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本书是在文华学院十多年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基础上撰写而成。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探索,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其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其二,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个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三类学生(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其三,个性化教育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个性化教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阐述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从偶然开始,初步形成,到逐步深化的过程。第二部分探索个性化教育的理论、观念。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文华学院在探索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第三部分,介绍“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个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三类学生——学术型、应用型、潜力型;“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
【作者简介】
刘献君,湖南宁乡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主编,文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院校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1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北省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学校管理,院校研究,大学德育。主要学术成果:出版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著作有:《高等学校战略管理》《院校研究》《文化素质教育论》《大学之道》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g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全国人文社科图书一等奖,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
【目录】

性化教育论目录目录

*章在实践中探索个性化教育1

一、从偶然开始1

二、初步形成3

三、逐步深化7

第二章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意义14

一、个性14

二、个性化教育16

三、个性化教育的意义20

第三章以学生为中心25

一、为什么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25

二、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中心”28

三、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31

第四章《论语》的个性化教育启示34

一、深入了解学生34

二、针对性教学36

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规划未来38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9

第五章尊重的个性化教育意蕴41

一、有利于学生成人43

二、有利于学生成才44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46

第六章发掘潜能48

一、认识潜能49

二、发现潜能51

三、选择优势潜能54

四、实现优势潜能56

第七章确立志向58

一、立志教育:综合性教育58

二、立志教育:从认识自我到坚持不懈62

三、立志教育:整体引导,个体指导65

第八章创设空间70

一、认识空间70

二、空间的教育性72

三、创新教育空间74

四、创设个性化教育空间81

第九章设计课程90

一、课程目标设计91

二、教师角色设计92

三、教学方式设计94

四、课堂管理设计96

五、课程评价设计98

第十章营造氛围100

一、加强学习,领会个性化教育思想100

二、深化改革,为个性化教育创设环境105

三、精心策划,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108

附录112

共性生存特性发展112

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115

优化结构重点突破119

教师成长的规律123

培养应用型人才125

达成文华共识130

创业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教育是目的13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136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139

在个性化教育中健康成长143

如何学习《论语》149

刘献君教授与文华学子畅谈治学做人152

刘献君院长和同学们探讨如何健康成长发展156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160

在个性化教育中自立、自强162

“为学者,立志之事也”165

尊重167

责任170

视野自信激情勤奋173

目标优势交往规划176


【免费在线读】

本书是在文华学院十多年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实践基础上撰写而成。经过探索,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其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其二,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三个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三类学生(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其三,个性化教育路径——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和合适的招数。

第1,要有坚定的信念。

个性化教育开展之初,老师们提出,文华学院进行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责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宗”和“本”。立德树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举措。文华学院采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这是文华人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这种境界、精神,来自于对个性化教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的信念。

立德树人,必须走个性化教育之路。这是因为:

首先,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教育的根本在于个体自身,任何教育都要回到个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每个人成长的问题,终只能由自己解决。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本身就是个性化的。“个体差异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个性化教育中,需要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展现自己的长处。这些优势、长处在学生中可以相互影响,共生共长,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需要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恰恰是创新精神的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机会公平主要是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个性化教育正是将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地赋予了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其次,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变革、发展的要求。例如,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互联网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全球性。美国国家工程院提出工程科学面临的十四大挑战,其中第十三项挑战是“提升个性化学习”。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个性化教育,重视个性原则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1999年,澳大利亚发布的《21世纪关于学校教育国家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提出:在21世纪的国家教育目标中被称为个性化学习议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终身学习,加强学校作为学习社区,运用新技术,重视信息和交流技术。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就推出了“定制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到2004年,英国政府正式在教育政策框架内支持个性化学习。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报告明确指出,打破教育事业中的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等弊病,确立重视个性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后,个性化教育符合我国国情要求。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深化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根本是提升教育质量。个性化教育正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个性化教育立足“生本”教育,基于和谐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体现渗透式教育。我们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扎实、深入开展个性化教育。

