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宝宝快乐入园系列引进自日本福音馆“儿童之友·幼儿版”,阅读对象是2~4岁、入园前后的孩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2~4岁的孩子与婴儿期相比,在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及探究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2~4岁也正是孩子要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的关键期。一套定位精准、符合孩子阅读特点的图画书,可以帮助孩子在生活认知、自然认知和社会认知以及想象力发展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启蒙,为入园做好充分的准备。

优质的幼儿阅读材料首先应当是感性的、综合的、幼儿喜欢的,同时又要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抓手。该系列精选的5本书涉及了与幼儿发展相关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等各个方面。比如,幼儿可以在《蛋宝宝》里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生动物(科学);也可以在《条纹,条纹,发现啦》中玩形状游戏,发现生活中的条纹(社会);还可以跟着彩色的小球,伴着《骨碌骨碌 骨碌》的声音去旅行(艺术);甚至可以到神秘的幻想世界《桃红色的小房子》里去探险(语言),*后还可以跟着《咿——牙和啊——牙》轻松愉快地学习如何保护牙齿(健康)。可以说,宝宝快乐入园系列是一套为小朋友入园暗暗助力的图画书。


【内容简介】

《蛋宝宝》

[日]神沢利子文, [日]柳生弦一郎图,小林小熊译

动物认知、社会认知、想象(科学)
“藏在蛋里的宝宝是谁啊?快点出来吧!”小鸡、乌龟、小蛇、企鹅等动物宝宝从蛋里破壳而出。简单的情节蕴含不简单的巧思,让孩子们在与动物宝宝“交朋友”的过程中收获发现的快乐与惊喜。

《骨碌骨碌骨碌》

[日]元永定正 文/图,小熊译

色彩认知、语言认知、想象(艺术)

“骨碌骨碌骨碌”的声音贯穿始终,孩子仿佛与小球融为一体,感觉身体的律动。简单的故事蕴含深刻的哲理,是日本画家元永定正婴儿图画书的代表作,一本具有革命性的“另类”图画书。

《条纹,条纹,发现啦》

[日]平野惠理子 文/图,唐彦译

形状认知、色彩认知、想象(社会)

把幼儿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各种条纹整合起来,带着孩子去发现世界、认知世界。一问一答的节奏,重复中又有变化,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咿——牙和啊——牙》

[日]柳生弦一郎 文/图,夏河译

身体认知、社会认知、科普(健康)

牙齿不仅仅是口腔问题,还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好好地刷牙,保持牙齿清洁。还有,要少吃甜食。这就是保护牙齿的两个秘诀。柳生弦一郎幽默的文字,充满个性的画风,能够引发孩子强烈的阅读与探求的兴趣,不失为一本有趣的牙齿健康的科普书。

《桃红色的小房子》

[日]冈井美穗 文/图,晓晗译

空间认知、语言认知想象(语言)
桃红色的小房子是作者的真实遇见。同时,作者留学意大利,多年居住在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老房子里。作者将对老房子内部细节的写实描画与非现实的故事情节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亦真亦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适合想象力发展初期的孩子阅读。


【作者简介】

神沢利子:1924年生于日本福冈县,毕业于日本文化学院文学系,创作领域广泛,共创作过两百多部作品,在童谣、童话、绘本、长篇小说等方面均有出色作品,曾获日本儿童文学家协会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儿童童谣奖、路傍之石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主要作品有“小熊沃夫”绘本系列,《扑通扑通是什么声音》《平底锅爷爷》《银色火焰之国》《塔兰的白鸟》《逝去的岸边》等。

元永定正:出生于日本三重县。1955年,加入“具体美术协会”(该会1972年解散),从此活跃于国际现代艺术领域。1964、1965年获现代日本美术展优秀奖。1983年获第4届首尔国际版画双年展奖,同年获第15届日本艺术大奖。

绘本作品有《噗噗噗》(文研社)、《咔哒咔哒咚咚》、《长啊长啊》、《螃蟹爬啊爬》、《颜色活了!》、《来了来了漩涡》(以上为福音馆)等。

平野惠理子:1961年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其作品主题多与山间散步、旅行、食衣住等相关。著有《出发前往山间温泉》《日本待客之道》《山间散步》《我的私房外出小物》《出发吧!山间散步》《我的厨房生活》《走遍四国八十八所圣地》等。

