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之一,学习美学,他的作品。 2.以美的眼睛看世界,山水有情,草木亦有灵。人与自然同呼吸,共生长,在盛衰交替中,超越时空界限,找到永恒的生命力。
3.万事万物如散落的珠贝,以情感采撷串起,便成为可供欣赏、收藏的项链。
4.在浮躁时代里,不妨给心灵一间诗意的小筑,储藏世界的丰富。
5.精美装帧,风格淡雅,读一本书,如在春天里赏一场花事,品一盏清茶。

【内容简介】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所形成的美学体系融合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我在春天里看到的:万事尽头,终将美好》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原则,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著作中精选了30篇文章,按照美学原理、审美趣味、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美与人生的顺序组织成集,引导读者用美的眼光看世界,在艺术与生活中发现美、领略美、创造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主要著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另有多部译著。
【媒体评论】

孟实先生这些文字是深入的学力跟开阔的襟怀交织而成的。正如作画似的,既有挥洒巨幅的魄力,画些尺页小品,自能行所无事,而精妙不二。

——叶圣陶

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余光中

朱先生在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方面的综合修养形成了一座高峰,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凌继尧


【目录】

辑一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 002

两种美 // 011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 018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 029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 034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 040

辑二 悠夜如墨星为晨

谈趣味 // 048

谈学文艺的甘苦 // 053

精进的程序 // 059

音乐与教育 // 065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 071

辑三 一诗一画一世界

谈中西爱情诗 // 084

诗的无限 // 089

诗人的孤寂 // 097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为嘉定丰子恺画展作 // 103

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鲍蒂切利杰作《春天》之欣赏 // 107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 111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 076

辑四 问渠那得清如许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 118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 125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 132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 139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 14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 152

辑五 众里寻他千百度

谈人 // 160

谈价值意识 // 169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 // 177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19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 201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 208


【免费在线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