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面解读古今139位杰出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将诸多心理学术语和实验化繁为简,灵动展现人类*全面的心理学智慧。

*平易近人的语言

*活力四射的设计

全面解读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思想

精彩展现*伟大人物们的智慧之光

与心理学领域的伟大灵魂对话,在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全面了解心理学!

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精装、全彩,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人到底是各不相同,还是千人一面?是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我们又为什么会被遗忘所扰?如何才能测试出真正的智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依靠全世界思想家的努力和心理学的令人啧啧称奇的实验。在本书中,平易近人的语言拉近了我们和心理学的距离,简洁有力的解释破译了高深莫测的术语,清晰流畅的图表剖析了纠结不清的理论,发人深省的名家名言令我们拍案叫绝,诙谐灵动的插图调动了我们的感观和信念。无论你是心理学“小白”,还是已“混进圈子里”的学生,或是资深的业内人士,都会在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兴奋点。


【作者简介】

DK是1974年Peter Kindersley和Christopher Dorling建立的图书出版公司,公司名为DK。他们的愿景就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信息丰富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出生到年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世界上的很多读者已将DK视为书籍品质的保证。
徐?h,女,31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策划和翻译过多本心理学著作。徐?h,女,31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策划和翻译过多本心理学著作。徐?h,女,31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策划和翻译过多本心理学著作。


【媒体评论】

《心理学百科》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为“经”,以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为“纬”,通俗、有趣、纵横交错、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以及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们的生平、事迹、他们的重要贡献和著述,为读者敞开了一扇通往心理学世界的大门。

——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通过诙谐灵动的插图和简洁平实的语言,对高深的思想和杰出的智慧予以精准的诠释,让你在阅读与学习中体验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

——美国观察者网站(Examiner.com

本从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将专业深奥的知识和理论化为形象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同时配有思想导图、示意图和插图,以易看易读易理解的方式,完美呈现了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

——美国《Booklist》杂志


【目录】

10 引言

哲学根源——萌芽中的心理学

18 人格的四种气质
克劳迪亚斯盖伦
20 人类这台机器中有理性的灵魂
勒内笛卡儿
22 睡吧!
阿毕法利亚
24 思想在相互对抗中产生推动力
约翰赫尔巴特
26 做真实的自己
索伦克尔凯郭尔
28 人格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合成的
弗朗西斯高尔顿
30 癔症是有普遍规律的
让-马丁沙可
31 心灵内在结构的不可思议的紊乱
埃米尔克雷佩林
32 有生命就有心灵
威廉冯特
38 只要没有人让我们定义“意识”,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
威廉詹姆斯
46 青春期是一次新生
斯坦利霍尔
48 学习了24小时之后,我们就遗忘了三分之二
赫尔曼艾宾浩斯
50 一个人的智力不是一成不变的
阿尔弗雷德比奈
54 无意识看到了躲在窗帘后的男人
皮埃尔让内

行为主义——我们对环境的反应

60 美食令人垂涎
伊万巴甫洛夫
62 无益的行动淘汰出局
爱德华桑代克
66 无论人们天性如何,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样子
约翰华生
72 *的迷宫就是人类的世界
爱德华托尔曼
74 一旦被老鼠看到谷袋,我们就知道它会回来的
埃德温格斯里
75 没有什么天性能阻挡猫爱上老鼠
郭任远
76 学习有无限可能
卡尔拉什利
77 印刻是无法被遗忘的
康拉德洛伦兹
78 行为是由正负强化塑造的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86 别想了,放松
约瑟夫沃尔普