柳生弦一郎:日本绘本作家,被誉为“创意鬼才”。1943年生于日本三重县一个靠海的村庄。毕业于东京时尚插画学院。曾为谷川俊太郎等作家的作品绘制过插画,并创作了大量科学绘本。1967年荣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插画奖。柳生弦一郎尤其擅长描绘身体的各种现象,他的大多数绘本都与身体有关。喜欢以诙谐手法从事创作,语言幽默、色彩明亮、线条稚拙,能让孩子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觉走入科学的世界。在中国已出版的作品有《蛋宝宝》《咚咚咚小咚宝》《咿——牙和啊——呀》(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冈井美穗:油画家、陶艺家、随笔作家、绘本作家。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1990年作为意大利政府公费留学生留学意大利,创办并主持美术及陶艺工作室。作为绘本作家,擅长表现不可思议的心灵世界,在世界各国出版作品。代表作有《长颈鹿椅子》《了不起了不起》《小小的绿箱子》《来,背背》《咕噜咕噜黏土小人》(以上为福音馆书店)《爱说话的海带》(福禄贝尔馆)《旁边的声音》(岩崎书店)。现居住在意大利。


【媒体评论】

藏在图画书里的秘密

——评《蛋宝宝》

图画书阅读推广人、本书译者之一熊芝


  《蛋宝宝》是一本只要读一遍就会觉得很好玩的书。怀着好玩的心情,我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可当编辑请我写个书评的时候,我便顿时觉得不那么好玩起来。因为除了“好玩”,我一时间实在不知道再说些什么。于是,我向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并一直为出版社写书评的朋友小慧求助。开始,我们对书进行了很多分析,甚至还特意数了蛋的个数,试图发现数量之间的关联,但似乎找不到什么规律。就这样,线索断了。
  几天后,小慧激动地跑来告诉我说,她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读了故事,孩子们发现了秘密!一个孩子说:鸡蛋那一页的背景颜色是黄色,后一页中孵出的小鸡也是黄色的!另一个孩子在翻到母鸡孵小鸡这一页时,忍不住用手指在母鸡的轮廓线上描画了起来,这个下意识动作被老师发现时,还流露出害羞的表情呢。听到小慧的描述,我立刻觉得孩子真棒,很快就抓住了图画书两个重要的视觉线索。
  孩子说的没错,每种动物出场的前后页都有色彩的关联,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色彩。小鸡、乌龟以及小蛇的蛋宝宝以同样的模式出现,文字和图画各占一页,形成稳定的视觉节奏。到了企鹅宝宝,图画的色彩铺满左右两页,形成一个跨页,预示着情节的变化。之后的恐龙宝宝登场,鲜红的色彩和硕大的体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无疑是情节的高潮。色彩的变化引发孩子情绪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入故事。
  顺着孩子手指的轨迹,我们同样关注到了线条。线条很粗,感觉画得很快,似乎是不经思考一气呵成;线条也不很平整,有抖动的痕迹,乍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幅稚嫩的儿童画。这样的线条仿佛在对孩子说,“来吧,你也试试看”。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孩子用手指开始了与这本书的亲密对话。
  找到书里的这些秘密之后,自己也变得像个贪玩的孩子,被一种发现的快乐驱使着,很想再挖出一些“宝贝”来。回到家,我反复地把这个故事读给自己的孩子听。故事的*后一页,只有图画没有文字,我就没有读。2岁半的孩子立刻表达了不满:“妈妈为什么不读呀?”我回答说:“没有文字,怎么读呢?”“就像前面一样读呀!”我虽然明白他的意思,却故意装糊涂。孩子于是急了,来回地翻书想找出来给我看。不知为什么他的目光在倒数第二页上停留了很久之后,突然说了一句:“它们会不会害怕呀?”我再仔细看去,画面上那些刚出世不久的动物宝宝们正昂首挺胸大步向前,张着大嘴唱着欢快的进行曲;一翻页,迎面等着它们的正是五只刚刚破壳而出的鳄鱼宝宝!情节戛然而止,而故事却没有结束。我又一次从孩子那里获得了惊喜。整本书的语言以一种问答的模式出现,孩子反复聆听之后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听觉节奏。而一旦节奏被打破,孩子便能感受到不协调。也正是这种不协调,生发了他们的疑问、想象和思考,得以读出语言和画面之外的故事。
  说到这里,也许仍然无法穷尽所有藏在《蛋宝宝》中的秘密。但那又怎样呢?图画书就是可以这样一直一直读下去的书啊。如果你也想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方法其实很简单,只不过就是读给孩子听罢了。

