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是东北野战军所辖的三支王牌军,有“东北野战军三只虎”之称,身经百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又奉命入朝,成为我人民志愿军的中坚力量。

权威性和珍贵性——作者是军界人士,掌握一手资料!

作者是军界资深人士,曾亲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重要职务。普通作者能掌握的资料和他们掌握的资料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独特性和真实性——军人视角,真实经历!

本书从军人的视角,描写军人的真实经历、感悟,不是虚构的小说、电影,书中讲述的是他们和战友曾经在战场上流过的血!

作者亲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和态度与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的人完全不一样!

市面上大部分书是笔杆子写出来的,这本书是枪杆子写出来的!

更有冲击力,更吸引眼球!

市场上军事书常有,军人写的军事书不常有,担任重要职位的军人写的军事书更稀有!腰封的宣传语结合了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东北野战军三只虎”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透过真实的战斗情景来感悟“三只真老虎”的“真”以及“帝国主义纸老虎”的“假”,也希望读者能够将志愿军的精神埋在心底:中国人不接受帝国主义的强权和威胁!任何帝国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不合理的事,都不能一笔带过!他们需要知道,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要么是血,要么是命!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

十军在国内战争时期战功卓著,人称“旋风部队”。该部*先入朝,也是*一支未经和平整训,直接从国内战争转入抗美援朝战争的队伍,接到入朝命令前,其刚刚结束解放海南的作战。在朝鲜战场,四十军又是连续作战时间*长,作战*为艰苦的一部。

四十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毙伤俘敌43365名(其中美军25073名),战功卓著。


【作者简介】

温玉成同志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10月出生,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宣传员、干事、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他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抗日义勇军纵队长、新四军旅政治委员、旅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他在支队党委领导下,积极组织训练基层干部和发展健全党的组织,使部队的基层组织和政治工作很快得到提高。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开辟、巩固和发展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松花江)作战和各次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历任四十军军长、军长兼政治委员,率部首批赴朝作战,为抗美援朝打好了出国*仗。回国后,历任广州军区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后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等职,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被选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党的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目录】

2010年再版序言 1

*章 打头阵,横扫五千敌军 1

一、紧急出兵_2

二、中途遭遇_11

三、云山阻击_22

四、鏖兵温井_31

五、回师楚山_41

六、直捣美军炮阵地_49

七、混战曲波院_54

八、坪洞受阻_60

九、白昼追歼美军_64

第二章 强渡清川江 痛笞美二师 73

十、示弱诱敌_74

十一、强渡清川江_79

十二、连续攻击新兴洞_88

十三、反复争夺苏民洞_95

十四、院里夜战坦克群_102

十五、直捣军隅里_108

十六、乘勇穷追青谷里_117

十七、进军平壤_122

第三章 突破临津江 进逼三七线 127

十八、历史性的进军_128

十九、突破临津江_134

二十、挺进汉城的尖兵_144

第四章 沧海横流 英雄本色 147

二十一、无声的较量_148

二十二、紧急应战_155

二十三、巧夺险峰_161

二十四、奇兵决胜_168

二十五、血溅砥平里_180

二十六、运动防御_187

第五章 杀开百里血路 割裂东西敌军 199

二十七、彭总召见_200

二十八、恶战沐洞里_204

二十九、猛扑北汉江_210

三十、直插加平川_217

第六章 特殊的战役 221

三十一、向祖国汇报_222

三十二、不见面的战争_230

三十三、冲破“绞杀战”_237

第七章 重返三八线 243

三十四、接手阵地_244

三十五、让敌人低下头来_252

三十六、加修地下长城_260

三十七、主动出击_267

第八章 坪村南山拉锯战 273

三十八、巧占“一六二”_274

三十九、指挥员处心积虑_280

四十、强取“一四〇”_286

四十一、攻守“一六一”_291

四十二、再战坪村南山_300

第九章 接近终点的冲刺 305

四十三、前沿阵地喜迎春_306

四十四、把握战场趋向的人们_313

四十五、挖掉敌军的眼睛_321

四十六、战争之神显神威_331

四十七、战线再度南移_337

第十章 步履蹒跚的停战 343

四十八、警惕的待命_344

四十九、去也匆匆_349

五十、袅袅余音_35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第四十军英模 359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第四十军烈士名单 363

后 记 369


【前言】

2010年再版序言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快六十周年了。

它是中国人民在取得国内革命战争胜利之后,为制止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东方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牵涉国家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极其深远的一次局部战争。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终于把侵略者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保住了年轻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的经济建设和边境安宁;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信,振奋了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精神。

它是刚刚取得政权的贫困落后国家与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还是以“小米加步枪”(确切地说是“炒面加步枪”)的落后装备与飞机、大炮、坦克、汽车和*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度现代化的陆海空军相抗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外的所有先进武器。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敌机轰炸密度,战场兵力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是我军实际经历的现代化水平*的一次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抗击现代化敌军的实践和经验,是我们防御帝国主义侵略,应对未来战争的财富和资本。

它是一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动人心魄的瑰丽史诗。它是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在那场敌强我弱、国力悬殊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英勇牺牲、艰苦卓绝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的体现和结晶。它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引以为豪的革命传统。只要保持和发扬这种传统精神,我们就能排除万难,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不能让这恢宏灿烂的历史篇章埋没于岁月的风尘!

