的特色与风格也正如《环球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一样,中国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科学前沿和新的科学理念,还能受到科学大师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并了解世界*的科学记者与撰稿人如何报道科学进展与事件。
在我们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编辑出版“《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环球科学》以及这些丛书的读者中,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我们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创造出无数的科学奇迹。
未来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免费在线读】
星尘计划:
寻找微型陨石
撰文▏珍妮弗·哈克特(Jennifer Hackett)
翻译▏马骁骁
怎样在家门口找到来自太空的陨石碎片?如果你感兴趣,就可以像“陨石猎人”那样,收集天外宝藏,加入“星尘计划”。
大型陨石并不多见,但是微小的陨石却时刻在“轰炸”着地球。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计,每天有约100吨来自宇宙的尘埃、沙砾和石块来到地球。被称为“陨石猎人”的业余天文学家理查德·加里奥特(Richard Garriott)介绍:“石块大小的陨石,地球上平均每平方千米就能找到一个。如果把谷粒大小的也考虑进来,那就数不胜数了。”
事实上,在你自家的屋顶上就能收集到很多微型陨石。虽然微型陨石大多落在海洋中,但还是有很多会落入城市和乡镇,掉在屋顶的缝隙中。下雨后,这些碎片往往会被冲入排水沟中。
为了找出这些主要成分为镍和铁的石块,加里奥特在花园的瓷砖缝隙上设置了一个强力磁铁,排水沟的水会从缝隙中流过。除了微型陨石,磁铁同时会吸上一些建筑废屑,如从铁钉表层或是装饰庭院用到的天然石块上剥落下的碎屑。不过要“去芜存菁”倒也不难,微型陨石通常是球形,而且有一层特殊的“外壳”。这种标志性的外壳是在陨石熔化时形成的玻璃层,在显微镜下可以轻易地辨识出来。
加里奥特只是对这种天外宝藏充满兴趣的人中的一个。“星尘计划”是一项针对微型陨石的独立研究项目,旨在鼓励业余爱好者分享自己的发现。目前业余爱好者已经向该项目提交了3,000多幅疑似陨石的照片。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