心理治疗——无意识决定行为

92 无意识是真正的心灵
西吉斯蒙德弗洛伊德
100 神经病患者通常都心怀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02 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型构成的
卡尔荣格
108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争斗持续一生
梅兰妮克莱因
110 “应该”的暴政
凯伦霍妮
111 超我只有在与充满敌意的自我对峙时才会变得清晰
安娜弗洛伊德
112 你只能容忍你自己发现的真理
弗里兹皮尔斯
118 人尽皆知,被收养的儿童得不到真正的家和爱
唐纳德温尼考特
122 无意识是“他者”的言说
雅克拉康
124 人的主要任务是让自己重生
埃里克弗洛姆
130 美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状态
卡尔罗杰斯
138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就一定能成为什么
亚伯拉罕马斯洛
140 找到了痛苦的意义,就不再痛苦
维克多弗兰克尔
141 不经历痛苦,不生而为人
罗洛梅
142 合理的信念产生健康的情绪结果
阿尔伯特艾利斯
146 家庭是塑造人的“工厂”
弗吉尼亚萨提亚
148 激发热情,内向探索,脱离体制
蒂莫西利里
149 领悟可能会导致盲目
保罗瓦兹拉威克
150 疯狂不需要被全盘瓦解,它或许可以被突破
罗纳德大卫莱恩
152 我们的过去不决定我们的命运
伯里斯西鲁尔尼克
154 只有好人才会抑郁
多萝西罗伊
155 陷入沉默的父亲们
盖伊科尔诺

认知心理学——计算机般的脑

160 直觉是一种动态的模式
沃尔夫冈苛勒
162 打断任务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任务的记忆
布鲁玛蔡加尼克
163 当婴儿听到脚步声时,一个细胞集合就会被激活
唐纳德赫布
164 知道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
杰罗姆布鲁纳
166 信念坚定的人很难被改变
莱昂费斯廷格
168 神奇的数字7±2
乔治米勒
174 表面之下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事实
艾伦贝克
178 我们每次只能听到一个声音
唐纳德布罗德本特
186 时光之水可以倒流
安道尔托尔文
192 知觉是受外部信息引导的一种想象
罗杰谢帕德
193 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丹尼尔卡尼曼
194 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
高尔顿鲍尔
196 情绪是一列脱轨的火车
保罗艾克曼
198 入迷让人进入另一种现实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200 快乐的人都是高度社会化的
马丁塞利格曼
202 我们全身心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208 记忆的七宗罪
丹尼尔夏克特
210 个体并非只是其想法的集合那么简单
乔卡巴金
211 人们担心生物学会揭穿我们神圣的外衣
斯蒂文平克
212 强迫性的行为仪式是个体试图控制闯入性思维的尝试
保罗萨科夫斯基斯

社会心理学——与他人共处一个世界

218 只有试着改变一个系统你才能完全理解它
库尔特勒温
224 从众的力量有多强
所罗门阿希
228 生活就是一个戏剧化的表演过程
欧文戈夫曼
230 你越常看到一样东西,就会越喜欢它
罗伯特扎荣茨
236 谁喜欢女强人?
珍妮特泰勒斯宾塞
237 闪光灯记忆会被高情绪唤醒的事件所激发
罗杰布朗
238 目标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成为知情人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
240 我们本质上都是社会动物
威廉格拉瑟
242 我们坚信人都会得到应得的奖赏或惩罚
梅尔文勒纳
244 那些做疯狂事情的人并不一定是疯子
埃利奥特阿伦森
246 人们会做别人要求他们做的事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254 当好人被推上恶魔的位置时,会发生什么?
菲利普津巴多
256 个体创伤应从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理解
伊格纳西奥马丁-巴洛

发展心理学——从婴儿到成人

262 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做新事情的人
让皮亚杰
270 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成为今天的自己
利维维果斯基
271 不是被特定父母养大的儿童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272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计划
艾瑞克埃里克森
274 早期的情感联结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约翰鲍尔比
278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极其重要
哈里哈洛
279 我们在让孩子为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未来做准备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280 敏感的母亲能够创造安全的依恋
玛丽安斯沃斯
282 是谁教会孩子憎恨或畏惧另一种族的人?
肯尼斯克拉克
284 女孩的成绩比男孩好
埃莉诺迈克比
286 大部分人类行为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
阿尔伯特班杜拉
292 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劳伦斯科尔伯格
294 语言器官的发展类似于其他身体器官的发展
诺姆乔姆斯基
298 孤独症是男性大脑的*形式
西蒙巴伦科恩