们在20 世纪90 年代突击写作这本书,就是追溯历史的足迹,回顾这场以弱敌强的正义战争,翔实具体地把它记述下来,并力求鲜明、生动,具有可读性。

四十军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先期入朝作战的四个兄弟军中*没有经过和平整训,直接从国内战争转入朝鲜战争的先锋部队。出国*早,首当其冲。于1950 10 25 日早晨在云山和两水洞与敌人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枪。接着,会战温井,回师楚山,基本上全歼了南朝鲜第六师和第八师的两个营,受到志愿军首长通电表扬。而后,为配合兄弟部队围歼云山和西线之敌,直插宁边。南进途中又重创南八师和美二十四师,把敌军驱赶到清川江以南。

二次战役,四十军开头准备与三十八军一道,向敌后穿插。随后又与三十九军并肩担任正面反击。冒着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的严寒,破冰涉水,强渡江河,激战在清川江谷地,毙伤俘敌四千余人,给美二师以歼灭性打击。

三次战役,四十军在西线中央突破临津江,直插东豆川、议政府,逼近汉城。先头部队还追敌越过了三七线。打得美伪军队望风而逃,惊魂丧胆。

四次战役,四十军参加横城反击战,担任中路突击。右翼师巧夺圣智峰和八〇〇高地,打掉了敌军屏障;左翼师尖刀团直插广田,与后续部队两面夹击敌人。协同兄弟部队全歼了南朝鲜第八师。而后攻击砥平里未果,伤亡较大。然而挫而不馁,继续苦战,在执行运动防御的任务时,大量杀伤敌人,连续涌现了六位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

五次战役,四十军再次打过三八线,勇猛穿插百余里,一直插到加平川和北汉江,切断从春川至汉城的公路,从中间劈开了东西两线的敌军。

连续战斗7 个月,而后转调西海岸,准备抗击美军的登陆作战,同时进行了整顿和补充。

1952 年春,四十军重返前线,守备开城以南、板门店以东的一线防御阵地。各师团继续构筑坑道,加固地下长城,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同时开展冷枪炮活动,“零敲碎打牛皮糖”。站稳了脚跟之后,便连续发起了阵地反击战,歼敌有生力量,推动战线南移,和兄弟部队一道,以打促谈,直到迫使敌人签字停战。

四十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毙伤俘敌总共43365 名(其中美军25073名),战绩卓著,缴获甚丰。四十军的战斗历程,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从这个侧面和缩影,可以以斑窥豹,帮助人们感受、体会、理解和认识这场战争。

与兄弟部队相比,四十军是一支比较年轻的部队,它没有南昌起义那样辉煌的历史,它没有首战平型关那般赫赫威名。它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山东起义和冀东大暴动中建立起来的抗日游击队。他们秉承了梁山好汉与燕赵豪侠的遗风,坚持敌后,频繁战斗,越战越强,成为鲁中和冀东的地方主力部队。

1945 8 月,日寇投降以后,这两支部队渡海出关,挺进东北。1946 年初,在本溪、辽阳等地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于1948 11 月奉中央军委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四十军参加了保卫辽阳、保卫本溪、保卫四平、保卫通化等重大战役;特别是与四十一军并肩坚持南满,携手保卫临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大规模进攻,歼灭了敌八十九师等有生力量,扭转了战局,开始了反攻。1947 年夏季,解放了山城镇、梅河口、东丰、西丰、辽源等诸多市镇。秋季,长途奔袭威远堡,一举歼敌一一六师,生俘师长刘润川。冬季,浴血强攻闻家台,歼敌新编第五军,活捉了中将军长陈林达。而后又协同兄弟部队,回师解放了法库、开原和四平市。

在辽沈大决战中,四十军首克义县,攻占锦州,会战辽西,连战连捷。部队勇猛穿插,捣毁了敌“西进兵团”指挥部,俘虏了敌军中将兵团司令廖耀湘。而后,进关,南下,渡江,跨海,从长白山下,一直打到了海南岛。所向无敌,纵横驰骋,战功赫赫,打出了威风。

四十军这支英雄部队朴实,执行命令坚决,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坚韧,敢打硬仗、苦仗、恶仗、险仗;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谦逊,内部的官兵关系和外部的友邻关系都比较好;富于创造性,注重发扬民主,讲究战略战术,首创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和官兵自我教育的诉苦运动,对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后胜利和全军军政素质的建设与提高,都有重大的影响。入朝作战,依然保持和发扬了这种传统作风。作者和编者作为四十军中的一员,对此感到欣慰和自豪。我们将竭尽全力,如实真切地反映四十军这种传统的品格特征,让它闪烁光芒,昭示后人,彪炳史册,永葆青春。

