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谈笑风生,深思明辨。谈文学,也是谈生活。把评论写成美文,在批评中呈现性情。
★著名批评家李敬泽再致理想读者,从众声喧哗的会议室到寂静的远方山丘。
★“纸面之下还有一个广大的动荡的、很不清晰很不确定的层面。那是日常的思绪、情感、言谈,是生活和交往,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是思想的‘未封’状态。”——李敬泽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的*评论文集,收录作者自2014年以来有关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这些文章广泛涉及中国文学艺术的前沿问题,见解独到精当,文采纷披斐然。内容既有对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总体性论述,也有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


【作者简介】

李敬泽,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优秀青年批评家奖。2005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评论家金奖。2016年获十月文学奖。2017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著有各种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2014年出版评论集《致理想读者》,2017年出版《青鸟故事集》《咏而归》。


【媒体评论】

李敬泽的很多眼光来自于中国古代典籍,它们在李敬泽身上养成类似一种气的东西,能使他穿越很多当时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能够面对一个作家的精神困境。他在关心问题兴趣所在,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精神发展史上,他所认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或者说关键时刻。
——李洱
李敬泽是一个敏锐的人,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他都有足够的前瞻性,非虚构的提出就是这样的。他的阅读量惊人,海量的阅读帮助他建立起了很纯正的美学趣味,我信任他的趣味。——毕飞宇
李敬泽的写作既是现代的观察,也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古风。
——孙甘露
敬泽把随笔的自由,散文的飘逸,杂文的睿智和幽默,糅合成一种柳暗花明、举重若轻的文风,虽不无“绕”的感觉,却也在“绕”之中感受到内在的锋芒。
——雷达


【目录】

序 001
*辑
“伟大的中国小说”及其他 003
知命问答 017
世界、传统与工作伦理 026
这个时代的文学生活037
湖畔闲谈录 046
谈野马尘埃 067
作为“散文家”的我 076

第二辑
一本书,我的童年 089
我的*篇评论 095
向湖心之洲 097
向理想而去 101
岳雯小记 107
批评家之“我”与昆德拉与空间 111
“统”与“通”与“推” 122
会议室与荒野与豹 129

第三辑
家门内外的“亲”们 135
声音与历史 144
再论内在性的难局 150
劳作与创造者安眠 166
修行在人间 170
古老而长新的故事 179
新方言与部落之巫 182
“挂托邦” 188
终于认出东君 191
枯竭而写 195
一切的理由 198

第四辑
致法兰克福书展 203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我们在谈论什么 206
谈非虚构 221
总体性与未知之域 228
儿童文学的再准备 232
作为恶人或好人的编辑 238

第五辑
有机村庄与点灯 245
榆林之马语 251
提灯认人伤心 255
遥思人间事,且看石头记 259
诚品书单引言 265
《秋风破》跋 268
无字记 270
子夏的敦煌 274


【免费在线读】

四年前,出一本书,名叫《致理想读者》。所收的是有关文学的文字和言谈。然后接着谈、接着写,晓行夜宿,雪落桃花开,四年来又零零碎碎攒下一本书,起个名字是《办公室与山丘》。
本来是想叫《知难集》的。语出《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章学诚《知难篇》申说此义:“知其名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知言,我知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
刘勰、章学诚,千载同慨,说的是,知言难,知心更难,知言知心而又知人与人世者,又比更难还难。
这说的都是批评之难。或者说,做一个理想读者之难。从刘到章,反复申说一个“难”字,是在反复提醒我——我们这些以评论家或批评家自命的人——毋妄、毋欺,审慎、精进。成为他人之知音,成为天下之知音,这是何其难的事,难到近乎不可能,批评生涯就是在不可能中修行,求一线可能。
年来饶舌,在很多场合说到,我已是一个“前批评家”。这其中就有“知难”之意。是自知,作为一个批评家,我其实所知少、所见浅。我当然不至于写不出小说就宣布小说死亡,写不好批评就宣布批评无意义。批评意义重大,已经有很多锐气方张、身强力壮的才俊投入其中,驽钝如我,确实做不好,就该知难而退。所以,我真正想要的名字是“而退集”,我喜欢其中的一份诚实。
但*终,《而退集》也未用,编辑担心,这老气横秋的一“退”就退得没人读了。没人读我其实也不太在意,但又有明白人说:声称“而退”,结果还写了这么一大本子,这不是作法不自毙说话不算话吗?想想此话有理,所谓求诚而得不老实,遂放弃。
现在的书名是《会议室与山丘》。“会议室”好理解,无论在写实和隐喻的意义上,作为一个批评家,他的思想、言谈和文字都是在一个个真实和想象的会议室里展开的。他一直在参与讨论、与人对话。没有什么独语的批评家,没有什么作为自足的个人的批评家,他自身就是一个会议室,他永远敞开,永远在倾听、说服或者争辩。
然后呢,什么是“山丘”?那不过是李宗盛的那首老歌:

也许我们从未成熟
还没能晓得 就快要老了
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
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

那一日,在车里听着这歌,忽然苍凉欣喜,不可断绝。当然我尚未白头,估计因为遗传也白不了头,当然我也不很在乎是否有人等候,除了无人等候你还等候什么?我只是觉得,生命中竟然是山丘连绵,永无尽头……

感谢我的读者。感谢我谈论到的那些作家。感谢书中的各位对话者。你们构成了我所在的会议室或论坛,我之所说也许是浅陋的,但从你们的声音里我获益良多。


返回顶部