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华人世界著名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
华人世界哲学巨擘傅佩荣教授重要作品,融合当代人的生活,讲述传承两千余年的中国智慧。解你所需,授你所用。
★主题式讲解轻松好读,快速进入传统精粹内容。
本书分为四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更为具体的小标题,简洁明了,轻松好读。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快速精准进入内容。
★打破古文壁垒,生动、简明,直达先哲思想源头。
轻松阅读,快速读懂古人智慧。打破哲人和著作的对立,打破考据和俗讲的分界。以全新的方式讲人性、讲人格、讲何为道、讲何为圣。快速索引,直达内容。


【内容简介】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 本书包括《傅佩荣讲孔子》《傅佩荣讲孟子》《傅佩荣讲老子》《傅佩荣讲庄子》四册。
孔子身处乱世,但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孟老庄四哲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完美。


【作者简介】

傅佩荣
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为台湾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所教授。
傅教授积累五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曾担任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等节目的主讲,每年受邀在大陆进行上百场讲座,是在大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台湾传统文化学者。被《21世纪经济报道》评选为“2008年度风云人物(文化类)”,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哲学普及大师”。
傅教授著作甚丰,有《哲学与人生》《国学的天空》《易经入门》《论语之美》《西方哲学史》等著作共一百余种。


【目录】

傅佩荣讲孔子
主题一:在考验中成长/ 001
讲:学习是人生的转折点/ 002
第二讲:生活中的修养/ 019
第三讲:志业的传承 / 036
主题二:肯定群我关系/ 055
讲:亲情出于天性/ 056
第二讲:友谊值得珍惜/ 074
第三讲:积极参与社会/ 089
主题三:展现人文之美/ 107
讲:全人教育的理想/ 108
第二讲:诗为教化之始/ 122
第三讲:乐与生活趣味/ 138
主题四:觉悟天人之际/ 157
讲:认真面对死亡/ 158
第二讲:信仰的真谛/ 176
第三讲:完美的生命/ 195
傅佩荣讲孟子
主题一:好辩自有理由/ 001
讲:充实基本学识/ 002
第二讲:善于使用比喻/ 019
第三讲:创造新的格言/ 035
主题二:性善不是幻想/ 051
讲:理解人性的关键/ 052
第二讲:心之四端/ 067
第三讲:人性向善/ 082
主题三:培养浩然之气/ 101
讲:从自我修养入手/ 102
第二讲:浩然之气的表现/ 120
第三讲:高尚其志/ 137
主题四:人格修养六境/ 157
讲:效法圣贤典型/ 158
第二讲:人格的六种境界/ 176
第三讲:孟子的贡献/ 194
傅佩荣讲老子
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001
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002
第二讲:与儒家的三点差异/ 019
第三讲:从认知提升到智慧/ 037
主题二:道的深刻意义/ 055
讲:道是什么?/ 056
第二讲:道与德的配合/ 074
第三讲:从道来看万物/ 091
主题三:圣人无心而为/ 107
讲:圣人的定位/ 108
第二讲:圣人的表现/ 124
第三讲:圣人的榜样/ 141
主题四:三宝足以安身/ 159
讲:慈,慈爱对待人与物/ 160
第二讲:俭,节俭珍惜万物/ 178
第三讲:不敢为天下先/ 195
傅佩荣讲庄子
主题一:人间患难深重/ 001
第二讲:身体的困境/ 021
第三讲:心智的茫然/ 039
主题二:心斋与道契合/ 059
讲:心斋的修炼/ 060
第二讲:顺从“不得已”/ 080
第三讲:化解一切的执着/ 098
主题三:外化而内不化/ 117
讲:不与世俗争胜/ 118
第二讲:外化的秘诀/ 136
第三讲:内不化的快乐/ 154
主题四:从真实到美感/ 171
讲:以身合心:从技术到艺术/ 172
第二讲:以心合道:静与游/ 189
第三讲:美感洋溢的生命/ 208