差异心理学——人格和智力

304 牙签和名字一样,你都可以想出多种用途
保罗吉尔福特
306 鲁滨逊在星期五到来之前是否缺乏某种人格特质?
高尔顿奥尔波特
314 一般智力包含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雷蒙德卡特尔
316 天才和疯子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汉斯艾森克
322 三种核心动机驱动个体做出行动
大卫麦克利兰
324 情绪本质上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尼科弗莱吉达
326 脱离环境线索去理解行为的做法是荒谬的
沃尔特米歇尔
328 在精神病医院,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大卫罗森汉
330 三面夏娃
科比特西格彭
赫维克莱克里

332 人名录
340 术语表
344 索引
351 致谢


【前言】

在公众眼里,心理学在所有的学科中可能是*神秘的,同时恐怕也是受误解*多的。虽然心理学的声音和思想渗透在每一种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多数人依旧搞不清楚这个学科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以及心理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有的人一提到“心理学”就会联想到穿白大褂的人,他们可能是精神病院的医生,也可能是拿小白鼠开刀的实验员。有的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满嘴中欧口音的人,正在对躺椅上的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或者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实施着心灵操控术。

虽然这些形象过于夸张,但是它们的背后却有着真实的成分。心理学这把大伞覆盖了范围相当广泛的分支学科,也难怪人们会困惑于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光是以psych为前缀的词就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心理学家自身对于某个术语的定义可能也存在着争议。“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syche(意为灵魂或心灵)和logia意为研究和解释),两个词合起来就组成了这个学科*初的涵义,而今天对“心理学”更为准确的描述是“心智与行为的科学”。

新的科学

心理学可以被看作是哲学与生理学之间的桥梁。生理学描述和解释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而心理学考察的是发生在其中的心理加工过程及其如何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中体现出来。哲学关注的是思想和观念,而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怎样产生出思想和观念以及我们的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所有的科学都起源于哲学,起源于想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哲学问题,但是像意识、知觉和记忆这类问题,它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预示了心理学要想将哲学观点转变为科学实践势必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些大学里, 特别是在美国,心理学系起初都是哲学系的分支,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心理学系建立之初就完全是科学类的科系。但是直到20世纪后期,心理学才凭借自身的力量屹立于科学之林。

世界上*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由莱比锡大学的威·冯特于1879年建立的,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受到认可,同时也开拓了尚未被探索过的新的研究领域。到了21世纪,心理学进入繁盛时期;它的主要分支和思潮纷纷开始涌现。心理学的历史和所有科学一样,建立在后继者的理论和发现之上,当代的心理学家仍然与许多古老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学术研究领域的主题来源于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不同思想学派都对它们进行各自的解释,而另一些则在人们的视线中来了又去,但是每次它们都会对后继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孕育出崭新的探索领域。初学者想要了解如此广泛的心理学领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看看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变革,正如本书这样:从心理学的哲学根源开始,经过行为主义、心理治疗、认知、社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直到差异心理学。

两种取向

即使是在发展的早期,心理学对不同人也有着不同的意味。在美国,它依附于哲学,所以其取向是思辨和理论性的,关注的是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概念。在欧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科学,所以强调的是检验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感知或记忆等心理加工过程。然而,即便是偏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研究仍局限于内省的方法:像艾宾浩斯这样的先驱以自己为调查对象,大大限制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事物的范围。虽然他们使用了科学的方法并且他们的理论为新的科学奠定了基础,但是许多后辈的心理学家都发现他们的研究过于主观,于是便开始寻找更为客观的方法。

19世纪9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伊·巴甫洛夫做出了被认为是对欧洲和美国的心理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实验。他证明了动物能够产生条件性的反应,这一观点后来发展为众所周知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认为客观地研究心理加工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测量行为就相对简单多了,而行为正是那些心理加工过程的体现。他们开始设计实验来操纵各种控制条件,起初用动物做实验来推断人类的心理,后来干脆直接用人类做实验。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几乎只关注于行为如何被环境所塑造;“刺激—反应”理论因约·华生的工作而变得家喻户晓。新的学习理论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势如破竹,大大吸引了普通民众的目光。

然而,当行为主义刚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时,维也纳一位年轻的精神病医生开始提出关于心灵的理论,这一理论颠覆了同时代的思想并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基于对病人的观察以及对病史资料的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又扭头转向主观经验的研究,而非实验室实验。他关注记忆、儿童发展和人际关系,强调无意识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令人震惊,但是它们迅速而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谈话治疗”一直延续并存在于今天的各种心理治疗中。