简单中的乐趣无穷

——评《骨碌 骨碌 骨碌》

  上海金囡幼儿园园长曹莉萍

  小球几乎是每个孩子童年的亲密玩伴,一看到《骨碌骨碌骨碌》封面上五颜六色的小球,我就像在找寻与童年玩伴之间的美好回忆一般,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阅读。书里的画面和情节看似简单,细细品读其实充满了变化和无穷乐趣,在反复体会和阅读中,我忍不住开始构思如何把这本书与孩子们分享,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让他们感受阅读《骨碌骨碌骨碌》的快乐。
  一开始,我不那么确定,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很快进入到看似抽象的故事中呢?于是,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故事开始了。我一边打开书给孩子们看,一边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要和小球一起去游玩啦!”孩子们听完,个个挺起胸、扭扭屁股、摆动小手,嚷着“我是绿的”“我是黄球”,“骨碌骨碌”出发啦。你看,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小球”,甚至能认定自己是某个特定颜色的“小球”。孩子们真是阅读高手!虽然只给了他们一点点暗示,他们却心领神会,很快将自己置身于故事情景中,与小球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图画书所营造的想象世界。
  接下来,当孩子们读到“红色的路”这一页时,我有点儿好奇,因为,我能够体会作者在渐变的背景色和千变万化的线条上所花费的心思,但是,孩子们能理解吗?能感受到画面上形象与色彩相融合的精妙吗?事实证明,孩子的感受力不容小觑。当他们看到满版鲜艳的大红色块时,个个情绪高涨,兴奋得手舞足蹈。翻到下一页,随着画面由红色逐渐变暗、变黑,平缓的波浪状小路也起伏起来,高高低低令人紧张。这时,孩子们渐渐安静、小心起来,动作也相当谨慎,甚至还喃喃自语“不要怕”。显然,背景色与线条起伏的变化牵动着他们的情绪。因而,当背景色再度变得明快且小球的运动轨迹变得跳跃时,孩子们个个发出愉快的欢呼。
  此外,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图画的情境中,这与我在朗读过程中,大胆地进行声音“改造”有一定关系。我不只按照书中的文字来朗读,而是适时地增加象声词,并不断变换朗读的语气和节奏。故事就这样讲下去:在又一次明亮的背景色中,小球们从蓝色平台上“骨碌碌碌碌”地一跃而下;大风袭来,小球们在风中旋转、飘动,“碌……”“骨碌碌”“呼……”;再玩玩,小球们又从高高的山坡上“骨……”地滑落下来,还“碌……碌碌……”飘向云朵;接下来,小球们“呜……”地落到滑梯里,滑下又弹起,还跨过了“小河”呢……真令人惊喜!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模仿我的声音,还不断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嘴里发着“骨碌骨碌碌碌”“咚咚咚”“呼……”等声音。伴随着有节奏的呼喊,他们也起身跳跃、旋转甚至相互“撞击”,完全参与到了故事讲述中,整个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共读”,也为老师和家长留下了更广阔的与孩子互动的空间。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论把自己当做“小球”尽情游戏,还是为色彩与线条的灵活多变所吸引,或是在声音与节奏的感染下享受阅读与互动的快乐,甚至更深刻的感悟,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而这多个维度的组合可以编织出一个个新的故事,这便构成了《骨碌骨碌骨碌》这本书的厚度,它好似奶茶,总是那么意犹未尽,能够让孩子们不断获得阅读的快乐。

可亲可爱“概念书”

——评《条纹,条纹,发现啦》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胡意慧


  《条纹,条纹,发现啦》集合了生活和自然界中常见的条纹,用近景特写的方式呈现,再在翻页后揭晓答案。
  有的让人一猜即中,有的出其不意。“猜猜翻翻”的形式让孩子总保持着翻页的兴致。若是两个孩子一起看,气氛更是热烈,他们甚至会自发做起“我说你猜”的游戏,乐此不疲。
  对于“条纹”,孩子们也并不陌生,他们几乎能猜出书中大多数条纹,或者说出类似的条纹。尤其是到人行横道线的这个跨页的时候,所有孩子都会高兴地脱口而出“斑马线”。不仅如此,很多孩子还能发现环衬中的蓝白条纹、第1个出现的男孩和*后制造条纹的男孩之间的联系。合上书,他们便跃跃欲试地开始寻找——“我身上也有条纹”、“我的条纹比你的大”、“我也要回家找条纹”……当然,他们总是能成功!
  图画书从来不会绞尽脑汁地教孩子“什么是条纹”,而是在指给孩子看——喏,这里有条纹、原来那种也算条纹、条纹好像还有不同的作用哦……孩子便获得了一种看世界的视角,或者其实孩子本身就具有这样的眼光。他们总是从各种各样的现象中获得相似的经验,建立起概念,转而又发现更多不同的现象可以纳入概念——他们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吧。
  其实,有不少书尝试对一个“概念集合”进行多元的呈现。而这本书对“条纹”这一概念的呈现也有一定的“章法”。如从纯粹装饰性的条纹到有特殊作用或意义的条纹,从常规的条纹到粗细变化甚至完全变形的条纹,甚至在安排这些素材的时候也注意到了由近及远、从孩子的衣食住行一直到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顺序。同时,所有的素材都贴近生活,既来源于孩子的经验,又拓展了他们的经验。关于书的这些规律自然不必呈现给孩子,但成人如果了解了这一点,也许可以模仿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了解一类事物或某个概念,甚至为孩子做一本独特的“概念书”呢。本来嘛,无论是书还是对于幼小孩子的教育,识记某个具体概念远不及慢慢建构一个概念的过程有意义。
  *后书中出现了一个“制造条纹”的男孩。看到这里,孩子们会“咦”地咯噔一下或者突然沉默,之后才又笑起来。这是从“发现”到“创造”的过程,也是小小的创意启发,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在生活中把这本书延续下去。