【免费在线读】

乱世中的贫困少年
孔子十五岁时,又是一个转折点。当时他只能接受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指的是农耕社会到了十月农忙结束后,让所有的小孩子都来上课。退休官员与受过教育的人,年纪大了以后,很愿意把他们的知识传给下一代。他们所学的有两种,一是文化常识。譬如,鲁国人要记得鲁国祖先是周公的后裔,齐国人则要明白齐国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即姜子牙,周公在当时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大家都怀念他。孔子学会文化常识后,知道在封建制度下,每一个国家都与周朝的宗室有关系。二是学习武艺,男子年满十五岁需服劳役与兵役,因此要学骑马射箭。孔子学什么都学得很好,一般人十五岁后就开始工作,继承父业,但孔子认为一旦如此,恐怕一生将无成就,因此决心学习。所以,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这话今天听起来很平常。现代人六岁进小学,但我们很少有立志的,都是被迫的,而孔子则是立志终身学习。我自己教书三十多年,为什么特别佩服孔子呢?因为他曾回答子贡,说自己“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厌”就是不想学了,“倦”就是不想教了。我们教书时间久了之后,容易感觉“学就厌,教就倦”,因此看到孔子这种表现,特别佩服他。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向师襄习乐。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究竟是不是写《道德经》的那个老子,到现在还有争议。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国家档案与图书馆,非常有学问。临别时,老子建议孔子不要过于积极改变社会,以免遭到别人的嫉妒。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只要勇于向长辈学习,就能减少犯错。孔子学习音乐的经验更好,真是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他向师襄学习一首曲子,一定精通它的旋律,了解它的演奏技巧,还要明白作曲的目的与心意,并揣摩它所描写的人物是何模样。师襄是盲人,虽然看不见,听到学生这样讲后,非常感动,甚至离开座位向孔子鞠躬。所以孔子无论学习什么都可以温故而知新,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当老师的条件就是了解过去,加上新的创意,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立志学习:五经与六艺
孔子的学习有三点特色。,学习好的东西。在当时好的东西就是“五经”“六艺”。“五经”为《诗》《书》《礼》《乐》《易》,范围已经很完整了。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易代表哲学,礼代表生活规范,乐代表音乐、艺术。古代的书刻在竹简上,三百页就有三百片,即可装满一车。而孔子教学生的材料就是这些,尤其是《诗经》,他以《诗经》教学生,非常娴熟。
古代的大学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或官宦子弟才有机会受教。当时读书人的出路比较狭窄,学成之后,因为有知识、有能力服务百姓,因此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领导阶级。念大学的贵族子弟,由于工作有保障,就不见得用功了。孔子教学的目的非常清楚,他的学生以平民百姓为主,也有少数贵族子弟。由于孔子的教学成效胜过大学里的老师,许多贵族子弟主动求教。也因此鲁国的官员中有不少是孔子的弟子,表现相当杰出。孔子本身当然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精通经典后,不断有自己的创新见解,可惜的是,他不能多谈自己的思想。我们今天多么希望孔子发表系列演讲,讲述他自己的思想。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和“五经”有两项重复。“五经”中的礼乐,代表文献资料,说明何为礼、何为乐。“六艺”的礼乐,则是实际操作。学会了礼之后,必须实际参与祭祀、婚礼、丧礼、士冠礼、乡射礼。据说孔子请教老子时,特别针对丧礼的细节请教。譬如,送葬的队伍遭遇日食,不见阳光,那么队伍该不该继续前进呢?因为晚上不能送葬。至今仍有老子带着孔子一起从事丧礼的记录。“乐”更需要操作,懂得很多音乐原理,讲得头头是道,但却不会弹琴,也只能称为纸上谈兵。孔子的音乐造诣很高,他曾于卫国友人家中击磬,连路人都听出他的心意。孔子感叹无人了解他,他的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但他却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呀!”我们不禁要请教孔子,是弟子不勤学,还是你的思想太神秘?一个人的思想要让人全盘了解,并非易事。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如何了解何为迷惑?从小只听从父母师长的安排指示,不需动脑,四十岁以后要独立了,自己面对人生,此时迷惑多。孔子在此时年已不惑了,但他的学生很年轻,甚至与他相差四十几岁,要他们如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射与御也非常杰出。他曾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君子没什么好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话,就比射箭好了,射箭前先打躬作揖,射箭后再次打躬作揖,一起饮酒,这种竞争表现了君子风度。有人说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指他非常博学,但却无特定专精的名声。孔子听了以后说:“我要靠什么出名,射箭吗?还是驾车?我靠驾车好了。”代表孔子驾车的技术超过了射箭。孔子身高一百九十二厘米,父亲是大力士,驾起车来很威风。至于书与数,书是书写,为做官的基本能力。数是计算,计算账簿的正确性,孔子年轻时曾在政府机关管过账。