我们也不回避或掩饰局部的失误和失利,以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曲折艰难的真实历程,也使后人能够正确接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亲自向我们口述自己在朝鲜的战斗经历、亲自参加审定本书的老首长和老同志大多已经去世,今天重读此书更觉得它弥足珍贵,来之不易。辽宁人民出版社决定把它再版重出,以飨读者,这是对亲历战争的老部队和老同志的褒奖,是对志愿军烈士英灵的慰藉,也是传承革命传统和战斗经验的一件幸事。


【免费在线读】

《四十军在朝鲜》动笔较晚。因为当年主要的军首长,有的较早去世,有的身体欠佳,有的处境不好,无人主持此事。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同志们,听到兄弟军有的已经出书,有的正在写作,都很着急。特别是调到北京工作的同志,信息灵通,更为关心,公推军事科学研究员李英同志给四十集团军杨福臣军长和曹惠臣政委写信,建议尽快着手此书的撰写工作。

四十集团军党委和首长对此建议很重视,当即决定委托李英同志组织撰写工作。李英遂邀请四十军当年的“秀才”王树和、陈彻、李维赛,于19937月组成撰写组。首先请示了在北京的原四十军政委袁升平同志,请老首长出面主持编写工作。袁政委欣然允诺,但因年事已高,身体患病,不能参与具体工作。然后又赴沈阳请示了正在陆军总院住院的原四十军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同志。李主任邀请原四十军作战科长尹灿贞参加,在病房里和撰写组研究了三天,确定了此书的主导思想和总体结构。此后,又走访了原一一八师政委张玉华,原一一九师师长徐国夫、政委刘光涛,原一二〇师政委张纪之,及其他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几十位老同志,征求意见,搜集资料,便开始分工分头写作。

作者怀着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忘我工作,日夜突击,仅以两个月时间,便写出20万字的初稿。于10月中旬集中到四十集团军军部——锦州,碰头研究。

在集体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写作中必须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关系。真实性是前提,必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文学性是表现手段,但不能夸张和演绎。

二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四十军在朝鲜只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局部,局部和全局不能混淆又不能脱离,必须互相照应,互相联系。

三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此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故事,只能按地域区划,按时间铺叙,不可颠倒时空,必须脉络清晰。

四是写事和写人的关系。历史是人创造的,表现人是文学的主体,不能只写战斗过程,见事不见人。

五是上层和下层的关系。写基层官兵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但只写战术动作,不写战役指挥则难以反映一个军的面貌,这方面材料甚少,是一大难题。

六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个军历经千百次战斗,冲冲打打,大同小异,因此必须注意表现每次战役和战斗的不同特点,尽力避免雷同和一般化,这也是一个难点。

七是胜利与失利的关系。宣扬我军的胜利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应回避局部的失误和失利,这样才符合历史的真实。

……

李英同志把这些意见整理成写作中必须注意的十个关系,向首长和编委们作了汇报,得到了一致的赞许。

参照这些意见,作者又分头进行了修改,于春节前写出了第二稿。由李英同志在北京打印,呈送部分老首长审阅。于19952月末又集中到锦州碰头研究,李伯秋同志也亲临指导。大家肯定了成绩,同时感到对各级首长的指挥表现不足,阵地防御阶段也显得简略,于是又在锦州、沈阳、大连进行了补充采访。同时鉴于分头写作,笔法和风格难于统一,因而责成王树和同志一人执笔、修改、补充、整理,于5月中旬完成了34万字的全部书稿。

而后在四十集团军的支持下,邀请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师、团首长,即全体编委,云集锦州,集体审稿。老首长们以高度的热忱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审阅了书稿。然后,或以师为单位集体座谈,或个别交谈,都畅谈了看法和意见。编委们对书稿一致充分肯定,认为它集中了翔实的史料,全面地反映了四十军在朝鲜的战斗历程,体现了四十军的素质和特征。文笔朴实生动,有较强的可读性,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传统教育的极好教材。在仅1年多的时间里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指出了书稿中的某些误差、遗漏和不当之处。

责任编辑——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张景富同志也参加了审稿会议,从出版角度肯定了书稿,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审稿会后,又由王树和同志执笔修改和补充,于19958月初完稿。

书的写作过程自始至终都得到老主任李伯秋同志的具体指导,不仅反复审阅了书稿,而且细心地进行修改。但是他只做工作,不肯署名。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编写组的孟兆辉和齐德学同志,《驾驭朝鲜战争的人》的作者杨凤安同志都曾热心地向我们介绍有关情况和写作经验。

四十集团军军史办公室的祈本宁、赵明、任义成、王文州等同志,在搜集资料、采访座谈、召集会议等方面都给予我们全力以赴的帮助。

四十集团军干部处副处长李世杰和夏休办公室的张坤山同志,六十四集团军黄庆林副军长,干部处陶圣方处长和夏林办公室的张文教同志,在食宿和工作上都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方便。

在此,谨致以诚挚和衷心的感谢!

作者

1995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