新的研究领域

20纪中叶,随着一股研究心理加工过程的科学思潮的回归,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渐渐没落。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思想运动又起源于以研究知觉为主的格式塔心理学家的整体观。认知心理学的工作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变得举世瞩目。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飞速发展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类比;他们用信息加工模型来深化多个领域的理论,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遗忘语言和语言获得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动机。

甚至由原始的“谈话治疗”衍生出的形式多样的心理治疗都受到了认知取向的影响。认知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被称为精神分析的代替品, 催生了人本心理学,注重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治疗师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治疗疾病转向引导健康的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主要关注与个体的心智和行为,而现在,却对我们如何与环境及他人互动更感兴趣;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和认知心理学一样,社会心理学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于格式塔心理学,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从纳粹德国逃到美国的科·勒温。社会心理学统一了20世纪后半叶的步调,其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的发现,包括我们的态度和偏见、我们对权威的服从以及我们具有攻击性和利他主义的原因,这些都与现代都市生活以及更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密切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后续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心理学这个新领域上。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初只关心儿童的发展,后来慢慢地扩展到整个人一生的变化,从婴儿直到老年。研究者勾勒出人类如何进行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学习,以及如何形成依恋。发展心理学对教育和培训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儿童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及对种族和性别的态度。

几乎每一个心理学分支都会涉及人类的独特性的问题,但是,20世纪后期心理学被单独看作是差异心理学的天下。在试图确认和测量人格特质及智力元素的同时,心理学家们也检验了正常与异常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并着眼于我们的个体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环境的结果还是遗传的产物。


【书摘与插画】




哲学根源

萌芽中的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议题在今天的科学发展出来之前就是哲学领域长久讨论的话题了。古腊*早期的哲学家一直在寻找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以及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从那时起,我们就为了思索意识和自我、心灵和躯体、知识和知觉、社会的构成以及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而绞尽脑汁。

科学的各个分支几乎都起源于哲学,启蒙于16世纪之前,直到一场“科学革命”的爆发,开辟18世纪的理性年代。虽然科学知识的进展回答了许多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问题,但仍无法解释我们的心灵如何工作。然而,科学和技术确实提供了研究的范式,告诉我们该如何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收集相关资料来验证理论。

分离的心灵与肉体

17世纪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提出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宣称所有的人类都是二元的存在——拥有独立的机器一样的身体,以及非物质、可思考的心灵或灵魂。后来的心理学思想家,如约·赫尔巴特,对机器的比喻进行了扩展,将人脑以及心理加工过程描述为人脑机器在工作。

心灵和肉体分离的程度成为争论的主题。科学家想知道心灵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因素以及我们的环境所塑造的。“先天和后天”的争论由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点燃,由弗朗西·高尔顿接棒,将话题引入自由意志、人格、发展和学习。这些领域还没有完全被哲学所触及,并且已经为迎接科学研究做好了准备。同时,心灵的奥秘随着催眠的发现而受到热烈的追捧,严肃的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心灵世界除了外显的有意识思维是否还有更多内幕。这些科学家开始探查“无意识”的本质,以及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的诞生

在这些背景基础上,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了。1879年,威·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里也开始出现心理学系。正如哲学带有特定的地域色彩一样,心理学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像威廉•冯特、赫尔·艾宾浩斯和埃米尔·克雷佩林这样的心理学家采用严格的科学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而在美国,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哈佛同事采用更为理论性和哲学化的方法。除了这些研究方向外,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在巴黎生根发芽,它围绕着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的工作,即催眠治疗癔症展开。这一学派吸引了一些心理学家,如皮埃尔·让内,他关于无意识的观点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的*后20可以看到新的心理科学的重大飞速发展,同时,研究心灵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来, 这些方法和生理学和研究躯体的相关学科大致相同。起初,科学的方法仅用于研究知觉、意识、记忆、学习和智力,后来它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的实践又为新的理论提供了宝贵财富。

虽然这些观点通常来源于心灵研究者的自省,他们的研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但他们为下一代心理学家更客观地研究心灵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并且催生了治疗心理障碍的新理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