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即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那套含糊、朦胧的知识系统,转换为合乎普适常识的现代知识系统。这一切,不是突然发生的,中国的现代教育是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里慢慢展开、逐步演变出来的。本书试图在整个文明史的脉络中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从与科举制度相匹配的传统教育的衰败、教会学校的创办、留学大潮的兴起、本土教育家群体的涌现、新式教科书的出版、教育地理的变迁、中国人知识系统的重构等角度切入,从人到书,从外部变化到心灵革命,比较完整地呈现出一幅现代教育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生动画面,并进一步探讨现代教育如何重构了中国人的知识世界,重塑了中国人的心灵。

现代教育在中国到底是如何兴起的?其来路与去向,值得正迈向现代文明的我们认真求问。这本小书正是这一求问的结果。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民国教育等。著有《叶公超传》《金庸传》《笔底波澜》《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底气》《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史想录》《美的相遇》等,编有《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之美》《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媒体评论】

中国现代教育的兴起是一场漫长的革命。在我看来,教育革命对民族命运的影响远比那种急风暴雨式的大革命来得深远。从千余年的科举到一朝废科举,从过去的私塾书院、太学国子监到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一场不流一滴血的革命。这场革命不只在校园、教室里发生,而且影响了整个文明的进程。几千年来积累起来那一整套跟世道人心、王朝统治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剧烈变化中,被冲垮了。这对中国人造成的冲击,远比暴力革命大得多。

我试图在整个文明史的脉络中来讲述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现代教育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里慢慢展开、逐步演变的。如果仅在中国教育史的脉络里来找寻现代教育的起源,可能会停留在纸上,无法深入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也无法理解它与大变动时代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民族,*重要的人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只有这些人在这个民族里还有说话、思考、实践的空间,这个民族才处于正常的状态。当一个民族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失去了活动空间,这个民族就处于它的*谷。

哪怕在*烂的时代,教育仍然可能是这个时代里*值得去开拓的领域。*烂的时代里,比起教育,其他领域一定更烂,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晚清已经走不下去的时候,民间社会却悄无声息地冒出来一个个新式学校,尤其是那些私立学校、教会学校,静悄悄地铺平了一条路,中国开始迈向另一个方向。
——傅国涌


【目录】

引言

*讲 传统教育

第二讲 新旧交替

第三讲 留学潮起

第四讲 教育家兴

第五讲 课本革命

第六讲 再造文明

第七讲 教育地理

第八讲 知识重构

尾声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我想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讲起,如果不讲清楚传统教育,我们也无法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

传统教育在中国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学记》《论语》中有了相当成熟而自信的表述。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在价值层面的认知主要还是由传统教育所塑造,中国的现代教育远远没有完成,或者说中国的现代教育还是一个未完成状态,因此我们更深地生活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之中,我们的整个观念大部分都来自传统教育的深处。传统教育不存在了,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的影响消失了,它已经渗透在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

我试图在整个文明史的脉络中来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现代教育不是突然发生的,不是天上掉下了一块叫现代教育的馅饼,没有这样现成的馅饼,它只是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里慢慢展开、逐步演变出来的。如果仅在中国教育史的脉络里来找寻现代教育的起源,可能会停留在纸上,无法深入到真实的教育生活中,也就无法理解它与大变动时代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法理解它在种种条件约束下发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只有放在文明史的脉络里来理解现代教育,我们才有可能把握那个曾真实发生的过程,找到一种历史感。

我想首先在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中来理解现代教育的起源。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也是在漫长的过程里发生的,并不是在某一个特别确定的时间、地点开始的。我们首先可以追溯到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也就是16 世纪末到17 世纪初,离现在有400 多年了,是他们带来了*张世界地图,带来了地球仪和天文仪器,还有《几何原本》,那时距现代教育在中国出现还有很长的时间,但触发中国教育变化的因素已开始悄悄出现。不说别的,天主教传教士*初引入的世界地理概念,经历了200 年之久,*终破碎了中国人原来对世界地理的狭隘认识。以往中国人一直自认为处于天下的中心,这个天下中心的概念破碎之后才会产生世界的概念,即我们只是世界万国中的一国,在地理上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可以追溯到1807 年,这一年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特别是在1842 年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华,他们在中国各地创立了大量的教会学校。在中国人尚没有近代学校概念的时候,传教士已悄悄地将不同于私塾、书院的学校办起来了。这些由传教士*初在通商口岸创办的教会学校,实际上是中国*早的现代教育形式,但它们不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这是中国与世界碰撞的结果。

再次,我们来看看“向外走”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如果说传教士是走进来,留学即是走出去。这也是中国现代教育起源的一条重要脉络,从*早的120 名留美幼童到浩浩荡荡的留日潮,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国外去留学,对于传统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冲击都是今天所难以想象的。无论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这些*终都促使国人开始抛弃持续了上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

*后,从科举与学校的废兴来理解现代教育的起源。在中国非常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教育*终凝固为一种以科举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但科举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科举也是在传统教育演变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隋朝开科取士到1905 年废除科举,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1300 年,历经多次王朝更迭,传统教育受到科举制压倒性的影响,科举主导了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方向。一个人要在科举路上走得通,必须按规定的解释,遵循那一套规定的价值观,否则便是离经叛道,怀疑精神不被允许,创造力、想象力亦无法展开,也不可能孕育出与当时的统治阶层不一致的思想。科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何止1300 年,即便1905 年废科举之后,它的幽灵仍徘徊不去,实际上现在的考试制度在精神层面仍然深受科举制的影响。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