牙科医生的话

——说说《咿——牙和啊——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预防科 叶玮主任

《咿——牙和啊——牙》是一本不一样的科普书。国内关于口腔健康知识的科普书很多,但却少有像这样,以简单易懂且富有趣味的方式呈献出来。

一本给儿童看的科普绘本,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当然是*为重要的。作者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儿童常见的一些牙齿问题以及相关知识。例如:牙齿的形状、蛀牙、乳恒牙替换以及如何刷牙等内容。其次,为了吸引小读者的兴趣,图书的插画以及语言风格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柳生弦一郎先生的文字趣味十足,插图生动形象,线条像儿童画一般稚拙。《咿——牙和啊——牙》这本书兼具了上述两个特点,短短的故事,包含了丰富知识性的同时又不失童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许多看似枯燥的科学知识。

作为一名口腔科医生,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带孩子来看牙的家长,解答他们关于儿童口腔健康方面的问题。例如:“蛀牙是怎么样产生的?”“我家孩子为什么容易蛀牙?”“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预防蛀牙?”等等。通常,在孩子的口腔健康问题上,全是由家长来管理,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甚至还经常出现抵触情绪。我想,如果孩子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形成主动维护口腔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儿童科普绘本正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维护口腔卫生的自主意识,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更好地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这样说来,《咿——牙和啊——牙》也有着亲子沟通的重要意义。

我想,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小朋友们,都能从这本书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听说这本书的作者还创作过大量的儿童科普绘本。在看完这本后,作为读者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期待看到他的下一部儿童科普作品了呢!

轻轻推开想象之门

——评《桃红色的小房子》

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绪源

《桃红色的小房子》这本书一打开,就让人觉得新奇。怎么会有这样的房子呢?打开*扇门,里边是蝗虫在吃叶子,而窗外是绿色的原野;上一层楼后,房里是松鼠在吃橡果子,窗外是棕红色的橡树林;再上一层楼,门里是白兔在睡觉,窗外却是厚厚的积雪;再往上走,房里是黄鹂在喝杯中的水,窗外则是桃花朵朵,春光灿烂……读到*后,我们才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的想象。孩子手里拿着一个桃红色的纸房子,他从这里的门、窗及房内的小小空间,看到了丰富的色彩和景象。书末,附有这座小房子的折叠方法,这就把我们从神奇的想象带回了现实。

这样的绘本,*适合的,应该是两岁到三岁半的小孩。这时,他们的想象力刚开始生成,看到什么事物都会引起联想。一旦有短暂独处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两分钟,他们也不会让自己的头脑空下来,想象会自动地涌上来填补。所以,由静态的房子,想象出各种他们所熟悉的、或从图画书和动画片中看到过的场景,以此来消解眼耳信息的空白,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读这本书,从开始时的惊异不解,到读完后的恍然大悟,再到回味时的“心有戚戚焉”,这一切,都会给小读者带来充实的满足感,这也就是他们的审美体验了。

我们知道,两岁到七岁,是人生仅有的(因而也是极宝贵的)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但这种想象力是渐生的,给低年龄的孩子看那些过于强烈的幻想故事,希图尽早给他们注入狂野的想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他们会排斥、不适,甚至恐惧。儿童的想象其实是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起步的,一开始,总是和自己的妈妈、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自己的玩具和食物等等相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可供联想的东西越来越多,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尤其到三四岁后,那种“恶作剧”的游戏心理迅速增强,他对“妖魔鬼怪”之类的幻想故事才会喜欢起来。所以,像这本《桃红色的小房子》,在想象力产生初期,实在是非常好的读物,希望它能引起小读者们的兴趣。


【目录】

《蛋宝宝》

《骨碌骨碌骨碌》

《条纹,条纹,发现啦》

《咿——牙和啊——牙》

《桃红色的小房子》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