第二,要有开放的心态。

个性化教育,古已有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但是,针对现代大学生,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需要探索、研究、创造。创造,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凭个人意志,而是要动员全校师生,围绕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创造,达到共同发展。这种创造必须是开放式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首先,读书学习。个性化教育中的创造,要有理论武装,因而我们在全校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重点阅读经典名著,学习教育理论。这种学习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一段时期里,向师生一本书,共同阅读,如我们读了《论语》、《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教育的目的》(怀特海)、《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等。同时,老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通过读书学习,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开阔了视野。

其次,请教育大家、名家来校指导。十多年来,我们陆续请潘懋元、顾明远、叶澜、张岂之、周远清、王英杰、钟秉林、瞿振元、丁钢、郭文安、张楚廷、王义遒、陈学飞、邬大光、刘海峰、周洪宇、眭依凡、张应强、卢晓中、赵炬明、史静寰、靳王乐、扈中平、胡建华、周川、李政涛、冯建军、刘铁芳、龚放、陈昌贵、别敦荣、周光礼、顾建民、陈鹏、李延保、黄达人、朱玉泉、王乘、孙霄兵、许涛、刘凤泰、*等来校指导,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以极大启示和鼓励。邀请部分两院院士来校指导,他们是杨叔子、黄旭华、李培根、樊明武、丁烈云、罗俊、李德仁、潘垣、宁津生、崔崑、熊有伦、叶朝辉、程时杰、段正澄、许厚泽、文伏波、张蔚榛、茆智、余永富、刘广润、曹文宣、沈韫芬、方秦汉、张寿荣等。院士们多次来校,如杨叔子院士来校13次,和师生交流,指导个性化教育。

后,师生共同创造。倡导“共同创造”,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转变师生的教育信念、态度,而信念、态度的改变必须在行动之中;二是个性化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创造必须依靠师生。我们鼓励师生共同创造,采用的方式,一是鼓励师生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创造,将创造的成果在全校推广,并纳入个性化教育体系,同时,学校设立个性化教育创新奖,奖励师生参与个性化教育的创造;二是围绕个性化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召开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吸引师生广泛参与研讨,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三是深入调研,了解个性化教育的状况、成效、经验、问题,并集中分析,探究规律。例如,从2016年起文华学院开展对毕业班学生的调研,2017年对全体教师就“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进行深入访谈。这些调研,使我们掌握了丰富的个性化教育资料,对深化个性化教育很有助益。

第三,要有合适的招数。

细节彰显理念。个性化教育不能停留在理念上、口号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我们在个性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合适的招数,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深入。例如,个性化教育从哪里入手?通过研究,提出从发掘学生优势潜能入手,首创潜能导师制,探索发掘学生优势潜能的一系列办法。大学生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发掘优势潜能认识了自己,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呢?我们提出了立志教育,通过立志教育,形成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立志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认识了自己,明确了发展方向,那么学校的责任是要为每个学生发展创设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个性发展的支点。我们开展了对“空间”的广泛探索。个性化教育,形成学生个性特色,如何从类特色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类别,并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措施。如何深化个性化教育,使个性化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三个一”工程的实施,使个性化教育深入到了每个学生。个性=共性 特性,那么对文华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共性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华学生要“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尊重是品德,责任是行为,境界是精神。个性化教育要遵循什么样的路径?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提出,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路径是: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这种探索还在继续。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1章介绍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实践的过程;第二章至第五章探索个性化教育的相关理论、理念;第六章至第十章介绍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方法。附录收集了本人近十年有关个性化教育的部分讲话,反映了个性化教育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认识。

本书出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初步总结,引起大家共同研究个性化教育,实践个性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中,董事长吴文刚先生,名誉院长张勇传院士,党委书记于清双同志,常务副院长刘太林同志,副院长严国萍、张七一、陈思中、程红、袁国祥等同志积极支持、参与、推进,全院师生共同创造;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吸取了文华学院领导、师生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成果。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感谢出版社编辑钱坤先生、殷茵女士对本书出版所做出的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