孔子的学习经验是,先学习古代“五经六艺”的知识与能力,如海绵般尽力吸收,这是好的示范。人年轻时,心思单纯,有丰富的脑容量,如能好好学习,什么都学得会,就怕你不学。
孔子学习的第二个特色是:学与思并重。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国耶鲁大学念书,住学校宿舍。同寝室有位日本同学,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在日本政府工作,再到美国念MBA。我们宿舍各有卧室,但共享客厅。美国同学放假就各自回家,我们这些亚洲同学无家可归,常常聊天。有一次我与日本同学聊到孔子,他忽然很兴奋,说他知道孔子,接着用日文讲了一句孔子的话。我说孔子也不懂日文呀!他只好拿出一张纸来写,写的是文言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当时我非常震撼,就像自家的宝贝被偷走了!他还很得意地说:“日本人在中学时代都要背《论语》。”当时我就决心要好好研究儒家思想。为什么外国人那么珍惜我们的文化,我们自己反而不在乎呢?外国人选择世界各种文化研究也是精挑细选,没有足够的内涵,他们为什么要学呢?
学习而不思考,是白费力气,因为很容易忘记。美国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一所大学在放暑假之后一个月,紧急召回各系各班名的同学,用与上学期期末考相同的题目再考一次,结果没有人及格。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强记应付考试,并没有思考。思考是经过主体的反省,然后有了自己的心得。你读了一百页的书,也许只对里面的十页仔细思考。想通了,这十页就是你的,另外九十页还给作者。
“思而不学则殆”,意指光是思考而不读书,是有危险的。什么危险?很容易走偏了。为什么?一个人只思考而不读书,他只能反省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此很容易受年龄、行业的限制而忽略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人的生命是不受行业、年龄限制的。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说过自己:“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心思考,无用,不如打开书本学习。孔子强调学思并重,双轨并行。
孔子学习的第三个特色是:学与德兼备。宋代哲学家说,如果读了《论语》而毫无改变,等于没有读。读了《论语》后,至少要改变想法。譬知,人应孝顺,人应守信。孔子希望弟子的所学能与德行配合。颜渊是孔子学生中杰出的。鲁哀公曾问孔子,学生中谁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的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好学者名单列出来应该有不少,但是他用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说明颜渊的表现。意指与人发生冲突而不会把愤怒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以及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不迁怒比较容易,认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即可;不贰过比较困难,因为要对付自己的毛病。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他犯什么过错,若要不贰过,必须经常改造性格,压力很大。孔子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论语·里仁》)党不是政党,也不是党派,党是性格类别。什么性格类别的人容易犯什么过失,所以只需了解一个人的过失,就能建议他人生的方向。我们不应害怕别人发现我们的过失,这样才知道如何改正。学习与德行完全配合,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与时俱进。如果只有学习,增加知识只是为了作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古代的学者认真修养自己,让生命走向圆满,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我们今日学习是为了教书,为了自己,也是为别人,这是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社会情况。
孔子年少时家境贫穷,但他立志向学,不断成长,精通“五经六艺”,学思并重,学习与德行配合。他与弟子们逐渐形成一个伟大的传统,称为儒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