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极具特色的建筑,所谓海派中的中西结合,很好地体现在石库门这一建筑的建设与使用中。石库门作为一种建筑本身的出现、营造、拆解、改造,以及石库门内部所居住的人的生活的变动与人群的变动,都体现了近代上海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营造石库门,营造近代上海人,营造海派文化,人在石库门中生存,文化在石库门中诞生,这三种“营造”即是“营造”上海。几乎可以说,石库门是上海文化诞生的摇篮。


【内容简介】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极具特色的住宅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与上海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相当数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中。

从作为一种建筑本身的营造,到石库门街区所居住的人们生活与人群的变动,围绕石库门的种种,都无一不体现着近代上海的百年变迁。营造石库门,营造近代上海人,营造海派文化,人在石库门中生存,文化在石库门中诞生,这三种“营造”即是“营造”了上海。从某种程度上说,石库门是孕育近代上海的“容器”。

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重要人文遗产,是充满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历史信息与其他多种信息共存,而大量的信息就散落在各种文献之中。这些文献是了解石库门相关信息的“钥匙”,也是解读石库门人文遗产的“密码”。


【作者简介】

马学强,祖籍浙江绍兴,196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区域史、都市人文遗产等专题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合著)、《八百里瓯江》(合著)等,参与主编《千年龙华》、《西学东渐*校——徐汇公学研究》、《阅读思南公馆》、《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存古开新——从绍郡中西学堂到绍兴市*中学》、《<密勒氏评论报>总目与研究》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媒体评论】

【目录】

目录:

  导 读

  一 城市“容器”与石库门

  二 石库门文献的多样性

  三 我们的工作与关于编例的几点说明

  *编 《申报》中记载的石库门

  一 1872—1911年间

  二 1912—1937年间

  三 1938—1949年间

  第二编 营造石库门

  一 有关中式房屋(石库门)营造的章程与法律条文

  二 中外文献涉及的中式建筑(石库门)营造

  三 围绕石库门的营造:方法、技术、材料与人群

  第三编 图解石库门

  一 建筑史视角的解读:石库门演变

  二 各类街区图中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分布

  三 图纸中的石库门:案例与样态分析

  第四编 房地、户籍等档案中的石库门

  一 乾隆至道光年间江南城镇房地契约文书摘选

  二 房地产档案中的石库门

  三 户籍档案中有关石库门住户的记载

  第五编 文人笔下的石库门

  一 早期文人笔记中的记载

  二 文人描绘的石库门生活图景

  三 文人在石库门生活处境与创作自述

  四 石库门人物形象的塑造

五 特殊的“亭子间”记忆

六 石库门里弄景观与人文风情

  第六编 石库门人家:口述资料选

  一 景安里营造者后人的回忆

  二 志成坊的老住户

  三 八十年的石库门生涯

  四 一位京剧世家子弟的石库门街区记忆

  五 我家住在张园

  六 归仁里的“大户”与“小户”

  七 在多福里的六十年

  附 录

  附录1 上海市黄浦区石库门分布现状调查

  附录2 图片目录索引

  附录3 主要征引文献目录

  后 记


【前言】

【免费在线读】

【书摘与插画】

石库门作为近代江南城市的重要建筑与住宅类型,19世纪中叶起开始流行于上海、宁波等口岸,它源于传统江南民居与西方联排建筑,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以街坊和总弄、支弄集合为特征,布局紧凑合理,建筑风貌独特,形成了*典型性的城市肌理,构成这些城市形态与历史景观的重要内容。

上海石库门的出现,从地域分布上来说,*初出现于英租界,其后扩展到法租界、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石库门住宅的大量兴建,与近代上海城市的成长有着紧密关系。近代上海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也被称为“三界”,各由三个不同的市政机构管辖,彼此独立,“各该机关又按照其自有之特殊法规而行使职权”。“按照新时代方式而发展之都市区域”,这是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这座巨大都会的发展,这需要对内部的不同街区包括石库门住宅区进行更多深入而细致的解析。在这三大区域内,均分布着众多的石库门建筑,由于三个市政机构实行着不同的城市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所以对石库门住宅的营造与管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在后期石库门的建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在经历了多次时局变动与剧烈的制度变革后,上海城市的人口结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上海城市“容器”的石库门,也处于不断的“胀破”之中。大规模建造石库门住宅的时代已经结束,石库门的压力日益增大,大量住宅的承载量过大。一些原来舒适宜居的石库门住宅,也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不断地挤进了过多的人口。“容器”的承压力愈来愈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石库门里弄生活。据统计,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石库门里弄住宅在20万幢以上,数百万人口居住在这种类型的房屋中。此后,随着上海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石库门住宅承受着更大的人口压力。

石库门无疑承担着近现代上海城市“容器”的重要功能,在上海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